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和深刻内涵

2021-07-29 来源:《中国出版》
  【作 者】夏康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崔士鑫:人民日报社研究部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论述十分丰富,主要内容蕴含于九次讲话、两份文件和一篇报告中。研究从这些材料出发,梳理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并总结归纳了其深刻内涵。总体来说,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提高国际话语权、打造外宣旗舰媒体、建立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和讲好中国故事等。其中,提高国际话语权是实践目标,打造旗舰媒体和建立话语体系是实践路径,讲好中国故事是实践基础。四者有机结合,共同构筑起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习近平;国际传播能力;重要论述;发展脉络;深刻内涵

  百余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1]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了“世界交往”的重要思想。[2]百余年后的今天,世界交往不断加深,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仍然面临着国际形象“他塑”、信息流“逆差”、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形象“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落差”等问题,阻碍了自身与世界的交往。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但是将其作为主题尚属首次。这次讲话深刻回答了我国处于怎样的国际传播格局,应当开展什么样的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问题,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本发展脉络

  一直以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8·19”重要讲话到“2·19”重要讲话,从“8·21”重要讲话到“1·25”重要讲话再到2021年5月31日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并结合国内外媒体格局、舆论环境,不断丰富完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路径、方法等。综合相关材料,可以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划分为三个阶段。

  1.目标明确阶段:“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提出和早期的理论发展

  理念的提出:首提“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2013年8月19日)。


  近年来,尽管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理性认识逐步加深,但是也存在大量误解、曲解。西方一些势力担心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因此刻意矮化、抹黑中国,挑拨中国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关系。[3]基于这一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8·19”讲话)中首次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释了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目标: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并就如何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三个解决思路:创新外宣方式、建设话语体系和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提出,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是针对当时包括“中国梦”在内的重要创新理念在外宣过程中出现的概念化、空泛化等问题而提出的。“8·19”重要讲话阐明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背景、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为之后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重要理念被反复提及,成为重要命题。

  阐释战略方向:两个战略目标和三个发展规划的设计(2013年12月30日)。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短期目标“提高国际话语权”和长期目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两个目标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闻媒体塑造好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四种国家形象,进一步细化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目标。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点明了三个“战术性规划”。其一,与新兴媒体结合。其二,提高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其三,阐释好中国特色,特别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5]这三点规划的提出,丰富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内涵,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理论框架已然显现。

  明确理论框架:五个方面要求的提出(2016年2月19日)。

  随着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开展,如何准确定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理论框架已是现实需求。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2·19”讲话)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具体来说有五个方面。

  第一,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准确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将“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纳入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中,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的要求。[6]第二,系统分析了当前国际传播所面临的问题,如国际形象“他塑”问题、信息流进流出“逆差”问题、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反差”问题、软实力和硬实力“落差”问题等,指明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应当着力的方向。第三,进一步扩充了“讲故事”的内涵,即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中国人、中华优秀文化、中国和平发展等故事,在方法上用好事实、形象、情感和道理,并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第四,强调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根据国外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陈情”和“说理”结合,“自己讲”和“别人讲”并重。第五,提出要将“道”贯通于故事之中,在宣传中处理好中国实践和中国理论的关系,展现中国思想,提出中国主张。“2·19”重要讲话确立了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本框架,为开展理论的系统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理论深化阶段:“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理论的系统化建设

  点明实践出发点:“打造旗舰媒体和话语体系”(2016年3月16日)。


  “十三五”规划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到纲要中,标志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十三五”规划聚焦海外传播渠道和手段建设,提出了打造旗舰媒体和话语体系两条发展路径。在“打造旗舰媒体”上,规划提出“加强与国际大型传媒集团的合资合作,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的实践路径。[7]在话语体系建设上,把“符合国际惯例和国别特征”与“具有我国文化特色”列为话语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指明和规范了话语体系的建设路径,并提出“运用生动多样的表达方式,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的实践方法。[8]“十三五”规划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理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旗舰媒体”和“话语体系建设”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出发点。

