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介绍日本建设本土高水平学术期刊体系的经验,为我国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循环赠予”理论,分析图书馆、出版社和研究者的相互关系,阐明日本成功建设本土高水平学术期刊体系的策略。[结果]国际大型出版集团对学术信息流通的垄断是引发世界性学术期刊危机的主因。日本通过资助国内学术组织的出版,鼓励本国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投稿,提高本土学术期刊的吸引力;通过改革,建立全国性图书馆联盟和学术机构知识库,提高国际被发现力;改善研究者评价体系,增强研究者在学术期刊建设中的主导性。[结论]在借鉴日本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出版社和研究者间均衡的信息流通平台,支撑我国高水平期刊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日本;学术期刊;“循环赠予”理论
21世纪以来,国家间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在我国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研论文产出大幅增长,仅2019年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达到49.59万篇,中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共计发表论文45.02万篇,比2018年增加了19.6%,占世界总数的19.5%,连续第11年排在世界第2位。2019年,国际顶尖期刊共发表论文11893篇,其中中国论文796篇,占总数的6.7%,排在世界第4位[1]。SCI收录我国科技论文的增加一方面展现了我国在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上均发展迅速,另一方面也凸显出我国面临优质科研论文大量流向英文期刊的问题。这不仅导致科研成果严重流失,使得巨大的科研投入得不偿失,削弱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更是丧失了学术话语权[2]。中国学者的科研成果首发国内并及时转化为本国生产力的重要性日益突显[3]。据相关研究,科研单位对投稿期刊的要求中可选的国外SCI、EI收录期刊更多,期刊国际影响力大、审稿更公平[4],我国高水平科技期刊数量少,无法满足科技论文快速增长的版面需求[5]等是优质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针对此类问题,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文《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2020年,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国科发监〔2020〕37号)的通知。国家层面在破除“唯SCI”不合理评价导向上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并在不断深化。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出版业在积极建设一流科技期刊方面借助自身优势,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中国知网中,2012—2021年以“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为主题的学术论文达110篇。其中,《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科技与出版》《编辑学报》等相关期刊作出了积极的学术贡献。针对我国学术期刊存在着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缺乏规模和体系,缺乏国际竞争力等问题,学者与出版界专家们提出通过重建学术期刊体系,使我国能够拥有世界一流的专业化、规模化、体系化、国际化的权威学术期刊集群[6]。建立期刊集群化支撑体系,需要突破机制体制限制,配套灵活的人才政策,建立学科刊群的质量管理体系[7]。情感上培育研究者对国内科技期刊的认同感,培养专业化编辑人才,建立专业化科技期刊管理队伍[8]。在“双循环”战略视野下,建议出版科技期刊双语版[9]等。在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方面,学者们呼吁扭转“以刊评文”错误导向,重塑同行评议生态。在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建设高水平学术期刊体系上,我国在政策制订和理论探讨等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相关政策和研究成果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和实施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为发达国家之一,日本自20世纪70、80年代经济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以来,也曾经同样面临外文“SCI期刊至上”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但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卓越成效,不仅培养了近3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还建构了具有本土特色和高影响力的国际型学术平台与期刊集群体系。同样作为非英语科技大国,日本在应对本土学术论文大量外流至外文SCI期刊导致的学术期刊危机问题,推动科学研究良性发展,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非英语学术平台和期刊集群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在解决类似问题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目前尚缺乏对此进行系统性介绍和研究的报道。本文将基于学术信息流通“循环赠予”( Circle of Gifts)理论,通过分析学术期刊危机现象产生的国际背景与日本对研究者的评价体系、图书馆数字平台的建构、出版社的学术期刊集群建设的联动性改革,阐释日本提升本土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在解决同类问题时提供成功经验借鉴,以便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1 学术期刊危机产生的国际背景
