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张秀峰:《复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摘 要】生物医学期刊众多,综合实力较强,如何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值得探讨。文章从期刊基本信息、整体发展水平、发展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四个方面剖析了上海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顶层设计、扩容数量”“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创新模式、引领发展”“差异发展、提高服务”“使命担当、自强不息”等发展建议,以期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上海生物医学期刊;科技期刊;生物医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科技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核心战斗力。[1]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2],标志着我国科技界的“国家队”吹响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号角。科技期刊与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习总书记多次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总体还未跟上我国科技发展的步伐。高质量发展科技期刊,服务新时代科技创新和科技强国战略,是中国科技界和期刊界的使命。[3]
上海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包括多所国内一流的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科研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上海的“十四五”规划将大力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创新前景令人瞩目和期待。[4]上海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都提出了各自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上海的生物医学期刊(简称“医刊”)“十四五”期间当如何发展,是摆在各主办单位和办刊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梳理上海医刊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策略提出建议,以期抛砖引玉,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上海生物医学期刊发展现状
1.基本信息
据《上海期刊发展报告2020》[5]220统计,上海目前拥有90种医刊,占全市360种科技类期刊的25%。其中中文刊72种、英文刊18种,刊期以双月刊和月刊为主,创刊时间集中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010年之后。中文刊主办单位集中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华医学会等单位,英文刊主办单位则以中国科学院下属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与上海市高质量医疗机构和生物医药科研单位分布相吻合。
2.整体发展水平
上海医刊体量比较大,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顶刊多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是我国在科技期刊领域实施的重大支持专项。上海共有25种科技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5]104,其中医刊有11种,占44%,均为英文刊。11种入选的医刊中领军期刊2种、重点期刊4种、梯队期刊4种、高起点新刊1种。除高起点新刊外,其余10种均已被SCI收录,且位于Q1区或Q2区,多数期刊近年在JCR报告中的影响因子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上海英文医刊中荣获“2020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10种、“2020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1种;在上海市编校质量检查中有9种获优秀。上海医刊不仅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属佼佼者,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力,未来有望率先达到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水准。
(2)学术影响力大
90种上海医刊中,被SCI收录10种、ESCI收录4种、SSCI收录1种,均为英文刊;被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Medline数据库收录的有14种,其中英文刊11种、中文刊3种;被爱思唯尔(Elsevier)的Scopus数据库收录25种,其中中文刊12种、英文刊13种;被“北大核心”,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27种,其中中文刊26种、英文刊1种;被CSCD,即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36种,其中中文刊24种、英文刊12种。[5]220
在中国科协推动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试点工作中,上海医刊有4种中文刊进入临床医学领域分级目录;有3种英文刊进入细胞生物学领域分级目录;有3种中文刊进入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3)融合出版已成规模
90种医刊中,拥有自建网站的有75种,占83.3%;拥有微信公众号或微博的有51种,占56.7%,少数期刊开设了2个公众号。[5]221,231,233个别医刊进驻了数十家第三方新闻和视频平台。
其中中文刊网站多提供开放获取(open access,英文缩写OA)服务,读者可浏览、下载全部或部分论文,并且开通了投审稿系统。18种英文刊中有14种与国外出版商合作、1种与中外合作出版商合作、3种为本土出版社出版;有9种期刊明确为OA订阅模式、6种期刊在其官网声明由作者选择是否提供OA订阅模式,其他3种为传统订阅模式。英文刊网站年度点击量较大,中位点击量约为5万次,其中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点击量最高,超过95万次。[5]231
上海医刊融合出版已初具规模,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论文推送、视频讲解,在其官网以HTML格式呈现论文,以便实现全球跨平台精准推送,提高论文在第三方平台的显示度。未来上海医刊在融合出版方面会进一步发展。与之相对应,医刊纸质刊发行量近年均呈下降趋势。
3.期刊发展优势
