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时代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出版的思考与展望

2021-08-04 来源:《现代出版》
  【作 者】宗俊峰、刘志彬:清华大学出版社

  【摘 要】我国大学出版社在高校教材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政策引导、高等教育发展、转企改制以及市场化反应。大学出版社教材建设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当前,大学出版社教材建设中存在特色不鲜明、质量不高以及“走出去”不足等问题,为此要做好分类规划,重视特色与融合出版,加强行业协会指导与“走出去”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建设;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材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凸显,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至目前为止,高校教材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市场上可选的教材种类繁多,涌现出了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优秀教材。教材在满足高校教学需要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大学社)作为高校教材出版的中坚力量,在高校教材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教材建设。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视察时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大学社应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重大主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创新教材出版工作机制与方法,推动教材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一、大学社是我国高校教材出版的中坚力量

  1.大学社的办社宗旨


  大学社的办社宗旨是为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努力出版学校教学、科研需要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各级各类教材、学术专著及相关图书。从该宗旨可以看出,大学社应在本校及相关教育领域专心耕耘,教材出版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

  2015年2月,《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出版工作意见》)中提出:“高校出版是我国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教育部于2002年印发的《高等学校出版社“十五”发展规划要点》中提出“教材、学术专著的比例要保持在图书品种的60%”,现在看,这一要求仍不过时。各大学社要进一步发挥高校的优势,立足学校,面向社会,主动为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秀精神产品和文化产品不断增长和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出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用书,在社会上树立起大学社的良好形象。

  2.大学社在高校教材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

  大学社成立时间不一,有些社与共和国同龄,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多数大学社则成立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的阶段也有不同。多年来,大学社积极参与高校学科建设、支持学术研究、创新教材出版,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更有一大批大学社荣获了国家各级各类奖项,大批版权输出到海外。

  首先,教材建设成果显著。截至2020年,我国出版社共有585家,其中大学社108家,占全国出版社总数的近20%,年销售码洋过亿元的大学社有30余家。截至2021年3月底,在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申报中,各省市共向教育部推荐候选教材1423种,其中大学社307种,占比约22%;拟推荐教材建设先进集体中出版社共8家,其中大学社5家。

  其次,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各家大学社充分植根于自己所在高校的优势学科,深入挖掘,积极开拓,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版了一大批优秀教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高校师生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类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人文社科类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经济学和会计学类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类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外语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教材、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的继续教育教材等。这些优秀教材的出版,引领了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了大批合格人才甚至领军人才。

  3.大学社教材出版快速发展的原因

  大学社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引导、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转企改制带来的活力和面对新趋势的快速反应能力。

  一是政策引导得力。为了繁荣大学教材市场,提高高等教育水平,鼓励出版优秀教材,教育部多次发文鼓励优秀教师编写教材,并且在考核和评奖等方面予以倾斜。《普通高等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教材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承担国家规划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写修订任务,主编和核心编者视同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享受相应政策待遇,作为参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成果。审核专家根据工作实际贡献和发挥的作用参照以上标准执行。教材编审工作纳入所在单位工作量考核,作为职务评聘、评优评先、岗位晋升的重要指标。”这些政策的实施,让更多的优秀教师投入到教材建设中去,保证了教材的新颖和活力。

  二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过渡到普及化阶段,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是大学社教材销售增长的重要基础。数量提升方面,1998年,我国高校年招生人数为108万人,到2019年,高校招生人数已经突破了820万人,高考录取率接近80%;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本科院校1265所,高职院校1423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3779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质量提升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高校学科目录与专业设置更加科学,逐步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扩大学位授予单位办学自主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和交叉学科快速涌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水平不断提高,涌现了一大批教学名师和精品课程。

  三是完成转制,活力增强。按照教育部要求,从2003年开始,大学社开始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单位。《出版工作意见》进一步要求:“高校要推动已完成转企改制的出版单位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经营管理机制,使其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转制盘活了大学社,各社纷纷按照市场化的机制调整经营思路,改革考核机制,在教材市场中焕发生机和活力,出版了大量符合新时代特色的优秀教材。以清华社为例,作为全国大学社中首批转企改制的试点单位之一,清华社在2009年即完成转企改制的全部工作。事实证明,改制成果显著,责权分明,员工积极性得到大幅提升;出版社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出版规模和经营业绩的快速增长。

