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课标高中教材的编写出版探究——以浙教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为例

2021-07-30 来源:《科技传播》
  【作 者】吴招生:浙江教育出版社

  【摘 要】随着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各学科的高中教材也随之进行了修订编写并出版投入使用。教材的编写出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参与人员多、时间跨度大以及系列工作。文章以浙教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为例,梳理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写,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践行课程标准精神,在组建教材编写团队、内容编写出版过程中开展的各项探究工作。

  【关键词】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编写出版;浙教版

  2014年,教育部全面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历时4年,经全国各学科课程专家们的通力合作和不懈努力,教育部于2018年1月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其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重新界定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凝练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充分显示了课程与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与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才战略的紧密结合,使本课程的面貌焕然一新。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更统领和指导教学、考试、评价等育人环节。《课程标准》与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定位、课程模块等方面均发生了质的变化。例如,在课程理念方面,2003年版课标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2017年版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学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在课程定位方面,2003年版课标比较强调技术工具应用;而2017年版课标突出用学科方法解决问题,遵循学科大概念的体系: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在模块设计方面,2003年版课标是1个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和5个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模块;而2017年版课标是2个必修(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6个选择性必修(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和2个选修(算法初步、移动应用设计)模块。所以,新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实际上是新编教材。

  浙教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严格遵循《课标标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期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教材的编写出版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本文将对浙教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出版探究做一个梳理。

  1 组建教材编写团队

  俗话说,要想打赢胜仗,得有精兵强将。考虑到教材(2003年版课标)编写团队的大部分人员年龄偏大等现实因素,不适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新编工作,早在2015年新编教材项目负责人就开始组建教材编写团队。

  首先,是教材主编的确定,因为教材编写实行主编负责制,主编就好比统领全局、指挥战斗的将军,直接决定教材的品质。经过各方的联系与沟通,浙教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确定了以华东师范大学开发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教授为主编、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赵健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魏雄鹰为副主编的主编人员。其次,从浙江全省范围内挑选了一批本学科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都过硬的教研人员、中学一线教师,以及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教授专家为教材的13名核心编写人员。这些编写人员不仅在教学科研领域上独树一帜,而且对教育秉有初心,愿意为教材的编写投入心血。

  新组建的教材编写团队核心人员共16人,在个人政治面貌方面,10人为中共党员,以充分确保新编教材的价值导向,这有利于整个团队处于更高的政治站位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个人知识专业背景方面,覆盖了计算机科学、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正高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2人,其余人员均为高级职称。合理、科学的编写队伍结构不仅是编写出高质量教材的充要条件,而且为新编教材满足课程实施与评价要求奠定了基础。

  2 教材编写工作的开展

  新编教材的编写工作于2016年5月正式启动。按照“集中—分散—集中”的编写方法,编写团队每月至少集中一次进行研讨与修改,从而确保编写质量并有序进展。截至2019年8月教材正式出版前,累计召开了38次教材编写、审稿、修改会议。为了凑时间使编写人员都能参加教材会议,可以面对面地讨论疑难点将改稿效率发挥到最大化,大部分的会议都安排在周末,而编写人员也非常认真负责,常常讨论至深夜,不辞辛苦。

  2.1 教材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的确定

  新编教材要贯彻落实本课程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践行信息素养培育目标,其内容编排与设计就必须充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的总要求。在编写过程中,编写团队反复学习《课程标准》,并在各章的学习目标设定时多次琢磨修订,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目标、学习内容,并部分预设学习方法。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一些传统信息技术教材的“经典”内容编排逻辑已不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因此,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力求体现信息技术所特有的新技术应用与发展思维。例如,在提到“数据处理与应用”时,传统教材往往处理成应用某种工具(如Excel)来具体操作。但今天的“数据”概念已不再是“表格数据”,还有对驱动社会发展产生重大意义的“大数据”等,如果不在这个高度上理解数据的处理与应用,学生养成的只是诸如利用Excel表格数据处理工具处理某类具体数据的个案认知和思维。为此,在必修1《数据与计算》的第四章,分成了“常用表格数据的处理”“大数据处理”“大数据典型应用”三节,并且在工具的选用上体现综合的特点。又如,在必修1《数据与计算》的第五章“人工智能”部分,教材并未满足于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而是通过“实践与练习”,让学生体验人工智能中“神经网络”的典型应用,从中领会到人工智能的意义。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还有很多,既体现在章节目录中,又体现在具体内容的编写上。各个模块的结构均经过专业思考及反复打磨,力求体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新编教材的篇章结构设计和内容呈现方式遵循项目式学习理念。一开始,编写团队探索构建“以项目为主线展开章节的学习,知识内容穿插在每个项目实施或每个任务活动中进行讲解”的知识呈现模式,但随着构建的知识体系的扩大,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知识体系搭建不完备的问题,因为每个项目涵盖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经过集体商讨和反复推敲之后,每章在导入部分设计“引导项目”、内容主体部分根据知识点设“内容项目”、章后设计“挑战项目”和“拓展项目”,内容主体各节以知识点为主线,穿插“问题与讨论”“思考与练习”“实践与体验”等任务。这种内容呈现方式既延承了传统讲练结合的呈现方式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构建完备的优势,又创新结合项目式学习理念,通过实施项目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强化知识掌握并提高项目实践能力,此外还能有效引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2.2 提升教材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在增强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方面,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选择性必修4《人工智能初步》模块中增加了“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内容,体现最新的科技成果,反映我国的科技水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爱国情感。