上海的文化和经济繁荣,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上海的科技发达,科研投入在全国名列前茅。科技期刊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和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分析上海医刊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绩,主要有以下三个优势。
(1)科研优势
上海拥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海军军医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这些高水平的医科高校均属于一流高校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拥有36所三甲医院,均为前述高校的附属医院,其整体医疗水平和科研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上海拥有中国科学院的多个研究所,它们是生命科学和药学领域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国家队。上海还拥有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等医药领域的行业学会/协会。良好的科研生态,为高质量期刊的创办和发展提供了良田沃土,使得不同领域的医刊呈现百花齐放、特色发展的良好态势。
(2)人才优势
根据上海市期刊2019年度核验资料统计,上海从事医刊工作的人员以高学历为主,其学历结构为博士占26%、硕士占32%、本科占33%、大专及以下占9%。职称结构方面,正高占26%、副高占22%、中级占37%、初级占15%,近一半的从业人员具有高级职称。在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组织举办的第4届编辑技能大赛中,医刊编辑人员表现亮眼,在40名获得个人名次和优秀奖的获奖选手中,13名为医刊编辑(占32.5%),6家团队优秀奖中有2家来自医刊。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决定了期刊的质量和发展水平,上海医刊编辑队伍总体上素质较高,为医刊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3)文化优势
上海文化的显著特点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体现在办刊方面就是理念先进,敢于创新,在面对行业变局时,及时转换思维,大胆尝试。尤其是英文医刊,在主管和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培育一流期刊、探索办刊模式,在办刊模式和经营模式上比中文刊更加多元。比如,英文医刊在探索编委国际化、出版国际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做出了各自的特色,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具有竞争意识和国际视野的编辑队伍。这批英文医刊正引领着上海医刊不断发展。上海医刊普遍具有先进的办刊理念,积极对标国际标准。例如,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英文缩写ICMJE)发表的《学术研究实施与报告和医学期刊编辑与发表的推荐规范》是全球医学期刊及作者认可的权威医学论文撰稿指南,上海的英文医刊编辑团队主动获取ICMJE授权,将其翻译为中文,自2013年,ICMJE官网的7个中译版本均出自上海的英文医刊编辑团队,其中最新的2019版由更年轻的上海中文医刊编辑团队接手翻译[6]。上海的中文医刊编辑还参与了原国家卫计委和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组织编写的《医学期刊编辑出版伦理规范》一书[7],为推进和规范国内医刊出版伦理工作作出了贡献。
4.存在的不足
上海医刊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以未来发展的视角审视,仍存在一些不足。
(1)人才储备不足
根据上海市期刊2019年度核验资料,90种上海医刊办刊人员总人数487人,刊均5.4人,其中在编人员369人,聘用人员118人,反映了在编人员数量不足,只能通过外聘来补充的现状。办刊人员中,63%从事编辑工作,11.9%从事行政工作,3.7%从事新媒体工作,另有21.4%从事发行、广告和其他工作。结合医刊以双月刊和月刊为主的特点,可见一线从事编辑工作的编辑数量严重不足,专职从事新媒体工作的人员匮乏,非常不利于医刊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2)未形成期刊群
虽然上海医刊数量较多,但主要以单刊为主,少数单位建立了期刊社,但规模不大。此外,与前述上海庞大的医科高校、医科科研院所、医院资源相比,医刊数量仍显不足,未跟上科研蓬勃发展的步伐。虽然有一批卓越计划建设期刊引领,但要带动其余医刊尤其是中文刊一起做大做强,还需汇集各方智慧,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合作。
(3)服务意识不够
生物医药是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战略必争领域,也是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抓手。上海的中文医刊总体上以自然投稿为主,组稿为辅,服务一流学术成果和学科建设的意识不强,主办单位支持力度也不够;英文刊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以组稿为主,成绩喜人,但载文量偏小。有“质”还要有“量”才一流[8][9]592,要提升影响力、获得话语权,恐怕还需提高载文量,为高质量文章发表在祖国大地上搭好服务平台。无论中文医刊还是英文医刊,都不应以高影响因子为首要追求目标,而应努力服务科技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作者、读者和专家群体,在各自期刊的定位上争创一流服务。
二、上海生物医学期刊发展策略
1.顶层设计、扩容数量
办好一本期刊不仅仅是期刊编辑部的事,更是相关主办单位的责任;办好一批高质量期刊则不仅仅是个别单位的责任。以上海的医学科研体量和水平,完全可以再创办一批新刊。笔者建议按照目前国家对期刊出版的管理规定,可以优先创办英文刊,或者改造一批质量欠佳的医刊,利用已有刊号资源,以高起点、高要求加以建设。集中资源支持和推动建设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目前上海的中国科学院系统和部分高校已成立了期刊中心,积极推进一流期刊建设,但还需要更多高校、更多科研院所积极行动起来,调动自身资源,把建设一流期刊纳入本单位“十四五”规划中。以上海各主办单位的办刊实力,应该能够在这一轮一流期刊建设中有所作为。
2.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期刊建设,人才是根本。期刊要提高质量、奋起直追,需要政策支持、需要平台建设,更需要加强队伍建设。从前文的数据可知,上海医刊也面临着与国内其他同行相似的人才储备不足甚至断层的问题。调查显示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倦怠高达62.87%,主要与收入、职称、编制、职业规划等因素有关,青年编辑的成长面临着较大挑战[10]。要让科技期刊编辑心无旁骛专注本职工作,交出亮眼的期刊成绩,首先要提高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此外,主办方需增设岗位,把编辑从日常琐事和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精力集中在内容建设和学术传播等创新性工作上。
3.创新模式、引领发展
