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大陆和台湾地区客家期刊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在客家期刊的数量和质量上,台湾地区占有较大优势;在客家学学科建设方面,两地的客家学术期刊①都对客家学学科的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大陆客家学术期刊在学科发展方面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台湾客家学术期刊是客家学学科的核心区,是客家学学科成熟化的标志之一。基于调查结果,分析制约大陆地区客家学术期刊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提出几点发展对策。
【关键词】客家学;学科建设;学术期刊;出版
改革开放后,大陆地区的客家研究再度兴盛,如今40年过去了,学者们在客家源流、客家民俗、客家方言、客家音乐、客家文学等领域都硕果累累。但在关于客家学学科的构建和发展方面,大家讨论得还不够全面和深入,特别是客家期刊与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根据知网搜索,关于客家学出版物(包括图书、期刊)的研究,比较有针对性的是罗月花2009年发表的《从客家学书籍的出版看客家文化研究的发展》[1],文章从改革开放30年来出版的客家学书籍统计数据出发,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客家研究方面的著作出版情况,以及这些著作对客家文化研究的促进作用。还有一些学者在研究客家学术史的时候有提及客家学专著或者是相关的期刊,比如李逢蕊《客家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2]、刘小妮《当代客家学术史研究》[3]等在论述过程中都提到不少改革开放30年来客家学研究的成果。还有曾令存《返本溯源:作为学科对象的客家研究》[4]、周建新《客家学作为学科的可能和必要》[5]等关注了客家期刊出版与客家学学科构建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只是顺便提及,没有深入探讨。除此外,鲜有针对此问题的专门性研究。
一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往往离不开出版物的支持。其中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最及时的反映,是读者获取前沿学术信息最方便的途径,在为本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交流、讨论平台的同时,还发挥着引领研究风气与研究方向的作用,是推动学科理论与方法不断完善、学科队伍不断壮大的不可或缺的力量。[6]本研究以改革开放40年来大陆与台湾两地的客家期刊为研究对象,对其类别、出版地、出版机构、创刊时间及更名停刊状况、发行周期、有无刊号等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探讨客家期刊与客家学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客家期刊对客家学学科的推动作用,大陆地区的客家学术期刊应怎样走出自身发展困境,以及在当下传统媒体与网络数字媒体共生的时代,传统客家期刊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并有所创新。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统计法、比较法、文献研究法等。
一、客家期刊出版概况
(一)大陆地区
根据调查,大陆地区的客家期刊共计13本②(详见表1)。创刊高峰期在1990年至2000年,2009年至今,客家期刊出版日趋冷淡,其中不乏更改刊名和停刊者,其因可能在于经费或稿源的不足。出版单位主要以报社、大学、研究会为主。出版地主要集中在客家人居住较多的地区,比如广东梅州和福建闽西。有一半以上期刊的发行周期是不固定的,少数为季刊、半年刊;大部分没有申请公开发行刊号,个别以书代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期刊。在期刊类型方面,一般期刊多于学术期刊。一般期刊刊载文章大多以介绍性为主,个别设有学术栏目。虽然部分期刊随着客家研究的发展作了一些调整,但至今仍未打造出一个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的权威学术刊物。
表1 大陆地区客家期刊出版情况一览表
序号 | 刊名 | 创刊时间 | 刊号 | 类型 | 出版单位 | 刊期 |
1 | 客家风采 | 1984 | 无 | 一般期刊 | 梅江报社 | 不定期 |
2 | 梅州侨乡月报 | 1985 | CN44-(Q)1138 | 一般期刊 | 梅州市外事侨务局等 | 双月刊 |
3 | 客家研究辑刊 | 1990 | 无 | 学术期刊 |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 | 半年刊 |
4 | 客家人 | 1990 | CN44-9(Q)1030 | 一般期刊 | 广东梅州客家人联谊会等 | 不定期 |
5 | 客家大文化 | ? | 无 | 一般期刊 | 福建省客家学会 | 双月刊 |
6 | 客家纵横 | 1992 | 无 | 学术期刊 | 闽西客家学研究会 | 不定期(已停刊) |
7 | 客家魂 | 1995 | 无 | 一般期刊 | 宁化县客家文化研究会等 | 不定期 |
