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5G背景下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的整合

2021-08-02 来源:《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作 者】谢文亮: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温优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郑添尹: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学术期刊内容资源是立刊之本。5G下互联网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形成了智能互联网,智能互联网与学术期刊出版结合的重点之一就是基于“智能互联网+出版”理论体系下学术期刊内容融合。针对当前学术期刊普遍存在对内容资源缺乏深度数字化加工而无法有效利用内容资源的情况,提出了依托5G+大数据技术,建设“数据驱动”和“智能驱动”共同作用的学术期刊内容资源挖掘与知识发现分析系统,并对内容资源进行准确、可靠、稳定的分类和聚类;利用人工智能出版多元化知识产品,将传统学术期刊内容资源进一步扩展为文献产品、知识产品、知识资源、知识工具、知识服务等,以此实现智能互联网下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的整合。

  【关键词】学术期刊;内容资源;深度加工;整合;挖掘;关联

  目前,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出版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融合上。在学术期刊传统媒体的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上,程维红[1]、游滨[2]、赵文义[3]等分析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策略和改革取向;李刚[4]、李新根[5]、刘英[6]等研究互联网下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学术期刊的防范对策;张科[7]、谢暄[8]研究网络互动采编和网络采编平台优化,深化内容融合程度的策略;徐文娟[9]、张艳艳[10]、周海秋[11]等研究互联网思维本质,创新学术期刊经营模式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应用转型研究上,史春薇[12]研究利用微信进行稿件的远程校对;石婧[13]研究利用微信平台构建科技期刊影响力和传播力评价指标体系;吴彬[14]研究将微信平台应用于科技期刊审稿、组稿、定稿以及人性化读者服务等;袁泽轶[15]研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实现科技期刊的多极传播与精准传播;余溢文[16]研究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交流平台,提供信息服务、互动交流等;周建森[17]探讨“互联网+”时代出版转型升级路径,实现从内容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的转变;邓菁[18]提出以互联网思维改革期刊发展模式,实现期刊出版与互联网的全方位对接;严飞[19]提出重新定位期刊内容,重新塑造传播模式和构建服务模式;刘成勇[20]指出大多数学术期刊还停留在粗放式出版阶段,没有真正实施互联网出版及服务模式。

  国内开始研究5G在出版业的应用,但尚未重视在学术期刊的应用。在中国知网上,传播领域的5G研究集中在新闻和传媒。以“5G+传媒”“5G+新闻”“5G+出版”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到85、143和62篇中文文献①;以“5G+学报”进行检测,未发现有相关主题的文献;以“5G+期刊”、“5G+学术期刊”为主题进行检索,则分别检索到9篇和5篇研究文献。在已有的文献中,蒋传洋[21]以博库集团为例,研究5G时代以图书电商为基础的出版生态系统。刘允杰[22]、冯宏声[23]分析5G时代出版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和前景;李晓鹓[24]研究5G时代出版业与新技术融合发展,更好利用新技术实现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功能。从已有的中文文献可以看到,对5G在新闻传媒方面的应用研究尚属起步阶段,研究的层次、深度都较低,有待多层次、多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5G尚未引起学术期刊界的重视,对学术期刊的5G时代的资源融合与创新方面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

  学术期刊出版随着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革和创新。早在2015年,我国就已经发布《5G概念白皮书》[25],2017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中提到,要“推动信息基础设施提速升级”。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实施,5G具有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等特点,我国学术期刊在5G通信技术支撑下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融合,将进入智能互联出版时代。虽然4G时代已存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但缺乏强大、高效的通信能力支撑,与学术期刊融合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5G时代通信能力将得到解决,形成强大的智能互联网。我国学术期刊要抓住政策机遇,加快与科技融合,真正推动学术期刊信息化建设。学术期刊以“内容为王”,内容资源是学术期刊“宝藏”,传统的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缺乏技术支撑,无法做到有效的内容资源整合。5G环境下智能互联网出版将给内容资源带来整合技术和整合方式,如何更好整合学术期刊内容资源“宝藏”将是本文研究的目标。

  1 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现状及其整合的重要性

  1.1 学术期刊内容资源及其现状


  学术期刊内容资源包括全文和元数据两部分。全文包括题名、作者信息、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是学术论文的全部内容;元数据包括刊名、刊号等版权页信息、中英文目次、栏目、文章题名、作者信息、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参考文献等,是学术论文的部分内容。