  细化发展路径:话语体系的建设思路(2016年5月17日)。

  “十三五”规划虽然提出了打造话语体系的发展要求,但并没有对如何建设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对外话语体系展开深入阐释。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9]将话语体系建设上升到理论传播的高度。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提炼标识性概念”的要求,即满足国际社会理解诉求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0]进一步明确了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思路。

  深化战略布局:旗舰媒体的国际传播定位(2016年11月5日至2019年9月4日)。

  旗舰媒体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旗舰媒体的发展定位直接影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布局。“2·19”重要讲话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些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工作作出了重要定位。2016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新华社建社85周年的贺信中,对新华社提出了“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定位要求。[11]?2018年6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的贺信中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12]首次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媒体融合直接联系起来,让融合发展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借力。2018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央电视台建台暨新中国电视事业诞生60周年的贺信中提出,“统筹广播与电视、内宣和外宣、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13]在强调媒体融合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意义的同时,也对中央电视台在世界媒体格局中的位置作了锚定。2019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要求,“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14]将战略布局延展到国际文化传播机构。

  探索实践方法: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017年10月18日)。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完善传播方法,增强内容的传播效果,成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完善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手段方法——“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15]虽然习近平总书记之前曾有过相关论述,但将这一理念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相结合尚属首次。这一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闻真实论,运用到讲好中国故事上来,大大增强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现实应用性和实践性,也为之后“展形象”使命任务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结合作了有力铺垫。

  3.体系完善阶段:“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理论的迭代升级

  面对新形势:完成“展形象”的使命任务(2018年8月21日)。


  2018年8月21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其中的展形象,就是“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6]这一说法一以贯之地继承了十九大报告的表述,在将战略目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展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础上,把形象展示效果直接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相联系。这是针对国际传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目无对象”“忽视差异”“自说自话”“自视甚高”地开展报道[17]而提出的解决思路。

  适应新变化:向“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靠拢(2019年1月25日)。

  近年来,国际社会的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故事如何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已是现实需求。也正是基于这一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1·25”讲话)中,要求媒体“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18]“1·25”重要讲话为媒体融合发展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结合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思路。讲话所提到的国际传播领域的三个发展趋势,为旗舰媒体做好国际传播指明了努力方向。

  迎接新挑战:发挥国际传播主动性(2020年2月3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际舆论场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些国家将疫情政治化、标签化,抹黑污蔑中国。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提出,“占据主动,有效影响国际舆论”。[19]这意味着要求国内主流媒体也要积极主动参与开展国际舆论斗争,统筹内外宣,消除国际社会疑虑。这种主动出击并非漫无目的,而是具有极强的指向性:回应国际上的关切,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回应关切、讲好故事、展现精神,成为抗疫期间和后疫情时代旗舰媒体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为主流媒体引领国际舆论提供了关键指导。

  步入新时期:深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三个新目标(2021年3月11日)。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规划对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20]这其实是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升到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高度。二是“办好中国文化年(节)、旅游年(节)”。[21]这就对旗舰媒体与国外受众的互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和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22]这意味着扩大汉语文字的影响力,成为旗舰媒体的重要任务。旗舰媒体不仅要做好外文传播平台,更要建好中文传播平台。“十四五”规划的出台,标志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步入了崭新阶段。

  确定新战略:新时期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思路(2021年5月3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新的战略发展框架。新战略的提出和发展形势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我国内外宣机制理顺,出现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初步形成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据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方面的战略要求: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新战略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嵌入到新的传播格局中,对新时期做好外宣工作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二、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深刻内涵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内涵是什么?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论述的演进脉络后,可以发现这些重要论述主要围绕提高国际话语权、打造外宣旗舰媒体、建设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四个方面展开。其中,提高国际话语权是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目标,打造旗舰媒体和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是两个实践路径,讲好中国故事是实践基础(见图1)。