我国科技期刊普遍小、散、弱,要走出困局,需要有领军期刊创新模式,引领发展,这也是为何“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3年)”优先支持领军期刊创办姊妹刊或子刊,优先支持集群化试点单位创办新刊,优先支持全国行业学会/协会、“双一流”高校、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院所等学术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办刊单位办刊。上述实施方案中列出的优先建设领域包括肿瘤学、生物医学工程、微生物学与生物工程学、神经科学、免疫学、生物材料、内分泌与代谢病、病毒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医学影像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而上海的“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三甲医院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医疗和专家资源,上海的医刊和相关主办单位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利用优势学科,创新办刊模式,从而引领学术传播和发展。
国际上,学术出版界正积极拥抱开放科学(open science),并形成了以作者和研究人员为中心的学术服务新理念,爱思唯尔(Elsevier)、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威立(Wiley)、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等出版商提供论文免格式提交(free format submission)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也开始服务于出版领域。上海医刊在争创一流期刊的同时,也应关注国际出版业的变化,转换办刊理念,探索期刊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中,引领学术发展。
4.差异发展、提高服务
许多医刊目前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未来如何更好发展是各刊都面临的挑战。按照分类评价期刊[9]592的思路,医刊的发展也不能狭义化。上海的顶级医刊可以去世界舞台竞争,其他期刊可以松散的形式联合,并进行差异化发展,争创一流期刊。同时要意识到青年编辑和青年学者是期刊和学术研究的未来,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待期刊发展和人才培养。在编辑队伍建设和期刊服务上也应差异发展、重点倾斜,服从和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大局[11]。此外,要提高医刊服务质量和水平,不能一味呼吁作者把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而是要反思,祖国大地上的期刊是否做好了准备,能提供何种优质服务,对学者是否有足够吸引力,能匹配什么层次的高质量学术论文等问题。
5.使命担当、自强不息
作为期刊从业人员,不能仅仅“等、靠、要”,尤其在上海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要利用平台优势不断学习、自我提升。在国际国内办刊环境发生剧变的情况下,更要有使命担当,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一流期刊是与每一位期刊编辑息息相关的事情,不能随波逐流,而应该勇立潮头、奋楫争先。古语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努力方向,四流期刊有可能变成三流,三流变成二流……从而带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提升[9]592。
三、结束语
上海医刊作为上海科技期刊的一部分,与其他科技期刊有许多共性,也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其他科技期刊一样面临机遇和挑战。上海医刊与国内同行相比,具有一定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和文化优势,当然,也存在人才储备不足、未形成期刊群、服务意识不够等问题。上海医刊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定位,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寻求合作,寻找发展的突破点,努力追求卓越,使上海医刊真正成为世界生物医学领域学术交流和健康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为我国一流期刊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实质性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1-05-30].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中国科学院.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5-28)[2021-05-30].http://www.cas.cn/tt/202105/t20210528_4790327.shtml.
[3]朱邦芬.高质量发展中国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界和期刊界的使命−在“2020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的发言[J].编辑学报,2020,32(6):591-592.
[4]文汇报.“十四五”时期,上海将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翻倍[EB/OL].(2021-01-24)[2021-05-30].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2101/24/389591.html.
[5]上海市期刊协会.上海期刊发展报告2020[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20. [6]ICMJE.ICMJErecommendations[EB/OL].(2021-05-28)[2021-06-06].http://www.icmje.org/recommendations/translations/.
[7]林琳,姜永茂,李英华.医学期刊编辑出版伦理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1.
[8]李楚威,丁佐奇.基于M-K趋势检验的卓越行动计划期刊载文量与影响力关系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1(5):78-84.
[9]朱邦芬.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内涵与目标−在2019年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的发言[J].编辑学报,2019,31(6):591-592.
[10]王晓宇,倪明.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倦怠现状与应对研究[J].出版与印刷,2020(4):87-93.
[11]刘冰.新时代中国生物医学期刊的使命与担当[J].编辑学报,2018,30(5):44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