在纸媒体时代,研究者是学术期刊出版的主力军。研究者将执笔论文投给学术期刊,同行研究者作为审稿人与编辑对论文进行审核,最后学术组织甄选稿件并出版。出版的学术期刊流向图书馆,图书馆将购买的学术期刊进行系统化管理,再提供给研究者们利用。并且,学术期刊的出版费用由研究者、学术组织的出版社、图书馆共同承担,在学术信息流通中研究者扮演着生产者、审查者、策划者、利用者等角色。学术期刊与研究者、图书馆三者间的关系被誉为学术的“循环赠予”。在纸媒体时代三者保持着互相促进、共存共荣式发展的单循环模态。20世纪后期开始,各国展开了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规模宏大的研究竞争。研究领域细分化,研究竞争激烈化,研究者数量与科研成果迅速增加。尤其是高校与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将在影响因子高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设定为量化考核研究者科研水平的标准,这是学术论文数量剧增的直接原因。传统模式出版的学术期刊因研究分类少,刊载数量有限,已不能满足国内外学术出版的需求。因此,Elsevier与Springer Nature 等大型国际商业出版社进入学术期刊市场,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医学等领域。国际商业出版社积极推进了电子学术期刊的发展,学术期刊在形式上与出版模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大型国际商业出版社的介入虽然满足了学术出版的需求,但学术期刊的总体价格出现持续增长。日本大学图书馆联盟(Japan Allian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Consortia for E-resources,JUSTICE)统计的1990—2019年的30年间纸质学术期刊的价格显示,自然科学领域平均增长了7.85%,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平均增长了8.13%。2012—2019年电子学术期刊的价格中,自然科学领域平均增长了3.93%,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平均增长了3.75%[10]。科研量化考核重视影响因子高的学术期刊,导致其价格高涨,而这一现象迫使图书馆降低了学术期刊的购买率,这就限制了研究者对学术文献的利用与学术成果的产出。最终,随着学术期刊产业链的成熟,以及商业流通规模的扩大,大型学术期刊商业出版社掌握了学术信息流通的主导权,学术期刊市场逐渐被垄断[11],只重视高影响因子论文的学术评价导向确立了以英文为代表的国际期刊的权威性,并导致其垄断的规模日益扩大,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学术期刊危机。传统的学术“循环赠予”关系随着学术期刊的商业化,从单向稳定循环逐步发展为多循环且由国际商业学术出版社占主导地位的不均衡状态(图1)。

图1 “稳定的单循环”与“不均衡的多循环”
日本学术期刊的发展深受世界性学术期刊危机的影响。首先,日本本土的学术期刊多为学会期刊或高校学报,种类少,发行频率低,刊登论文数量少;语言限制性强,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的期刊仅能面向日本国内;电子期刊发展缓慢;学术期刊的出版沿用传统模式,编辑与审核等工作主要由大学教师兼任,他们除了精力与时间有限外,还缺少专业期刊编辑的技术与知识,尤其缺少具有策划出版知识与经验的人才[12]。因此,日本本土的学术期刊无法满足学术论文出版的需求。其次,科研量化考核“唯SCI”的倾向加剧。研究成果虽然在政策上依据“量”与“质”两个标准考核,实际上多以“质”为主,即以学术论文的高被引用率与影响因子为标准,导致本土学术期刊稿件来源骤减,成为影响本国科学研究发展的严峻问题。据统计,1994—2009年日本论文的海外流出率从74%上升到79%,尤其是2001年接近81%[13]。2012年Web of Science收录日本的学术论文数排名世界第5[14]。再次,国外学术期刊价格上涨制约了图书馆可购买学术文献的数量与质量。2017年日本包括大学在内的各机构购买国外学术期刊的总费用达350亿日元,其中,购买三家国外大型商业学术出版社的期刊使用权的费用占总经费的50%以上[15]。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大学图书馆统计数据显示:1999—2002年,受学术期刊价格上涨与国际汇率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图书馆购入学术期刊的种类从1991年每校平均1319种减少到2002年的1001种,尤其是国外期刊的种类自1990年以来10年持续减少,由1990年的774种减少到486种。国公私立大学图书馆减少购入的期刊基本都是国外期刊[16]。图书馆文献资料的减少必然阻碍了学术信息的共享,影响了学术成果产出的量与质。这一系列因素加剧了日本本土学术期刊的危机,严重阻碍了日本的科技创新。
2 日本本土化高水平学术期刊体系的建构
无论学术信息流通的方式如何多元化发展,研究者、出版社、图书馆依然是核心要素。日本为应对本土学术期刊发展危机,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围绕此三要素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2.1 学术出版体制的改革
随着学术信息流通的国际化,仅凭质量来提升学术论文国际影响力的局限性日益明显。高水平期刊只有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者都有机会购读其内容,才能扩大“影响”范围。只有建设能够提高被“发现”概率的平台,才能增强本土学术论文的存在感。日本建构了不过度依赖国外学术期刊和商业出版社的本土学术期刊出版体制。
