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当代新技术对编辑出版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2021-08-01 来源:《科技传播》
  【作 者】张冰君:北京师范大学

  【摘 要】技术的变革带来传媒生态的更新换代,传统编辑出版业在技术发展浪潮中经受着巨大的冲击。文章从技术的发展逻辑、受众的接收逻辑、传播者的服务逻辑3个层面进行解读,尝试性分析当代新技术对编辑出版的影响,并探讨该如何在新技术冲击下调整生产和服务模式,寻求发展机会。

  【关键词】编辑出版;技术逻辑;接收逻辑;服务逻辑

  2017年,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未来简史》一书中指出,“以硅基为基础的算法很快就要取代以碳基为基础建立的文明。”[1]这一论断随着2016年VR、网络直播、有声书出版、知识付费元年,2017年人工智能元年,以及2019年5G元年等一系列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来袭,不断的得到印证,更是随着5G技术革新浪潮的临近,显得愈发具有说服力。

  以5G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基因工程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工业革命重新定义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呈现方式,使整个传媒生态环境都产生了颠覆式的变化,也不可避免的给传统编辑出版行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1 技术的发展逻辑

  现代编辑出版业的诞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驱动的,技术塑造并不断改变着编辑出版业态。媒介技术经历的“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传播时代”等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书刊形制所包含的简帛书、写本书、印本书、机械印刷到如今数字化印刷等不同时期的出版状况,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编辑和出版技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与作用。

  1.1 技术的变革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因为语言和文字无法大规模复制而停留在人际传播和小众传播的范围内。直到东汉造纸术、公元7世纪的雕版印刷术和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的相继出现,让传播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束缚,提升了书籍的生产、复制和传播速度,从而开创了正式的出版业时代;15世纪中期,德国古登堡革新印刷术,印刷机投入使用,使得书籍复制速度实现了跃升,赋予了现代出版业全新的诠释;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兴起,出版从载体到流程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版业生态也在这一环节受到技术的强烈冲击,开始被动适应和接受新技术;20世纪末21世纪初出现并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更是彻底打乱甚至重塑了传统的出版编辑世界,出版传播渠道变得多元化,编辑出版系统开始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并且这种颠覆性的转变还将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而持续的发生作用。

  人类历史上与出版有关的四次技术革命(造纸术、印刷术、电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每一次都对出版活动的具体生产过程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部分的改变了出版生产环节,并不断带来新挑战。

  1.2 技术的挑战

  传统的编辑出版行业,在经历了技术的轮番冲击后,已显示出自身存在的几大明显劣势:以纸为主的媒介形式单一,缺少声音、图像、以及虚拟现实的互动等;以编辑为主导,对于市场需求和受众流向了解模糊;营销方式也相对单一,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仍需摸索。为扭转颓势,传统出版行业一直在尝试向数字出版形态转型,由最初的实体书店转移到网上和手机客户端的图书电商,到以IP为中心的图书与影视剧、广播剧、动漫等衍生产品的同步开发,再到不再只是出版单一的纸书和电子书,而是结合音频、长短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网营销体系。

  而这一切,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还将愈演愈烈。早期出版技术的核心是如何将信息固定在出版的特有介质——纸上,数字化推进使得出版的介质增加了电脑、手机、平板等多用途工具。5G技术的应用则会把更多设备接入互联网,阅读场景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万物互联必然带来出版的物质性一面的回归。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挑战,传统出版行业需要从受众接收逻辑和平台服务逻辑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加快转型的步调,做到内容的随时检索、随时在场、随时生产、随时分享,实现转型的高级阶段。

  2 受众的接收逻辑

  传播要起到作用,就必须完成目标受众的触达、受众对于传播信息的解码,以及解码后认同信息这3个过程。受众是整个传播流程里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对于信息的接收方式与途径,以及后期的解读,关系到这次传播活动最终起到怎样的效果。然而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从信息本身的呈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到受众的接收、理解与反馈,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改变着受众阅读习惯和方式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传者和受众之间的传播关系。

  2.1 颠覆阅读习惯与方式

  一直以来,信息的呈现方式随着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更新换代而不断更迭着形态,传统媒体形态之间的互补关系更占上风,因此维持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然而互联网技术的解锁却完全开辟了新局势,信息能够实现更轻、更快、更多样的传播,尤其是在未来的5G时代,其最具竞争力的传播速度和容量方面都得到了更为脱胎换骨的提升,无疑会对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综合呈现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相比之下,传统出版无论是在生产的产品形态上,还是在对产品的传播和推广上,都显得笨拙和低效。传统出版的流通方式主要借助纸质媒介的单向传播,这就会造成读者阅读行为的相对被动,作为传播者的出版机构对于读者反馈的获知也较为困难。新媒体技术环境逐渐消解了传统阅读活动中场景、时间、介质的某种固定性:人们的阅读场景从书房、办公室等场所变为随时随地,阅读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纸质的出版物,阅读的途径也不再局限于书籍报刊,而是越来越多的使用iPad、手机等移动端……读者的阅读行为在新媒体时代实现了全方位的转变,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重塑了他们在阅读中的身份,个性化和移动化改变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时空,超时空性和超媒体性更新了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方式和阅读质量。

  2.2 构建新型传播关系

  作为传统媒体的中流砥柱,编辑出版行业与其受众——读者的关系曾经是早期传受关系的典型体现。然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读者的概念被用户概念逐渐取代,也代表着受众的被动身份向主动转变。他们在网络论坛、贴吧、博客等社交媒体上凸显自身的主动性,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传播圈子。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出现,各个圈子逐渐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互通,也模糊了传播者和受众的边界。在大众消遣类信息的传播中,编辑出版环节不再是刚需,也因此,出版业的大众出版模块首当其冲受到了影响。