  在提升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方面,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来选择教材内容。教材中的案例丰富,展现前沿应用与多层需求。在纵深维度上,涉及个人、区域、社会;在横向维度上,覆盖生活、科技、交通、环境、经济等多个领域。

  在增强教材内容的可操作性方面,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等育人环节的统领和指导作用,教材将基本项目的学习贯彻始终,教材中安排了四类项目:第一类是“篇首项目”,以“问题与挑战”的栏目来呈现,其目的是让学生将即将学习的内容与真实的问题情境联系到一起,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应对社会挑战方面的价值;第二类是“内容项目”,融入核心内容的叙述过程中,往往作为讲解的一种举例或示范,起到贯穿讲解、示范方法的作用;第三类是“项目挑战”,这是每章后面的一个大项目,项目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综合应用本章知识,进行系统思考;第四类是“拓展项目”,这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也是考虑到教材使用学校的差异性。例如,在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四章的结束项目中,安排了“助力公益,用数据普惠民生”的项目,希望学生通过及时关注各地农副产品的价格数据,分析并发现价格变化规律,动态监测价格波动,以便为政府的精准决策与及时干预提供依据,从项目内容、探究方法到项目成果全面支持了学生计算思维,以及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也通过该项目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关注真实世界,历练民生情怀。

  2.3 根据教材初审、复审等审核意见和教材审读试教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教材

  每次收到教材审核结果后,教材出版单位和编写团队高度重视学科审查组提出的审查意见,及时召开教材修改会议,集中领会、讨论审查意见,梳理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甚至重新调整知识框架结构进行重新编写。此外,根据教育部关于对教材审读试教的要求,从浙江全省范围内选定了31名不同教龄、职称、学校(覆盖城市和农村学校)的一线在职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对本套教材中的26个重点难点知识开展了试教活动;组织50余名教师参加集体封闭式的教材审读调研活动,并通过问卷统计分析,得到关于教材内容、项目设计、练习活动等的难易度、新颖度、可行性等评价维度的反馈与建议。另外,充分借助外力,邀请高校学科专家对教材进行审读、把关质量,尤其是内容在学科性上是否准确无误。根据审读与试教的情况,教材编写者再次打磨和修订教材,使其不但科学、合理,而且精准、可行、可用。修改后的教材兼顾学科专业要求与教育教学实际,做到教材知识内容组织和项目学习、探究与实践的紧密关联,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要求。

  3 教材质量保障措施

  编写团队与出版社在教材的编写、出版、使用等环节,采取了一些列措施,旨在确保教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信息素养培育目标。

  3.1 充分引进外脑

  在对教材框架、初稿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教材编写组还把初稿向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室等学术研究单位的专家以及中学各层次的教师(特级教师、不同教龄的教师、城市及农村教师)等人员广泛征求意见。编写者逐条认真梳理、分析,再对初稿进行系统修改。

  3.2 组织试教与调研

  编写组中的一线教师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试教,主编和核心作者参与了实际课堂的听课,现场听取教师和学生对试教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另外,在最后定稿前,编写组精心组织了一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等各方面差异明显的教师代表们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审读与调研。为考察教材的适宜性问题,从内容、活动、教学3方面对教材进行充分调研,每个方面又细分标准。例如,内容方面细分为以下4条:

  1)内容的科学性:教材内容科学、用语专业,使人产生信服感;

  2)内容的可读性:文字简练易懂,逻辑清晰准确;

  3)内容的难易度:大部分内容可以自学读懂;

  4)内容的吸引力:案例丰富、情境亲切、内容前言,有较强的吸引力。对于审读与调研反馈的意见与建议,编写组逐条讨论、处理。

  3.3 确保文本质量

  负责整套教材的出版社编审团队,其人员知识背景覆盖了工科、理科、文科三大学科,具有编审、副编审、中级以上职称,对编写组精打细磨的书稿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编辑、校对工作。

  3.4 开发教材配套辅助资源

  教材配套资源全部由教材作者编写或指导编写,不仅配有对应册次的教师教学用书和学生使用的作业本、实践活动手册等教辅练习,还为每册教材开发配套的教辅光盘,包含课标理解、教材分析、教法实践、课后练习和教学素材等内容。此外,免费提供信息技术学科资源的下载,包含教科书的配套素材资源、教学设计样例等。这些教材配套辅助资源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而且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4 结语

  教材既是教育理念、课程标准的实现,又是对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引导。可以说,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难度高,但却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教材编写团队和出版社编辑团队以最专业的样态精心打磨教材,帮助学生达到课程预期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S].北京:2019.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