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4个月印量达8万册,译林社怎样做爆款人物传记?

2021-07-27 来源:出版商务网 陆晨希
  确定可以做丘成桐自传的那天,我兴奋得有些失眠。大学读了中文系,做编辑后基本都在做人文社科类图书,数学、物理这些,似乎早已停留在了记忆中的一张张考卷上,但我始终对科学,特别是科学家,怀有极大的兴趣和敬意。如果说人文学者在不断将人之智识精神研究得更深入、更趋近本源,科学家就是在不懈开拓着人类智慧可能性的边界。

  取得本书版权的过程非常顺利。本书的文稿主体是丘成桐先生和其合作作者史蒂夫•纳迪斯先生用英文写就的。丘先生的一位友人和译林出版社(简称“译林社”)编辑提到此事,引起了出版社的极大兴趣。译林社第一时间由相关领导带队,去北京拜会了丘先生,沟通推出中文版的相关工作。

  译林社在人物传记出版领域积累深厚,从多年来各国政要名人的传记,到近年来推出的“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唯一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编辑手记请戳)等重磅作品,在策划、编辑、营销、发行全流程中,以及纸、电、声书一体化融合出版方面,都展现了专业实力,取得了口碑与市场的双丰收。社领导介绍了中文版的初步出版及营销推广方案,展现出充分的诚意与专业性,取得了作者方面的信任。丘先生十分爽快,非常顺利地达成了合作意向。由此,在本书英文版尚未出版的时候,我们就同作者确定了推出中文版的计划。

  对于可以成为丘成桐自传的编辑,我深感喜悦、幸运和压力。



《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美]丘成桐、史蒂夫•纳迪斯 著/译林出版社/2021年3月

  今年3月,《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出版,随即登上当当、京东传记新书榜首位,当月实现两次重印。本书还入选了光明书榜、人文社科联合书单等多个好书榜。截至7月,本书累积印量近8万册。回顾编辑这部自传的心路历程,想起被问过很多次,“文科编辑如何做数学家传记?”“文科编辑做数学家传记,算不算跳出舒适区?”我想,文科编辑当然可以做数学家传记,而对于编辑来说,也许永远都不应该存在舒适区。

  做一部传记就是认识一个人,再把他介绍给全世界

  人物传记分很多种。从写作方式看,有他传和自传;按人物分,有外国人物、中国人物,在世的、已离世的,又或是学者专家、商界人士、明星红人,等等。读者决定看一部传记,是想认识这位传主;编辑要想做好一部传记,首先自己得真正认识这位传主。

  在做这部传记前,我对丘先生的印象还要追溯到学生时代,当时一度沉迷读各种科学家的故事,牛顿、爱因斯坦、霍金,钱学森、华罗庚、丘成桐。记忆中的丘先生戴着他颇具标志性的眼镜,内敛而睿智。“一位享誉世界的美籍大数学家,主要研究几何学,深受景仰”,这就是我对丘先生的第一印象。

  以此为认识起点,我首先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几个关键词:数学家、几何学、美国。可以看出,彼时我对丘先生的认识还非常简略,但这也可能正是广大本书潜在读者对传主的第一认识。我决定就从这几个词开始,在正式拿到书稿前,逐一展开对传主的前期研究。

  认识一个人,最快捷的方法大概是从认识他所在的群体开始。我打开哈佛官网,点进数学系,想看看作为一位哈佛教授的丘先生的个人主页会是怎样的。打开哈佛数学系官网页面的一刻,我下意识地又看了一眼网址:这真的是官网吗?网站的视觉效果看上去非常原生态,就像直接在设计模块上填进了文字内容,师资介绍部分直接就是一张大表格。与历史系、文学系老师们精心拍摄的犹如可以随时挂到名人堂的公式照不同,数学系老师们的照片几乎都像是诺基亚前置镜头随意自拍的。仔细再看,虽然网站形式简单,但内容极为丰富而富于逻辑性。点开丘先生的个人页面,基本信息一目了然,详细列出了办公地点、联系方式、学术简历、研究方向及成果等,毫无冗余信息。同时通过研读丘先生的研究领域介绍和论文列表,我发现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几何学家),而且在物理,特别是弦理论等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

