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做好新时代科技图书版权输出的思考与路径

2021-07-27 来源:《科技传播》
  【作 者】时博: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摘 要】科技出版作为我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客观、准确、深入地介绍当代中国科技发展成就,扩大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文章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为出发点,结合近些年的工作实践,从遴选项目、依托行业优势、发挥作译者影响力、提升翻译质量、版权谈判实务等方面对做好科技图书版权输出工作进行了思考和路径分析。

  【关键词】科技出版;版权输出;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包括出版在内的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我国出版界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顺应新形势、新变化,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推动了一批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出版项目“走出去”,取得了新成效。科技类图书因其自身特有属性使得版权输出难度大,翻译及出版周期较长,如何做好新时代科技图书版权输出,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有如下思考。

  1 提高站位,放宽视野,遴选出真正具有版权输出价值的项目

  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针对性。选择什么样的图书,准备向哪一家国外出版机构输出,是科技图书版权输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如何把真正具有版权输出价值的项目遴选出来,笔者认为需要提高站位,放宽视野,将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和中国向世界的传播两方面的需求结合起来考虑。

  随着中国提出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扩大对外快放,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关注中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果能紧紧抓住国际社会这种迫切希望了解中国发展的心理,深入研究各国的差异性需求,将会有力提升科技图书版权输出的水平,切忌不加分析研究,“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最好的科技图书推荐出去,结果可能适得其反。遴选首先要层次分明,既要有高站位把我国的创新科技成果集中体现出来,又要有宽视野考虑不同国家的需求。科技图书版权输出不是科学技术的输出,并非只有图书内容所涉及的科技水平领先于国际水平才能进行输出,只要是促进科技交流和推广、技术改进、技能培训的项目同样具有输出价值。以铁路行业为例,目前我国铁路工程建造技术和标准体系逐渐成为世界领先的体系,非洲的蒙内铁路、阿卡铁路、亚吉铁路完全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建设运营。这就要求出版社必须从3个方面考虑版权输出项目:一是能够反映我国铁路科研技术实力的学术成果,为促进学术交流和加大话语权提供支持;二是展示我国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取得的发展成就,为世界认识中国提供新的角度。比如我社策划出版的《快速发展的中国高速铁路》,是一本全方位介绍我国高速铁路体系和发展成就的科普图书,该书以权威的内容和精美的图片受到国内读者的欢迎,也被翻译成英、法、俄、泰、马来、阿拉伯等文字;三是响应采用我国标准的国家的铁路建设和运营的需求,将铁路技术标准、职工教育培训用书纳入版权输出遴选项目,更好地服务铁路“走出去”的本土化运作。像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铁路建设完成后将交由当地按中国模式运营管理,他们急需相关专业的技能培训类图书,这类图书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中国铁道出版社已经做了必要的储备,对技能培训类图书按专业分类整理,选出适合国外需求的项目,积极推进这方面的版权输出工作。比如中国铁道出版社的《铁道概论》先后出版了中英、中法、中俄对照版本,为后续进行版权输出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总之,对于科技图书版权输出而言,要增强遴选的针对性。要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回避政治、文化、宗教等禁忌,将合适项目输出到合适的国家。

  除了满足世界了解中国的需求,科技图书版权输出也承担着讲好中国科技故事、传播中国科技声音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在策划选题时要具有国际化眼光,了解和追踪相关国家的科技图书需求,确定有针对性的选题,根据需求组织图书内容,从源头上促进科技图书版权输出。

  在科技图书版权输出机构的选择上,笔者建议尽可能选择国外知名学术出版机构。一是国外知名学术出版机构专业性强、具有权威性,能够高质量完成出版,对于提升图书品牌、扩大学术影响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都有不错的效果;二是知名学术机构的流程规范,接触过程中有利于我们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的出版管理经验和版权贸易操作,如果和对方的编辑、版权经理建立了长期的联系,打通了沟通的渠道,就可以定期互通有无,及时地了解国际图书市场、细分专业市场的动态,把工作做在前边,为今后组织策划版权输出选题做准备。

  需要指出的是,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必须解决好内容审查的问题。对于事关国家发展战略、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的不宜外宣的技术和数据,出版人必须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在输出文本中进行删除或者修改,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失。

