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一流科技期刊“刊域共建”现状及策略分析—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医药卫生类期刊为例

2021-07-21 来源:《出版与印刷》
  【作 者】马凌飞、龚杰、奚莱蕾、舒畅:杭州医学院机构《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编辑部;陈钢: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医学》编辑部

  【摘 要】为了解一流科技期刊的“刊域共建”情况,文章从2019年度和2020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中选取医药卫生类期刊,从期刊基本特征、分布、主办单位、发表内容、出版平台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入选该项目的期刊对学科领域发展的作用,以及“刊域共建”的内容和效果。结果显示:医药卫生类期刊是重点发展对象,亟需通过国际化、高起点的期刊提升学科竞争力和话语权;期刊的主办单位可以集合资源联动学科领域建设,在刊发内容上通过聚焦交叉学科、填补学科空白、策划前沿选题、应用双语发表等引领学科发展;学科本身的知识更迭也为期刊发展提供了源动力。由此提出,通过“刊域共建”带动一流期刊建设,同时促进学科发展,实现两者的良性联动。

  【关键词】刊域共建;科技期刊;一流期刊;医药卫生;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学科建设

  科技期刊是学术成果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平台,一流科技期刊作为“排头兵”,不仅要展示高水平科研成果,还肩负着引领学科领域发展,驱动创新的重任。[1]从2019年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简称《意见》)[2],到逐步落实《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3年)》,体现了从政策层面发展一流科技期刊、打造科技出版竞争优势、带动学科进步的强烈需求。同时,学科领域的发展也能通过学术、人才、机构等资源上的优势,支撑和带动期刊建设。

  目前关于一流期刊与学科发展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例如陈鹏等[3]从理论层面指出一流学科建设给科技期刊发展带来机遇,而培育一流科技期刊可为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高虹等[4]和丁佐奇等[5]探讨了“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和学科建设的共生发展特点;杨睿等[6]分析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资助的期刊特征,突出了以域选刊,关注优先建设领域的建设思路,“领军期刊”和“重点期刊”的选择标准均聚焦于期刊学科领域,重点关注优先建设领域期刊;董少华等[7]总结了《中国科学》杂志社19种科技期刊近年来的改革举措和发展实践,探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途径,从而更好地发展优势学科;散飞雪等[8]分析了《地球科学学刊》(Journal of Earth Science)自2015年以来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专辑组稿工作,奠定了期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地球科学领域的话语权。以上研究有从理论角度,也有从整体、集群或单本期刊的实践层面,阐述了期刊与学科发展的联动性,但少见针对某一特定学科领域,探讨一流期刊与学科领域共同建设的关系,即“刊域共建”的研究。本文探讨的“刊域共建”指的是科技期刊与学科领域两者之间互为支持、互相成就、共同建设的关系。

  医药卫生作为国家重要的学科领域,同时具有新兴交叉与战略前沿特质,是科技期刊布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2019年度和2020年度“卓越计划”入选项目中选取与医药卫生类密切相关的期刊,从期刊分类、语种、创刊时间、主办单位、期刊内容、出版平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刊域共建”在“卓越计划”期刊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建设一流期刊,推动学科领域发展

  “卓越计划”中的期刊按照申报指南分为4类[9]。2019年度共280种期刊入选,含“领军期刊”22种、“重点期刊”29种、“梯队期刊”199种、“高起点新刊”30种,2020年度共30种“高起点新刊”入选。在总共310种“卓越计划”期刊中,医药卫生类期刊共69种(22.3%),包含“领军期刊”5种、“重点期刊”6种、“梯队期刊”39种、“高起点新刊”19种,分别占所属类目期刊总数的22.7%、20.7%、19.6%、31.7%。医药卫生类期刊在“高起点新刊”类目下的占比接近1/3,远高于其他类目占比,足以显示国家层面对医药卫生类期刊的重视和期望,也与《意见》中“前瞻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和战略前沿领域新刊”的建设目标相契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统计了从2007年到2016年14个论文产出最多的国家在本国期刊的发文情况,中国的“该国期刊论文/该国作者论文”比值仅0.12,是论文流出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0]而医药卫生类期刊位列其中。因此,为了竞争优秀稿源,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实现本土医学期刊的崛起,尤其是以补短板、填空白、集聚优质出版资源为原则优先建设医学领域相关期刊就成为迫切需求。

