业内信息

新时代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品牌建设刍议

2021-08-04 来源:《现代出版》
  【作 者】吕建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党委

  【摘 要】大学出版社的母体是大学,有着丰富的专家资源与研究资源。高校教材建设是大学出版社服务于大学教学科研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大学出版社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应当适时构建高校教材的品牌计划,共享专家资源、培训资源、研究资源,加强品牌宣传、监督与管理,形成整体优势。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品牌建设

  教材是一种特殊的出版物,是传授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高校教材在大学课程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教育部2019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高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站稳中国立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依据高校教材建设的重点任务,我国高校教材的管理与建设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突出政府计划性,着力解决教材的“有无”问题;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期,强调政府规划与发挥学校自主性,着力提高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提高教材质量;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初期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强化高等学校自主性,把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起来;第四个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化顶层设计,把教材建设上升为国家事权。①当前,我国高校教材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需要新的谋划和新的突破。

  大学出版社的宗旨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市场需求。这就决定了大学出版社在高校教材建设过程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应当加大关于高校教材的科研工作,深入研究高校教学需求、高校现状与学生学习习惯等要素。

  一、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出版的优势与不足

  大学出版社是大学的校办企业,服务于大学教学科研是大学出版社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学是大学出版社的母体与依靠,是出版资源的重要来源与支撑。鉴于此,大学出版社在高校教材建设方面有着天然的专家资源优势,大学出版社对高校教学的熟悉程度是其他类型出版社无可比拟的,与高校教师的密切程度也是无可比拟的。同时,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大都是高校的毕业生,并且学历层次整体逐年提高,学术追求是编辑的天性,编辑的业务水平是上乘的。这些都是大学出版社在高校教材建设中天然具备的优势。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教材编写工作在高校是不受政策支持与专家们重视的。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虽然大学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单位,但是大学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科研成果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教学成果,这造成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材研究与编写的现象。当然,这是与现行大学的管理体制与考核标准密切相关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将教材建设工作提高到了国家事权的地位,加强了教材的管理、评估和表彰工作,有效提高了高校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对高校教学与教材的研究工作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对高校教学与高校教材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教材政策研究在有些高校的学科建设上是有的,但是在教材内容建设方面是欠缺的。尤其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的技术形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社会的需求以及国家的重大需求,高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的研究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学出版社在高校教材的建设过程中,没有形成大学出版社的整体优势,都是各个出版社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与发展需要,策划、组织高校教材的出版工作,在营销渠道建设上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很多情况下,大学出版社之间形成不必要的价格竞争,长此下去,必将大大降低大学出版社的高校教材出版品质。

  二、大学出版社如何破解高校教材出版难题

  面对新的形势与需求,大学出版社必须认真研究、努力破解高校教材的出版难题,走出高校教材的出版困境,为高校教材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新路。

  大学出版社走向联合是时代之需、发展之需。新时代国家对文化出版工作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产品、一个项目的质量提升问题,而是出版企业的整体发展优势的体现。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个出版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是健康、可持续发展,有自己独特的产品优势,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有自己明确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有对行业的前瞻判断和解决思路。加强高校教材建设是时代的要求,国家与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目标。高校教材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大学出版社的宗旨就是服务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此高校教材建设应当成为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主阵地。

  第一,要创新思路,塑造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出版品牌。大学出版社在高校教材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合力,甚至在市场营销方面还有很多掣肘,形成了非良性的市场竞争格局,严重影响了高校教材的出版质量。大学公共课教材品类繁多,缺乏统一的规划,出版质量参差不齐。无论是从大学出版社的合作角度来说,还是从提升高校教材的出版质量角度来说,大学公共课教材确实有整合的必要。当然,目前在有些学科上做得好的大学出版社往往是不太愿意寻求合作的。因此,基于已有的大学公共课课程建设需要,在寻求可联合的选题基础上,可以采用共同策划、共同组织、共同出版、共同营销的方式推进大学公共课课程建设。另外,可以塑造没有形成市场品牌的大学公共课教材,在这类公共课教材建设中可以联合打造新的品牌。在专业课教材出版方面,大学出版社要依托所属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充分挖掘优质学科资源与专家资源,组织编写或修订专业课教材。在已有优势选题的基础上,采用自愿申报、组织评审的方式,推荐一批质量上乘、有一定市场号召力的专业课教材。

