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角色转型及应对策略

2021-08-03 来源:《今传媒》
  【作 者】孙美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摘 要】融媒体时代,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重组的现状,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意识发生改变、工作能力发生改变、工作角色发生改变、工作业务发生改变,面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机制是:提升编辑自身专业素养、提高团队协作效能的发挥、强化编辑的选择意识、与时俱进。只有这样,即使在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也能在新的环境下继续生存和不断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转型;应对机制

  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媒介生态与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变,不但更新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手段与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阅读环境与阅读习惯,也为传统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内容生产与信息传播的链条被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重组,作为期刊出版中心环节的编辑人员,最先被卷入变革浪潮[1]。学术期刊编辑唯有转换角色,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在融媒体时代的传媒竞争中顺应趋势、把握主动,寻求学术期刊“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良好的融媒体应用效果,进而开拓学术信息的传播渠道,加快学术信息的传播速度,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一、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之“变”

  (一)工作意识之“变”


  期刊属于文化创意产业。面对大数据时代的编辑工作,学术期刊编辑在关注期刊品牌、内容、形式以及经营的基础上,面临着三种意识的重构。一是融合意识的重构。融媒体时代关注纸质媒体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并不意味着纸质媒体被数字产品所替代,更不意味着纸质媒体的消亡,而是要把它们二者以恰当的融合方式将彼此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从而为期刊所用,为读者服务。这就需要期刊编辑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接收、吸纳新媒体信息和技术,并应用于出版的各个流程,将传统纸质媒体的文化积淀发挥到极致,以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二是规范意识的重构。融媒体时代,读者获得资讯的方式多样且便捷,在“碎片化”的资讯海洋中如何将内容准确地传播到目标读者手中是期刊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期刊编辑工作要符合微观方面的规范,即始终要把读者因素考虑进整个编辑系统中;其次,期刊工作要符合中观方面的规范,即符合出版系统的管理和规定,凡与出版管理不合的都在摒弃之列;最后,期刊工作还要符合宏观方面的规范,即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编辑出版的任何图书、期刊以及其他电子产品都不能与之相冲突或相违背[2]。唯有不断强化编辑的规范意识,才能让传统纸质媒体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浪潮中,以自身权威性的发布帮助读者在信息的洋流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三是版权意识的重构。学术期刊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经营目标不仅涉及数量,还必须大大提升知识产权的交易比重。融媒体时代,要实现纸质媒体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知识产权划分问题。所以新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具有版权意识,更好地实现作品的多元开发。

  (二)工作能力之“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各种媒体深度融合,不但促进了数字出版方式的迅速发展,而且引发了对期刊编辑综合能力的多元化需求。学术期刊与媒体融合不仅需要转变办刊模式和投入资金,更需要期刊编辑既能熟练运用新技术又能掌握良好编辑业务技能。首先,单一案头的文字性编辑已不能胜任融媒体时代的编辑工作,数字期刊的编辑与经营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复合型编辑。随着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期刊编辑尤其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能力、多种传媒技术的综合使用能力、资源的整合和应用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产品宣传与营销能力、团队协同工作能力等;其次,阅读介质从纸媒转变为屏媒,读者的阅读不再只依靠视觉,还融入了听觉、触觉等,读者的阅读体验呈现出感官多元参与的特点。所以,期刊编辑需要谙熟感官体验的内在心理机制,善于捕捉读者在阅读体验、审美体验等方面的内在需求,从而全方位调动期刊编辑过程的融媒体技术,使读者获得丰富的阅读感受;最后,在融媒体时代,编读互动及体验不断被强调,互联网赋予了编辑更多的控制权。期刊编辑必须建立用户思维模式,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增强与用户交流互动的能力,以用户需求引领编辑工作,针对用户的需求提供线上线下的售后服务。近年来,很多期刊编辑部在开展入职培训时,不约而同地在基本编校能力培训之外,增加了云因编务管理系统使用、网站门户管理系统培训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发布流程培训,由此可见,编辑能力综合化已成为常态。

  (三)工作角色之“变”