  入选的69种医药卫生类期刊中包含中文刊19种,英文刊50种,中、英文刊比例1∶2.6,其中中文刊全部分布在“梯队期刊”里。科技期刊国际化虽然并不局限于出版语言国际化,但这是传播中国科研成果、增强学术话语权的第一步。[11]张晓宇等[12]基于WoS统计发现论文高产出需求与我国英文医学期刊的发展严重失衡,亟需一批优质英文期刊满足我国医学学科对高质量学术交流的需要。入选“梯队期刊”的19种中文刊,体现了科技期刊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发展特点,母语出版的一流期刊将更有利于创新成果在国内的传播交流,能更好地服务学科建设,符合“梯队期刊”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加强优质稿源内容建设等的建设目标。从学科领域建设的角度,更广泛多元化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可以有效提高中英文期刊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提升一流期刊的学术地位。

  在创刊年份上,除了19种高起点新刊处于筹备或刚创刊阶段外,其余50种期刊创刊年份范围在1887—2018年,其中《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创刊年份最早,为1887年,是我国唯一一本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医学期刊,同时也是唯一一本入选“领军期刊”的医学综合类期刊,有望打造成代表中国医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品牌期刊。对比发现,英文刊的创刊年份普遍较晚,除《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中国药理学报》(1980年创刊)外,“领军期刊”和“重点期刊”的创刊年份均在2000年之后,“梯队期刊”有13种在2000年之后;而19种中文刊创刊年份范围在1950—1993年,办刊历史较久,均属于老牌中文医学期刊,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和良好的口碑,有一定的学术话语权。

  二、优化期刊布局,实现刊域共建

  根据期刊名称及刊登内容,69种入选期刊的学科领域大致分为医学综合(7种)、临床医学(37种)、基础医学/医学工程(7种)、预防医学(5 种)、药学(5种)、中医药学(8种)6大类,基本涵盖了医药卫生学科领域各个重要分支(见表1)。


表 1  2019年度和2020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医药卫生类期刊分类表
类目 领军期刊 重点期刊 梯队期刊 高起点新刊
医学综合类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当代医学科学》《军事医学研究(英文)》《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寒带医学杂志》《智慧医学(英文)》《国家医学评论》
临床医学类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 《癌症生物学与医学》《转化神经变性病(英文)》《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 《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英文)》《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英文)》《华西口腔医学杂志》《老年心脏病杂志》《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世界儿科杂志(英文)》《世界急诊医学杂志(英文)》《亚洲泌尿外科杂志(英文)》《亚洲男性学杂志》《中国癌症研究(英文版)》《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护理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综合精神医学》 《感染性疾病与免疫(英文)》《国际肝胆健康(英文)》《急危重症医学》《心血管病探索(英文)》《感染医学》《重症医学》《放射医学与防护》《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英文)》《传染病建模》
基础医学/医学工程类 《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中国免疫学杂志(英文版)》 《神经科学通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基因与疾病》《生物医学工程前沿》《腔镜、内镜与机器人外科》
预防医学类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英文版)》《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健康数据科学》
药学类 《药学学报
(英文)》
《药物分析学报(英文)》《中国药理学报》 《亚洲药物制剂科学》《中国天然药物》
中医药学类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草药(英文版)》《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中国结合医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 《针灸和草药》《中医药文化》

  临床医学类在所有医药卫生类期刊中占比最大,达到53.6%。其中传染病领域期刊最多(6种),包括“梯队期刊”3种,分别为《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英文)》《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高起点新刊”3种,分别为《感染性疾病与免疫(英文)》《感染医学》《传染病建模》,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肩负传染病防控重任,但是学科发展与期刊发展极不匹配,尤其是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亟需一批高质量、高影响力期刊来发出“中国声音”。