8 | 客家学研究 | 1989 | ISBN7-208-01052-8/K222 | 学术期刊 | 华东师范大学 | 不定期(已停刊) |
9 | 三明客家 | 2000 | 无 | 一般期刊 | 三明市客家联谊会 | 半年刊 |
10 | 环球客家 | 2004 | ? | 一般期刊 | 龙岩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 不定期 |
11 | 客家文博 | 2008 | CN44-(Q)1131 | 一般期刊 | 中国客家博物馆 | 季刊 |
12 | 客家学刊 | 2009 | ISBN978-7-5161-7985-7 | 学术期刊 | 赣南师范大学 | 不定期(已停刊) |
13 | 古邑客家 | 2009 | 无 | 一般期刊 | 河源市委宣传部 | 季刊? |
(二)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的客家期刊共计18本③(详见表2)。创刊有两个高峰期,分别是1990年前后、2010年前后;出版地同样集中在客家人居住较多的地区,比如桃园、新竹、台北等;发行周期基本固定,有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三分之二都有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在期刊类型方面,学术期刊比例小于一般期刊,学术期刊刊期较长,大多为半年刊。
表2 台湾地区客家期刊出版情况一览表
序号 | 刊名 | 创刊时间 | 刊号 | 类型 | 出版单位 | 刊期 |
1 | 六堆杂志 | 1986 | 无 | 一般期刊 | 财团法人六堆文化教育基金会 | 双月刊 |
2 | 六堆风云 | 1989 | 无 | 一般期刊 | 六堆风云杂志社 | 月刊 |
3 | 客家 | 1990 | ISSN1027-3794 | 一般期刊 | 客家杂志社 | 月刊 |
4 | 客家之光 | 1992? | 无 | 一般期刊 | 客家之光杂志社 | 不确定 |
5 | 客家文化研究通讯 | 1998 | ISSN1562-7950 | 学术期刊 | 台湾“中央大学”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筹备处 | 不定期 |
6 | 中原客家杂志 | 1999 | 无 | 一般期刊 | 中原客家杂志社 | 月刊 |
7 | 客家通讯 | 2001 | 无 | 一般期刊 |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 | 月刊 |
8 | 客家文化季刊 | 2002 | ISSN1608-9448 | 一般期刊 | 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务委员会 | 季刊 |
9 | 客家研究 | 2006 | ISSN1991-7953 | 学术期刊 | 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 | 半年刊 |
10 | 府城客家 | 2008 | 无 | 一般期刊 | 财团法人台南市客家文化协会暨旅南客家同乡会 | 季刊 |
11 | 中台湾客家 | 2009 | 无 | 一般期刊 | 台中县大屯客家协会 | 双月刊 |
12 | 文学客家 | 2010 | ISSN2224-8129 | 一般期刊 | 台湾客家笔会 | 半年刊 |
13 | 新北好客都:台北县客家文化季刊 | 2010 | ISSN2227-7609 | 一般期刊 | 台北县政府客家事务局 | 季刊 |
14 | 客家公共事务学报 | 2010 | ISSN2222-6982 | 学术期刊 | 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 | 半年刊 |
15 | 六堆学 | 2011 | 无 | 学术期刊 | 六堆风云杂志社 | 季刊 |
16 | 全球客家研究 | 2013 | ISSN2308-2437 | 学术期刊 | 台湾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 | 半年刊 |
17 | 桃园客家 | 2015 | ISSN2412-1789 | 一般期刊 | 桃园市政府客家事务局 | 半年刊 |
18 | 世界客家杂志 | 2017 | ISSN2519-609X | 一般期刊 | 世界客家杂志社 | 双月刊 |
期刊出版单位方面,前期有很大一部分客家期刊是由客家事务委员会或政府等官方机构主办的,如1989年高雄县政府主办的《六堆风云》、2001年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员会主办的《客家通讯》、2002年台北市客家事务委员会主办的《客家文化季刊》。后期则以大学院校主办为多,比如2010年台湾“中央大学”主办的《客家公共事务学报》,2013年台湾交通大学主办的《全球客家研究》。
二、客家学术期刊对客家学学科发展的推动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高水平的标志性学科成果、有影响力的研究阵地与学科流派是一个成熟学科具备的必要条件。其中与学科成果密切关联的除了代表性的专著,还有专业的学术期刊,也就是说,学术期刊是学科成熟化的具体指标之一。
(一)客家学术期刊的创办