  在传统出版业中,编辑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办公室内部的交流,编辑个人提出自己的意见,集体论证方案的新颖性、实用性、价值性等,然后对可行性方案加以讨论,最终定稿。在这一过程中,编读互动相对弱化,编辑的策划与读者的需要之间缺乏契合。随着数字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和渠道被无限放大,这不仅使互联网参与者获得信息的效率和能力空前提高,而且也使每个参与者成为潜在的信息发布者,极大地增加了信息内容来源。

  学术期刊编辑在转型的过程中,利用多种媒体载体,逐渐加大编读互动的频率,开发多种交流模式,促使编辑与作者、读者的深度交流。其中,比较成熟的互动模式微信公众号、网站、QQ群、微信群等,一方面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地定期研讨,与读者就某些热点问题展开深入地讨论,并请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将谈论的内容整理成文,发表在期刊上,供读者学习、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朋友式的沟通、关心和帮助,使一大批优秀作者、读者紧密地围绕在学术期刊的周围,加大了期刊的宣传效应和社会效益。

  (四)工作业务之“变”

  以前,谈起编辑的职业,马上会让人联想到报纸、期刊、图书,也就是习惯上的说法———纸媒,然而纸媒能够承载的传播元素只有文字和图片。而在融媒体时代,大部分读者的阅读介质已经从纸媒过渡到数字媒体,可利用的媒体元素也扩大到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那么如何在具有一定受众群的产品的基础上,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策划出更具时代感和竞争力的产品,是摆在编辑面前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笔者所在单位近年来在摸索出版物的呈现方式和载体上不断地有新的突破。如将期刊的部分内容以“链接”的形式转载到网站公布,或是将某个作品以“链接”的形式配上视频供读者观摩、学习。这些产品不仅需要精炼的文字,还需要精美的图片、简洁的PPT以及丰富的音频和视频。这种融合,比单纯的文字表述更生动、更具体,对读者来说更容易接受。所以,编辑必须掌握多媒体元素的使用原则和方法。

  二、期刊编辑在融合发展中的不变

  (一)出版人的使命感不变


  纸质出版物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处于长盛不衰的状态,地位无可取代,这也就说明纸质出版物对于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保护和继承古人知识文献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学术期刊作为纸媒的一种,具有极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肩负着帮助公众鉴别真伪的社会责任[3],因此在融媒体发展阶段,如果编辑没有去粗取精的本领或是不能去伪存真,那么将会对学术声誉和公信力造成损害。因此,做出版工作必须要精益求精,不管传播的媒介、传播方式如何改变,对高学术价值、高出版质量、高社会效益的追求是学术期刊编辑乃至全体学术出版人的共同使命。

  “明道”“优术”“践行”是编辑成长的不二法门。所谓“明道”就是掌握期刊各项管理规定、期刊评价指标和期刊发展的客观规律,学习多种知识、方法和理念,研习、领悟并通过实践不断地总结、明确认知;“术”是能力,是知识、方法、策略和经验的集合体。“优术”即不断积淀适合于自己的编辑经验,持续更新编辑所需要的技术、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及素质,更重要的是提升内在修养,充实内心。为了服务于一个广阔无限的科学世界,必须要拥有一个绚丽多彩的内心世界;所谓“践行”即强调只有学以致用,积极实践各种办刊理论和方法,在行动中谋求创新和突破,并在每天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得以实践,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实现期刊编辑的价值所在。

  (二)出版人的社会担当不变

  学术期刊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它承担着大众传媒应该具有的社会担当。也就是说学术期刊应当承担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承和发扬精神文明、服务大众的义务和职责。2019年,传媒监管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准确把握形势和任务,聚焦主题主线,忠诚使命担当,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决策部署上来。此次会议出台《报刊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在期刊的社会效益方面强调,学术期刊必须注重在专业领域内精耕细作,与学术界保持深度的浸润性,发挥学术创新与实践指导双重功能,因而主动承担社会所赋予的引导正确理念,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任。