  消化内科学、危重症学、神经病学、心血管病学、放射学领域各有3种期刊入选,值得关注的是危重症学领域3种期刊全部属于“高起点新刊”,说明该领域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有待通过刊域共建的方式增强国际影响力;而神经病学领域分别有1种“重点期刊”和2种“梯队期刊”,重点发表神经变性病、神经外科、神经再生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些期刊能代表该学科的发展方向,也与中国科学院联合科睿唯安向全球发布的“2020研究前沿”报告[13]44的热点吻合,需要进一步做精做强。传染病、危重症学、神经病学等重点学科领域学术交流活跃,创新水平较高,增强了对相应学科领域科技期刊的需求,提升了一流期刊在本学科的影响深度和广度。总之,这些期刊不仅是该领域科技期刊建设的排头兵,还能带领本领域其他期刊共同发展。

  医学综合类共有7种期刊入选,除了《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一枝独秀属于“领军期刊”外,其他主要分布在“梯队期刊”和“高起点新刊”,说明目前医学综合类期刊整体竞争力偏弱,未来需重点培育一系列综合类期刊,涵盖军事医学、高校医学、特定地域医学、智慧医学等领域。

  基础医学/医学工程类入选的7种期刊中,“领军期刊”2种、“高起点新刊”3种,体现了目前该学科领域已有相对优质的期刊可代表学科发展方向,如免疫学和靶向治疗领域,但跟进期刊有限,亟需补充新刊更好地适应学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基因水平研究、生物医学工程等交叉学科领域。

  药学类入选期刊5种,相对较少,全部分布在“领军期刊”“重点期刊”和“梯队期刊”,未见“高起点新刊”,说明目前药学期刊有少数高水平期刊值得进一步培育,但后期缺少有竞争力的新兴期刊跟进,值得关注。

  预防医学和中医药学领域入选期刊主要分布在“梯队期刊”和“高起点新刊”,未见“领军期刊”和“重点期刊”,说明这两个领域的期刊建设尚在起步阶段,可联动学科共同提升影响力,特别是基于“大健康”理念、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新刊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医学综合类、基础医学/医学工程类、预防医学、药学类和中医药学类领域期刊的布局也间接反映出这几类领域是国家建设的重点方向,将来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化发展等均需要科技期刊提供支持,从而实现刊域共建的目标。

  三、集合主办单位资源,联动学科领域,形成办刊合力

  在主管单位方面,入选期刊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主管单位的最多,共计30种(43.5%),其次为教育部,共15种(21.7%),其他主管单位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

  主办单位与期刊编辑部的关系更为密切,对期刊的直接影响更大。入选期刊的主办单位可分为学会/协会类、高校类、科研院所类和其他。(见表2)其中中华医学会高居首位,旗下22种期刊入选,同时中华医学会还入选了2019年卓越计划集群化试点项目,将充分发挥办刊资源共享互通机制,更好地吸纳、整合学科交叉期刊,构建功能相异、层次分明的一流品牌刊群,从而提高刊群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带动学科发展。高校类主办单位,共有15所高校的21种期刊入选,具有鲜明的高校学科与期刊共建的特征,随着学术期刊对高校学科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高校的教师、研究生等与学术期刊编辑围绕学科建设构成了紧密相连的学术共同体,联结着学科资源与学术期刊。[14]丁佐奇[15]评估了42种高校主办期刊对本校ESI学科发文和被引频次的贡献度,发现高水平期刊对学科贡献度非常显著,可见高校期刊建设能更好地服务学科发展。


表 2  2019年度和2020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医药卫生类期刊主办单位分布
主办单位类型(期刊数) 主办单位(期刊数)
学会/协会(34种) 中华医学会(22种)、中华中医药学会(2种)、中国药学会(2种)、中国抗癌协会(2种)、中国药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免疫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高校(21种) 浙江大学(3种)、四川大学(3种)、清华大学(2种)、北京大学(2种)、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山东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
科研院所(8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天津药物研究院、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其他(6种)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医学学术交流管理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人民军医出版社
  注:主办单位名称后未标注期刊数的均为1种。

