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形态包括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的中信书院,自2017年上线以来,整合中信出版集团优质出版内容,致力于打造覆盖纸、电、声、课、视频五位一体的互联网知识服务平台。
与公众号、小程序这样依托微信的内嵌平台有所不同,APP是典型的自建平台。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此前的调研中,多数业内人士认可出版单位自建平台的必要性,同时不讳言自建平台可谓困难重重。
从中信书院APP能够得到的启示是:支撑APP生存发展需要稳定的用户群体以及由此产生的刚性使用需求,离不开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特别是垂直、专业的内容输出。在数据与算法的赋能下,通过提升服务带来的精准流量要能产生较高的付费转化率,甚至形成从线上到线下消费闭环的能力。
锁定精准用户
谈及打造中信书院的初衷,中信出版集团新科技板块运营总经理崔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信书院要解决用户在读书和知识获取上的四个痛点:选择成本高,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时间成本高,没机会安静地坐下来读;结构成本高,知识无法体系化;心智成本高,弄清楚图书的逻辑难度大。
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末,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为346万款,比上月减少2万款,环比下降0.6%。中信书院已经有公众号、小程序,为何还要做市场热度有所下降的APP?
“我们希望用户能在自己的流量池中运转。”崔青表示,公共平台用户与出版社读者群体定位并不完全匹配,这些平台基于对用户的运营与变现所提供的服务与读者的真正需求并不一致。
“这需要我们打造自己的平台,让用户更直观与直接地获取中信出版的内容,同时能与我们更便利与通畅地交互。”崔青表示,这也是中信书院打造APP的初衷,找到“散落”在公域流量平台中的用户,公域流量向私域流量转变,实现对这些用户与流量的精准运营。
与此同时,中信在图书宣传营销上也并未放弃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公域流量平台。目前,中信出版集团抖音号“阿信读书”粉丝数31.2万,官方微博“中信出版集团”粉丝数34万,中信出版集团少儿事业部在快手创建的中信童书账号也有2.7万粉丝。通过公共平台与自建平台“两条腿走路”,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提供多元服务
对于中信书院来说,推出APP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在中信书店这一线下阅读场景中,读者由此衍生出的对阅读相关服务的“强烈”需求。
中信出版集团目前在全国共建有87家中信书店。读者可以在书店翻看图书,通过扫描印在书上的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等。在配有“听书墙”的中信书店,读者还可以拿下墙上的耳机,通过位置服务功能收听APP上的听书内容。
在中信书院APP上,用户常用功能包括“视频读书”“大咖领读”“好书快听”“阅读时差”等,将线上读书沙龙与线下对谈会相结合,邀请图书作者与行业专家和用户共读专题书单。通过8分钟、15分钟聆听编辑、专家讲解书中精华,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据悉,目前在中信书院APP上架的有声书已经超过1200本,今年计划再录制500本。首批2万多种图书配套视频已经上线,后续还将精选新书、重点书,梳理书中干货脉络,用2分钟的趣味动画带领读者快速掌握书中精髓。
“作为在购书前对图书内容进行全方位体验的载体与平台,公众号或小程序难以承载如此多样化的功能。”崔青表示,当读者阅读与获取知识的需求产生,能更好服务读者的APP上线顺理成章,也由此成为将用户从线下书店引流至线上平台的重要渠道。
形成品牌实现盈利
出版单位打造APP,理论上有必要但操作上“不易复制”。在记者的调研中,业内人士多表示要充分调查市场动向以及平台所需要的搭建成本、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根据出版单位实际情况突出特色、找准定位,形成品牌。
疫情促使直播成为出版单位营销推广图书的重要手段。中信书院APP作为私域流量平台,并未选择公共平台通常的“直播带货”模式,而是走了一条知识付费的道路,打造视频直播课品牌。
“下载APP的用户是我们的精准用户。”崔青表示,他们认可中信出版的书,喜爱某位作者,渴望获取书中的知识,依托APP平台的直播课能够迅速找到与用户兴趣的契合点,以精品内容不断提升阅读体验与用户黏性。
目前,通过19元到59元的单品购买与129元到299元的畅享包购买,采取会员模式的中信书院APP已经拥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并实现盈利。与一些出版单位对新媒体业务多以鼓励为主不同,中信书院要接受集团对其流水、拉新、激活老用户等指标的考核。
“中信书院用户年龄多在25岁到35岁之间。65.9%的用户有本科以上学历,用户职业位列前三的分别是电子网络、金融保险和行政高管。”崔青介绍说,在中信书院APP上,这些用户对优质内容的价格不敏感,付费能力强,相较于一般阅读类APP4‰—5‰的付费转化率,中信书院APP付费率能达到10%—20%,且客单价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