  (三)期刊编辑的作者群、读者群不变

  学术期刊的受众面较窄,是针对具体专业领域的读者出版的。可以说对于期刊来讲,大多数作者也是读者,都是从事研究的各类专业人员,在社会人口结构中属于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文化层次较高,对信息有一定辨识能力的人群。期刊作为科学社会运行的载体,具有自行组织的特征,那么期刊编辑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对自身进行组织和更新。也就是说作者群、读者群与期刊编辑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因此,作为期刊编辑要不断地重组、优化作者群;通过QQ、微信、微博、纸媒等手段扩大宣传,进而增加读者数量,从而强化期刊的受众群。

  (四)创新精神不变

  融媒体背景下期刊的创新,不仅是内容和形式的改变。内容不取决于形式,但好的形式对内容的表达会有如虎添翼的作用[3]。好的内容,对期刊和编辑而言,如同生命之水,不可或缺。除了内容和形式需要创新外,期刊的营销模式也需要创新。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互联网思维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思维的关键是“链接”,这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模式,是新时代赋予编辑的又一项必备技能。未来,这个世界或将没有纸媒和互联网媒体,只有能链接的企业和无法链接的企业,不能链接的企业将会消失。

  三、应对策略

  (一)提升编辑自身专业素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曾国藩说“唯读书可放大格局”。书是前人智慧的积累,精华的结晶。读书可以让人增长智慧,放大格局,养足才气。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读书的外延被无形地扩大了,人们学习的载体从传统的纸媒扩展到了电子媒体、各种社交平台,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读书还可以“听书”。学术期刊的编辑,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架构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自身学科领域做出较为系统的研究,夯实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时刻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从而准确地把握当前的学术动态,具有一定的学术敏感性、学术科研能力及学术洞察力[4]。以过硬的编辑功底将一件件作品展示给读者,推动中国科教进步,促进学术期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团队协作效能的发挥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编辑的工作性质一方面决定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方能从党的政策、读者需求、作者意图三者综合统一中,权衡书稿的出版价值,否则难免执一而偏。随着社会的发展,编辑又需要借助社会各部分的力量进行热点追踪、焦点访谈、疑点调查等工作,不断地将问题引向深入,将有价值的观点进行整理、刊发。这一方面促进了编读互动,让编辑与作者、读者进行多边思维碰撞,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和传播意义;另一方面,也把读者的正能量聚集在一起发力,将全国的读者、作者放在一个大平台上研究,取长补短,群策群力,更好地向受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动文化交流。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经过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进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作风。

  (三)强化编辑的选择意识

  选择是指主体自主地在多样的事物或状态中做出选定。大数据时代,对于编辑来说,为读者选择内容,是一种奋斗,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享受。同时,为读者选择内容,也是一种责任。出版是通过编辑的专业劳动,传播知识、传递信息,靠这个功能在社会上立足。选择内容、鉴定内容、传播文明成为出版的主要任务。这种选择有时甚至是“无我的选择”,所以编辑有“杂家”的称号。选择从某一个角度说,是编辑了不起的眼光。在众多的作品中,哪个选题能够作为信息的支撑点进行开发,哪个选题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哪个选题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也就是说当社会有某种需求想到你这本期刊的时候,你的品牌就形成了。那么你就可以进一步地实现与数字技术的融合,用“链接”的形式实现阅读形式的转变。

  (四)与时俱进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时代提倡终身学习、智能学习就是人们与时俱进的保障。作为学术期刊编辑,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持与时俱进,即在社会责任、政策法规、学科发展、经营管理、数字信息、服务意识等上保持持久的关注度。同时,编辑应该思考“由短板原理怎样变成长板原理”——当你把桶倾斜,你会发现能装多少水,决定于长板(核心竞争力),即引进优势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与整合。只有这样,即使在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也能在新的环境下继续生存和不断发展。

  近年来,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意味着期刊编辑必须转变过去的思维模式,走出去跟作者、读者交流,去接触市场,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等。面对改革的洪流,对每个期刊编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依凭哪些基本路径促进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实践转化,值得聚焦与躬行。

  参考文献:

  [1]贾晓巍.学术编辑在“互联网+”转型中的变与不变[J].出版广角,2016(6):35-37.

  [2]何承伟.出版人语[J].出版参考,2002(12):目录.

  [3]王佳.论“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J].出版广角,2016(21):48-49.

  [4]赵耀.浅议学术期刊编辑的几种意识[J].出版发行研究,2017(6):63-66.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