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基于“精益思维”的图书出版编辑创新思考

2021-08-03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 者】石晶、张茜:团结出版社

  【摘 要】“精益思维”起源于制造企业,该理念被众多企业广泛借鉴、实践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介绍“精益思维”的起源和主要内涵,分析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编辑工作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提出树立基于“精益思维”的管理理念、努力打造新时代精品、提高编辑的互联网素质、建立健全基于精益管理的绩效评价制度等策略建议,对现实工作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图书出版编辑;创新;“精益思维”

  一、引言

  新媒体时代,新兴科技手段层出不穷,媒体行业的产品形态、运作模式、工作流程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给传统图书出版业带来了正面冲击和现实挑战。基于“精益思维”的质量管理模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众多企业广泛借鉴、深度挖掘、实践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倡导推行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精益思维”,也会给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编辑工作质量管理的创新带来有益的启发与指导。

  二、“精益思维”的起源和基本内涵

  (一)“精益思维”的起源


  “精益思维”(Lean Thinking),最初发轫于日本丰田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企业内部推行的“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通过运用“精益生产”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日本丰田汽车的质量与成本控制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压倒性优势,导致整个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向日本倾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P·沃麦克等专家通过对全球90个汽车制造厂商的调研,认为日本丰田汽车的生产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随后,沃麦克、琼斯和鲁斯在1996年出版了《精益思想》,从管理理论的角度归纳提炼“精益生产”模式,创新性地提出“精益思维”的基本概念,并将这种创新管理理念扩大应用到制造生产业以外的多个领域[1]。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开始基于“精益思维”实施高效管理、持续自我完善、增强持续发展动力。

  (二)“精益思维”的基本内涵

  “精”指投入少,消耗资源低,投入时间少,特别关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和耗费;“益”指聚焦企业生产目标,提高生产效益质量,尽可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上升发展的有机链条。“精益思维”的核心是通过精细标准、精化流程、精确考核和精准执行,在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环节及其他活动中,以最小化、最优化的人力、时间、资金、材料、设备和空间等资源投入,为顾客提供最新产品和周到服务,并尽可能地创造出更多现实价值和附加价值,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提升。“精益思维”主要包含5个维度:一是强调企业管理的深度细化,即关注生产的整个过程,关注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精益求精。二是强调企业管理的极度简化,对所有业务操作都力求最简,彻底删减与最终产生效益无关的行为。三是强调企业管理的内生增效,充分挖掘现有设备、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潜力,高度关注和追求费效比及投资回报率。四是强调企业管理的指标量化,对各项业务考核和绩效目标都尽量制定明确的量化指标,对业务人员强制性开展绩效考评,对管理人员开展“精益”指挥棒下的思维重塑和管理再造。五是强调企业管理的持续优化,持续运用“精益思维”来评估、改进和完善企业管理,追求尽善尽美,从而不断倒逼管理质量、产品质量提高[2]。

  三、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编辑工作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实时掌握用户的需求反馈,出版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


  新兴数字出版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能对每一种数字出版物的访问次数、浏览时长、评论观点、分享频率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准确、便捷地掌握用户的阅读兴趣和潜在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新产品的策划方向和服务方式。传统的图书产品局限于纸质媒介,内容体现的新颖性、形式表达的丰富性、购买获取的便利性都受到很大的制约;图书出版编辑对用户阅读需求的了解,主要依靠在年初岁末对图书销售册数、仓库存余、书店畅销排行榜等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准确性、时效性都不尽如人意。

  (二)不能充分挖掘长期积累资源的附加价值,编辑工作的科学性、高效性有待增强

  新媒体时代,点击量无情、直接、实时地评判着电子出版物的价值和生存,网络空间反馈一般的出版物很可能会迅速下架、“瞬间死亡”,而反响良好的电子出版物很可能会引发连锁性“核爆效应”,并迅速带来一系列衍生出版物,将其价值不断推向更高。大多数图书出版编辑在选题策划方面都缺乏对已合作作者、已完成出版物等自身资源的深度挖掘,缺乏与作者的密切沟通和持续交流,很少长时间关注已出版书籍的市场热度,难以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现有资源的潜在“新亮点”、挖掘拓展现有资源的价值“新高地”。