80年代大陆客家研究的兴起,是由客家籍的地方人士出于社会功利的考量所引发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城市纷纷举办研讨会、联谊会等,这种客家的宣传活动吸引了舆论界和出版界的参与。但这些所谓的客家研究出版物由于缺乏科学严肃性,引起了学术界的反感和警觉。[7]此后,一些高等院校先后成立了客家研究机构,依托专业研究机构和专业研究团队,专业性的客家期刊相继问世。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的《客家学研究》、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的《客家研究辑刊》、闽西客家学研究会的《客家纵横》以及赣南师范大学的《客家学刊》。其中两本未取得公开出版刊号,两本以书代刊,出版周期大多不固定。目前,仍在出版的是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的《客家研究辑刊》和赣南师范大学的《客家学刊》。
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客家意识开始觉醒。1988年客家有识之士主导了“还我母语运动”,2001年台湾当局在“行政院”设置了客委会,此后,客家研究逐步落实到政策、行政、法律、学术机构等层面。学术机构方面,有三个大学陆续成立客家研究学院,包括“中央大学”客家学院、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和联合大学客家研究学院,此外,还有两个研究所和两个投入客家研究的学术团体。[8]因为有客委会的支持,台湾客家研究逐步进入制度化的成熟学术发展阶段,愈来愈多具有代表性的台湾客家专著和客家研究专业期刊出版,其中学术期刊包括《客家文化研究通讯》④《客家研究》《全球客家研究》《客家公共事务学报》《六堆学》五本,均有公开出版刊号,定期出版。
这些学术期刊都曾经或仍然与客家学科有着不同程度的互动,为客家学学科的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
(二)明确办刊定位,服务客家学学科
办刊宗旨是期刊运行发展的指导,决定着期刊的发展方向。通过各期刊的发刊词,可以发现,客家学术期刊从创刊起,就担负着服务客家学学科、为学科构建和发展提供平台的使命。比如创刊于1998年的《客家文化研究通讯》是台湾地区最早的学术期刊,它创刊的目的是,“台湾客家本土研究的推广需要一份在地的专门刊物”,“提供客家研究者一个发表的园地”;而2006年创刊的《客家研究》“欲执客家研究刊物之牛耳,作为海内外客家研究成果展现与交流平台”;2013年创刊的《全球客家研究》则认为客家研究“急需一个全球客家研究沟通交流的平台”,“期待提高客家研究的学术地位,汇集国际相关领域的学者、促进学术交流,以构建多元、全球视野的客家知识体系。”从中我们发现,台湾客家学术期刊的定位是随着客家研究的发展在不断调整的,这几本学术期刊之间存在一种承接和延续的关系,它们见证了不同阶段台湾客家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和成长历程,也反映出台湾客家学学科已经成熟化。
(三)专栏聚焦学科动态,引导客家研究多元化
分析发现,大部分客家学术期刊的栏目与客家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是一致的,既有对热点话题的沉淀,比如《客家研究辑刊》的活动动态、会议综述两个栏目,以及《客家文化研究通讯》的“会议报导”栏目,聚焦客家学术界重大事件,并对其进行解读。比如对“首次国际客家学研讨会”“第二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第二届客俗田野调查报告会”“第七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塑造故乡:中国移民与乡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会议进行报道,对“台北盆地客家垦拓发展史研讨会”“客家文化与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罗香林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两岸客家传统节庆民俗文化”学术论坛、“客家文化多样性与客家学理论体系建构”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作会议综述。
同时也善于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地域、作者、编辑、学科资源等优势,对有较大学术价值、能引起学界广泛讨论的话题设置专栏展开系列性探讨,引导客家研究多元化发展。比如《全球客家研究》设立的“专题论文”栏目,对社会组织、商品化与客家社会、族群关系与客家认同、传播过程与客家、客家音乐研究的新视野、砂拉越客家、新马客家等题材的关注,显示出台湾客家研究在议题上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其2014年第2期专题刊载的“具有高度争议性之研究议题”,即是学界广泛讨论的成果,它收录了2篇“研究纪要”和7篇“发言稿”,从“客家族群研究”的视角来解读对台湾影响深远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四)为客家学学科储备学术力量