  四是紧跟趋势,快速反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社会和教育发展日新月异,新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新的变化带来新的教材需求。大学社纷纷依托所在大学的优势学科,及时推出反映学科建设成果的教材。有些教材需要大量的投入和长期的培育,大学社从服务学科建设角度出发,耐得住寂寞,努力耕耘,虽然有些尝试未能取得长期效果,但最终各大学社还是留下来一批精品教材,成为自己的品牌产品。例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就依托身处外语院校的优势,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与国外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加大投入,开发了一系列优秀的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教材,并与教育部相关教指委等机构密切合作开展师资培训,与央视等媒体合作举办“外研社杯”外语大赛,让外研社版教材深入人心,牢牢占据了外语类市场。清华社的信息技术教材、创业类教材以及影印版教材的成功,也采取了类似的发展策略。同高校密切联系与合作是大学社的天然优势,大学社能够快速洞悉高校教学与科研中的变化,并迅速做出反应,推出适销对路、内容权威、质量过硬的优质教材,这是非大学社不能比拟的。

  二、大学社加强高校教材建设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1.国家对高校建材建设的日益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教材建设的“五个体现”,即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充分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充分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教材管理办法》。从中不难看出,教材建设规划体现国家意志,重在政策引导,告诉人们教材建设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作为高校教材建设的主体单位之一,大学社更应该认真研究上级文件精神,吃透和引领教材市场变革情况,利用技术手段实现高水平、立体化、新形态教材的开发,在新一轮教材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面向新时代,大学社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符合要求的专家尽快编写反映新时代特色、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优秀教材。

  2.大学社的教材建设主体地位不可动摇

  第一,大学社是我国高校教材建设的活力源泉。大学社具有市场化程度高、与高校结合紧密、编辑专业性强等优势,多年来一直是我国高校教材出版领域的引领者和开创者。教材编写是国家事权,需要更加谨慎和认真规划。而教材选用和推广是监管下的市场行为,需要提供更好的服务。各大学社在师资培训、教辅资源开发以及教师样书赠送等方面大力投入,将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用竞争推动大学教材优胜劣汰。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各家大学社纷纷提供免费线上阅读版本的教材,帮助各高校顺利实现线上教学,更加巩固了大学社在教师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第二,大学社是我国高校教材建设的创新先锋。大学社向来勇于创新,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教材开发方面投入巨大;在新形态教材技术支持平台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前布局、重点投入,如清华社“文泉课堂”系列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技术领先,获得了用户的广泛好评。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各大学社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免费直播活动,提升了疫情期间的教学质量。例如清华社“工商管理抗疫直播”“市场营销抗疫直播”等,实现了超过600万人次的观看;人大社“人大芸窗”平台系列直播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大学社的教材出版工作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是教材缺乏专业出版特色。整体而言,大部分大学社已经形成与本校优势专业学科相对应的专业出版特色,并在这些专业学科领域深耕细作,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出版地位,在树立专业出版品牌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了高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部分大学社所涉及的出版领域过泛,过分追逐所谓的热点,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品牌。例如,仅2015—2017年间,就有56家大学社出版《大学语文》教材160种,有39家大学社出版《应用文写作》教材89种,资源投入浪费严重。①

  二是教材质量仍需提高。个别大学社过分关注经济利益,在教材内容审校过程中投入不足甚至迁就作者,造成部分教材质量不高。个别教材作者未能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宗旨,少数出版社在审稿时缺乏政治敏锐性和出版专业性,致使教材出现了一些问题,在高校师生中和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在一些发展日新月异的领域,如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医疗生物、能源、金融与消费、电子商务等,有些教材使用的还是七八年前的数据或案例,严重滞后于现实。在教材形式上,相当一部分教材还没能采用“新形态”模式,不能适应当下大规模线上/线下授课的需要。

  三是教材“走出去”严重不足。作为经济和教育大国,我国在某些领域的科研和教育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受到海外的广泛关注。而且,近年来来华留学生人数暴增,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很多留学生不能来华上课,教材的“走出去”就至关重要,这也是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这方面所需投入很大,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三、全面推进新时代大学社高校教材建设