  科研院所和其他类主办单位多分布在临床、药物、食品、医学工程、疾病控制等机构,为期刊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期刊有第二主办单位,有“学会/协会+科研院所”“高校+学会/协会”等形式,如《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共同主办,《中国天然药物》由中国药科大学、中国药学会共同主办,多主办单位期刊可以集合更多的资源,如专家学者、课题项目等,通过人物访谈、课题报道、学术指导、学术会议等形式增加期刊与学科领域互动交流,高效调动学科领域的学术活跃度,形成办刊合力。[16]

  四、内容导向下的期刊与学科领域共建发展

  期刊依托社论(Editorial)、原创论文(Original Article)、论文(Article)、综述(Review)、短文(Letter)、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短讯(Short Communications)等栏目传播学术知识,同时在以内容为导向的前提下,不同期刊发挥各自优势为学科发展保驾护航,学科领域本身的知识更迭也为期刊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养料”,拓展了期刊建设思路和空间。

  1.依托主办单位发表优质原创科研成果

  主办单位,特别是领域顶尖主办单位有着人财物的资源优势,在基金项目、学科人才等方面都能为主办期刊汇集优质学术资源,获得新锐前沿资讯,聚焦和引领前沿交叉学科。[17]《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和《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由四川大学主办,前者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和四川大学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表内容涵盖口腔科学及跨学科领域,后者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表内容涵盖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信号转导,以及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信号转导靶向治疗研究等。《神经科学通报》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共同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是中国神经科学领域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刊物,能借助其主办单位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学科号召力,及时发表神经科学领域及其交叉学科的优质原创研究成果。

  2.首创期刊的学科话语权

  首创期刊以“拓荒者”的身份可以快速提升学科领域内话语权,增强科研成果吸引力。在“卓越计划”中,既有大量新刊入选,也有具备一定办刊经验和实力的首创期刊入选。例如《中国免疫学杂志(英文版)》2004年创刊,为中国第一本免疫学类的英文期刊,依托中国免疫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内容涵盖细胞和分子免疫学全学科,年发文量逐年增高,2020年已接近250篇,学术交流活跃;《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作为我国第一种医学期刊,拥有百年以上历史,深厚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天然品牌,为其获得优质稿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2012年创刊,依托新中国第一所体育类高等学府上海体育学院,是我国创办的第一本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填补了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空白;《转化神经变性病(英文)》2012年创刊,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为全球神经退行性疾病转化医学领域的首本在线开放式英文杂志,为该领域的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和临床研究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据“2020研究前沿”报告[13]32,42,临床医学领域和生物科学领域的热点前沿均提到了神经退行性疾病,该期刊有望在这些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不断汲取能量,依靠学科建设的原动力带动期刊和学科共同提升。

  3.策划专刊、专栏,追踪学术前沿

  选题策划是一流期刊办刊的必选项,通过结合领域热点进行专题报道,以“组合拳”开疆拓宇,有助于期刊获得更多读者的关注和认可,提升期刊的学科影响力。[18]例如在竞争较为激烈的药学领域,《药学学报(英文)》依托中国药学会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聚焦药学各领域的最新进展,2020年已刊发专刊“疾病中药物的代谢及处置”、专栏“新发COVID-19研究(靶点、机制和治疗)”“天然药物筛选”;《药物分析学报(英文)》发表内容涵盖中药分析、复杂体系药物分析、药物作用机制及其在体内的代谢等,以及药物固体材料、生物技术产品、细胞工程等交叉学科,2020年刊发专刊“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分析新技术与新方法”。这些专刊或专栏为汇集各分支领域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分支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也为期刊策划新的专刊、专栏,追踪学术发展脉络提供了思路和途径。

  4.搭建双语平台,传播“中国声音”

  有学者认为,布局双语科技期刊在提升我国科技影响力、扩大学术影响范围和确立世界科技地位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从而迎接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并成为创新高地。[19]虽然目前尚未有双语期刊入选“卓越计划”,但有一些期刊在双语发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癌症生物学与医学》,依托中国抗癌协会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国家肿瘤临床研究中心),拥有丰富的科研数据和资源,可以作为官方渠道代表中国肿瘤学科领域进行权威发言,该刊2019年第4期刊登《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英文版,为世界了解中国肿瘤领域研究成果、中国专家态度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同时,伴随着肿瘤学、生物医学等学科领域的“中国声音”在国际学术声望中的不断提升,也亟需双语平台向国内外同步展示学术成果,为期刊发展创造机遇。

