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科教类期刊国内外现状比较及发展建议

2021-07-23 来源:未知
科教类期刊国内外现状比较及发展建议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作 者】刘洋: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

  【摘 要】[目的]对自然科学学科科教类期刊进行单独归类,总结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为服务学科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和对策。[方法]采用数据调查、统计分析、类比说明和案例探究方法,归纳国内和国际科教类期刊的创刊历史、发文规模、学科设置、聚焦内容和影响力等多维信息,发现国内外科教类期刊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局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路径和建议。[结果]我国科教类期刊呈现出总规模较小且发文量仍在下降、新刊创办停滞、学科分布不均的现状;相比于国际,国内期刊评价体系缺少对科教类期刊类别的单独设置,制约国内科教类期刊影响力的发挥;期刊内容方面,对交叉学科和产学研融合发展仍有健全空间。[结论]建设科教类期刊应把握国家政策支持和科研学术支撑双重优势,建立科教类期刊自信、扩大规模,内容上注重交叉学科和教育教学领域成果转化,形成可服务于产学研融合教学的新模式,建设合理主动引导学科布局、注重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科教类期刊群体。

  【关键词】科教类期刊;教育教学;期刊影响力;自然科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10月13日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针对教育工作重点任务明确强调“支持建设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鼓励高校学报向教学研究倾斜”[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四十三章提到: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具体指出要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2]。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从单纯教学转向科教并重,再转向科教融合,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3]。

  学术期刊与学科教育建设息息相关[4]。学术期刊的一个特殊群体——科教类期刊的发展和转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前要厘清科教类期刊定义,及其与其他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和高等教育研究类学术期刊的区别。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是展示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成果的平台,主要刊登原创研究、综述、书评等形式的文章。高等教育研究类学术期刊是指传播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相关政策及实践的学术期刊[5]。目前尚没有学者对科教类期刊范围进行界定。根据并区别于以上两种期刊定义,笔者认为科教类期刊是专注于自然科学学科教育教学,包括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旨在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培养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高质量人才的期刊。

  目前,相关研究聚焦于科技期刊和教育专业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对科技期刊的研究指出:科技期刊对于学科建设与发展可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6];是展示科研成果、学术实力的重要窗口,也在促进学科建设、培养科研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7]。也有学者从高校期刊角度进行研究,发现高校期刊的发展与学科建设存在互为支持、互相成就的关系[8]。在高等教育类专业期刊的研究中发现学科建设和期刊工作在平台共建、方向凝聚、生产转化、人才共享等方面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促使二者互为支撑,协同发展[9]。

  国内对科教类期刊鲜有归类和研究。科教类期刊为自然科学类教育教学开辟单独的研究领域提供路径,具有时代需求和历史使命,故对此类期刊进行全面科学归类和分析显得迫切和亟需。本文将科教类期刊集群并全面分析,通过对国际和国内科教类期刊创刊历史、发文规模、学科设置、聚焦内容和影响力等多维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数据统计、案例和类比分析法呈现出国内外科教类期刊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弥补此类期刊研究的不足。

  1 国际教育-科学类期刊概述

  1.1 历史悠久


  SCIE数据库专门对科教类期刊设置教育-科学学科(Education-Scientific Disciplines),为期刊的良性发展和科学评价提供先决条件。笔者整理了SCIE数据库收录的41种该领域期刊的发文情况、创刊时间和影响因子信息。

  图1展示了41种收录在SCIE的教育-科学领域期刊的创刊时间,创刊最早的是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在1908年创办的机关刊物Mathematics Teacher,此后近60年(1909—1966年)时间内被SCIE收录的教育-科学类期刊只有1种,较有影响力的教育-科学类期刊的创刊小高峰分别出现在1989年(4种)和2006年(3种),2007年至今一直处于停滞期。SCIE收录的教育-科学类期刊与其他科技类期刊比较,入围期刊数量占比比较可观。



