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坚持“理想在路上”,执着地保护和普及传统文化 百道网专访中国纹样设计师黄清穗

2021-07-27 来源:百道网 刘瑞丽
  【百道编按】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典纹样图鉴》一书精工细作,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几千年的经典传统纹样,堪称设计师必备工具书。本书在创作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对于中国经典纹样设计师有怎样的认识,百道网专访本书作者黄清穗。


《中国经典纹样图鉴》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作者:黄清穗/出版时间:2021年01月

  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作为传统元素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传统纹样的研究已悄然与现代设计融合。设计师文化上的自我觉醒,从纹样上直接地表现出来。现在中国传统纹样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如服装设计、饰品设计、商品包装设计、纺织品图样、建筑设计等。因而,中国传统纹样除了文化价值外,实用价值也不可忽视。

  《中国经典纹样图鉴》由中国纹样工作者、设计师“纹藏——中国纹样线上博物馆”发起人黄清穗创作,堪称设计师必备工具书。黄清穗先是注意到了少数民族文字对文化传承的独特作用,之后又把目光投向更古老的民族图腾和纹样上。他发起的“纹藏——中国纹样线上博物馆”项目已经拥有超过5000组人工精绘的矢量纹样,而本书正是他多年纹样研究的升华和总结。

  本次百道网专访黄清穗,让他为我们揭秘《中国经典纹样图鉴》创作背后的故事,并解析研究和重新设计传统纹样对这个时代的意义。

  从关注赶墟人身上的纹样,到成立中国纹样线上博物馆

  黄清穗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关注纹样了。他是壮族人,家在一个小镇上,每到赶墟的日子都可以看到街上人来人往。他们都是从周边的乡村和寨子过来交换物品的人,许多人身上带有精美绝伦的纹样,比如衣服上,饰品上,背带上,鞋子上,还有他们买卖的布料、被面上。那时候黄清穗就喜欢上了纹样这种艺术,同时心中萌生对纹样追根溯源的想法。

  2013年,黄清穗开始了他的民族纹样收集之旅。他发现,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璀璨的文化艺术,纹样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兽面纹、乳钉纹简约古朴、庄严肃穆;玉器上的谷纹、蒲纹恬淡高雅,清新脱俗;织物上的八达晕纹、天华锦纹繁复纤巧、华美端庄;金银器上的摩羯纹、宝相花纹绚烂丰满;瓷器上的花鸟纹烂漫自然;年画、剪纸上的纹样丰富多彩;建筑彩绘中的云纹、如意纹敦厚严谨。“这些纹样兼具美观和功能性。纹样的载体及使用群体互相影响,促进了纹样结构、组织形式、色彩搭配的发展,形成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纹样。同时,纹样也是我们研究民族发展史、民族美学、民族心理学、民风民俗学等极有价值的依据。”

  在看到纹样无限价值的同时,黄清穗也因当今中国社会未能“美尽其用”而感到惋惜。他认为,现在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和产业智造升级的重要阶段,用厚重的文化遗产加持在现代商品和生活方式中,将打造真正的中国品牌。为此,数字化是关键的第一步。数字化是一种将纹样重新梳理,按照信息时代的应用场景将纹样图形矢量化的工作,这当然还包括了资料的文本化,以及数据管理调档更新安全等问题。

  2018年,黄清穗创立了中国纹样数据库平台“纹藏”,旨在推动中国纹样数字化、数据化发展,为中国文化新基建、中国设计产业升级做基础服务。“面对浩瀚无垠的纹样宇宙,总得有第一个人去挖掘,好比愚公移山,但愚公移山最终也成功了。”黄清穗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

  按照种类划分纹样,让读者直观、全面地感受经典的魅力

  机械化让手艺逐渐失传,手艺的消失,基本也意味着纹样的消失,因此寻找纯粹而典型的民族传统纹样迫在眉睫。“纹藏”团队历经5年,深入云、贵、桂、粤华南4省区进行田野考察,走过百余个自然村落,寻访壮、侗、苗、瑶等13个民族及支系,足迹长达数千公里,收集珍贵的民族传统纹样。2019年,“纹藏”的首个纹样库——中国西南纹样库正式上线。这些搜集自民间的纹样,就如隐没于深海的珠贝,被重新拾起、擦亮。一个个缤纷富丽的纹样,除了美学意义之外,更是“体现民族历史的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

  目前,“纹藏”项目已经拥有超过5000组人工精绘的矢量纹样,而《中国经典纹样图鉴》作为面向广大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美术从业者、设计师的书,可以说是黄清穗多年纹样研究的升华和总结。本书简单明了地呈现了“纹藏”所绘制的中国纹样矢量大图,让读者能在中国纹样的世界里尽情遨游。

  黄清穗告诉百道网,在决意创作《中国经典纹样图鉴》时他已经对中国的纹样体系摸了一遍底,最终决意做“经典”,以经典样式打开读者对传统纹样的回忆。他指出,市面上诸多的纹样书籍大部分都聚焦于某一专题,比如某项非遗纹样,某个朝代的纹样,某个地区的纹样,某个题材的纹样,某个民族的纹样等等,即便是大而全的书籍也没有像本书一样,按照种类来划分纹样。“按照纹样种类划分,能十分清晰、直观、全面地感受到中华数千年经典纹样的魅力。”他介绍道。

