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全民阅读“深圳经验”之“道”

2021-08-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京生:国务院参事,曾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樊希安:国务院参事;尹昌龙: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编者按:进入暑期,全民阅读活动也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当全民阅读逐渐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时,深圳已选择在推动全民阅读的道路上坚守了21年。当越来越多的城市作出重视阅读的选择,也为提升民众素养、弘扬主流价值、涵养城市文明、激发创新活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深圳领全民阅读风气之先,自2000年起就开展了以读书月为代表的全民阅读活动,至今,阅读已经成为深圳一个重要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那么,21年来,深圳积累了怎样的核心全民阅读工作经验,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报特刊发国国务院参事王京生、樊希安和知名出版人尹昌龙的文章,以飨业界和读者。

  2013年10月21日,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北京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和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时,亲自为深圳颁发“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荣誉称号。博科娃说:“深圳是全球唯一获得这个荣誉的城市,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全民阅读的重视和热爱。这个荣誉代表了中国人民热爱读书的形象。”

  全民阅读典范城市,为什么是深圳? 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并予以解答的课题。

  旺盛阅读需求为基

  自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深圳这座开放包容、生气蓬勃的年轻城市,吸引了数以千万计与她一样怀揣梦想、蓄势待发的年轻移民,“来了就是深圳人”的观念深入人心。“机会”“年轻”“包容”是特区城市的显著特征和突出魅力。在深圳,个人的逐梦和城市的发展不谋而合、相辅相成。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和“科技创新高产田”,深圳最需要的正是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深圳人”。深圳的发展机遇催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文化自觉,而汲取知识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阅读。

  为满足市民旺盛的阅读需求,深圳在上世纪80年代“勒紧裤腰带”兴建的八大文化设施中,就有深圳图书馆。1996年,深圳建成全国第一座以“书城”命名的新华书店——深圳书城。开业当天,第七届全国书市也在书城开幕。这个曾在其他城市被冷落、被视作“亏本买卖”的全国书市,在深圳受到了空前的欢迎,书城以东至宝安路、以西至红岭路的深南路两边、人行天桥上,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为控制购书者数量,书城开业当天实行了售票制,然而,由于票少人多、供不应求,5元的入场券被炒到了80元。据统计,书城开业当天,前来参观购书的市民多达10万人,为期10天的书市,销售额高达2177万元,一举创造了销售量最多、订货总额最大等7项全国纪录,成为历届书市之最。2006年,深圳建成全国第一家24小时书吧,每个白天黑夜,这里永远不乏市民伏案读书和学习的身影。

  直至目前,深圳人均购书量已经连续31年位居全国第一。深圳图书馆只要开馆,每天早晨都有市民在排长队准备进馆学习。24小时书吧的灯自开业之日起,就从未熄灭过,至今已有15万多个小时。一座商潮涌动的城市处处弥漫着书香,深圳对知识的尊重、对文化的崇尚,充分体现在市民的阅读活动和文化自觉中。深圳读书月曾提出年度主题“阅读筑梦,阅读圆梦”,在深圳,无数青年人通过阅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踏上了成功的阶梯;无数人士在阅读之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圆了自己的梦想。

  学习型城市的阅读之“根”

  改革开放的本质是一场伟大的学习运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乃至全球化的桥头堡,深圳早已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持续创新的进取精神融入城市建设的血脉和

  基因,塑造出独特的城市文明品格和品质。从深圳加工到深圳制造、再到深圳创造,从改革开放试验田到科技创新高产田,深圳在这场“学习运动”中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持续学习、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一次又一次腾飞和超越。

  在过去40年间,深圳动员全民的热情和力量,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文化、科技、物质资本,获得了城市建设的卓越成就。从经济成就看,直至2019年,深圳生产总值超过2.69万亿元,是40年前1.96亿元的一万三千倍。202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新冠疫情的冲击,深圳GDP总量2.77万亿元,同比增长3%,充分体现深圳经济的韧性、市场的活力和发展的高质量。从发明创新看,2020年,深圳市国内专利授权量22.24万件,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33.49%;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万件,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平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9.1件,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深圳特区建设的成就,不仅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还说明了学习与创新是城市保持、提升竞争力的根本。深圳城市发展的实质,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以改革开放为目的、以学习型城市建设为方法,并在持之以恒的探索、实践中成就“经济深圳”到“科技深圳”、再到“文化深圳”的转型与跨越。