图1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内涵逻辑图

  1.实践目标:提高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多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中,不仅直接出现,而且也以其他形式表述。比如,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的“失语就要挨骂”[23]和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提到的“有效影响国际舆论”,都是对提高国际话语权的另一种形式表达。有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其他理念也蕴含着提高国际话语权的意义。比如,“2·19”重要讲话中的“联接中外,沟通世界”、“8·21”重要讲话中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十四五”规划中的“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都包含着提高国际话语权的意义。

  那么,国际话语权究竟是什么?曾有研究这样解释:“当前,国际话语权既表现为主权国家对国际议程的设置能力、对国际舆论的主导控制能力,也表现为国际政治操作能力、国际知识生产能力、国际理念贡献能力。”[24]由此可以看出,舆论引导和思想交流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面。事实上,国际话语权也包括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意义,综合来说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在微观层面,国际舆论引导是国际话语权的主要含义。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掌握国际话语权往往带有正确引导国际舆论、严防西方一些势力对中国进行污名化报道的意味。在中观层面,思想交流是关键内涵。这里的思想交流,不仅包括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交流,更包括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解释和传播。在宏观层面,核心内涵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提高国际话语权对当今中国意义重大。一方面,国际话语权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在全球变革的前提下,国际格局、产业结构、社会思潮等虽然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全球力量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民族国家的基础性地位也没有变。[25]在这个前提下,国家利益的维护必然离不开国际话语权,而我们的国际话语权所维护的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国家形象和国内意识形态安全。另一方面,提升国际话语权也是对世界发展浪潮的积极回应。时至今日,世界已不可能退回到孤立封闭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26]每一个国家、民族都要走上世界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这个趋势看,提升国际话语权也是时代诉求。

  2.平台建设:打造外宣旗舰媒体

  打造外宣旗舰媒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的重要内容。这一理念最早见于2013年,最初只是提出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新兴媒体相结合。相关理念的明确提出是在“2·19”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随着国际传播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家旗舰媒体、传播机构定位日渐清晰,国际传播布局进一步明确。比如,对新华社提出建设“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要求,对中央电视台提出“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要求,对中国外文局提出“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的要求。随着媒体融合和国际交流的深入,融合创新发展在外宣旗舰媒体的建设过程中日显重要。在“1·25”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向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方向发展的重大判断。

  打造外宣旗舰媒体实际上是一个以中央为统筹、媒体建设为核心、差异化发展为特点、融合发展为助力的发展理念,是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实践路径。以中央为统筹,就是旗舰媒体的建设和调度都必须听从中央指挥。旗舰媒体是媒体中的“航空母舰”,规模庞大,项目发展往往耗资巨大,在国际舆论场上的所言所行备受关注。这就意味着旗舰媒体的行动必须听从党中央指挥,在合理范围开展建设,在合理时机准确出击。以媒体建设为核心,就是紧紧抓住旗舰媒体在国际传播方面的内容建设和渠道建设,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近几年来,我国媒体虽然内容和渠道建设上取得长足进步,但和这些媒体相比仍有一段距离,因此必须加快建设。以差异化发展为特征,就是给不同媒体赋予不同的发展定位。差异化定位是为了让传播声音更加全面和立体化。以融合发展为助力,就是在媒体发展上适应“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国际传播大趋势。如今,社交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只有适应这一趋势,才能更好地开展国际传播。

  3.传播建设:建设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建设是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第二条实践路径,相关论述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主要围绕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展开。二是话语体系建设本身。比如,“十三五”规划对话语体系提出了“符合国际惯例和国别特征”“具有我国文化特色”两项要求,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和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的要求。

  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概念、范畴、表述在本质上属于修辞学,强调通过语言的策略性使用来实现更好的社会劝服和认同。具体来说,新概念是符号创新,决定了对外话语“讲什么”;新范畴是框架创新,决定了对外话语“如何诠释”;新表述是形式创新,决定了对外话语“如何传播”。[27]在国际舆论场中,受众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对同一事件的理解大相径庭,对不同表述的兴趣度也大有不同,这就需要媒体用准确的概念和范畴来引导受众,用合适的表述来吸引受众。在以往,很多媒体习惯于国内宣传的语言策略,因此当“驾船出海”时,就会发现很多原有修辞和话术失效,这就是原有的概念、范畴、表述习惯与国际传播规律相冲突的结果。因此,在国际传播中创新概念、范畴和表述也就成了必然要求。