  但是对于知识类信息的传播,编辑出版业仍保持有较大的优势。数据显示,“在关于2006—2015的十年出版版图中,大众出版发展整体呈现萎靡态势,专业出版和教育出版的数字化水平则不断提升,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2]在传统的出版发行模式中,知识的创造者与出版平台存在一种共生关系,一个提供内容,一个提供渠道,共同完成专业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新媒体兴起后,部分大众向、偏浅显的知识信息逐渐在网络上实现了免费传播。虽然传播价值含量更高的信息的知识付费模式也已悄然兴起,但是受限于信息质量不足、网络免费资源冲击、价值补偿制度模糊等多种原因,尚未能发展壮大。编辑出版依然是系统性、专业性强的知识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

  然而,即将得到全面应用的5G技术或许会解决网络知识付费目前遇到的难题,到时身为传统知识传播中介的出版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3 传播者的服务逻辑

  对于传播者编辑出版机构来说,受众接收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原有的一系列信息生产、传播和营销策略都会逐渐不再适用,传受关系已然开始重构,只有直面全新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需求,积极改变传统出版业的出版模式和发展方式,用前瞻性的眼光来不断尝试、调整和重置,才能在未来的传媒生态格局中保下一席之地。

  3.1 出版的数字转型

  据《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7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达152亿元,实现26.7%的同比增长;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近4亿。”[3]面对当前受众阅读行为的数字化嬗变,出版行业亟需重新认识、界定“阅读”乃至“出版”的概念,积极应对数字时代阅读的新特点和新趋向,加大对数字化阅读行为的探究、开发和引导。

  “数字出版不仅仅是存储媒介的数字化,也不仅仅是某些出版流程的数字化,而是包括媒介、出版流程、消费方式、信息反馈等一系列与出版活动有关的元素和环节的数字化。”[4]209当前,将传统出版的文字、图片等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且与多媒体形式融合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数字化途径。

  除了产品形态的数字化升级,出版机构对于信息的整合汇总和用户数据的深耕也是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出版业的数据以静态数据为主,进入数据时代的出版机构能够新获得的数据特征则几乎相反:规模海量、流转快速、类型多样、价值密度低。这种特性使得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前所未有的紧密起来。数字化的知识资源可以增加出版机构的信息储备,数字化的用户数据可以更为精准、及时地为出版机构刻画出受众的喜好和需求,从而完成更到位的个性化推送。

  3.2 平台的服务转型

  5G网络的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低能耗的特点,使得万物互联的设想逐步得到实现,人们的知识需求可以直接通过物联网得到解决,一直以来作为信息传播中介存在于知识生产者与受众之间的编辑出版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立场。5G环境下,不管是渠道还是呈现形式都已不再是问题,新的关键点成了知识信息与场景的匹配问题。

  固定而僵化的知识或许不再具有很大的价值,但是如果结合用户需求,将知识与应用场景实现智能化匹配,那么实现这一过程的出版机构也将不再仅仅是一个中介,而是进化为一个全新的综合性的智能服务型平台。传统出版企业拥有丰富的版权储备和知识素材,只要尝试对这些资源进行灵活性的加工,将已有的系统性、规范性、整体性的知识,进行碎片化处理,将其打散成为零散的素材,使之能够精准的应用于零碎的生活和学习场景,就拥有了重新回归传播过程的切入点。

  3.3 编辑的全能转型

  “出版物的诞生不是孤立的,它是产业、市场和编辑三者共同作用下的结果。”[4]5在出版编辑的整个流程中,编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在曾经的传统媒体时代,编辑肩负筛选、加工、塑造知识和内容等核心职责,也是出版机构的把关人和服务者。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编辑的角色、理念、工艺和流程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也不断诠释出新的内涵和外延。传统的单纯对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修饰与编排等操作技能已经不再够用,当代新技术变革对编辑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但要具备用户意识、大数据意识、跨界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营销意识等新意识,还需要拓展信息筛选与整合及互联网应用等新能力。这其中不但涵盖了对于物质形态的机器、工具等装备的使用,也蕴有意识形态的理念、规范等规则,更是需要掌握数字出版的技术和方法,还需要提高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加强传播能力建设。这些技术要素的结构、性状和功能各异,但互相渗透、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统一、复杂、严密的现代编辑系统。

  技术之变,急如星火。5G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来,其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低能耗的特点,势必将促成一场全新的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传媒业、出版业也必在牵连之中。

  从受众接收的角度出发,新技术时代信息的开放性、碎片化会进一步转变受众的阅读习惯与方式,传播的社交化和去中心化则会为出版机构和其受众构建新型传播关系。从传播者服务的角度出发,作为信息的加工和传播者,出版机构应该在逐步完成出版产品数字升级的同时,做好数据收集工作,对用户数据进行深耕挖掘;作为传播平台,致力于建设综合性服务平台;对于具体的从业编辑,更是要适应新时代新需求,全方位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善用技术趋势,把握时代机会,编辑出版业在未来新技术场景下也将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2]任殿顺,张鸿雁.2006—2015年十年间全球出版业格局变迁:基于“全球出版业50强”十年数据分析[J].编辑之友,2017(7):22-27.

  [3]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https://www.sohu.com/a/228207725_99957183.

  [4]陈洁.数字化时代的出版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5,209.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