  如果说学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基础和根本,那么阅读正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几十年来,深圳将全民阅读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来推广、落实。据研究显示,2020年,深圳居民的阅读率、阅读量、阅读时长、数字化阅读等指标数据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圳居民平均阅读纸质图书8.86本,高于全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65本;深圳居民平均阅读电子图书12.13本,远高于全国人均电子书阅读量2.84本。通过全民阅读推广,深圳市民的文化水平、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城市阅读与学习的成效直接作用于城市建设,充分体现在深圳特区40年来的飞速发展之上。

  阅读推动城市发展,是城市乃至国家创新力、竞争力的关键来源。从全球范围来看,阅读指数和创新指数成正比,竞争力强劲的城市/国家往往是爱读书的城市/国家。比如,在伦敦,利用公交出行时间阅读已是城市居民的日常习惯;伦敦书展作为国际四大书展之一,已有50多年历史;伦敦公共图书馆体系发达,全市有383个图书

  馆,平均每10万人拥有4.7个。再如,以色列是创新能力强大的国家,也是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高的国家,每年人均读书64本;日本是善于学习、接纳外来文化的国家之一,每年人均读书40本;德国人以细致、严谨、精益求精享誉全球,在德国的公园草坪上、地铁车厢内,都不难看到其国民安静读书的身影。阅读指数和创新指数的高度重合,说明读书是创新的基础和第一动力。阅读是掌握知识、应用创新的基础,更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倡导引领

  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理念先行,通过政策不断贯彻文化建设理念。1995年,深圳首次提出“建设现代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突显深圳对公共文化事业和公民文化权利的重视。2000年,首届深圳读书月提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口

  号。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发展战略,提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2004年,深圳提出打造“两城一都”(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目标。2007年,深圳率先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满足和实现广大市民和外来建设者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权利、落实民生净福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2008年,深圳出台全国第一个文化产业促进条例,后续发布了10余项文化产业政策……深圳持续推进文化建设,在不断细化和丰富的过程中为阅读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阅读是最基本的文化权利之一。2000年9月21日,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式明确每年11月为“深圳读书月”,属于全国首创。同年11月1日,首届深圳读书月启动,自此开始全民阅读推广的长期探索与实践。读书月在深圳经济特区的率先诞生,体现了深圳在全民阅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上的“先知先觉”。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工作,把阅读作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重要途径,全民阅读成为城市重要的战略选择。

  201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随后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根据《意见》制定了《深圳读书月发展规划(2011-2020)》,为推动全民阅读尤其是深圳读书月的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在全国首次把全民阅读提升到市委市政府决策规划范畴并产生广泛影响。

  深圳致力打造“图书馆之城”,今已建成图书馆“千馆之城”。截至2020年底,深圳各类公共图书馆(室)、自助图书馆合计1012个,共同构成覆盖全市所有街区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实现每1.5万人口拥有一个图书馆服务点。深圳被誉为“书店之都”,大力推进“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战略布局,迄今建成6座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的书城文化综合体和700余家各类实体书店,每年依托书城书吧开展超过1万场公益文化活动。深圳书城作为全国最早的大书城品牌,不断探索迭代升级,从书城大卖场、书城mall,到体验式书城、文化创意书城,直至智能化书城、美学书城,深圳书城已来到6.0时代,打造出引领全国书业、先行示范的“书城模式”。

  2021元旦跨年夜,中央电视台举行的跨年直播活动地址之一选

  择了深圳24小时书吧。一座以经济飞速发展闻名于世的城市,在跨年之夜向世人展现了静谧的一幕,这是“静”的力量,也是一种“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24小时书吧有一条35米长的“最长书桌”,人们在夜晚和灯光中与书相伴度过一年最重要的时光,评论员白岩松在直播室里说道:“深圳近乎是全国阅读推广最好的城市,可以不加之一。”深圳始终把知识作为城市强大的发展动力加以培育,把阅读作为市民的生活方式加以推广,推动这座城市快速成长。