图1 国际上收录于SCIE教育-科学领域的期刊创刊时间分布

  1.2 学科分布不均

  表1汇总了2020年SCIE数据库中教育-科学类期刊的学科分布、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情况,并对各学科教育-科学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求均值。41种教育-科学期刊分布在7个自然科学领域中,基础科学、医药、信息科技三大领域的期刊数量占比超过20%,其中基础科学领域的教育-科学类期刊数量、平均总被引频次、平均影响因子均高于SCIE收录的教育-科学类期刊的平均值,并且影响因子最高(5.354)的期刊为该学科1908年创办的Mathematics Teacher。平均总被引频次、平均影响因子最高的学科分别为化学和物理学科,但这两个学科各仅有一种期刊收录于SCIE中,分别为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和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表1 国际上收录于SCIE中各学科教育-科学领域期刊数量、影响因子情况
学科 SCIE收录期刊数量/种 平均总被引频次/次 平均影响因子 最高影响因子
基础科学 14 3855 1.823 5.354
医药 10 1891 1.620 3.000
信息科技 10 1184 1.533 2.502
生物 3 3219 1.756 2.654
工程科技 2 1528 1.788 3.759
物理 1 10598 4.570 4.570
化学 1 11622 1.385 1.385
总计 41 2918 1.787 5.354

  1.3 重视交叉学科研究

  通过逐一调研国际上教育-科学类期刊的用稿方向,发现一个共性:在各自专业的学科前沿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会延伸到交叉学科的探索与应用,及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和经验探索。比如在Canadian Journal of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的收稿范围中明确强调对基础高等教育中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教育研究和成果应用的关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则欢迎关于教法、计算机科学、信息科技、通信技术、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协同创作。因此,围绕7类学科衍生出相关交叉学科,比如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基础科学与技术、材料与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等。

  另外,国际上基础学科领域的教育-科学类期刊规模较大、兼容性较强。例如期刊对数学、统计教育教学内容跟进紧密,并且主动引导其在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融合应用,为交叉学科的延伸起到了推动作用。

  2 国内科教类期刊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各数据库尚未对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科教类期刊明确归类,本研究主要聚焦于专业的科教类期刊,此类期刊刊名中一般带有“教育”或“教学”等关键词。因此,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期刊名称包含“教育”或“教学”且根据载文属性归类为自然科学技术类的期刊,并剔除高职高专及教学专业期刊,截至2021年2月,符合条件期刊共42种。以下笔者从多个维度研究这些期刊的发展现状(国内科教类期刊详细名单和基本情况见电子版文件的附表)。

  2.1 20世纪80年代起渐成规模

  对国内科教类期刊的创刊历史进行追溯,结果如图2所示。国内最早的科教类期刊是1958年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生物学教学》,距今已有60余年历史;直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创办了其他的科教类期刊,其中1979—1985年相继创办了18种新刊,掀起了科教类期刊创刊小高峰,此后新刊发展趋于平稳;2013年至今未迎来新刊的诞生。但国内科教类期刊规模的小幅崛起时间先于国际的1989年近10年,增长峰值也高于国际。



图2 国内科教类期刊创刊时间分布图

  对比目前各学科科教类期刊总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图3),发现:各学科的科教类期刊总发文量基本与期刊数量成正比,医药类领先;而总被引频次与发文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但工程科技学科的科教类期刊总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反差最大,即其篇均被引频次高于其他学科。


图3 各学科科教类期刊总发文量和被引情况

  通过统计近5年(2016—2020年)科教类期刊发文量的变化率,发现科教类期刊论文成果发展规模呈缩减趋势。5年内总发文量下降了4.73%,其中化学学科的科教类期刊发文量下降最明显,减少了19%,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工程科技学科的科教类期刊发文量减少了2.47%,有6个学科的科教类期刊发文量大幅下降。

  2.2 科教类期刊的学科以医药工程为主

  科教类期刊根据研究领域划分的学科分布如图4所示。已有8个自然科学技术领域出现了专业的科教类期刊;数量上医药类占1/3,其次为工程科技类和信息科技类,还有一些自然科学学科中没有相应的科教类期刊。国际相对空缺的农业、地质、建筑学科的科教类期刊,国内均有涉及;但在国内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基础科学学科的科教类期刊只有2种,且均未被核心数据库收录,与国际上基础科学学科在SCIE教育-科学领域期刊数量中1/3的占比形成鲜明对比,体现我国现阶段在基础学科比如数学、统计教育教学的学术成果相对薄弱。



