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资源融合:实现1+1>2效应

2015-06-3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本报记者 魏芳

  在今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要求融合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如何让二者的资源发生1+1>2的效应,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出版业正在摸索前行。

  盘活手中的内容资源

  “对于我们这样的专业出版社来说,第一步就是盘活资源。”地质出版社数字出版分社副社长李聪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业书籍印数少,很难通过传统的销售渠道去推,而很多读者有需求却买不到,“让自己手里的内容资源数字化则可以打破书本的限制,建立知识服务体系,找到更广泛的用户需求。”

  近几年,传统出版社无疑加大了数字化改造的步伐,如电子工业出版社从资源数字化管理和知识网络化服务两个方面入手,依托结构化加工、开放共享协议、内容动态关联和重组等关键数字技术,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知识资源服务、动态数字出版应用、开放存取共享服务等数字出版实践。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在孕婴童领域的专业知识服务也做得风生水起,成为国家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试点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也是行业内数字出版的示范单位。

  互联网思维需一以贯之

  要实现传统出版的升级转型,最重要的还是人的转型,就是编辑要将互联网思维一以贯之。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数字出版中心总监郑立新认为:“传统的出版流程是选题策划、约稿、编辑、审校、排版、印刷,数字书又把纸质书拿过来切分,碎片化,存入资源库,这种数字化方式其实是做了很多无用功。”据他介绍,现在中少总社利用全媒体出版平台,制作纸质书本身也是数字化的过程,而且编辑在选题策划阶段,就将电子书和其他输出方式需要的元素考虑进去,在编辑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内容的标引,以方便进行数字化资源开发。“编辑团队从源头、制作到产品,都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如何挖掘内容的最大价值,增加附加价值。”郑立新说。

  据了解,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不再是完全与传统编辑脱离的独立编辑部门,而是服务于编辑部门,与编辑共同策划产品,开发产品。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文献型主营出版业务,已由传统出版模式转变为以大规模数据处理、内容深度加工、专业数据库建设和全行业信息服务为特点的全流程数字出版新模式,生产规模、利润水平得到大幅度拓展和提升。按需出版和数字印刷基地的建立则极大地推动了该社的数字化转型。该社目前60%以上的图书通过全流程的数字出版技术完成,数字出版收入和利润已占70%以上。

  全版权运营追求价值最大化

  当下,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来袭,文学IP已迅速成长为我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源地”,广泛应用于游戏、影视、动漫等关联行业。相对于专业出版社的知识服务体系,大众类出版社在IP开发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利用已掌握的作者资源和采编优势,能实现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认为,出版社最接近著作权人,在全版权运营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可以将自身打造成一个版权资源中心,将影视行业、数字出版、版权输出等整合起来,在签下作者图书版权的同时,尽可能争取代理作品的其他开发权利。如果运行顺畅,全版权运营将成为出版社扩展业务、增加利润的新渠道,这为全版权运营提供了可行性支持。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新技术新媒体部部长梁威则强调,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困难重重,但最大的困难是要找到赢利模式,如果商业模式不成立,那么资源融合就无法产生1+1>2的效应。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