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对SCI学术评价体系的再思考

2015-06-30 来源: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白雯 李文英

  摘 要:SCI的本质是检索工具,在中国被误认为是评价学术期刊质量优劣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指标,尤其是将其盲目地用于评价论文的学术价值,这不利学术评价,会导致学术乱象。要进行正确的学术评价,一是注重定量和定性评价的结合,二是不能用“评刊”代替“评文”,三是完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不同评价机构的期刊评价体系只作为参考。

  关键词 学术评价;评刊与评文;定量与定性;CNKI-JCR2013;SCI

  1 问题的提出

  2012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简称“CNKI-JCR2012”),这一举动在期刊界、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大媒体更是进行了深度报道。CNKI-JCR2012的发布对建立中国的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体系具有开创意义,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不再以是否被SCI收录作为唯一标准。

  2013年,在CNKI-JCR2012的基础上,《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3版)》(简称“CNKIJCR2013”)发布,它的统计源期刊共13324种,涵盖全部Web of Science(以下简称“WOS”,包括业内熟知的SCI、SSCI、A&HCI)收录的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CNKI-JCR2013从国际引证计量统计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全新视角,并证明了不少中国非SCI,非SSCI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明显高于一些SCI、SSCI期刊。[1]而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唯SCI、SSCI等”马首是瞻、盲目追崇期刊影响因子单一指标等风气盛行,而我国被WOS收录的期刊不多,非SCI、非SSCI期刊具有高国际影响力的事实足以振奋每一个学刊人,我们更应客观看待SCI评价体系,不能唯SCI,这样才有益中国学术评价,有益中国科技发展,有益我们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

  2 SCI特点及本质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现被并入汤姆森集团,是全球专业信息服务和出版领域最大的跨国企业)主办,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全球研究人员通常使用Web of Science了解世界最前沿的研究。

  SCI的引文检索记录了某作者的某篇论文曾经被哪些人的哪些论文引用过,揭示了作者与作者之间、论文与论文之间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通过引文的关系,将相关的文献按学科发展的逻辑关系有序的组织起来。揭示学术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研究者迅速了解整个学科进展的全貌,为自己的科学决策及具体解决问题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比如,一篇中国学者的论文在数据库中被检索到,我们可以通过参考文献的链接看到,这位中国学者的研究借鉴了哪些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是怎样借鉴的,比如借鉴的是研究方法,还是资料;同时,也能看到这位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随后是怎样被其他国外学者引用并加以发展的,使得相关研究向前推进。在这个数据库中,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机构的学者与这位中国学者之间相互关联的研究,都可以很快的查到,这有助于某一领域学术的国际交流。

  可见,SCI的本质是一种检索工具,并不是一个评价指标。由 于 SCI收录并统计了期刊和论文的被引证资料,因此其在具备文献检索功能以外,还具备期刊和论文的影响力评估、科研绩效评价等功能,使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学术评价的一种依据。

  3 SCI在中国的应用

  SCI从最初的为科研人员提供世界最前沿研究成果的索引工具,到根据影响因子的大小评价期刊的质量,后来将是否被 SCI收录来评判论文的学术价值,甚至用SCI收录论文的数量来评价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医生的临床经验,而且是唯一指标,这是不符合科研规律的。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首次将SCI进入科研评价,接着各高校纷纷效仿,不可否认的是 SCI评价体系对当时的中国起 过 积 极 的 影 响。后 来 SCI被作 为唯 一评价指标,出现了大量学术乱象,国内学者也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只是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替代,正如中国的高考制度一样,只能慢慢修正。

  3.1 引入的背景

  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最早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时任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曲钦岳曾接受某报记者专访,他说,当时南京大学是出于科研创新考虑,将 SCI引入评价体系。具体原因有:一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因信息和交通的限制,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不太现实;二是当时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来遏制各 种 不 正 之 风。1992年 至1998年7年 间,南京大学的SCI收录论文数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位,同时其综合实力排名也跃居全国前列。由此,各高校纷纷效仿,将SCI与考核、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等挂钩,并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2]。

  应该看到,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给在文革后重建中的科技学术界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在我国高校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激励措施和奖励政策对于提高科研论文的学术水平,鼓励我国科研成果走向国际舞台,与国际接轨确实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3.2 SCI的异化

  在激励措施 和 奖 励 政 策 的 刺 激 下,SCI收录 论文的数量与 日 俱 增,出 现 SCI论文 大跃 进,伴 随 而来的是学术泡沫化,学术腐败和创新精神的沦丧,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新语丝网站揭露,某教授在3年时间里发表了八十多篇 SCI收录的论文,平均不到两周就完成一篇 SCI收录论文,而且刊发这些论文的 期 刊 影 响 因 子 并 不 高。凭 借 这 些 所 谓 的SCI收录论文,该教授不仅获得巨额奖金,而且成为“科技明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具有一级教授、国家优秀教 师、省 政 协 委 员、市 人 大 代 表 等 多 个 头衔。[3]这是不符合科研规律的,因为一般科研成果的产生有一个周期,两周一篇论文,可想论文的创新和学术价值了。