图4 国内科教类期刊学科分布

  2.3 学术指标特征表现

  (1)国内科教类期刊基金论文占比攀升缓慢。笔者统计的全部学科科教类期刊的基金论文占比为58.4%(包括各级基金项目),如图5所示,2016—2020年各学科科教类期刊基金论文占比的变化率缓慢攀升了1.61%,其中6类期刊的基金论文变化率有小幅增长,基础科学学科的科教类期刊的基金论文占比下降了2.23%。按照各学科科教类期刊平均影响因子由高到低进行排列,发现科教类期刊影响力对期刊的基金论文比没有显著影响。



图5 各学科科教类期刊基金论文占比变化率

  注:横坐标按影响因子由高到低排序;基金论文占比为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占当年发文量的百分比;基金论文占比变化率为2020年基金论文占比和2016年基金论文占比之差与2020年基金论文占比的比值。

  “双一流”院校为我国教育经费资助的主要阵地[10]。基金论文总量和增量都在较低区间,表明自然科学学科在教育教学成果转化方面存在欠缺;同时基金论文在不同学科的科教类期刊的分布变化存在差异。

  (2)国内科教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足。将各学科科教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标进行汇总,如表2所示。从学科总被引频次平均值(即学科总被引频次与学科科教类期刊数量的比值)来看,国内工程科技、化学、医学学科科教类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值高于科教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均值;从期刊影响力角度衡量,工程科技和基础科学学科的科教类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高于平均复合影响因子和平均综合影响因子,其余学科均低于平均值,最高复合影响因子和最高综合影响因子的期刊分别为工程科技类的《电化教育研究》和《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表2 各学科科教类期刊数量、影响因子和收录情况
学科 期刊数量/种 总被引频次均值 复合影响因子均值 综合影响因子均值 最高复合影响因子 最高综合影响因子 收录情况
医药 16 34306 0.71 0.61 1.94 1.53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种;共3种
工程科技 9 68044 2 1.31 5.81 4.36 CSSCI来源期刊3种,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3种;共3种
信息科技 5 4744 0.15 0.08 1.33 0.73  
生物 3 10022 0.57 0.36 0.61 0.47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种
农业 3 24756 0.48 0.39 0.72 0.60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种(2011年版)
地质 2 13045 0.21 0.18 0.43 0.37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种(1992年版)
基础科学 2 14780 1.08 0.35 1.05 0.57  
化学 1 53819 0.87 0.57 0.87 0.57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种
建筑 1 277          
总计 42 24865 0.76 0.48 5.81 4.36 CSSCI来源期刊3种,北大中文核心期刊8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种;共10种
  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无特殊注明均为2017年版;农业类期刊《高等农业教育》仅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地质类期刊《地理教育》仅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

  (3)国内核心数据库对科教类期刊的支持力度不够。42种科教类期刊中有10种科教类期刊先后被国内3个权威核心数据库收录;目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以下简称“北大中文核心期刊”)8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种、CSSCI来源期刊3种,工程科技学科的科教类期刊被收录数量最多,其次医药学科,信息科技、生物、化学、建筑学科目前未有科教类期刊被国内核心数据库收录。从收录情况看,呈现数量不多、收录的学科种类较为局限的特点,科教类期刊需要在更多自然科学领域得到关注和发展。目前此类期刊总数并不庞大,并且还没有明确的期刊分类,说明国内核心数据库对科教类期刊涉及领域比较开放;如果能够借鉴SCIE数据库的分类方法,专设科教类期刊领域,这会对此类期刊起到更科学的评价和有效的促进作用。