  五、利用出版平台提升期刊和学科领域交流效率

  出版平台对一流期刊的传播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借助高效传播的出版模式无疑可以更好地进行成果共享,推动交流合作。“卓越计划”入选的医药类期刊的合作出版平台,除了19种“高起点新刊”处于筹备或刚创刊阶段外,其余50种期刊的主要出版平台大致可分为国际合作(29种)、国内合作(11种)和独立出版平台(10种)三类。

  国际合作出版平台占比超1/2,基本以主流大型出版平台为主,包括爱思唯尔(Elsevier)(10种)、斯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9种)、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l)(5种)、科威集团(Wolters Kluwer)(4种)和《英国医学杂志》期刊出版平台BMJ(1种)。国内出版平台以《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一枝独秀,对旗下11种中文期刊进行出版管理。独立出版平台各具特点,包括8种中文刊和2种英文刊,其中《癌症生物学与医学》特别值得一提,它是“领军期刊”和“重点期刊”中唯一一本独立自主、没有借助国际知名出版商出版发行而进入SCI的期刊;此外“梯队期刊”中的《世界急诊医学杂志(英文)》也是没有与海外出版商合作而进入SCI的英文期刊。这些期刊的成功意味着中国科技期刊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跻身国际前列,也为期刊“造船出海”提供了重要参考。

  生物医学领域整体学科发展活跃度较高,知识更迭迅速,也对期刊创建高效交流平台、借助平台提供全周期数字化和智能化学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结语

  “刊域共建”体现为科技期刊与学科领域发展的相辅相成、良性循环,这既是学术期刊和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办刊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努力方向。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建设相对落后于学科领域发展,加上科研评价中存在的唯SCI等不良现象,造成国内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外流,亟须建设一批一流科技期刊,让科研工作者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学科领域的发展,能丰富科技期刊的发表内容,拓宽办刊维度,创新经营模式,为期刊建设创造机遇,推动学术交流,通过“刊域共建”实现“强刊兴学”。

  参考文献

  [1]王淑霞.科技期刊学科发展引领的途径[J].编辑学报,2017,29(S1):26-29.

  [2]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2019-08-16)[2020-05-09].http://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3]陈鹏,黄历,叶宏玉,等.培育一流科技期刊助推一流学科建设[J].科技与出版,2019,38(10):17-21.

  [4]高虹,李伟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和学科建设的共生机制研究−以河海大学为例[J].编辑学报,2020,32(5):496-500.

  [5]丁佐奇,郝海平.高校一流期刊培育和“双一流”建设互融共生的相关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0):1254-1259.

  [6]杨睿,王宝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9):1101-1109.doi:10.11946/cjstp.202003210255

  [7]董少华,王贵林,张学梅,等.探索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之路−以《中国科学》杂志社19种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7):747-751.

  [8]散飞雪,宋衍茹,李庚.英文科技期刊的专辑出版策略与实践−以JournalofEarthScience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6):717-724.

  [9]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EB/OL].[2020-11-28].http://kjqkxm.castscs.org.cn/egrantweb/.

  [10]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72.

  [1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23.

  [12]张晓宇,翟亚丽,朱琳,等.基于WoS分析我国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学科需求[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148-1152.

  [13]2020研究前沿[R].北京: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睿唯安,2020. [14]尚利娜,牛晓勇,刘改换.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术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关系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9):929-936.

  [15]丁佐奇.中国高校主办的SCI收录期刊对ESI学科贡献度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7):722-727.

  [16]王雪萍,吕青远,刘子琪,等.关于科研机构主办的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6,28(6):519-521.

  [17]刘志远.学科交叉背景下综合类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科技导报》办刊实践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282-285.

  [18]康银花,郑晓南.提升选题策划质量是期刊不变的主题−《药学进展》的实践[J].编辑学报,2017,29(4):394-397.

  [19]俞征鹿,马峥,田瑞强.布局发展双语科技期刊助推世界科学中心转移[J].编辑学报,2019,31(3):237-241.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