  “阅读立法”提供保障

  2016年,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是国内阅读推广领域第一部条例形式的城市法规,从战略高度明确了全民阅读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意义。《条例》将深圳阅读活动“深圳读书月”法定化,并将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确定为深圳未成年人读书日。

  深圳为阅读立法,明确和规范了政府在全民阅读推广中的作用和行为,为市民阅读权利的实现提供保障和条件。阅读权是市民最基本的文化权利,为阅读立法的目的不在约束读者,而在约束政府,读者永远是自由的。每位市民拥有的阅读权利是多方面的,包括利用图书资源和阅读空间的权利,参与组织阅读的权利,开展创作和创造的权利,创作和创造的成果受到保护和推广的权利等。只要市民想要阅读,政府就必须提供条件、给予保障。

  全民阅读不仅是政府和某些单位的事,还要让整个社会都参与进来,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未来,在阅读条例的实施中,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带头遵守法律,更加自觉地利用法律,把阅读纳入各级政府的规划,以推动和促进深圳的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依归。另一方面,市民也要更好地行使阅读权利,充分运用各种立法的条款,比如阅读基金、未成年人阅读的保障措施等,参与推动条例实施。此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需要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对阅读条例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更好地督促条例实施,推动政府部门和各界更好地形成合力,进一步提升深圳全民阅读水平。

  “死磕到底”的深圳精神

  对个人而言,阅读与学习是需

  要持之以恒的行为,值得作为高雅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进行培养。从城市、社会、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全民阅读推广、学习型城市和书香社会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分工合作、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推进与落实。生活在深圳的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狂欢节”。“文化狂欢节”的提法,来自深圳读书月组委会特别顾问、北大教授谢冕——“在我走过的城市中,还没有看到一个城市像深圳这样,好像每天都过着文化的狂欢节。读书月的持续举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百折不挠的文化攀升。”深圳连续21年举办读书月,被媒体誉为“高贵的坚持”。

  “高贵的坚持”来源于可爱的深圳市民,他们在这座城市寻找发展的机会、探索属于自己的定位,这种坚持不懈的追问和求索,是城市阅读源源不断的动力。深圳读书月21年来累计开展公益阅读文化活动9000余项,吸引逾1.7亿人次市民读者以各种方式参与。

  “高贵的坚持”来源于为全民阅读“死磕到底”的推动者。作为读书月的总承办单位,原来的新华书店——现在的深圳出版集团——跳出单纯的企业运营套路,以超乎寻常的格局和眼界推动读书月发展,把深圳全民阅读推向高潮。深圳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是读书月始终一贯的宣传者、推动者,乃至策划组织者、参与者。市文化局、市教育局、市工青妇等单位以及市委市政府各部门也在各自领域尽心尽力。

  “高贵的坚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择善固执、与时俱进。深圳读书月从最初“政府主办、专家引导、全民参与、社会联动”的运作模式出发,调整、演变为如今“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媒体支持”的运作机制。这种更为科学高效的运作机制被誉为我国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圳模式”。读书月运作模式的调整创新,与文化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大型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的形势相适应,充分调动企业、媒体、社会机构、民间组织和广大市民的积极性、能动性。

  城市需要文化,而文化是共同的事业,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也离不开民间的广泛参与。深圳读书月的连年举办,通过全民阅读推广把政府的提倡与民间的参与紧密连结起来,形成了政府与民间的极为生动、极有效率的文化互动关系。广大群众的读书热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读书月实实在在地办成了老百姓自己的事情。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评价:“深圳是全国全民阅读活动开展最早、效果最好、影响力最大的代表性城市,书香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媒体支持”,全民阅读的长盛不衰,离不开深圳推广全民阅读的先进模式。阅读推广没有捷径,“深圳模式”的秘诀无它,靠的正是社会各界持之以恒的用心浇灌、携手同行。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