  2.4 内容紧扣学科教学

  本研究从读者角度逐条搜索各学科科教类期刊高被引文章(各学科领域被引频次排名前100的文章,总计900篇),统计归纳各学科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并从期刊角度追溯发文热点动态,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各学科科教类期刊高被引文章高频关键词和学术热点
学科 高被引文献高频关键词 学术热点动态
医药 教学效果;医学教育;学习过程;医学院校;临床思维;临床能力 临床医学;临床实习与培训;制药工程;病例报道;短篇与案例;国际护理教育;国外医学教育
工程科技 学习过程;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教学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美国教育技术 创客教育;教育精准扶贫;信息动态(科技、研发机构);校企合作;实验学习实训;卓越工程师;历史与国际比较;国际学者对话;中外建筑教育比较
信息科技 学习过程;教学效果;自主学习;斯坦福;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工程教育 软件工程;校企合作;产学研互动与科技创新;比较教育研究;域外采风;环球IT
生物 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自主学习;教育神经科学;细胞凋亡;分量表 生物学专业方向研究和技术;应用科学思维;创业大赛点评;医教结合;国外教育动态;国际视野
农业 人才培养;教学效果;创业管理;农业技术推广;校企合作办学;学习过程;政治思想教育;创业精神 教育与“三农”;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风景园艺;比较教育
地质 课程思政;地理教学;地理问题;地理实践力;地理科学 研学旅行;学研堂;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卓越工程师
化学 学科核心;证据推理;学习过程;化学科学;学习活动 手持技术;化学·生活·社会
基础科学 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数学教学;综合素质;社会实践;科研能力 建筑科学与工程;全球视野
建筑 科研能力;设计过程;建筑学教育;建筑专业;建筑设计;建筑师协会 城市设计;国外建筑学博士教育

  归纳和分析各学科科教类期刊高被引文章的高频关键词特点,发现:科教类期刊中人才培养、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等教学研究文章普遍有较高的关注度;创业创新、国外教育技术、行业技术、自主学习等也有相当的关注度,思政教学目前也逐渐进入行业研究者的视线。

  期刊发文同时聚焦于各学科领域的学术前沿和热点、教学研究和实践两个领域;并且,据笔者统计,全部核心期刊均对产学研融合研究设置若干相关栏目,关注校企合作、新工科、国内外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教育、社会需求、工程师培养等;另外,在对历史与国际比较教育方面也有所侧重。

  3 国内科教类期刊呈现问题分析

  3.1 规模是制约科教类期刊发展的重要因素


  (1)与科技类期刊对比,科教类期刊的数量和发文量微乎其微且规模仍在下降,入选国内核心数据库的规模与国际上此类期刊被SCIE收录规模的差距也较大。纵观科教类期刊悠久的创刊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涌现一批新刊后,再无创刊高峰,且近8年新刊创办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并且,近5年间2/3学科的科教类期刊发文量在减少,总体发文规模不断下降。这种现状与国家对科教事业的愈发重视不一致。

  (2)科教类期刊的学科分布不均,有一些学科的教学类期刊发展相对滞后。第一,相比其他学科,国内医药学科的科教类期刊数量占比领先,一些学科的科教类期刊发展未成规模。第二,基础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但国内基础科学学科的科教类期刊只有2种,且均未被核心数据库收录,与国际上基础科学学科的科教类期刊在SCIE教育-科学领域的1/3占比形成鲜明反差。第三,从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指标来看,现有科教类期刊的水平参差不齐,例如工程科技学科的科教类期刊与建筑、信息科技等学科的科教类期刊影响力悬殊。后两个问题体现了国内期刊现阶段对基础科学(比如数学、统计学)、工程科技、建筑、信息科技等领域的教育教学方面成果的重视程度相对薄弱。

  3.2 国内科教类期刊无明确归类

  国际上SCIE数据库专门设置教育-科学学科,目前中国知网收录的科教类期刊除专业教育期刊归入人文社会科学Ⅱ,其余学科的科教类期刊均纳入各学科的科技类期刊,言外之意,以相同的口径评价科教类与科技类期刊。根据统计,在CNKI数据库高等教育分类下共有128种期刊,其中49种期刊曾经更改过刊名,主要目的是去专业化和地域化,暗示这类期刊希望通过向学科综合的方向转型[11]来提升影响力。