  学术期刊内容资源整合经常被办刊者所忽视。我国学术期刊缺乏内容资源的信息挖掘、数据分析、知识发现以及关联等,使得内容资源利用率不高,内容重复现象严重,浪费了大量的办刊资源;再者,学术期刊资源的关联度不高,无法进一步挖掘出相关的、有用的信息,使得资源与资源之间形成一个个“孤岛”。只有通过关联挖掘,才能为这些资源“孤岛”搭建起“桥梁”,实现信息资源之间的共享。内容是立刊之本,是期刊竞争力强弱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大多数学术期刊都采取“内容为王”的策略,以策划、组织高质量的稿件为主。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后,没有对内容作进一步处理,也很少有期刊对内容资源的内涵进行研究,导致内容资源在整合上显现一盘沙的状态,这对期刊内容资源来说是极度浪费。我国学术期刊的内容资源丰富,以最大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为例,截止到2019年9月份,共收录了8730多种期刊,全文文献5500多万篇论文(数据来源:中国知网)。但是,庞大的学术期刊资源,缺乏有效的深度数字化加工、资源整合,使学术期刊内容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早在2014年4月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26]指出,当前学术期刊的集约化水平较低,表示形态单一,对其内容资源之间缺乏相关的深度挖掘、分析和关联,使得所出版的内容互相独立、互相割裂,相互之间成了“信息孤岛”。虽然数据挖掘、分类、聚合等图书情报和计算机网络、大数据计算等技术使学术期刊资源整合取得了进步,然而,这些技术过于依赖人工制定的计算机程序,无法模拟人类的辨识能力,知识发现和知识推理能力有限,资源整合的程度不高,使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3G和4G时代,虽然已存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但缺乏强大、高效的通信能力支撑,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的开发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5G时代高数据速率通信能力下将形成强大的智能互联网,为学术期刊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内容资源整合带来机遇。

  1.2 学术期刊内容资源整合及其重要意义

  1.2.1 学术期刊内容资源整合涵义


  学术期刊内容资源整合指的是将已出版的学术期刊元数据和内容数据通过知识发现方法,将看似独立、无联系的数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内容资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推理、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知识发现技术,通过时序推理、不确定推理、概率推理和主观贝叶斯方法等人工智能方法,对内容资源进行高级推理,推出各种可能性,并从概率上推出最大可能的知识关联;最后,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建设各种专家系统,深层次挖掘、高附加值、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形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为各种单位提供专家支持,达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的目的。

  1.2.2 学术期刊内容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1)通过内容资源整合形成大数据库。


  数据库是学术期刊数字化程度高低的体现,通过内容资源的整合,建立起期刊数据库,提高学术期刊数字化水平。传统数据库仅有期刊论文资源,而内容资源整合而成的数据库则是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包括了各种期刊内容数据库,如元数据库、作者信息数据库、专家信息数据库以及读者数据库等,为进一步建立起智库系统提供支撑。

  (2)通过内容资源整合形成各种智库应用。

  内容资源整合形成的数据库,通过进一步的知识挖掘、关联、分类、聚类等,形成一张互联的知识网,并从知识网中进一步挖掘信息,形成智库。智库能帮助出版单位发现作者人才、研究团队、选题重点等;帮助读者了解期刊选题新颖性、时效性以及重要性等,也为读者提供选题的智能支持、期刊相关信息获取等;对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单位来说,智库能提供咨询功能,为各个单位提供支持,包括智力支撑、数据支撑、决策支撑等。

  (3)内容资源整合有利于扩大学术期刊传播力。

  以内容资源为支撑,以期刊出版过程中的各个对象、内容资源以及互联网平台等形成互联网出版平台生态圈,促进以内容资源为核心的平台生态圈吸引用户加入,在资源共享与信息互动中成长,通过平台生态圈激发网络效应,赋予用户归属感,促进用户规模不断持续扩大,扩大学术期刊的传播力,保持和增强学术期刊竞争力。