首先,建设综合服务型数字化出版平台。日本国立信息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NII)运营的电子图书馆(即NII-ELS)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JST)运营的日本科技信息网络电子平台(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ggregator, Electronic,J-STAGE)大力支持日本本土学术组织出版的期刊实现电子化。NII-ELS在运营的18年间将444个学会组织出版的1419种学术期刊,共计391万篇论文实现了电子化,并通过日本学术论文检索网站CiNii提供文献服务。J-STAGE是日本意识到在日语圈中电子期刊的利用率低的危机感而建设的电子平台,现已成为日本最大的提供日英双语服务的综合电子期刊平台。J-STAGE自1998年建立以来,实现了本土1500所发行机构的3000种期刊与会议记录等刊物的电子化,并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在电子平台公开。截止到2021年3月19日,J-STAGE平台公开了5189805篇文章和3250份资料。日本国内的读者可以享受阅读全文的文献服务,国外的读者只要在My J-STAGE上登录免费的账户即可享受其文献服务。截至2020年,J-STAGE与包括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IET)、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等在内的28家日本国内外大型电子期刊平台实现了合作[17],曾达到月平均100万次的论文下载量,600万~700万次的网站访问量,一年间近200个国家的读者曾访问过该网站。J-STAGE实现了学术信息流通的及时性,有效提升了日本本土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对于在J-STAGE平台上公开学术论文的效果,日本知名期刊Journal of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JPS)编辑委员会委员金子周司教授谈到:J-STAGE通过与美国医学图书馆的PubMed抄录与链接后,从PubMed链接免费阅览公开的JPS论文的国外读者明显增多;并且,学术期刊实现电子化前,来自国外的投稿不到10%,学术期刊实现电子化后,2007年国外作者投向日本的稿件达到40%[18]。日本本土学术期刊的快速电子化服务在量上基本满足了学术出版的需求,并且积极与各国电子期刊平台合作,提高了本土学术论文的存在感与利用率。
其次,在质上增强日本本土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日本积极依托权威研究者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本土学术期刊的竞争力。JST呼吁、鼓励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J-STAGE等电子期刊上发表论文。1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先后在《日本物理学会志》《日本化学杂志》、Journal of the Physical Society of Japan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另外,JST还重点策划了本土代表性学术期刊的电子化。包括1877年创刊的日本最古老的学术期刊《东京数学会社杂志》在内,有500多种学术期刊从创刊号开始电子化,并在电子平台上全文公开。权威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成果与本土特色学术期刊的电子化开发,不仅提升了日本学术期刊的全球学术话语权,还提高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订阅率。对于非英语圈的国家来说,本土语言学术期刊的推广是难题之一。日本在高度重视英文学术期刊出版的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日语教育,提高日语作为公共语言的可能性。同时,通过新媒体与人文交流等方式多渠道扩大日文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范围。
2.2 增强图书馆平台的国际“发现力”
1996年日本学术审议会通过了《充实与强化大学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功能》的建议。1997年日本开始建设学术信息中心电子图书馆。1999年日本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最先开始运营电子平台。2003年《针对学术信息的影响改善大学图书馆功能》的报告确立了系统性覆盖电子期刊与开展新服务的方向。同年,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发布《电子图书馆的新潮流》,论述电子图书馆发展的可能性,强调了《机构知识库》的重要性,并完成了建构学术机构知识库的基本筹备工作。2008年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发表《学术信息流通的改革声明书—作为学术基础的电子期刊的可持续性利用》。2009年学术图书馆研究委员会发布了《学术信息的获取动向与利用率调查》《没有电子期刊我国的学术研究将不复存在》等报告。2009年7月,科学技术与学术审议会发布了《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及学术信息流通方式(审议总结)》[19]。政府为电子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适时的政策。同时,学术组织积极跟进实践调查,为政策的落实与改善提供专业建议。随着学术期刊电子化的普及与需求的增加,大型商业出版社利用对学术信息流通市场的垄断优势,推出了订阅电子期刊的捆绑式契约。为抑制学术期刊价格的暴涨,日本的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与公私立大学图书馆组建各自的共同购买组织,与大型学术期刊商业出版社开展业务交涉。两组织不仅可以共享信息,还可以共同与其他学术期刊商业出版社协调,同时获得订阅优惠。在研究型独立行政法人设立超越所属省厅的研究型独立法人机关图书馆组织联络会JNLC(Japan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 Library Consortia),共享独立行政法人独享的购买方式与竞标信息。共同购买组织的设立有效抑制了学术期刊费用的上涨。