  2 依靠行业优势,助力版权输出

  我国的科技类出版社大多为行业出版社,负有为所在行业整体发展、生产科研、教育培训、文化传播服务,有效推动本行业科技传播的使命和责任。做好科技图书版权输出工作需要坚定依托行业资源优势,保持图书产品的“专、特、精、新”,将版权输出与服务行业“走出去”的大局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离不开优秀的科技成果和技术。科技类出版社要利用好自身的行业优势,将行业的发展成就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优质的出版资源。这些成果和技术往往代表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是最为合适的科技图书版权输出题材,既可以体现中国的科技创新实力,又可以促进我国优秀的科技成果与国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以铁路行业为例,经过1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铁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高速铁路的复兴号动车组、工务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运营管理、安全监控、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运营场景最为丰富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月19日乘坐京张高铁赴张家口赛区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大发展。”得益于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中国铁道出版社全面梳理高铁创新成果,系统总结建设经验,集聚行业智慧,策划了“中国高速铁路基础研究论丛”“高速铁路工程技术创新丛书”等一批反映我国高速铁路科技创新水平的出版项目,多个项目入选国家出版规划,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国外的出版机构对我社这一类项目也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和合作意愿,为后续在版权方面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出版社应主动将版权输出作为行业整体“走出去”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近年来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铁路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铁路“走出去”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和在企业层面的牵头作用,加快“走出去”步伐,一批境外项目稳步推进,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大幅增长,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铁路技术走出国门,形成国际品牌和国际标准,铁路技术标准由中国标准向世界标准转变。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匈塞铁路采用中国标准和技术,中国高铁正在引领世界高铁发展,成为中国“走出去”亮丽的名片。中国铁路标准、技术、运营的全产业链输出为推动铁路技术标准、学术专著、职业教育培训教材的版权输出实施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我社积极响应铁路“走出去”需求,将翻译输出现有铁路标准规范、学术专著、职工培训教材作为铁路国际合作项目的配套工程,服务本土化生产,分享中国高铁故事和技术,促进交流合作。

  3 发挥作者、译者的影响力

  对于科技图书而言,通过作者、译者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影响力将优秀科技图书对外推荐出去,也不失为一条适合科技图书版权输出的有效途径,有时候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曾为一位国内智能建设领域的专家编辑出版了一本《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设技术导论》,这本书严格来讲更像是一本专业科普书,主要介绍了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设技术的基本特征、基本架构,中文版的定位是配合国家提出的新基建需求,帮助工程建设以及相关领域的读者拓宽知识面和启迪思路,为普及智能建设新理念、新技术提供支持。因此,笔者也特别提醒作者的写作要考虑图书的实用性和可读性。作者在后来的书稿中加入了经过实践检验的工程技术案例,同时避免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语言,而是采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和说明属于交叉学科的专业问题,方便了工程建设领域技术人员的学习使用。

  该书出版后,作者在一次国际智能建设的学术会议上,将这本书的基本信息放入到其在大会所作的学术报告中,一时引起了国外专家学者的兴趣,其中一位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编辑的教授,在进一步了解图书信息后将此书推荐给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国外的出版机构特别是知名学术出版机构非常看重学术著作选题的同行评议,作者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及同领域专家教授对其学术价值的评价对于对方是否引进版权具有很大的决定性。具体到笔者这本书,可以说作者本身在智能建设这一领域的突出研究成果和此位海外教授的学术影响力比出版社的推荐和介绍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双方较为顺利的就达成了版权输出协议。此位海外教授实际上扮演了版权代理人的角色,并且因其具有相关学术背景、熟悉国外出版机构的流程和稿件审阅,最终成为本书的主要海外译者,对该书的英文版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修改,为图书的翻译质量提供了保障,一次性达到了施普林格对翻译稿件的要求。不仅如此,他还为作者和出版社提供选题思路,建议将该书中的成果分册深入阐述,最终形成了中国铁道出版社“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设技术前沿丛书”,并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就丛书达成了进一步合作意向。

  4 提高翻译质量

  版权输出图书的翻译质量至关重要,有些图书的中文版内容很好,但是由于翻译的效果“水土不服”,没有考虑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及其文化背景,使得作品无法被国外读者理解和接受,也就谈不上版权输出了。如何提高翻译质量已经有很多文献进行了研究,笔者不再赘述,这里只针对科技图书的特点指出需要特别注意的3点。

  一是科技图书的翻译要遵循忠实性和准确性原则。科技图书具有科学性、专业性、严谨性,翻译应力求精准达意,专业术语使用准确,表达流畅地道,尽可能地采取直译方式,从而准确传播学术成果。