  (4)通过内容资源整合促进集约办刊局面的形成。

  我国学术期刊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粗放式出版的模式。以高校学报为例,普遍形成一校办一刊,或一校办多刊的局面,根本就不必考虑出版的内容是否与其它的刊物重复,或是出版的内容是否有价值。这种一盘散沙办刊的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办刊资源浪费。在国外,出版商利用网络优势,形成以名刊为龙头的出版集团,技术商提供技术支撑,出版经营分开的大型出版集团模式,如Elsvier,Springer,在这些出版集团内部,广泛采用集约式的出版,将一切的出版要素投入到能产生最大效益的内容资源获取上,并通过出版集团的协调,对期刊内容资源进行整合,避免同一出版集团中不同刊物的内容重复出版;利用整合将期刊里的资源连点成线,形成一系列有针对性、有连贯性的期刊,期刊之间是互补的、内容资源无竞争性,各个期刊之间能满足市场对某一方面的内容的需求;而期刊又能充分利用出版集团的雄厚实力、传播手段以及发行渠道,将内容资源发送到读者手中。

  2 5G背景下学术期刊内容整合路径

  传统的学术期刊资源整合是采用计算机数据挖掘的方法分三步实施:一是学术期刊检索数据库的建立,用于学术期刊资源的采集;二是挖掘发现数据库中的各种关系,运用各种数据挖掘分析工具,发现数据与数据之间的深层次联系;三是决策系统的建立,根据分析的结果,为用户提供决策建议。存在的问题是:首先,采取关键词匹配算法,关键词匹配方法是被动的,无法实现计算机程序与人之间的互动;其次,智能程度低,在匹配过程中,缺乏启发式的知识发现和关联;第三,关键词匹配提供的结果唯一,缺乏多方面的可选择性结果。由于被动、非智能式数据挖掘方式,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的整合无法达到更精确,也无法提供多个决策选择或提供根据不同需求的人性化内容资源整合。

  5G环境下人工智能为学术期刊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带来了机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得到5G高效通信能力支撑,形成了智能互联网。智能互联网与学术期刊出版结合的重点之一就是基于“智能互联网+出版”理论体系下学术期刊内容融合。本文提出了依托5G+大数据技术,建设“数据驱动”和“智能驱动”共同作用的学术期刊内容挖掘与知识发现系统,对内容资源进行准确、可靠、稳定的挖掘、分类和聚类;利用人工智能出版多元化知识产品,将传统学术期刊内容资源进一步扩展为文献产品、知识产品、知识资源、知识工具、知识服务等,以此实现智能互联网下学术期刊内容整合途径。

  2.1 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的知识表示

  内容资源知识表示是知识处理的基础。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的知识表示是将内容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方式表示出来。不同国家、不同期刊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知识表示,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而内容资源的表示也关系到不同期刊数据库之间的共享、互操作以及检索等问题。学术期刊内容资源是由元数据(mega data)组成,元数据是学术期刊数据表示的主要方法,如题名、摘要、关键词等,是元数据的组成元素。目前国际上比较出名的元数据有DC(Dublin Core)、MARC等,国内有CNMARC等,不同的元数据表示导致不同的数据库之间的互操作性变弱,因此必须对元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多种表示格式对整个学术期刊在开展数字化建设时,造成极大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浪费,又不利于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的交换和整合。

  5G下内容资源的知识表示将以人工智能的本体资源描述得以解决。人工智能下学术期刊对本体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不同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可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数据格式,然后通过基于XML的RDF对资源进行描述,实现各期刊资源的信息映射。随着语义出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术期刊开始构建本学科的本体,如CSSCI本体[27]、医学领域本体[28]、中医药领域本体[29]、农业学本体[30]、地理本体[31]等。本体对期刊内容资源进行自动重新标引,形成新的知识库,知识库中各期刊的元数据都用统一的本体表示方法。本体技术通过语义映射,将用户不同的语言表达查询转化为本体的表达,实现了语义查询。

  2.2 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的知识发现

  经过人工智能本体表示后的学术期刊内容,适合进行智能数据挖掘,以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智能互联下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的挖掘依托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数据驱动”与“智能驱动”的学术期刊内容挖掘与知识发现系统,并对内容资源进行准确、可靠、稳定地分类和聚类。

  2.2.1 学术期刊内容资源数据挖掘

  基于“数据驱动”与“智能驱动”的学术期刊内容资源数据挖掘分三步走:一是学术期刊检索数据库的建立;二是挖掘发现数据库中的各种关系,运用各种数据挖掘分析工具,发现在数据与数据之间的深层次联系;三是决策系统的建立,根据分析的结果,提供决策建议。人工智能在内容资源挖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Agent(艾真体)是一种计算机智能体,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自主和自适应的能力,根据所遇到的情况调整自身的探索目标,如计算机爬虫就是内容挖掘中经常使用的艾真体。计算机爬虫在学术期刊内容结构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爬虫能从错综复杂的内容资源中进行结点探索,理清出各个结点之间的关系和结构。

