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高艺:党建读物出版社
【摘 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电子音像出版成为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试验田”,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结合电子音像出版物编辑工作实践,探讨了巩固电子音像出版阵地、提高电子音像出版质量、夯实融合出版基础储备三个问题。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电子音像出版物;融合出版;编辑加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电子音像出版成为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试验田”,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笔者认为在转型融合出版探索中,提高电子音像出版质量是编辑人员深化认识、提高站位、主动推进、系统谋划的基础,是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动力和有效行动。
一、以高质量选题巩固电子音像出版阵地
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读者对音视频内容的关注度、喜爱度明显增强,对知识付费阅读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对技术呈现的分众化需求日趋明显。电子音像出版要乘转型融合发展之势,寻求新的出路。
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
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共有音像制品出版单位386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317家。2019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450.70亿册(份、盒、张)。音像制品2.32亿盒(张),降低3.95%,占0.51%;电子出版物2.93亿张,增长13.05%,占0.65%[1]。作为传统出版形态之一,电子音像出版在基础教育、党员教育、保密工作等专业领域和集中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个体读者以兴趣为导向的阅读需求逐渐被数字阅读和网络视听所替代,电子音像出版融合发展使命在肩。电子音像编辑应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牢牢坚持正确导向,突出政治效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切实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出版职责;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光荣历史,在电子音像专业出版阵地上,守正创新、深耕细作。
2.增强学用服务意识,提升出版工作整体效应
大部分电子音像出版社承担着主管主办单位的专业领域出版任务,经过多年积累,已形成了稳定的受众群体。出版内容、出版载体、出版形式根据受众群体的学习使用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关注受众、了解受众、发现学用需求是做好出版工作的基础。如果一个选题脱离了学用需求,就很难发挥出版的内在价值和外部效应。电子音像编辑要不断增强学用服务意识,用心用情服务作者、服务读者,为专家学者搭建实践平台,密切配合联络员,挖掘潜在学用需求,培育出版新功能,为专业领域提供精准适用的出版服务,以出版职能配合中心工作顺利开展,提升出版工作整体效应。
3.创新发挥资源优势,打造融合出版精品
在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以光盘为主的传统电子音像出版载体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专业领域的权威知识内容越发珍贵,聚集在专业出版领域的专业人才越发珍贵。这些资源在内容主导的出版模式中优势明显。然而,在平台主导模式、用户主导模式中,传统电子音像出版往往不占优势,甚至“失声”。因此,电子音像编辑要牢牢把握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优质内容资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专业力量,统筹考虑选题在不同主导模式中的传播效果,扩大受众覆盖面,从多维度提升选题内容质量和出版价值,探索打造融合出版精品。
二、以高状态投入提高电子音像出版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电子音像编辑要强化标准化、规范化意识,以力透纸背、功在案头、经世致用的高状态投入出版工作,为电子音像出版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1.提升标准化水平,加强质量判断力
目前,我国关于电子音像出版的法律法规有《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音像制品出版管理规定》《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关于加强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审读工作的通知》等[2];有关电子音像出版的行业标准有《新闻出版内容资源加工规范》(第11部分:音频加工)(第12部分:视频加工),《有声读物》(第1部分:录音制作)(第2部分:发布平台)(第3部分:质量要求与测评)等[3];以及新闻出版领域发布的国家标准。
不同层面的标准,帮助电子音像编辑形成对质量高低的基础认识。电子音像稿件的总体判断可重点把握四个方面:一是政治方面,导向是否正确、观点是否准确、内容是否敏感等;二是规范方面,著作权是否清晰、是否为重大选题、是否涉密等;三是逻辑方面,结构框架体是否科学、知识内容是否具有思想性、艺术手法是否符合大众审美等;四是适用方面,是否符合受众群体学用需求、是否有深入开发空间等。电子音像编辑应持续苦练内功,使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成为习惯,从而释放更多创造活力。
2.提升实务应用水平,加强质量把控力
电子音像编辑需具备多种实务技能,包括围绕图文声像稿件进行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文本撰写、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和装帧设计,有时也需进行录音、实地拍摄等。加大工作投入力度是提高出版质量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也是编辑工作基本功不断提升的实践过程。投入得多,不见得立刻能有质量提升,但投入得少,一定是存在质量风险的。电子音像编辑要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等维度把握稿件出版质量。
电子音像稿件的审读审看要坚持“十必核”:一是核政治符号,党旗、党徽、国旗、国徽等使用是否准确规范;二是核人物,人物是否存在违纪问题、职务信息是否准确等;三是核事件、会议、文件、时间、名称、人物、作用等是否准确;四是核典型事例,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佐证所述观点等;五是核图表,单项数据、计算数据、呈现方式是否准确等;六是核地图,出处是否可靠,区划轮廓、名称、相互关系是否正确等;七是核解说、唱词、关键词、说明字幕等是否准确;八是核音乐、音效的使用是否得当;九是核引用内容、版权使用情况、标注出处、使用标识等;十是核目录、片头、片尾、篇章页、交互链接的信息等。在音像出版过程中,文学脚本、分镜脚本通常为首度创作,音频节目、视频节目通常为二度创作,编辑应分别进行审看核对。
3.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加强选题落地执行力
电子音像选题的内容多样化,编辑为落实选题所需要组织的作者往往不止一名,编辑参与创作的程度较高,需要协调多方技术力量配合完成。如果粗线条开展电子音像编辑工作,难免会有顾此失彼、事倍功半的风险。因此,加强统筹协调能力至关重要,保证纵向稳定、横向有序,为音像电子高质量出版提供保障。
大部分电子音像稿件具有多主体、多步骤、多环节的特点。这要求电子音像编辑坚持问题导向,肯下苦功、善于学习,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情感,建立全面而清晰的任务路线图,注重将局部工作与大局工作相结合,避免陷入事务主义,力求出版质量稳中有进。电子音像稿件的编辑加工和校对往往不在同一时间节点、同一物理空间完成,编辑需经过细致分析后,才可实施。根据稿件基础、质量标准、出版周期等因素,统筹采用技术性、创作性编辑加工方法。同时,电子音像编辑还需掌握一定的工具和技术能力,了解技术知识的基本框架和基础操作,以便做好统筹协调等工作。
三、以高水平储备助力融合出版
融合出版是指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在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技术呈现上的深度融合,具有出版品种多样化、传播方式多元化、服务对象多层次等特点。融合出版需经历一段探索过程,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应打好基础、做好储备。
一是扎实做好内容资源数字化。数据是电子音像融合出版的重要资源。当前,大部分电子音像出版单位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内容资源的基础数字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数据的问题。如何实现数据智能生态、如何使数据在行业内流通起来,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还需要在出版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因此,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持续做好内容资源数字化工作很有必要。
二是锻炼培养复合型出版人才。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的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在电子音像出版业转型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出版人才队伍已不能满足内容策划、出版物研发、运营推广等数字化智能化的出版需要。锻炼培养复合型出版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逐渐成为融合出版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是围绕学用服务探索编研出版。以专业领域受众群体学用需求为导向的编研出版工作,是专业出版单位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专业领域电子音像编研出版工作对开发内容资源具有独特作用,有助于从需求侧挖掘出版新功能,重新认识和建立出版服务的模式,从而增强出版工作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全国新闻出版基本情况[EB/OL].(2020-11-04).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67233.
[2]“新闻出版实用知识丛书”编委会.音像电子出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5.
[3]范军.2019—2020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24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