  高质量科技期刊的标准要依期刊的类别而定[12]。学术期刊与科教类期刊的内容层级分明,且学术期刊的发展模式和运作方式已相对成熟,科教类期刊体量仍然较小,用相同的指标衡量可能会有失公平,容易出现在行业内和教学领域较有贡献和价值的科教类期刊,在期刊界难具有影响力的情况。

  3.3 欠缺与交叉学科和产教的融合

  (1)对比国际,国内科教类期刊对交叉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13]。国际上科教类期刊在基础学科的覆盖面较广,将数学、统计学等延伸至各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向;另外,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教类期刊尤为重视相关交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注重多元化学科发展和技术应用。相比之下,国内在交叉学科教育教学方面显得薄弱,重视程度不够。

  (2)在国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科教类期刊产学研融合发展机制仍有健全完善空间。笔者统计的42种国内科教类期刊主办机构中有24种期刊的主办单位为高校,15种为教育学会、教育馆,3种为学科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3种为出版社,2种为医院(其中有联合办刊重叠部分)。当下科教类期刊主要依托高校、学会办刊,这为出版社、校、企、研究院所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期刊与产学研融合模式主要表现在栏目设置或文章内容上涉及学科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或医学领域的临床实践,相关科教类期刊的产学研栏目设置情况如表4所示。可以看到,大部分科教类期刊已体现出对产学研融合模式的一定重视。


表4 设置产学研栏目的科教类期刊规模
学科 设置产学研栏目的期刊数量/种 在学科内占比
医药 9 0.56
工程科技 6 0.67
信息科技 3 0.60
生物 2 0.67
农业 2 0.67
地质 1 0.50
基础科学 1 0.50
化学 1 1.00
建筑 1 1.00
总计 26 0.62

  调研同时发现国内科教类期刊与产学研融合的形式相对单一,仅体现在文章内容上涉及实验与应用,与科研院所和社会企业的合作充满偶然性,缺乏长效和多样的合作机制,并没有充分调用主办机构的优势,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4 科教类期刊发展路径的对策建议

  科教类期刊是促进学科教学、人才培养,服务自然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阵地。应把握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的良好契机,明确定位和发展路径,坚守学科发展的同时调整内容设置,不断为建设高水平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4.1 扩大科教类期刊规模,拓展学科方向,创办新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方案》中指出:“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合理引导预期”。国家在科教类期刊发展和良好科教氛围营造上表现出至高的重视并提出更高的要求。科教类期刊仍处于发展期,要适当扩大规模,提高发文量,引导更多自然科学领域重视对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支持。目前科教类期刊既要保持依托于高校、学会主办或与出版社联办的方式,还可以尝试在目前各高校学报的基础上向自然学科教育教学深化转型,或组织资深学科专家及教师参与新刊创办,吸引年轻学者和学生参与,从而带动整体教学水平提升;同时科教类期刊坚持区别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密切关注学科前沿成果,应保持紧密联系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发展,实现两者相互依托、互不重合的双轨制发展态势。

  4.2 坚守科教类期刊发展原则,建立科教类期刊自信

  一方面,呼吁国内尽快对标国际,增设专门的科教期刊类别。区别科技期刊,建立以科教类期刊服务于学科教育教学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系统。走进教学主体,关注师生和所有学科研究,侧重对教学实践的贡献。为发展相对迟缓的科教类期刊圈出“自留地”,形成良性竞争。

  另一方面,科教类期刊群体应将自身地位提升至与学术期刊同等重要,坚守“期刊自信”,携手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形成明显的期刊特色优势。可以结合学科教学定期举办教育技术研讨会、师资培训,分享名师名课,也可以跟踪一些全国性赛事,并将其用于行业教学,提高科教类期刊在行业间的影响力。