  大学社在教材建设中要“反映时代变革,服务国家需求”,扎实推进高校课程教材思政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等学校教材与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与改革,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相适应,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建设反映新学科、新知识、新方法的新兴交叉学科相关教材及资源,服务高质量本科教育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抓住新技术带来的历史机遇,推动“纸质+数字化资源”教材,以及融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配套移动软件等表现丰富的多介质教材的建设。

  1.分类做好教材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数字化发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些重大战略的落实,需要人才队伍支撑,需要高等教育配合,需要高校教材引导。

  一要结合国家战略,规划本科教材。抓好教材质量,要依托课程思政,对常规教材进行常态化开发和升级。各大学社应该响应国家战略,结合所在院校的强势学科,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重点突破。基础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中美“贸易战”中芯片频频被“卡脖子”正是我国之前不重视基础研究的后果。教育部和各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逐步加大对基础学科教育的投入,扩大招生的规模,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高校纷纷推出具有各校培养特色的“强基计划”。对于大学社来说,虽然强基计划对应的教材大多属于人数少、规模小、难度大、投入高的类型,但是各大学社还是应该重点投入,为所在高校“强基计划”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真正落实“为高校教学服务”的宗旨。大学社还应该充分重视前沿科技和交叉学科教材的开发,推动具有综合素质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纲要》指出,要发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这类投入大、要求高的高端产业对人才要求更高,对应的教材编写难度更大,甚至要结合AR、VR等技术才能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各大学社应该与高校紧密配合,共同投入,打造一批高端新形态教材,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视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快培养紧缺人才。”随着5G技术的成熟,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更加普遍,这些交叉学科的教材也需要大学社提前做好规划和布局。

  二要紧抓产教融合,布局高等职业教材。《纲要》提出,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必将提高对高技术产业工人的需求。为此,教育部还将推动职普融通,并通过设立“1+X”证书等手段,引导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华为、阿里、腾讯、京东、用友等知名企业都积极参与,在各自的优势产业领域与高等职业教育深度融合。2021年4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对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批示中提出,要“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建设,优化完善教材和教学方式”。相应地,大学社在高等职业教材开发方面应该联合高校、走进企业,推进产教融合,推出一大批贴近企业实际岗位操作实践的教材,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用人需求。如清华社与用友联合推出了工业互联网丛书,与京东联合打造了智能物流丛书等,将这两家企业的优势产品和实操界面融合到教材中,使学生进入企业后可以迅速开展工作。

  三要以专硕为主开发研究生教材。李克强总理在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批示中提出,要“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即加强对专业硕士的培养,大幅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与学术硕士相比,专业硕士时限短、实操性强、培养模式统一,需要教材提供有力支撑。《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对各门专硕课程的大纲进行了规范,各大学社可按照新大纲要求,在各专硕教指委指导下,组织编写出版符合自身特色的专硕教材。这些专硕教材的出版,将有利于专硕培育规范化,强化大学社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有些教材也会有相当的经济效益。

  四要深度开发继续教育教材。继续教育包括同等学力、职业培训以及高管培训等,具有学科跨度大、实践性强、内容深入浅出等特点。大学社在规划继续教育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在职学习的特点,紧密结合课程思政要求,对现有教材进行升级换代。对于非学历教育的高端培训等,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企业管理变革以及个人修为提升为重点,清华社与清华继续教育学院联合打造的“清华终身学习系列教材”便属此类。对于同等学力教材,要充分考虑其与学历教材的区别,结合网络远程教学的特点,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既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也帮助学校提升远程学习的教学管理能力。近年来,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量此类新形态的教材。

  五要积极参与“马工程”教材建设。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导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各大学社应该深入学习,将政治方向、政治标准有机融入教材,不能简单贴标签。党的十九大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大学社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让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指导专业教材开发,让思政内容灵活融入专业教学,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青年学生真正爱党、爱国、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社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国家政策,把握方向,积极参与,更好地推进“马工程”,要深刻意识到“马工程”的目的是更好地保障教材国家事权的落实。教育部对于“马工程”教材的出版单位并无要求,只是明确了教材编写和内容方面的要求,其目的是推出更好内容、更好形式的教材,使教材既入脑又入心。大学社从为高等教育服务的角度出发,应该努力参与“马工程”教材的建设。同时,因为是新生事物,相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逐渐完善,大学社应该主动参与政策的完善过程。对于非思政类课程教材,采取审核制或许是一个既能保证内容质量,又能提高教材受欢迎程度的好办法。应以出版社和高校作为教材开发的主体,开发高水平、立体化并符合《教材管理办法》规定的教材。