学术期刊在培养学科人才,特别是学术新人(在读研究生、年轻研究者)方面担当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客家学术期刊对学术新人持一种包容和积极吸纳的态度,为其提供发表论文、学术交流的平台。比如《客家研究辑刊》2009年第2期,刊载了南昌大学硕士吴自锋、四川大学硕士肖国祥、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薛莉清、日本首都大学博士小林宏至的文章。2014年第1期设置“专栏”刊载了中山大学研究生钟玉玲、李玲、邹礼跃、韩彦、高荧等的文章。通过论文发表,让这些学术新人有机会在较大范围内接受学术批评,从中发现自身论文的不足,并深化研究。调查发现,一些在早期《客家研究辑刊》发表论文的年轻研究者已成长为客家研究的中坚力量。比如《客家研究辑刊》第12期《明清赣西北棚民与客家关系》(1998)一文的作者宋德剑,1998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曾任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第11期《琐议客家山歌风格》(1997)一文作者钟俊昆,199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院,现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客家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
(五)小结
近几十年来,大陆地区成立的客家研究机构有很多,比如嘉应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龙岩学院、赣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都成立了客家学研究中心或客家研究所,研究团队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也不胜枚举。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客家学术期刊奇缺,虽然《客家研究辑刊》在学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权威性,但由于其没有公开出版刊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自身和学科的发展。因为没有公开出版的客家专业学术期刊,大陆地区的客家研究论文大都发表在大学学报或其他相关刊物上。长久以来,国内的客家研究没有专业学术期刊的承载,使得客家文化的推广与研究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滞。总而言之,在学科建设方面,大陆地区客家学术期刊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满足不了客家学学科的发展需求。
与大陆地区相比,台湾地区的客家期刊在期刊总数、学术期刊和公开发行占比上,具有较大优势。如前所述,台湾地区早期客家期刊的出版单位以官方机构为主,后期则是以大学院校为主,这种出版阵地的转移是研究阵地的转移,也反映出台湾客家研究主流方向由官方宣传向专业学术研究的一个转变。大学院校主办的这些学术期刊是台湾客家论文发表的主要渠道,是客家学学科的核心区,在客家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据了解,《全球客家研究》已经三次获颁由台湾图书馆所主导的“台湾学术资源影响力”奖项,包括人类学门第一名、区域研究及地理学门第二名、人类学门的“知识影响力奖”第一名。[9]
三、关于大陆地区客家学术期刊的发展建议
(一)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客家研究和客家学术期刊方面,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确实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制约大陆地区客家学术期刊发展的原因除了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没有公开刊号。没有公开刊号一方面限制了期刊读者群的范围,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作者群,这是制约大陆地区客家学术期刊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二是高质量首发稿源不足。比如《客家研究辑刊》由于没有公开刊号,来稿有些是已经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几乎没有首发的高质量稿件。三是出版周期长。大多为半年刊或年刊,论文发表时间长,时效性滞后,很难成为作者投稿时的首选刊物。四是缺少专门的宣传平台。目前还没有一家期刊独立建设一个专门的网站或微信公众平台。
(二)发展对策
大陆地区的客家学学科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要加大客家研究的力度,而且要重视客家学术期刊的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努力和尝试。
1.申请新刊号,创办新刊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只要是公开发行的刊物,就必须要有刊号,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也必须及时申领《准印证号》,否则不得擅自出版。据了解,由于我国出版物数量已经达到一定数量,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实行总量控制原则,目前申请公开刊号的难度很大。[10]但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比如2017年2月,由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博物院》就申请到了公开出版刊号。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博物馆管理》也取得了刊号。所以,要创办新刊,也就是要取得新刊号,可以考虑由影响力较大的大学(最好是多所大学)一起牵头申请,兴办一本全新的客家学术期刊。