  4.3 科教类期刊内容要主动引导交叉学科教学创造

  基于人才培养的需求,设立和调整学科,以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的变化[1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21年1月印发通知,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即中国第14个学科门类[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成立交叉科学部并增设相关研究领域基金项目[16] 。另外,据统计中国作者在 22 种“双S”期刊(SCI 和 SSCI 双收录期刊)的发文量高居榜首,而“双S”期刊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17],说明国内“交叉学科”建设已具备深入探索的潜力和机遇,科教类期刊需要及时对此作出反应。

  政策角度和学术背景的双重支撑,奠定了科教类期刊推进交叉学科发展的基础。期刊应主动引导学科布局调整,进而通过学科育人,培养出社会所急需的专门人才。探索初期可参考Journal fur Mathematik Didaktik、Disciplinary and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等期刊的路径,既能为各层级读者提供激动人心的最新交叉学科发现,又设有相关领域的趣味性小栏目[18]。

  4.4 形成可服务于产学研融合教学的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包括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19]。科教类期刊要在组织协同层面找到定位,形成合理长效的运行机制;要深入目前典型的组织模式如产学合作研发中心、科学园、技术工业区、工程研究合作中心。因为在大型的、跨学科的、探索性的合作研究项目中人才起决定作用[20],科教类期刊办刊人要在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同时深入高校、研发机构两端,积极回应对人才学科素养和基本技能培养的社会需求,鼓励学科教学成果(不仅是科教论文)在创造到传播交流的过程中从高校教学延伸至高精尖的工业领域,引导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和教学,铺设校企融合渠道,发挥期刊传播、交流、参考、咨询功能。致力于推进产业技术和科学研发在教育教学的成果转化,实现反哺教学,建立科教类期刊与产学研融合发展的良性互动。

  4.5 利用基金加快教育教学领域成果转化

  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教育创新,改革培养模式[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产出的学术论文大多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2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也从 2008 年版起,引入基金论文比作为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之一[23]。

  科教类期刊要密切关注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组织聚焦于最新的科研项目并下沉至教学内容的相关专题,凝聚科研体系的力量,实现学科发展在教育教学的学术成果转化。通过集结和高效传播教学成果和理念,促进全国教师对其的吸收,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科技创新思想,同时强化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5 结语与展望

  将国内外科教类期刊进行单独分类,从发展规模、学科内容和存在问题方面进行类比和分析,发现我国科教类期刊在期刊归类、学科分布、与教学和应用融合发展等方面仍有健全空间,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是较早将科教类期刊作为单独分类的研究,未来需要更深入的探索,笔者也将进一步完善科教类期刊样本,着重梳理国内外科教类期刊的比较优势与学科建设的结合和促进程度,并从整合科学家、学者、学生各方资源,凝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战线力量视角提出具体改进建议,探究科教类期刊和学科教学同步发展的内生机制。科教类期刊走向专业化和特色化是学科研究进步的阶梯,要坚持“学科”与“领域”两条路线,强化科教与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以“教、学”为本建立期刊自信,将科教类期刊助力人才培养与科教兴国当成事业推动下去。