  (三)不能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规律,编辑的素质技能有待提升

  传统图书出版编辑虽然在文学素养、历史底蕴、科技知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仅仅依靠个人有限的知识储备是无法在浩瀚的知识大海中做好图书出版编辑工作的。新媒体时代对编辑的信息获取能力、业务数据挖掘能力、依托新媒体进行宣传交流的能力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目前在传统的图书出版编辑、新时代特别是数字网络时代的图书出版编辑之间,“桥”还没有完全搭建起来,“船”还没有顺畅地航行起来,部分编辑不懂得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不习惯于利用科技为编辑工作提供支撑和增效,不能熟练运用中国知网、知乎、万方数据等知识服务网站,从而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四、基于“精益思维”的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编辑质量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树立“精益思维”的管理理念


  “精益思维”包含的深度细化、极度简化、内生增效、指标量化和持续优化5个维度涵盖了管理的各个要素、整个链条,为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编辑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理想模型。图书出版单位应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规律、现实考验和突出矛盾问题,牢固树立以“精益思维”为导向的核心管理价值观,坚持刀口向内、自我革命,推进以“效能”为重点的管理变革,打好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编辑工作质量管理创新的主动仗。要把“精益思维”贯穿于图书编辑出版的全流程、全环节,该整合的程序要整合,该优化的流程要优化,该量化的指标要量化,该删裁的环节要删裁,顺应时代、突破现状,真正使图书出版编辑这棵“老树”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土壤”,结出更丰硕的果实。要把“精益思维”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研究问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度量衡”,成为每位编辑谋事干事的“坐标系”“参照系”,充分激发编辑工作内在动力。

  (二)努力打造新时代精品力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二八定律”对新媒体时代图书编辑出版工作有重要启发,20%的精品图书往往支撑起80%的利润资金,80%的一般性图书最多只能占20%的利润空间。“精益思维”的理念核心强调的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要最大限度地削减一般性的图书出版编辑任务,把编辑从繁杂的一般性任务中解脱出来,对精品图书进行全流程的精心选题、精心策划、精心编辑、精心包装、精心推广,用“精益思维”来重塑优化图书出版工作,用精品图书来构建业绩的“四梁八柱”,用一双在“鹅卵石中发现和田玉”的慧眼,肯下功夫、精雕细做、严把关口、多出精品,推进新时代图书出版编辑工作转型升级。

  (三)把互联网素质纳入编辑核心专业素养体系

  互联网是图书出版编辑的最大“变量”,也是最大“增量”,为“精益思维”提供了重要的“武器”和“阵地”。面对新媒体时代特殊的互联网“武器”,必须把互联网素质作为编辑的核心专业素养,通过列入课程、专题培训、岗位锻炼、严格考试等方式,全面增强编辑对互联网的了解掌握、实操利用能力。新媒体时代的图书出版编辑要能看懂“网络大数据图谱”,了解掌握网络反映出来的民意关注和阅读兴趣走向;懂得利用计算机专业辅助编辑软件,进行错别字查询、内容查重、史实核对;懂得用好网络推广营销,克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惯性思维和不想与网络结缘的“清高”心理,使素质技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建立健全基于精益管理的绩效评价制度

  传统绩效考评侧重于“一元考评”,以年度业绩来划分绩效、作出评判。而“精益思维”更倾向于“三元考评”,即不单纯追求成本最低、企业眼中的质量最优,而更多地追求用户和企业都满意的质量、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产品性能价格的最优比。为此,要运用“精益思维”将图书出版编辑的各个环节都纳入考评体系,全面优化全岗位全流程的职责分工,自下而上,由点到线、到面,针对不同岗位特点分别列出翔实具体的绩效量化考评细则,每一个要素都是“战斗员”、都是“精益管理”的“受力者”,从而使整个图书出版编辑链条如同“动车组”高速联动起来,不断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推动整体升级。

  五、结语

  “精益思维”已经在世界范围被众多企业广泛借鉴和深入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编辑工作质量管理也应牢固树立基于“精益思维”的管理理念,努力打造新时代精品,提高编辑的“互联网”素质,建立健全基于精益管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激发内生动力,更好地适应行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岳宸弘,吴礽才,刘坚.基于精益思想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研究[J].评价与管理,2019,1(17):29-32.

  [2]肖天明.精益思维的优越性与应用前景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3(27):12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