  虽然只是一个网站主页,但它带给我很大启发:明晰而严谨的信息指向,极简的视觉设计,高信息量和高效率,带着“天才”和“Nerd”的气息。这可能就是数学研究者群体的人物画像。我仿佛看到数学系的工作人员以最短的时间搭建好了这个平台,迅速提炼出最核心的内容予以呈现,接着就立刻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无需花哨的设计,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广告。

  后来在与丘先生的沟通交流中,我也特别注意这一点:效率优先,信息明确,用专业能力说话。

  我找来了迄今为止丘先生出版过的所有中英文书籍进行研究。作为一名世界顶级数学家,丘先生撰写了很多学术及科普类著作,这对常年专注社科文艺类图书编辑工作、学术背景也是文科的我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在面对科学类图书时,特别是要超越读者层面进入编辑视角,我发现了许多知识盲区:如何规范使用科学符号?如何处理科学图表及图片的制作和呈现?科学类图书的装帧要点和宣传策略?科学类图书的读者群画像是怎样的?等等。

  我向科技类出版社的编辑老师求助,补习相关编校知识,同时开始“泛读”,做好相关知识储备。此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第一推动丛书”走进了我的视野,丛书收录了丘先生的《大宇之形》一书,非常精彩,立刻成为我的案边常备书。除了丰富而迷人的几何知识,本书还展现了丘先生在弦理论方面的研究。这种学科间的“跨界”和融通,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一般人能在一个学术领域做到顶尖已属不易,而跨界数学和物理,无异于是在两座科学高峰间穿梭。

  更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我读到了岳麓书社出版的《丘成桐诗文集》,收录了丘先生创作的楹联、诗词、赋文,既有与数学相关的《几何颂》《庞加莱之梦》等,以诗赋形式写数学之美,饶有兴味;又有《忆瑶姊》《感怀故国》等书写亲情与乡思的作品,情深意切。

  我原想,作为一位美籍华人数学家,丘先生赴美已半个世纪,从事的又是最高深的几何研究,不知中文水平如何。没有想到丘先生不仅没有忘却母语,而且国学功底深厚。我在网上把有关丘先生的文章和视频都找来看,专访、纪录片、讲座等等。我还注册了多个国内外科学/数学类论坛,收集行内人士,包括前辈科学家、同事、学生等对丘先生的评价。

  由此,在正式开始编辑书稿前,我对传主本人已充满进一步了解的兴趣,比如作为一位数学家,他跨界进行物理方面的研究,业内反响如何?他和上一代及同代科学家有怎样的交往?他对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热爱,是否反映出他对祖国的思恋?他如何看待目前的中美关系和未来中国基础科学的发展?我希望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书稿中得到回应;如果不完全,则可考虑建议作者补充。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收到译者夏木清老师的译稿,本书的文稿编辑工作正式开始。当时正值全国居家工作的时期,这部妙语连珠、精彩纷呈的稿件,让我本来颇烦闷的心情大为振奋。编稿前,期待有,担心也有:担心语言不够丰满,担心故事枯燥,担心关于数学的部分会像“天书”一样让人迷茫。但事实上,本书初稿的质量之高,足以让任何一个编辑喜出望外。丘先生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娓娓道来,从童年趣事,到异国求学的种种轶闻;从攀登几何研究“卡拉比高峰”的披荆斩棘,到与太太在图书馆浪漫的一见倾心;语言畅达温厚,故事引人入胜,有亲情,有爱情,有惊奇,有感动。

  初稿中的惊奇和感动,编辑应珍惜,保留这份原生而动人的情感,同时更要置于图书市场的考量中,将其作为一部高水准出版物进行加工。我在读丘先生的其他专业科普类书籍时,经常陷入“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的境况中。而作为一部人物传记,我们希望这本书面向的不仅是专业的学界读者,更能走到广大普通读者面前,因此在涉及数学、物理等专业内容方面,内容不宜过深、过难,尽可能减少“看不懂”的情况,而将这份“震撼”悉数保留。丘先生充分理解和认可这一点,他表示,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绝赞的数学之美,正是他写作的愿望。