附表 国内教学类期刊详细名单和基本情况
序号 刊名 学科 主办机构 创刊年份 刊期 核心数据库收录情况
1 中国健康教育 医药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
1985 月刊 北大中文核心*
2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中华医学会 1981 月刊 北大中文核心
3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中华医学会 2002 月刊 中国科技核心
4 中华护理教育   中华护理学会 2004 月刊  
5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双月  
6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医学视听教育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1987 双月  
7 基础医学教育   山西医科大学 1999 月刊  
8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西安交通大学 1982 双月  
9 医学研究与教育   河北大学 1984 双月  
10 药学教育   中国药科大学 1985 双月  
11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浙江大学;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 1987 月刊  
12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03 半月  
13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浙江大学 2003 月刊  
14 中医教育   北京中医药大学 1982 双月  
15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 2009 旬刊  
16 结核病健康教育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
1992 半月  
17 电化教育研究 工程科技科技 西北师范大学 1980 月刊 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
中国科技核心
18 中国电化教育   中央电化教育馆 1980 月刊 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中国科技核心
19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 1983 双月 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
20 高等建筑教育   重庆大学 1985 双月  
21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教育部工科电工课
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1979 双月  
22 煤炭高等教育   中国煤炭教育协会 1983 双月  
23 中国冶金教育   中国冶金教育学会 1992 双月  
24 中国电力教育   中国电力教育协会 1985 月刊  
25 技术与教育   吉林化校校刊;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83 季刊  
26 中国电子教育 信息科技科技 中国电子教育学会 1994 季刊  
27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中图联文化教育开发中心 2000 半月  
28 计算机教育   清华大学 2003 月刊  
29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北省电化教育馆;
湖北省信息学会
2008 月刊 停刊
30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月刊  
31 生物学教学 生物 华东师范大学 1958 月刊 北大中文核心
32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双月  
33 教育生物学杂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新华医院
2013 季刊  
34 高等农业教育 农业 沈阳农业大学 1984 双月 北大中文核心(2011年版)
35 中国林业教育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
1985 双月  
36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河北农业大学 1999 双月  
37 地理教育 地质 重庆师范大学 1980 月刊 北大中文核心(1992年版)
38 中国地质教育   中国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992 季刊  
39 高等理科教育 基础科学 兰州大学;
全国高等理科教育研究会
1993 双月  
40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成都大学 2002 双月  
41 化学教育(中英文) 化学 中国化学会;北京师范大学 1980 半月 北大中文核心
42 中国建筑教育 建筑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季刊  
  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无特殊注明均为2017年版;农业类期刊《高等农业教育》仅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地质类期刊《地理教育》仅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1-01-1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23)[2021-04-10].http://gbdy.ndrc.gov.cn/gbdyzcjd/202103/t20210323_1270126.html.

  [3]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8):15-23.

  [4]刘则渊.推进科学学的学科建设与前沿研究: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创刊25周年而作[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5):18-20.

  [5]奥立奇,刘娟,张凤娟,等.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期刊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1):17-23.

  [6]陈浩元,郑进保,李兴昌,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J].编辑学报,2006,18(5):323-327.

  [7]刘岩,刘新军.论高校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及推动学科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297-300.

  [8]接雅俐,唐震.高校卓越期刊与“双一流”建设的关联性分析及期刊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3):290-298.

  [9]罗雯瑶,江波.学科建设与学术期刊协同发展:以我国大学教育学科及教育期刊为例[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4):12-20.

  [10]丁亚东,张万朋.我国教育经费研究项目的回顾与展望:基于2005—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的统计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3(1):60-66.

  [11]王小梅,王者鹤,周光礼,等.2019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于14家教育类期刊的发文统计[J].中国高教研究,2020(4):92-97

  [12]朱邦芬.高质量发展中国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界和期刊界的使命:在“2020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的发言[J].编辑学报,2020,32(6):591-592.

  [13]中国科学院.交叉科学部如何建?基金委:要做好这4点[EB/OL].(2020-11-29)[2021-01-30].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79285.htm.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成立交叉科学部[EB/OL].(2020-11-30)[2020-01-04].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79287.htm.

  [15]与哲学、工学等传统学科并肩——我国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J].光明日报,2021-01-15(1).

  [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项目申请指南[EB/OL].(2021-01-28)[2021-02-05].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781/info79804.htm.

  [17]鲍芳,吴坚.国际“双S”期刊跨学科发展特点与思考:以641种SCI和SSCI双收录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9):1007-1013.

  [18]Borys B,Jemison D B. Hybrid arrangements as strategic alliances:Theoretical issues in organizational combin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2):234-249.

  [19]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20]陈欣,张雪梅.打造学术期刊在产学研一体化中的平台效应[J].出版广角,2014(2):12-13.

  [21]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0-01-21)[2021-02-18].http://www.cac.gov.cn/2020-03/04/c_1584872637385792.htm.

  [22]林丽芳.基金论文与其学术影响力关系的实证分析[J].出版科学,2015,23(4):29-32.

  [23]刘睿远,刘雪立,王璞,等.基金论文比作为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基于SCI数据库中眼科学期刊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472-476.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