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期间,阎崇年、梁晓声、曹文轩等重磅作家现身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他们介绍新作的创作背景,讲述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面对面回答了读者那些曾经困扰他们许久的疑问。这也正体现了书博会的一项重要价值——提供作家与读者相遇的场域。与此同时,书博会也助推了全民阅读的进程。
阎崇年讲解故宫600年风云史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7月16日,由华文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青岛出版社主办的“阎崇年读者见面会”在济南举行。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岩,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社长刘海涛,华文出版社社长宋志军,青岛出版社总编辑刘咏等出席活动。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学家阎崇年携《故宫六百年》《故宫疑案》《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等作品来到济南。
1934年,阎崇年出生在山东蓬莱解宋营的一户渔民家庭。他在这个半渔半农的村子一直生活到15岁,之后阎崇年随祖父、父亲进京,机缘巧合之下开始研究清史,并因此与故宫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在互动环节,面对现场读者的踊跃提问,如“紫禁城作为清朝入关后十代帝王的统治中心,具有哪些特色和值得推荐的地方”“阎崇年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是如何走过的”等问题,阎崇年一一予以生动、翔实的解答。
故宫落成600年之际,华文出版社推出极具历史纵深感的《故宫六百年》,情境化讲述从明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的故宫历史;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推出还原历史真相的《故宫疑案》;青岛出版社推出“一座紫禁城,半部中国史”的《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让故宫更具人性,让历史更加鲜活,也让读者与文化更加亲近。其中,《故宫六百年》以故宫时间为线索,以故宫历史为场景,讲述明代故宫、清代故宫、民国故宫和新中国故宫4个时期600年的历史,书中增加200余幅珍贵图片、100余座宫殿介绍、2张明清皇帝档案,故宫的建筑、藏品、历史人物交相辉映,在书中得到更加立体、鲜活的呈现。(王少波)
梁晓声新书《我那些成长的烦恼》首发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7月15日下午,第30届全国书博会首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最新力作《我那些成长的烦恼》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在山东教育出版社召开。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韬奋基金会秘书长张增顺,山东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刘子文,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张明舟,中国出版协会教育图书工作委员会主任、语文出版社总编辑魏运华,山东教育出版社社长刘东杰等出席了首发仪式。山东出版集团总编辑迟云主持会议。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克文,鲁东大学张炜文学研究院创意写作研究所所长瓦当,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少军、米吉卡,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张立新、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常青、北京书香文雅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继勇等专家参会,高度评价了该书内容和价值。
《我那些成长的烦恼》是梁晓声为少年读者创作的一部自传体成长小说,讲述了作者从儿童到少年这段时期“成长的烦恼”。梁晓声表示:“书中所写,都是我眼和我心所感受的。这些在那么长的时间里用那么好的友谊陪伴着我的人,我把他们都写在我的书里,这是我感激他们和体现我对友谊的珍视的一个最好的方式。”书中描写的多个人物也是《人世间》中人物形象的原型,字里行间传递着人世间相濡以沫的温情,发扬现实主义传统和理想主义精神。(田红媛)
方卫平记录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进程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7月16日,山东教育出版社在第30届书博会现场举办《方卫平学术文存》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学术文存》作者方卫平与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资深出版人刘海栖,青岛出版社副总编辑刘蕾围绕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等话题深入对谈。
《方卫平学术文存》是方卫平30余年的学术成果集萃。整套书共10卷,构建起方教授对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图画书相关理论、儿童文化研究、新世纪儿童文学艺术发展论、儿童文学的历史与重逢、法国儿童文学史论等研究的理论体系。同时还收录方教授多篇重要图书序言、图书评论性文章、榜评、与编辑的书信往来、访谈语录等单篇作品。尽可能地保留了创作时期的原貌,宏观上看,整部《文存》随作品最初发表和出版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儿童文学理论不同时期的发展面貌、发展轨迹和发展态势,对于记录、研究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田)
孙宝林分享印刷的过去与未来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7月15日,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主办的《传统的未来:印刷文化十二讲》读书分享会,在书博会现场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印刷文化首席传播专家,该书作者之一孙宝林亲临会场。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出版业务部副主任靳金龙,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出版业务部主管董润泽以及兄弟单位领导、同仁与会。读书分享会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慧平主持。
面对现场读者提问,孙宝林讲述了多个印刷故事。例如,木活字印刷的由来,印刷的过去与未来等。孙宝林、尚莹莹两位合著的《传统的未来——印刷文化十二讲》,对印刷文化研究的大众化、普及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和改变:从文化角度来专门看印刷谈印刷是开端;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专业,有料有趣有益是改变。该书是一部学术大众化探索的图书,填补了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是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成果,对于让读者了解中国传统印刷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四又)