  经过作编往来反复修改,全书以人生际遇为主线,以解决具体数学问题为辅线,以传主的情感与精神为暗线,展开层次丰富的多线叙事。作者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对数学问题做了叙述,比如在介绍拓扑学的基本概念时,就以甜甜圈、轮胎、咖啡杯为例,十分生动,让人产生“啊!我也知道拓扑学了”的成就感。

  当然,大数学家理解的“简单易懂”,可能还是与我们普通读者理解的不太一样。作为一部数学家的传记,大家感觉非常“艰深”的数学问题,正是数学家每天都要面对、以一生去解决的谜题。如果把关于数学的部分全部都删除的话,就不能完整反映一位数学家的人生故事。书中目前保留的所有数学方面的内容,都是与传主的故事密切相关的,比如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镜像对称猜想等。这些“看不懂”,正是一部数学家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可能讲清楚“看不懂”,并减少绝对的“看不懂”对阅读的影响,保留最高人类智慧的“震撼”,达到让读者感到“我以为我看懂了,并且大受震撼,深受感动”的程度,就是我们对数学部分反复改稿的目标。

  凤凰传媒徐海总编辑在书评《一部光彩夺目的数学家传记》(载2021年7月14日《文艺报》)中分享了他阅读本书的感受:“你可以撇开那些不懂的地方,它们完全不影响你的阅读,甚至不懂某些数学关键词也没有关系,因为你可以忽略过去。不过,即使你不忽略也没关系,因为书中的数学语言讲得比较清晰通俗。可以说,这是一部很好的科普书。”

  除了科普,丘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是我在前期研究中关注到的重要主题,而这一热爱的源头在书稿中也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来自父亲和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家学深厚的他自小随父亲遍读中国古典文史典籍,倡导以人文之精神滋养科学之研究。这种文理交融的思想之美,正反映了丘先生本人独特的个人气韵。

  为了更好地呈现出这一点,经与作者探讨确认,我在每章开头编入了符合本章内容的丘先生诗作选句,并以丘先生非常喜爱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作为题眼,安排在全书开篇,同时拟增加“附录”,精选可以代表传主重要人生经历的诗文。这些编排设计得到了丘先生的热情回应,他很快发来了更多自己的诗文作品,其中就包括洋洋洒洒数万言的《中华赋》。这篇精彩雄文记录了丘先生与亲友重走河西走廊的怀古之旅,行云流水,金石玉振。这背后呈现出的,是文理辉映的智慧,也是情深义重的祖国情怀。

  硬核数理知识和古典诗词作品的结合,让传主的形象更为丰富立体,也让整部书增添了多元维度。如果说数学部分对于文科编辑来说是一个难点,那么文学部分就应该是一个加分项,而两者的差异和交汇就是一个亮点。

  作为一位享誉全球的大数学家,目前丘成桐自传已有英文版、日文版等多语种版本。各版本亦少量收录了部分丘先生诗文,但限于翻译,无法原汁原味地呈现出其本人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素养。而这一点,在中文版中得到了饱满地展现,由此,我们也更能理解传主对祖国的情思,理解他对于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做出的辛勤努力,真正走进他的内心深处。

  传记要100%呈现一个人,不代表这100%都只在文字中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二届江苏青年出版编辑人才论坛上,译林出版社总编辑袁楠在主题演讲中寄语青年编辑:“如果作者成就斐然,就特别需要有敬业心、平常心和智慧,有担当有底线,彼此信任和成就。”在做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幸多次和丘先生见面探讨编辑出版和推广工作,也特别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坦白说,确实是交流越多、了解越多,对丘先生的景仰和尊敬也越多。

  丘先生是一个至真之人。这种“真”,不仅体现在他追求真理的真切,也是他人格的真实、真诚。关于他的“江湖传闻”不少,比如听说他不满意清华学生在丘赛表现不佳,在微信发了脾气,让学生们惊觉“原来大佬也用微信”!我也很忐忑,这样一位顶级科学家,对于自己这样的后辈编辑,会不会非常严厉、不近人情?