  2.重视学术、特色与融合出版

  一要主动挖掘优秀学术著作。大学社的办社宗旨里提到要为教学科研服务,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是该宗旨的具体体现。《出版工作意见》提出“要出版研究和解决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学术著作,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形成高校出版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良好局面”。大学社要认真研究所在高校的优势学科,密切跟踪学科带头人的科研成果,择优将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成果做成学术著作推出。这些学术著作是塑造大学社学术品牌的重要手段,让高校师生认可大学社在该领域的贡献,有些学术著作还可能转化为教材。例如,北大社在出版《博弈与社会》的时候,国内还没有院校开设相关课程,这本书是作为学术著作出版的,但随着其在国内的认可度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这本书选作教材。清华社于2016年推出学术著作《机器学习》,当时国内还没有学校开设这门课程,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开设机器学习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这本书逐渐成为广受欢迎的教材,销量也很可观。

  二要明确定位,发展特色教材。大学社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规模较大的大学社可全面布局所在学校的强势学科,对于其他学科领域则要谨慎投入。中小型大学社应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特色,结合教育发展趋势,发展特色学科教材。以重庆大学出版社为例,其在2010年左右抓住了新兴的电子商务和旅游管理板块,推出了一系列教材,集中精力快速占领市场,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同时,他们认识到研究方法是我国教育和教材的薄弱环节,精心打造了“万卷方法”丛书,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人员以及社会调查、市场调查实务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工具箱”。大学社中还有一批民族地区院校出版社,虽然《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中提到“省级教育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组织制定体现区域学科优势与特色的教材规划”,但此类出版社一般身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学校学科偏弱、经费不足,而民族特色教材市场又较小,编写和加工难度大,实现盈利的可能性很低。而民族地区教育又极为重要,其教材中的民族、宗教和政治问题更加隐蔽,需要争取政府和所在高校的支持,以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三要增强技术优势,做好融合出版。《教材管理办法》中提到,要“组织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种介质综合运用、表现力丰富的新形态教材”。大学社在“十三五”期间发展出行业领先的教材配套技术平台,也开发了大量的新形态教材。“十四五”期间,更应该强化这一优势地位,通过技术支撑将纸质教材与多形态的富媒体资源相融合,为广大高校师生提供现代化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新形态教材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下一步的重点是对线上资源的建设,要着力开发界面友好、检索便利、内容先进、形式新颖、业态丰富、资源海量的优质内容,吸引“00后”甚至未来“10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行业协会指导、队伍建设和“走出去”工作

  一要发挥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的指导作用。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作为中国大学出版界的全国性、专业性、行业性、群众性的社会团体,应该在整体上协助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高校等统筹和布局大学教材建设,鼓励同类型、同地区的出版单位开展合作,共享内容资源和渠道资源,形成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优势出版群。推动大学社之间的良性合作、资源共享,规避恶意竞争,并且推动各大学社联合投入开发一些国家和社会急需、市场规模偏小、投入大的高精尖学科的教材。

  二要强化编辑和作者队伍建设。大学社要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编辑队伍和作者队伍。一方面,不断完善编辑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社编辑在相关学科领域的专长和特殊优势;另一方面,加大对高校相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的支持力度,博采各校之所长,聚集政治素质过硬、学术和业务水平高的优秀作者资源,通过重点教材建设锤炼编辑团队的工匠精神,严格出版要求,提升教材质量。

  三要大力鼓励优秀教材“走出去”。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大学社应该着力打造国际领先的大学教材,而不只是引进国外教材。大学社要精心策划对外文化出版项目,把中国内容与国际表达结合起来,向世界市场推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优秀教材。优秀教材“走出去”,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正如教育部郑富芝副部长所言,“尺寸教材,悠悠国事”。大学社要不忘为高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初心,牢记出版高质量大学教材的使命,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砥砺前行,为中国大学教材走入世界舞台努力奋斗。

  注释

  ①范占英.大学出版图书选题结构分析报告[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11-1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