  2.2.2 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的知识关联

  基于“数据驱动”与“智能驱动”的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知识发现是对由大数据挖掘出来的知识进行关联分析。知识关联是发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不同时间期刊的研究热点的变化,可得到学术研究趋势;并发现核心作者群、期刊的栏目发展趋势、作者学术领域、作者学术团队、同类期刊的各种指标对比等。国外先进的学术期刊通过联机分析处理、数据仓库、知识关联、知识发现、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数据挖掘与处理技术,分析和获取读者偏好、刊物质量反馈等信息,为选题策划、作者发现、信息推送、办刊方向等提供数据支撑,以便作战略决策上的预测,及时调整办刊方向,提高读者服务水平,确保刊物的文章质量、栏目的特色以及整个刊物的影响力。在国内,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出版集团已实现了全文数据库的存储,在此基础上进行期刊的内容加工和挖掘,从分类、聚类、索引、自动标引等全方位、深层次地进行知识管理和知识挖掘,从传统的内容资源组织向内容资源的检索转化,最终达到提供决策化、个性化内容资源产品的转变。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超星发现的基本期刊信息和知识网络进行研究,发现基本期刊信息越齐全,其通过知识发现而形成的知识网络就越能发现各种知识关联,其推导出来的各种关系网络就越有价值,起决策作用的准确性就越强。中国知网目前的处理是由知识节点和知识网络组成,其中,知识节点包括了期刊基本信息,用元数据表示,包括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分类号等。而知识网络通过各种数据挖掘的方法,将知识节点形成知识网络,如引文网络、关联作者、相似文献等。而万方数据的期刊信息更齐全,基本信息还包括了中国知网所没有的信息:年卷(期)、所属期刊栏目、在线出版日期、页数、页码等。其知识网络除了引文网络、关联作者、相似文献外,还包括了相关主题、相关机构、相关学者等;超星发现的元数据也更加齐全,在万方的基本信息之外,还添加了基金、分类导航等元数据信息,其知识网络(知识图谱)也有更多的发现,包括主题指数、引文网络、引证文献、引文图谱、影响因子趋势、相似文献、读者推荐、基金文献、全国馆藏、关联作者等。目前中国知网的内容资源挖掘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形成有真正决策意义的信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关联挖掘技术,才能实现对内容资源的深度加工。

  2.3 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的知识增值

  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的知识增值是利用人工智能出版多元化知识产品,将传统学术期刊内容资源进一步扩展为文献产品、知识产品、知识资源、知识工具、知识服务等,以此实现智能互联网下学术期刊内容整合途径。

  2.3.1 学术期刊二次文献检索系统的建立

  学术期刊已发表的内容为一次文献,一次文献的特点是分散、零乱、无序,难以从中发现文献与文献之间的关系,难以发挥一次文献的最大应用效益,因此,必须对文献进行加工,进行整理、浓缩、提炼,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科学体系编排存储,使之系统化,以便于检索利用。加工过程中经过著录、标引、编目等,其优化的结果是以题录、目录、索引、文摘等为主的二次文献。国外出版集团重视学术期刊资源的优化,形成了几大著名的索引:SSCI、SCI、EI、A&HCI、CPCI-SSH、CP-CI-S,国内有一些有名的索引,如CSSCI、CSCD等,并形成《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以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文摘。这些二次文献极大提高了一次文献的利用率,给读者研究、写作、订阅、信息检索等带来极大方便。另外,结合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再进一步的分析、综合、总结等,可得到三次文献,三次文献便于系统掌握学科发展历史、学科动态、研究成果、预测学科发展文献,为各种策划、课题研究、战略研究等提供决策依据。期刊编辑部可对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进行加工,得到三次文献,概括本刊所刊发的某个栏目、学科的文章、思想论点、创新之处、选题意义、研究的现状等,供读者参考,有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本刊,根据本刊所关注的选题写文章,有的放矢,提高录用的概率。