  第二,要注重教材编审队伍建设。一是目前出版的高校教材虽然版本多,但是内容雷同,没有特色,教材编写的原创性严重不足。比如,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是很多院校必开的一门基础课,根据中国版本图书馆2015—2020年的选题数据,仅这一门课程就有600多种教材可以选择,从这门课程本身来看,教学内容是经典的,不同版本教材中大部分内容是雷同的,为不同类型高校提供的课程在内容上没有特色,没能切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和未来发展需求。二是教材体系结构上值得商榷的地方还很多。就拿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来说,实际上不同类型的高校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相同的部分主要集中在高等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方面,不同的部分应当切合高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比如偏应用类型的高校,其高等数学的内容在讲清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要偏重于相关应用;而面向偏理论类型的高校,则不仅要介绍高等数学的思想基础、发展历史,更要介绍它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条件。对应用场景的介绍,不仅要介绍方法的应用,更要着重介绍数学思想,特别是数学建模的思想。如何将一个实际场景转化为数学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三是在教材内容编写上知识叙述性的写作方式多,大多没有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烧中段”现象严重。一本好的高校教材不仅要讲清知识是什么,更要讲清知识是怎么来的、怎么应用的。只有这样,大学生毕业后才不至于与社会实践有重大脱节。四是新时代国家对高校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在学科教材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要求与内容,不是简单的拼凑或硬性添加,而是要与学科课程内容密切相关,在学科内容教学时要适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在学科内容设计上认真研究学科内容和学科内容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研究适当的呈现方式。当然,这些问题的产生与高校教材编审队伍建设是密切相关的。大多出版单位是不重视高校教材编审队伍建设的,缺乏相应的体制机制。因此,在新时代新要求下,大学出版社应当从出版政策层面重视与支持优秀作者研发高质量的教材,注重培育具有高度政治意识与责任感、有较深的学科研究造诣、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编审队伍,要引导编者注重教材编写与研究工作,要将教材编写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高校课堂、现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同时,有必要引导与培养有较高研究水平的教师愿意编写教材、善于编写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应当成为高校教材的设计者,成为编写专家专业上的助手、生活中的朋友,组织与引导专家在教材编写工作多一些创新,编写更多的原创型教材。各大学出版社要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学科教材编写队伍。这样,不仅可以共享大学的优质专家资源,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提升高校教材的整体水平,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第三,要注重教材研究工作。高校教材建设必须要加强教材研究工作。高校教材的研究工作,不仅需要关注高校教材建设的政策研究、体制机制研究、基本规律研究,而且需要关注高校教材建设的实践研究。我国高校的数量和类型都较多,学生学习需求与学校现状各有不同,针对这种高校教材体系的复杂现状,同一门课程要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规划不同层次的教材,要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专项研究,提出一个既符合时代要求和大学出版社现状,又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建设方案,既要有效整合优势专家资源,又要引导与支持学科专家深入研究课程内容与呈现方式。比如,就高等数学课程而言,可以编写适合于理论研究型大学和实践应用型大学的不同类型教材,无论是从内容的广度、深度上,还是从案例编排方式上,都要认真研究、有所区别。大学出版社应当借助已有的专业课程教材研究机构的力量,充分发挥专业研究优势,为高校教材建设奠定科研基础,提供学术支撑。策划编辑是出版产品的发起者和实施者,大学出版社应当加强对策划编辑的业务培训,从政策上鼓励策划编辑参与教材研究与编写工作,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教材出版工作。

  第四,要注重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目前在高校教材建设过程中几乎没有教师培训,少有集体专门研究大学课程的教学问题的情况。实质上,教学研究是推动高校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教材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教材建设过程是离不开教学实施过程的,教学是教材编写者的教学理念的实现过程。要想在实际教学中完整地实现教材编写者的教学理念,就必须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大学出版社要在高校教材品牌建设过程中有效整合专家资源,共享高校教师培训资源,深度研讨大学课程教学,让真正适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五,要注重品牌宣传。品牌宣传是品牌建设过程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品牌宣传的过程也是品牌建设的过程。品牌不仅指有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而且要有差异化的整体设计与包装、价格与渠道,这些都是区别于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标志与特色。对于纳入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品牌计划的教材,相关大学出版社要有整体意识、品牌意识,要在统一组织安排下开展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合力。要真正塑造好高校教材的品牌形象,大学出版社要在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品牌宣传队伍,完善相关管理措施。

  第六,要建立品牌监督保障机制。好的品牌必须有完善严格的监督评估机制。对于列入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品牌计划的教材,要定期进行评估,不仅要评估教材的出版情况,也要评估教师培训情况和使用反馈情况。要将教材评估工作列为教材品牌建设的常规性工作,教材评估工作可以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要根据教材评估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

  基于以上分析,大学出版社要建立一个职能明确、目标明晰的联合组织机构,组织与协调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品牌计划的实施。

  三、高校教材需要重新塑造学科体系与结构体系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大学是知识的创造与思想的形成之地,是社会思潮的汇集与交锋之地。另一方面,大学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大学首先要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问题。我国的高校教材建设要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精神,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

  什么样的知识能够进入教材,既取决于知识自身的价值,也取决于时代的需要。高校教材一要“彰显国家意识”,二要“传承本民族文化”,三要“有利于增加人类知识”。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材体系,必须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和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③高校教材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核心是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教材提出的“五个体现”要求:一是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二是要充分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三是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四是要充分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五是要充分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④

  高校教材建设要紧扣时代之需、国家之需、民族之需,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要着重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修订、新编一批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要符合新时代国家的人才需求;自然科学教材要强调学科系统性,同时要体现最新科研成果和国家重大需求,要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学需求和学习需求;同时要新编一些新兴交叉学科的教材,要瞄准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体现最新研究成果,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注释

  ①②杜瑞军,李芒.我国高等学校教材管理的基本逻辑[J].教育研究,2019,40(6):116-127.

  ③张晋.新时代高校教材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要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8):11-16.

  ④郑富芝.落实五个体现”把牢育人方向[J].人民教育,2018(20):11-1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