  真正见面后发现,丘先生非常儒雅,在交流书稿编辑及出版工作时,他丝毫没有架子,非常尊重编辑的工作。他会直言不讳地提出不同意见,也会虚心听取编辑的建议。他很喜欢说一句话:“对于出版,我不是专业。”他对编辑团队的尊重和信任,与他自始至终对于专业性的尊敬是一致的,我们也希望将这种专业性体现到这部传记中。

  传记要100%呈现一个人,不代表这100%都只在文字中:版式装帧、封面设计等等,都应该与传主的气质相合。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编辑部首先确定了封面会采取丘先生的人物照片,形成鲜明的第一印象。丘先生很快发来了一些肖像照,类似这样:

  照片中的丘先生穿着白衬衣站在黑板前,这无疑是大众最熟悉的形象:一位大学教授,一位数学家。但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更希望能够透过封面照片,呈现出一个不那么“熟悉”的丘成桐。海量浏览了现有照片后,我向丘先生发出邀请:能否专门为本书拍摄封面照片?丘先生检查过工作安排后表示,可以留出两个小时拍摄时间——之后他就要去东南大学参加学术活动,这两个小时原本应该是他的午休时间。

  我邀请到了优秀的人像摄影师刘方老师,并进行了充分沟通。我们期待拍出一张强有力的肖像照,希望摄影师可以尝试不同的角度、背景和拍摄手法。刘方老师也给出了专业意见:他不会刻意引导丘先生去做什么动作,并建议我们可以在现场抓紧时间讨论出版工作,他则在旁边自己抓角度、抓动作、抓表情,希望可以捕捉到最真实自然的一面。拍摄过程非常顺利,丘先生一边与我们确认各种文稿细节及出版问题,一边适时面向镜头。

  在几十张成片中,我们一眼看中了后来被选用为封面照的那张:照片中的丘先生正对前方,双手交叠,眼睛直视观者——由此,人物与观者形成了一种互相观看的关系,强烈、饱满、直入人心。

  现场参与拍摄的工作人员都是青年人:摄影师、化妆师、灯光师,等等。丘先生一如既往地谦虚而专业,给予大家很大的鼓励。在去清华大学拜访丘先生时,我看到他去听学生的研究报告。很多学生看上去年纪都很小,而作为前辈大佬的丘先生,依然非常认真地听讲和给出指导,十分耐心、细心、贴心。

  丘先生对青年人的关爱和无私支持,对中国基础教育和青年学子发展的拳拳之心,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我希望在传记中也能更多体现出作为一位师长、一位爱国教育家的丘先生,因此在附录中专门收录了《在清华大学2020届数学科学系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和《贺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成立》等最新文章。自传出版后,清华大学发布重要新闻,启动“丘成桐数学领军人才计划”,并成立求真书院,由丘先生担任首任院长。自传中增补的关于中国基础科学教育方面的文章很好地阐释了这点,非常适用于新书推广。

  由此,丘先生在传记中的形象拼图完成了重要的一块。而这些,都可成为后期图书宣传推广的关键点。

  做传记编辑,更要做传记读者

  带着做书之前对传主的印象,在编辑过程中不断深入理解并力求多层次呈现传主形象,最终将这个人物介绍给全世界,形成万千读者心目中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的交叠与差异,碰撞出有趣的火花,这就是人物传记的魅力。

  丘先生在自传里说:“我所相信的,乃是坚持的力量;人生最大的荣耀,乃是屡败屡战。”这种真诚、坚韧、永不言弃,通过图书,感染着每一位读者。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在读完这本书后评论说:“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位数学家的真善美。丘教授的真诚、真实,他的求真务实、追索真理的精神——这样的人格魅力和大家风范突破了学术的界限,足以打动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为什么要读人物传记?因为人生只有一次,而读一部传记就是经历一次别样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可能性。做传记编辑,更要做传记读者。在持续阅读中找到最吸引读者的原动力,并以此驱动传记图书的编辑。

  由此,我们得以与最高尚的人类群星同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