  《中国经典纹样图鉴》收录了上至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彩陶和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纹样,下至元、明、清时期及近现代瓷器、织物上的纹样,共80种,近200张中国经典纹样,既包括兽面纹、花卉纹、动物纹等具象纹样,还包括万字纹、几何纹等抽象纹样。书中对每一种纹样都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讲解了其结构和应用。此外,每一张纹样图都经过电脑重新设计绘制,拆分了单独纹样,提取了中国传统色谱的色值,以方便读者理解和使用。

  本书的编排采用了黄清穗的意见——用大跨页加大留白的方式,给人一张一弛的阅读变化感,同时能把中国纹样的形式美感体现出来。“这本书拿到手里还是比较震撼的,封面上满版的八吉祥纹印金,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而且这本书十分厚实,开本也很大气,印刷的色彩很准,纸张也没有油墨味,整体十分舒服。”

  这是一本工具书,一本坚持理想在路上的纹样工作者的日记

  在选择收录的80种纹样时,黄清穗以影响力较大、应用范围广、历史悠久为标准,最终选取的近200张纹样以在书中的视觉呈现效果好为标准。前者更多考虑经典性,后者更多考虑美感,让读者既能学习文化,又能得到审美的愉悦,并且愿意将图书分享给更多的人。

  《中国经典纹样图鉴》在内容上讲究纹必有意,意必吉祥,展示了神秘而浪漫的东方意境,例如所收纹样有寓意皇权、尊贵的龙纹,内涵多子多福、富贵长寿寓意的葡萄纹,还有折射出人们对生命永恒的渴望的寿字纹等等。书中的每一种纹样都有“介绍”“结构”和“应用”3个板块:“介绍”板块言简意赅,便于读者直观地了解其特点;“结构” 板块主要是剖析纹样的构成、形态和排列方式;“应用”板块讲述了纹样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及其主要载体形式。

  黄清穗介绍称,书中每种纹样种类的介绍、起源、发展、和应用版块的撰写经过了反复的考证和调整,也是他创作本书用时最久的部分,只能是慢慢“磨”、慢慢克服。例如,在龙纹的“结构”上,曾经出现过夔龙纹、螭纹、蟠龙纹、虬龙纹、卷龙纹、走龙纹、飞龙纹、鱼龙纹(摩羯纹)、游龙纹、团龙纹、云龙纹、海水龙纹等形态,其演变是个由简到繁、由抽象到具体、由狰狞威严到祥瑞端庄的过程。不同时期的龙纹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水平和龙纹的社会功能。现在为人所熟知、较为经典的龙纹是明代王符提出的“形有九似”形象。在“应用”上,在红山文化的玉器,商周的青铜器,汉代画像石、砖,唐代铜镜、壁画,宋代瓷器,明清皇室用品,以及现代民间节庆典礼上,龙纹比比皆是。由此可见,龙纹受到了历代人民普遍而持久的欢迎。

  再以葡萄纹为例,通过“介绍”可知,葡萄纹描绘的是硕果累累的葡萄和缠绕蔓延的形象,它虽是自汉代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舶来品,但深受人们喜爱,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而在“应用”里则有更详细历史应用概述:葡萄纹出现于汉代,被用于壁画和织物上,时至唐代才真正开始流行,在铜镜、壁画、服饰等领域大量出现。到了宋代,文人崇尚淡雅,受此影响葡萄纹日渐消退。但是元、明、清三代,葡萄纹在青花瓷器上又逐渐流行起来。

  在形式上,《中国经典纹样图鉴》的纹样多呈对称结构,是以古典美学为基准,采用现代设计手法绘制而成的,每个纹样的图片部分有完整纹样、结构图、单独纹样和色值展示。黄清穗表示,完整纹样展示图是经过再设计后的高清纹样图片,占据了本书较大的篇幅;结构图能让读者清晰地认识纹样,并对内容纹样和骨架纹样作出区分;单独纹样和色值作为纹样特征的直观体现,能为美术工作者和设计师提供更多灵感和帮助。“总而言之,本书的目的在于普及传统文化,这是一本工具书,一本坚持理想在路上的纹样工作者的日记。”

  对于坚持“理想在路上”的黄清穗,中国品牌管理研究中心专家黄河这样评价他:“我特别喜欢清穗的那份执着,他在做一件功在千秋、造福子孙的大事。这本书精工细作,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纹样,堪称设计师必备工具书。”站酷网总编纪晓亮也肯定了《中国经典纹样图鉴》的价值,表示,纹样是一个民族视觉文化最基本的基因片段。在国风盛行的当下,掌握这些镌刻着文化信息的“基因组”是创作出纯正中国美学设计作品的最佳途径。

  《中国经典纹样图鉴》为读者开启了斑斓瑰丽的视觉奇幻之旅,让大家能去触摸古老而深厚的中华文明。说到未来的研究和创作计划,黄清穗透露,他正在计划做一本关于纹样数字化设计的书籍,希望关于“纹样如何应用于现代设计中”这个问题能给设计师提供一些新的方法和思路。

  (本文除专访黄清穗外,还参考了黄清穗为《中国经典纹样图鉴》撰写的前言。责编:肖歌)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