  2.3.2 学术期刊专题库及智库的建立

  (1)专题库和知识库等的建立。


  在已建立的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基础上,将相同或相近主题的文章从期刊数据库中抽取出来,并根据主题进行分类,建立专题库、知识库、参考咨询库等,如党的群众路线专题文库、《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文库、行业知识服务平台等;在中国知网中,建立起一系列知识库,如规范术语、中国林业科学数据检索、表格搜索、图形搜索、概念搜索、数字搜索等基于知识元的数据库;还有参考咨询库,如党政领导决策参考平台、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评价中心,包括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开放型定制服务系统(CAJES)、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等。

  (2)开发智库,提供智库决策。

  以知识库为基础,通过知识增值,形成基于学术期刊知识发现的专家决策系统。通过人工智能,达到高附加值的目标,实现知识的增值,形成服务产品,用于决策参考。利用内容资源整合的结果建成不同的专家系统,为不同的决策机构提供专家决策支撑。对于学术期刊来说,根据专家系统,对作者信息、基金项目、引文情况等内容资源进行分析,得到各项评刊指标;对评刊指标进行对比,可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改进。可通过专家系统分析和预测选题,用于选题策划;对作者的团队研究情况进行追踪,可得到作者研究团队动向,方便进行约稿。而对于政府机关和各行各业,也可以从学术期刊内容资源整合得到的智库或专家咨询系统获取有价值的参考。

  2.4 学术期刊内容资源出版形态多样化

  5G下的互联网特点是智能和万物互联,因此,要拓展多种内容资源的出版形态,使学术期刊内容资源能以多种出版状态呈现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中,建立起学术期刊物联网。学术期刊的出版形态目前只有两种最基本的形态,即纸介质和电子介质(主要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和龙源期刊网为代表的数据库出版物)。纸质期刊由于订阅麻烦、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等原因,除了图书馆、资料室订阅之外,读者个人很少订阅;数据库出版期刊是目前读者普通使用的方式,因此,数据库出版形态占主流。然而,数据库出版物有本身的不足,即电子期刊仅仅是纸介质期刊的复制品,用扫描或由排版软件导出的PDF、或CAJ文件,与纸介质的内容完全一致。内容没有进行优化、关联等,这种形态只能适合在电脑上阅读,也无法得到进一步的信息。在国外,学术期刊出版集团如Springerlink、Elsevier等基本上取消了纸介质出版物,只提供预印本供读者下载自行打印;电子出版物也是主要的出版形态,除了以上两种之外,国外出版集团在互联网出版和手机出版等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互联网出版形态是网页的形式的,由于网页的可扩展功能,可对原文中的内容添加一些注释、备注、链接等,还可以加上视频、声频、彩图、3D模形等,使本来单一形态的内容变得活泼起来,也方便读者阅读;手机出版是随着近几年来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读者阅读习惯从电脑阅读转到手机阅读,最主要的是,手机阅读支持碎片化阅读,以及从浅到深的阅读,因此,手机出版在对内容资源深度加工时,都需要进行浅深阅读的编辑加工。和互联网出版形态一样,手机出版也可以对文章内容添加一些元素,方便读者阅读。Springerlink、中国知网等已经推出了手机出版形态的出版物,但目前学术期刊还没对手机出版给予关注;另外,目前移动出版、富媒体出版、语义出版已经开始在学术期刊中应用,5G时代这几种出版方式将得到进一步推广,并与其它出版方式融合出版,使得5G下学术期刊资内容资源出版形态多样化。

  2.5 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的版权管理

  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改善版权管理。目前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版权主要是向数据库服务商提供期刊全文所得到的收益,资源整合扩大了学术期刊版权受益范围,也增加了内容资源版权管理难度。首先,由于知识表示的改变,学术期刊版权由全文扩大到元数据,将元数据列入版权的范围内。一些数据库服务商由于期刊独家代理没有合作全文收录,但期刊授权数据库服务商对该刊元数据的使用,数据库服务商也必须向期刊缴纳相应的版权费。其次,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知识增值所带来的二次文献检索数据库以及专题数据库,其数据库的直接来源是学术期刊全文内容资源,这方面的版权收益一般由数据库服务商独享。数据库服务商在和期刊签署合作协议时将数字化汇编权也列入相应权利当中去,但却没有将相应汇编收益进行合理分配。随着期刊内容资源整合的深入进行,汇编产品如二次文献检索数据库以及专题数据库等价值越来越大,收益越来越多,而学术期刊却依然忽视了这部分收益分配的合理性,没有作相应收益分配调整,必须引起注意。最后,由于学术期刊内容资源出版形态多样化,特别是移动出版的发展,移动出版受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学术期刊在与学术期刊签署的协议上却将移动出版版权当作是网络全文内容出版的附赠品,没有对其给予充分重视。因此,内容资源整合后的版权管理要突破原有的分配模式,将元数据、二次文献检索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移动出版等作为重要版权给予重视,与数据库服务商协议这部分版权的二次分配事宜,以提高学术期刊整合后的内容资源版权收益。