  在这个前提下,话语体系的很多建设要求就有了实践意义。就拿“十三五”规划里的国际传播要求来说,符合国际惯例就意味着对外传播内容要受到广泛认同,这就需要范畴上的统一。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能在逻辑上讲得明白,在价值观念上引起共鸣。特别是对一些共同点较多的话题,比如经济发展、医疗卫生、化解贫困等,要抓住国际上的认知习惯展开对外宣传。符合国别特征意味着要从各国国情出发,展开差别化宣传。由于各国历史发展的不同,很多国家对同一概念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比如对“社会主义”一词,英国和俄罗斯的理解就大不相同。这就需要媒体在掌握各国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政治体制等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差异化传播。具有我国文化特色意味着媒体在对外传播时要将中国理念、中国实践、中国思想、中国主张等内容寓于其中。这些内容高度抽象,需要借助更多打动他国受众的具象形式来表述,这就涉及表述创新。

  4.实践基础: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高频词,几乎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所有讲话中,是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基础。那么,要讲的中国故事究竟是什么?中国故事要明确三个主题: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它是价值观念的传播,讲的是“道”。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随着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产生了浓厚兴趣。中国和世界的正常交流,需要一篇篇生动的故事将这些价值观念传播出去,把中国的思想和道理传播出去。另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是对中国真实情况的生动反映,讲的是实践。从塑造四个形象到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从“展形象”到多层次文明对话,讲好中国故事的本意始终是消除世界交往中的信息烟幕,在国际上还原真实的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是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基础,一切问题的讨论都离不开它。第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离不开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是一项以内容传播为基础的活动,讲好中国故事本身就是中国内容的国际传播,二者有着明确的上下位关系。第二,要提高国际话语权,新闻媒体等载体所传播的内容必须围绕中国。如果只是一味地传播外国而不是中国内容,就会舍己芸人,无法在涉及中国的议题上形成真正影响力,无法在中国遭受污蔑时及时发出声音。第三,打造外宣旗舰媒体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外宣旗舰媒体是中国对外传播时的权威媒体。对世界各国人民来说,他们更渴望从中国的权威媒体中获得与中国相关的信息内容。旗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在满足各国人民需求的同时培养受众。第四,话语体系建设和讲好中国故事有着紧密联系。话语体系建设和讲好中国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抽象和具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语体系强调概念、范畴、表述等表达方式的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强调具体事件的叙事、论理创新。话语体系建设是顶层设计,强调以何种思维展开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是具体执行,强调以何种思路做好内容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离不开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也必须以话语体系建设为指引。

  三、结语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在经济全球化、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今天,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中国需要拥抱世界,向世界展示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国际传播格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谋篇布局,提出了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战略判断,并就提高国际话语权、打造旗舰媒体、建设国际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等内容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在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揭示了国际传播规律,充分诠释了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理论的实践目标、实践路径和实践基础。总书记的相关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为新时期做好对外传播工作,加深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对话交流进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1

  [2]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65-66

  [3]郑保卫.论习近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讲话的背景及意义[J].新闻爱好者,2016(4)

  [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97,214

  [5][9][12][13][14][19][2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50-51,228,250,251-252,253,417,159

  [7][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6

  [11]习近平致新华社建社85周年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6-11-06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

  报,2017-10-28

  [16][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2,320

  [17]丁柏铨.论新闻媒体“展形象”的使命任务[J].新闻与写作,2018(12)

  [20][21][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

  [24]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169-170

  [25]颜军,王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5)

  [26]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404-406

  [27]刘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的修辞学观念与路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