  对于评价科研成果和人才的简单量化,直接导致SCI收录论文被异化为实质上的惟一标准。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都是浮躁的,SCI收录论文不仅与我国高校、研究院所声誉休戚相关,有好事媒体常常炒作,部分科研人员更是急功近利。在看看国外,费尔马大定理的证明人美国数学家怀尔斯曾经有过7年的“冰冻期”,在此期间,他没写出来一篇论文,却在7年奋力钻研后一鸣惊人,证明了著名的菲尔马大定理,可见对社会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学术研究是不能急功近利和浮躁的。还有,更多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的积累,它们的价值远非一个SCI可以衡量。

  3.3 慢慢归位

  SCI评价体系 滥 用 和 异 化,引 起 了 国 内 学 者 的大讨论和批 判。有 些 院 校 对 修 正 SCI评价 体系 进行了有益尝 试,比 如,通 过 修 改 SCI体系 的具 体 使用规则,合理 利 用 SCI:第一,SCI刊 物 按照 影 响 因子分级。在科研量化考核当中,应该分级考核,按照SCI刊物影响因子大小区别对待。第 二,在 分 级 基础上限制低 质 量 SCI收录 论文 数 量。这 两 个 简 单规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 SCI收录 论文 发 表 当中的典型投机做法,发挥出 SCI体系所具有的合理学术评价功能。

  当然,建立适合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还需努力。SCI评价体系与国内的高考制度存在某种相似性,人人都知道有弊端,却找不到更好解决问题或者替代的方法,只 能 继 续 使 用 它,当 前 对 SCI在科 研绩效评价中的功能应当进行完善和改进,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

  从SCI在 中 国 的应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唯SCI评价体系的弊端和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简单量化造成就学术的浮躁,科研人员的急功近利,这些都不利我国科技创新,不利学术的国际交流,影响我国科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现。

  4 如何进行正确的学术评价

  最近,学 术界 关 于 学 术 研 究 如 何 摆 脱“影 响 因子”等计量指标的负面影响,更好地评价学术成果真实价值的讨论比较多。这实际对当今学术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一个学术评价体系只有被合理的运用,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对于SCI、其他国际知名索引 EI等、国内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我们都要合理的运用来评价我们的学术成果。学术评价体系不能简单、粗暴的对待,如何进行正确的学术评价,笔者有以下建议:

  4.1 注重定量和定性评价的结合

  文献计量和同行评议更有千秋,片面的延伸使用和过度解读都会导致不科学、不真实的结果。只有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才有可能规避两者的局限性。定量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容易滋生一些学术问题,定性评价比如同行评价能够真实的反映出论文或者个人的水平,但是具有主观随意性,两者结合才能做到相对的学术公平,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至少不会显失公平。这样有利于学术健康发展。

  4.2 改变 绝对 的“以 刊 评 文”,避 免 用“评 刊”替 代“评文”

  在学术评价方面,评刊与评文有联系,但绝不等同,期刊的价值以文章为支撑,文章靠期刊的社会认可度去传播。一般核心期刊的整体质量高于非核心期刊,但并不代表核心期刊所登载的每一篇文章都优于非核心期刊的文章。而许多非核心期刊也发表了很多 高 质 量 的 论 文。正如上文提到的 CNKI-JCR2013中的 研究 结 论,不 少 中 国 非 SCI,非 SSCI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明显高于一些SCI、SSCI期刊。

  4.3 完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不同评价机构的期刊评价体系只作为参考

  同一种期刊,不同的评价机构评价不一样,是北大核心,可能不是南大核心。科研管理部门要制定全面、科学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单纯的考核核心期刊论文数量,而是要考核论文质量;不能片面考核科研成果,而是要全面考核工作业绩;不能短期频繁考核,而是要长短期结合考核。只有全面科学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才是客观公正的,才能保护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追求严谨的科研精神,而不会急功近利,整个社会的学术氛围才不会充满浮躁,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繁荣和发展,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4]

  参考文献

  [1] 2013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发布报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12-30(第008版).

  [2] 吴申庆.唯SCI论文数量的评价体系必须终结[N].科技日报,2010-08-29(第002版).

  [3] 科 学 界 的 幽 灵:郑岳青现象昭示科研评价弊端 [EB/OL].(2005-06-09)[2014-12-05].网 易,http://tech.163.com/05/0609/14/1LQHLCN10009153U_2.html.

  [4] 陈金清.学术期刊评价中的异化与复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5-07.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