2.3 研究者评价体系的改革
除强化本土学术期刊电子平台外,科研水平的评价机制是吸引高质量论文留在本土期刊的重要推手。2012年由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决定通过的《国家研究评价大纲》与2017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制定的《文部省科学研究与开发的评价方针》为改善评价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为提高研究的“质”与“量”,2016年日本启动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建设多样化评价体系。在评价研究课题方面:首先,考察研究者所属机构为博士和在读博士生提供的待遇和研究环境、青年研究者成长与职业发展多元化的组织性活动情况;其次,鼓励优秀研究人员的多样化发展,并对以青年研究者、女性研究者、外国研究者为负责人的优秀研究课题给予一定程度的鼓励性政策;再次,以研究负责人为中心进行评价活动,减轻青年研究者负担;最后,为了避免不恰当的评价使青年研究者只重视“短平快”的研究,在衡量个人业绩评价对青年研究者的影响的同时,建立鼓励青年研究者发挥创造性的评价体系,以解决单一且形式化的评价机制导致研究者的研究能力萎缩,无法驱动其创新力的问题。
大学的社会机能与社会属性正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生重大转变。互联网高速发展中,研究成果的形式日趋多样化,除了发文期刊的被引用率和影响因子外,研究者在社会的评价、大众关注度等也逐渐成为评价个人业绩的指标[20]。为此,将产学研相结合的公开讲座、出版活动等引入评价体系是激励教师参与社会发展、保证评价体系公平性的重要办法。日本的国立、私立大学以及独立行政法人研究机构尝试实施了个人业绩的评价方式。评价个人业绩的项目主要有“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研究成果的社会经济文化效果”“论文”“影响因子高的学术期刊论文”“论文或书评的被引用率”“著作”“在学术会议活动中担任的(职务)”“专利”“创新成果”“获奖”“获得基金”“所任职务”“参加招生与入学考试等教务活动”“对学科的贡献”“授课学时数”“学生评教成绩”“教材”“指导研究活动”“培养博士生人数”“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的就职指导”“撰写教育改革报告”“支持终身教育”“参加校外的审议会或委员会”“参加医疗与教育的社会活动”“媒体的曝光率”“国际贡献”“技术支援与技术咨询”“公开演讲”“担任校内委员会职务”“出席教授会”“对学校发展的贡献”“与海外研究机构的共同研究”“参加产学研活动”等。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2014年与2007年相比,实施个人业绩评价的大学中,国立大学从76%增加到95%,公立大学从36%大幅上升到71%,私立大学从25%增加到40%[21],国立大学基本普及了个人业绩评价模式,公立大学变化最显著。可以说,日本的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 结语
日本通过改革图书馆机能、学术出版的体制、研究者的评价体系,建构了多循环且均衡的本土高水平期刊体系。这些成功的与仍在摸索的模式为我国学术期刊的改革,将学术成果留在祖国提供了重要参考。
(1)建构四位一体的服务型学术信息流通体系。当前,我国的学术信息流通也处于不均衡状态。研究者与科研单位成为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以学术期刊为导向的研究影响了研究者的自主性。图书馆多为学术信息的中转站角色。学术期刊对外应为本土研究成果的“传播者”,打造高水平数字平台;对内要成为平衡学科发展,激发学术创新的“策划者”。图书馆要发挥时间与空间高度融合的信息存储与传播机能,积极参与高水平期刊的建设,降低学术信息获取成本,开拓学术信息流通路径,成为学术成果的“发现”平台。高校与研究机构是培养与激发研究者科研能力的重要域场,要与学术期刊出版社、图书馆共同参与高水平期刊建设,开发灵活的评价体系,激发研究者的学术创新力,成为学术成果的“培育者”。研究者是学术信息的生产者,要积极开展与学术期刊的交流,回归学术信息流通的主导地位。研究者、出版社、学术组织、图书馆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是促进学术信息流通,建设我国高水平期刊体系的重要保障。
(2)促进研究者学术主导地位的回归。学术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商业资本垄断学术出版市场,使研究者由科技期刊的主导者转变为依附者、生产论文的工具,依赖出版社的导向垄断,失去了科学研究的自主性。研究者的本质是学术成果的获取者与创造者,研究者回归学术信息流通中的主导地位是应对学术期刊危机的有效措施。当前,我国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者在积极探讨科研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然而却出现了评价方式越多样化,研究者越被束缚的问题。我国科研管理者需要重新探讨评价的本质,在管理的专业知识背景下,了解被评价方的学科特性与发展规律,积极参与高水平期刊建设,以评价激发研究者的科技创新自主性与热情,成为真正的学术“培育者”。