  二是要寻找和培养优质译者。译者不但要精通中文和目的国语言,还要懂得相关专业知识。科技图书的翻译,最好有海外译者参与其中,目的是使书中的学术成果改造得更为符合国际学术规范,更符合目标语言国家的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习惯。

  三是在策划中文版时就要考虑输出翻译的可能性,这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由于语言上的差异,为了降低翻译难度,可以让中文版作者在写作时多使用短句,避免复杂的长句,更进一步还可以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作者直接使用外语写作。

  5 注重版权谈判与合同细节的沟通交流

  在双方达成版权输出意向后,接下来的版权谈判与合同文本审议决定着这项工作能否真正落地。版权谈判主要是就转让权利的内容和范围、版税及其他收入等一些关键内容进行沟通协商,使双方都能认可和接受,并将其约定在合同文本中。笔者认为,版权输出实质上是一种贸易行为,在版权谈判中应该以贸易对等为原则,按市场规律办事,从海外市场赢得应有的利益,只有这样版权输出才能走得远、走得长久,形成可持续发展。国内的出版人必须坚信,对于真正优秀的作品来说,是经得起海外市场考验的,也能引起更多出版社的关注,切不可为了版权输出而输出,把版权输出搞成面子工程,为达到一些短期的效果,而失去长期的主动性。

  在对合同条款的审议中,要特别注意一些细节。比如,转让权利的内容和范围是否超出作者授权国内出版社的权利范围,转让期限是否超过我们与作者签署的出版合同期限。有的国际知名出版机构会要求永久性的权利转让,如果国内出版社本身都没有拿到永久权利,将无法履行这样的条款。关于权利金是一次性付酬还是版税,是否有预付金,这些都可以通过谈判来协商一致。在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当中,往往会出现国外出版社引进国内出版社图书给出的版税不高,有的是一次性付酬,甚至没有预付金的现象,是否要将一次性付酬改为按版税支付,是否收取预付金、预付金的比例和支付日期等,都要在合同条款中约定清晰、无歧义。

  对方如果因本书进行知识服务、转让第三方和广告获得的收入,我方也要考虑是否要参与收益分成以及分成比例。对于翻译版本的提供是否达到对方标准,可以要求对方附上翻译指南(manuscript-guidelines)等规范性文件,明确标准,然后按照文件规定的格式体例进行翻译。对于翻译版本的交稿日期和出版日期,要注意合同约定时间预留充足,避免因为交稿延迟造成违约,给出版社增加不必要的风险成本。由于语言沟通障碍和国内外出版环境的差异性,国内出版社还不完全适应就合同条款进行谈判,对于合理诉求和应得权益往往不能坚持到底,其实笔者在与国外出版社交往中发现,只要提的要求合理可行,对方在评估后觉得可以接受的一般都能够修改。虽然现阶段我方话语权较弱,但是争取到相对合适的版权输出条件还是具有操作性的,国内出版社应大胆提出合理诉求,争取更多的正当权益。

  6 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形成有力保障

  科技图书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但因其受众群体有限,版权输出的经济效益普遍不能完全弥补出版社翻译输出的成本。因此,在与国外出版机构签约后,要用好用足“走出去”的各项扶持政策,提高“走出去”的成效。我国在图书对外翻译出版领域推行的多项资金扶持政策为中国出版“走出去”提供了财力保障。如2006年启动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CBI)”,2009年启动了“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10年启动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4年启动了“丝路书香工程”。各项工程资助力度大,资助范围广,需要出版社充分了解各项资助的申报模式、申报时间、侧重资助的图书品类,根据版权输出项目实际情况找到适合对路的资助项目。如“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重点支持国内出版单位向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输出经典作品,“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着力推动中国优秀图书在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翻译出版。这两个工程是目前比较适合科技图书申请的资助项目。目前推行的多项资金扶持项目主要用于资助作品的翻译费用,在财力上为翻译出版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解决了出版社版权输出的主要成本项目,对科技图书“走出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军,邹开元.“十三五”时期我国出版走出去发展报告[J].中国出版,2020(24):3-10.

  [2]邬书林.做强专业出版促进中外经济科技文化交流[J].出版参考,2015(14):1.

  [3]张娜.我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现状、问题及对策[J].出版参考,2019(1):29-3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