2.变更刊名,刊物改版
如果申请不到新的刊号,也可以另辟蹊径,比如与那些经营不下去的、有公开刊号的期刊进行协商,向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申请更改主管主办单位、刊名等信息。2019年广东省博物馆就通过这个办法,取得了原《珠江文学》和原《神州民俗》的刊号,分别更名为《文博学刊》《艺术与民俗》,并对这两本刊物进行改版,以全新的面貌出版,成为广东文博界的一件大事。目前来说,这应该是创办客家学术期刊可操作性最强的方法。
3.以书代刊,差异化处理
第三个选择就是以书代刊。“以书代刊”出版物拥有正式书号,由出版社按图书的形式出版发行,但在内容、体例和发行模式上却类似期刊。[11]客家学术期刊可以采取这种模式进行创造性运用,通过一些新颖的形式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讨论。比如,学术对话是当前客家学术期刊的最大缺失,因此,以书代刊的客家学术出版物要想有所作为,最要紧的是要跳出发表一般学术期刊的定位,扬长避短,差异化处理。比如,重点突出刊物的“对话”特质,把它做成一个供客家学科对话、交流的平台。在论文形式上,采用“学术沙龙”的方式,就某一新观点、新著作组织稿件,引发讨论。
4.期刊数字化,资源共享
在当今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学术期刊固守原有的办刊模式已经很难有新的突破了。因此,客家学术期刊不仅要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内容,还要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提高数字经营能力和刊物的影响力。比如,加入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这些已经运营成熟的数字化期刊群,利用这些商业化的期刊数据库来整合学术期刊的资源,实现期刊的文本网络化、远程办公、在线投稿等。[12]
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部分客家期刊已经意识到资源共享是大势所趋,但两地都还未普及。比如,大陆的《客家文博》可以在“中国知网”下载单篇论文,《古邑客家》为电子杂志。台湾的《全球客家研究》采取纸本和在线双轨并行方式出版,对全球客家学者提供单篇论文免费下载,以及整本期刊电子书下载的方式。
四、结语
综上,我们梳理了大陆与台湾两地客家期刊的出版情况,对与客家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学术期刊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大陆客家学术期刊的不足提出几点发展建议,希望能为日后的客家研究工作提供一份参考。
注释:
①本文所指的是广义上的客家学术期刊,包括有公开出版刊号的,或取得书号、准印证号等的合法客家学术类刊物。
②主要通过百度和中国维普网的“期刊大全”(http://www.cqvip.com/qikan/),以及笔者平时工作收集所得。
③通过国家图书馆期刊文献信息网的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搜集所得。
④该刊在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中标注为一般期刊,但笔者根据其发刊词和刊载文章类型,将其列为学术期刊。
参考文献:
[1]罗月花.从客家学书籍的出版看客家文化研究的发展[J].嘉应学院学报,2009,27(4):31-34.
[2]李逢蕊.客家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龙岩学院学报,2008(5):1-4.
[3]刘小妮.当代客家学术史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9-63.
[4]曾令存.返本溯源:作为学科对象的客家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5-14.
[5]周建新.客家学作为学科的可能和必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2-26.
[6]陈毅华.“期刊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文艺理论研究,2009(4):143-144.
[7]陈支平.大陆客家研究的功利与学术趋向[J].客家文化研究通讯,1999(2):108-116.
[8]萧新煌.台湾客家研究的典范转移[J].全球客家研究,2018(10):1-26.
[9]许维德.1-12期《全球客家研究》的回顾:内容分析与书目汇编[J].全球客家研究,2019(13):219-286.
[10]温冰.关于广东地区博物馆馆刊建设的调查研究[J].博物院,2017(5):79-84.
[11]施雁冰.基于“以书代刊”出版物的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34(1):103-105.
[12]张青.学术期刊数字化生存的困境与对策[J].出版广角,2012(5):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