(3)发展“中文+”“英文+”的双语学术期刊,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话语权。发展双语期刊是克服非英语圈学术期刊发展困境的必要环节。首先,中国科协与教育部等在政策、预算与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高水平期刊电子平台建设。整合国内电子平台资源,联合国外大型电子平台资源,打造以服务全球研究者为目标的综合性高水平期刊电子平台。其次,重视汉字文化圈市场与“一带一路”沿线资源,开发“中文+”双语学术期刊,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最后,重视提高学术编辑的外语能力与专业能力,以及编辑团队的国际化水平。服务高水平期刊电子平台的国外学术资源的引进与本土学术成果的国际化。积极发展双语学术期刊,加强中文作为公共语言的服务性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综上所述,国际大型出版社对学术信息流通的垄断是引发世界性学术期刊危机的主因。日本资助国内学术组织的出版,鼓励本国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尤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投稿到本土学术期刊,以提高本土学术期刊的吸引力。通过对图书馆功能的改革,建立全国性图书馆联盟和学术机构知识库。图书馆改变以往仅是信息中转媒介的功能,积极为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建设提供文献服务平台,提高了本土学术期刊的国际被发现力。在改善研究者评价体系方面,努力增强研究者在学术期刊建设中的主导性地位。学术信息的良性循环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日本通过对参与信息循环的出版社、图书馆、研究者三个核心要素的改革,有效促进了本土学术信息的流通,建设了世界上相对独立的本土学术期刊体系。在借鉴日本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要重视建设图书馆、出版社和研究者间均衡的信息流通平台,为高水平期刊体系的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2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EB/OL].(2020-12-29)[2021-03-12]..
[2]刘彩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国内科研论文外流现象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64-72.
[3]李宇明,王春辉.科研生产力与中文首发制度[J].语言战略研究,2020,5(2):10-11.
[4]孙静,韩颖,张陈,等.从科技期刊作者角度分析稿件外流的原因[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7):707-714.
[5]曾建勋,杨代庆.关于扭转我国科技论文外流局面的政策性思考[J].编辑学报,2020,32(6):600-604.
[6]朱剑.破除“SCI至上”与学术评价体系的重建[J].行政管理改革,2020(7):50-52.
[7]杨蕾.专业集群模式在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探究[J].中国出版,2021(6):3-9.
[8]孙涛.关于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首先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9,31(6):596-599.
[9]肖宏.“双循环”战略视野下的科技期刊双语出版[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9):973-979.
[10]JUSTICE事務局.海外学术杂志价格的推移海外学术杂志价格的推移(1990—2019年)[EB/OL].[2021-03-15].https://www.nii.ac.jp/content/justice/documents/.
[11]久留岛典子.危機に瀕する学術誌─商業化•電子化•オープン化に伴う諸課題[J].学術の動向,2017(9):54-59.
[12]仓田敬子,上田修一.日本における学術雑誌電子化の状況と阻害要因:学会誌と大学紀要を対象とした郵送調査[C]//日本図書館情報学会春季研究集会発表論集.日本:日本図書館情報学会,2013:73-76.
[13]根岸正光.日本の学術論文と学術雑誌の位置付けに関する計量的調査分析[R/OL].日本国立情報学研究所,2010:1-50[2021-03-12].http://www.nii.ac.jp/sparc/publications/report/pdf/negishi_report_201012.pdf.
[14]飯嶋秀樹,山口栄一.日本の論文数はなぜ減少したのか:その前に「なぜ論文を書くのか[C]//ジャーナル年次大会講演要旨集.日本:研究•イノベーション学会,2014:691-694.
[15]JUSTICE事務局.大学図書館資料費の推移(1975—2017年)[EB/OL].[2021-03-15].https://www.nii.ac.jp/content/justice/documents/.
[16]歳森敦.学術雑誌の全国的配置状況(2.1-2.5)[EB/OL].[2021-03-15].https://current.ndl.go.jp/node/2196.
[17]J-STAGE[EB/OL].[2021-03-19].https://www.jstage.jst.go.jp.
[18]科学技術振興機構.重要な学術雑誌の論文をWebで無償公開[J].J-STAGENews,2009(20):1-2. [19]小西和信.日本における学術情報流通の現況と電子書籍[EB/OL].[2021-03-15].https://www.bunka.go.jp/seisaku/bunkashingikai/kondankaito/denshishoseki/02/pdf/shiryo_3.pdf.
[20]孙媛.研究評価のための指標:その現状と展望[J].情報の科学と技術,2017(4):179-184.
[21]MRI株式会社三菱総合研究所.研究者等の業績に関する評価に関する調査•分析報告書[R/OL].日本MRI株式会社三菱総合研究所2015:1-117[2021-03-10].https://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science/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5/05/20/1357995_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