周孟棋用镜头记录大熊猫珍贵影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7月15日,在第3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由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美术出版社承办的“和谐共生:人类的朋友大熊猫‘大熊猫文化全球推广大使’周孟棋《中国大熊猫》分享会”举行。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周青,四川省委宣传部印刷发行处处长鄢茂,新华文轩党委委员、总监王华光,新华文轩出版管理部主任邓兴等领导及现场读者、媒体记者共同参加了此次分享会。
《中国大熊猫》一书是四川美术出版社和著名摄影家、“大熊猫文化全球推广大使”周孟棋合作推出的精品画册。四川美术出版社社长唐海涛在致辞中介绍,周孟棋长期致力于研究拍摄大熊猫,推广大熊猫文化,即将出版发行的《中国大熊猫》画册收录了他30年来拍摄大熊猫的精品力作,全景式展现了大熊猫的神秘身世、物种特征、分布规律以及人类为保护、拯救、研究大熊猫的漫长经历,是一部立体呈现中国大熊猫的科研与繁育、保护与放归、文化与交流的影像记录,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据悉,《中国大熊猫》画册收录了作者周孟棋在各个时期拍摄的大熊猫珍贵摄影图片数百幅,这些图片兼顾视觉性、艺术性、知识性、科普性、新闻性,为读者徐徐拉开弘大的画卷——大熊猫历经800万年,从时光深处走来,与人类渐行渐近、日益亲密、和谐共处的历史进程,充分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荣的永恒主题。(四又)
蔡志忠漫画“五经”系列传播国学经典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7月15日,著名漫画家蔡志忠携漫画“五经”系列图书来到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与读者分享创作心路历程。山东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省委讲师团团长殷玉平,山东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海涛出席新书发布会,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胡长青主持活动。
从诸子百家到四书五经,从唐诗宋词到民间传说,蔡志忠笔下那些线条圆润的漫画人物,为正襟危坐的传统文化换了一副随和的面孔。他的漫画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到世界45个国家,创造了总销量4000万册的传奇,阅读人口上亿。听任心性,“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蔡志忠做人的追求。71岁的他是当代著名漫画大师,也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华人漫画家之一。蔡志忠15岁成为职业漫画家,50多年来笔耕不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将经典漫画化、白话化并加以现代诠释,开中国古籍漫画先河。据介绍,从2013年开始,蔡志忠与山东人民出版社合作,陆续推出了彩版的漫画国学、中国经典、佛学系列,至今已有70多个品种,此次漫画“五经”系列是蔡志忠首次创作,首次出版。(童尚)
唐博讲述“中国驿站2000年”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7 月17日下午,由齐鲁书社主办的《一驿过一驿:中国驿站2000年》图书分享会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业务部主任丁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书作者唐博,齐鲁书社社长昝亮、总编辑傅光中等出席会议。
《一驿过一驿:中国驿站2000年》一书系由唐博博士撰写、齐鲁书社出版的历史学科普类新书,精选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3座驿站,讲述了2000年来发生在这些驿站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轨迹。傅光中就该书的选题策划缘起、图书选题的三大亮点与现场读者进行了交流。唐博谈到,该书精选的驿站代表性强,每位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家乡或者邻近家乡的驿站;讲故事和讲制度穿插并进,寓教于乐、浑然一体。同时,他还从驿站谈到历史学习,指出要带着兴趣读历史,逐步丰富历史学系资料库,把每一次考试都当作人生旅程中的一座驿站。(王茜)
古岳阐述眼中的三江源与生态文学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7月15日,青海人民出版社邀请徐迟报告文学奖得主、作家古岳来到第3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围绕最新作品《冻土笔记》,向读者分享他眼中的三江源与生态文学。
《冻土笔记》展现了以达森草原为主的青藏高原冻土地带的现状和往昔,旨在引发大众对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呈现出宏阔长远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当下大量图书对生态的书写,多以普及、介绍花鸟草木为主要目的,以花草科属、生长环境、分布区域等信息为主要内容。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古岳对于生态的书写,带着一股贴近自然及生态困境的强烈而现实的忧患意识,以及反省和批判精神。其冷峻、独立的创作气质,为生态文学涂上了一层警醒思辨的色彩。这也是古岳之所以能在当下众多自然书写者间,形成高识别度的重要原因。(童尚)
鱼禾揭开隐含在黄河中的生命故事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7月15日,海燕出版社在第3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首日举行《大河之上》新书发布会。河南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梁莉、河南省委宣传部版权和印刷发行处处长张万勇、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耿相新、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与国际合作部主任许华伟、黄河水利出版社副社长岳德军、海燕出版社社长董中山、总编辑李喜婷、副总编辑李道魁、副社长陈永静、副社长范戈及《大河之上》作者鱼禾等嘉宾出席了发布会。
作者鱼禾以“当我们凝望河流”为题作了主题演讲。鱼禾说:“我想有独特的提供,就必须有我自己的观景台。我在岸边看河水,我凭借经验、想象与重构,同时可以观看这一段河流所联系的大空间、大时间段——黄河中上游枝蔓般伸展曲折的一级支流二级支流三级支流,黄河下游扇形张开的河流故道以及生成它们的决口点,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沉积而不断生长的陆地,以及黄河沿岸远远近近的文明遗迹:原始聚落、城池、战场、堡垒、津渡,还有这一切之中隐含的生命故事。”
《大河之上》全书共12章,分别从河流地理、历史人文、黄河水患及其治理等角度,选取黄河源头、黄土高原、河南境内黄河历史泛滥区等作为支点,对“黄河”作了多侧面、多点位的刻画。在这里,“黄河”既是作者借以立意的主题,又是着意呈现的主角。其丰富精确的时空轮廓,别开生面的河流细节,独树一帜的地理隐喻,神秘玄奥的河岸传奇,对黄河地理与历史故事的遥瞰式呈现,从父辈到自身不断行走大河流域的现场关照与切身体悟,无不印证着人与河流之间凝重而亲密的精神呼应。(童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