  3 结语

  学术期刊的内容资源是立刊之本,是期刊的生命线,同时,也要重视学术期刊的传播能力与传播效果。因此,除了要重视对高质量的内容资源的出版之外,还要对内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5G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为学术期刊的资源整合带来了机遇,能否抓住机遇,并进行学术期刊内容资源整合,可避免学术期刊内容出版的资源浪费,并提高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的利用率,为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竞争力提供借鉴。存在的挑战是,人工智能在学术期刊的利用尚未得到重视,也缺乏成熟的技术支持,目前仅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5G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学术期刊资源整合中的应用将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并广泛应用于各种信息决策中。

  注释:

  ①注:检索时间是2020-12-15.下同.

  参考文献:

  [1]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67-474.

  [2]游滨.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及因应策略[J].编辑之友,2016(11):36-41.

  [3]赵文义.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价值反思与改革取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6):150-156.

  [4]李刚,陈京香,王健梅,等.学术不端行为分析及编辑部预防对策措施[J].编辑之友,2011(8):77-78.

  [5]李新根,徐用吉.学术期刊编辑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J].科技与出版,2010(8):64-66.

  [6]刘英.学术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对策——以学术出版者控制职能为视角[J].编辑之友,2011(4):48-50.

  [7]张科,王景发.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研发及系统功能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4):72-76+80.

  [8]谢暄,蒋晓,何雨莲,等.“融”时代下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策略[J].编辑学报,2017,29(3):218-221.

  [9]徐文娟,陈素军,罗丽庆,等.增强读者服务意识提高学术期刊吸引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388-389.

  [10]张艳艳,金晓明.互联网思维在学术期刊经营发展中应用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9):965-968.

  [11]周海秋.论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经营模式之创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0):14-19.

  [12]史春薇,陈平,王亚新,等.3G时代科技期刊利用微信实现远程校对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50-151.

  [13]石婧,段春波,周白瑜,等.科技期刊应用微博微信平台影响力评价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55-660.

  [14]吴彬,丁敏娇,贾建敏,等.利用微信平台打造科技期刊编辑新方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61-663.

  [15]袁泽轶,江波.微传播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路径[J].科技与出版,2013(11):82-84.

  [16]余溢文,虞蓓蓓,赵惠祥.基于微信平台的学术期刊交流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64-666.

  [17]周建森.“互联网+”时代出版转型升级路径探析[J].中国出版,2015(13):23-60.

  [18]邓菁.基于“互联网+”战略的学术期刊同质化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5(8):93-95.

  [19]严飞.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的互联网思维[J].编辑学报,2015,27(1):13-15.

  [20]刘成勇,张琦,邓健,等.以“互联网+”思维打造出版科技精品工程[J].科技与出版,2015(8):4-8.

  [21]蒋传洋.“出版3.0”模式在博库数字出版传媒集团的实践[J].科技与出版,2019(5):29-33.

  [22]刘允杰.刍议5G时代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及思路[J].中国传媒科技,2019(7):30-31.

  [23]冯宏声.5G时代出版业发展前景思考[J].国际人才交流,2017(12):23-24.

  [24]李晓鹓.浅析5G时代数字出版的展望——以人工智能与教育出版融合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3):192-193.

  [25]项立刚.5G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6]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EB/OL].(2014-04-14)[2020-12-30].http://www.gapp.gov.cn/news/1663/199178.shtml.

  [27]邱均平,楼雯.基于CSSCI的情报学资源本体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3(3):57-63.

  [28]付强.基于主题词表的医学领域本体的构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38-58.

  [29]谢琪.基于本体方法构建中医药概念信息模型的方法学示范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51-69.

  [30]何琳.古农学本体的半自动构建及检索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71-89.

  [31]李景.本体理论及在农业文献检索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以花卉学本体建模为例[D].北京:中国科学院,2004:145-181.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