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时代青年编辑的使命与担当

2021-07-0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编者按 7月7日,第十一届江苏书展开幕首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承办的第二届江苏青年出版编辑人才论坛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岩作主旨演讲。7位青年出版编辑人才代表围绕“新时代青年编辑的使命与担当”进行深入交流。本版特摘编论坛上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奏响新时代主题出版华彩乐章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岩

  出版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重大时代主题、重大历史节点、重大理论问题上发出声音,做好主题出版,在弘扬时代主旋律、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等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出版企业要追求有独特内涵的优质主题出版。对于主题出版,青年编辑要深刻认识到,它从来不是应景的、单调的和狭窄的,而应该是深远的、丰富的和浑厚的;衡量主题出版质量的标准也不应该是数量的多少,而是质量的高低,不是选题的某几个类型,而是内容的深刻与否,以及是否受市场的认可、读者的喜爱。出版人尤其是青年编辑要潜心策划、精心打造、精致出版带有新时代特征的优秀主题出版物。

  进入新时代,主题出版是题中应有之义,大有可为之处。对于主题出版图书,应有三个着力点。一是加强主题出版图书的互联网传播。加强融合出版,推进传统媒体跟数字媒体深度融合,推动更多融合型主题图书出版。二是推进主题出版图书进校园推广。为中小学生策划出版更多优秀主题出版读物,推动主题出版读物由中宣部、教育部遴选推荐,或者直接组织专家写好通俗读本,进入中小学书目。三是推动主题出版类图书的前瞻性规划。推动阅读生活以及“新通史”“新四史”等类别图书的规划、立项,邀请逄先知、金冲及、陈晋、刘统等专家编写“大家小书”,推出新一批的时代精品力作。

  在我看来,新时代出版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科技创新乘长风;二是文化赋能开新局;三是重塑出版内涵,拓展出版边界;四是归于初心使命。

  对于如何成为优秀的青年编辑,我认为,一是要做专业的编辑,做好专业编辑,才能和优秀的一流的作者对话;二是要做一个杂家,这样才能了解出版大势,而且未来的青年编辑要了解出版的全部流程,包括选题策划、新媒体的运用等都需要有充分的认知和掌握;三是要有更高的站位,了解国之大者等国际国内大势,才能策划更优质的图书选题;四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要有利他精神,为人作嫁,甘于奉献,以适应新时代的编辑出版工作。

  传统文化要传承更要传播

  □凤凰出版社副总编辑 韩凤冉

  在不断的工作中,让我对古籍编辑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编辑“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我意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古籍编辑,不仅要传承好传统文化,更要努力传播传统文化。要努力体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让传统文化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近年来,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如何在融媒体环境下做好古籍出版的转型和传播,成为每一个古籍编辑需要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纸质版与数字版齐头并进。在专业出版的数字化方面,我们利用近年主要承担“江苏文库”这一省政府重大文化出版工程的机会,启动了“江苏文库”数字化工程,推出了“江苏文库”网络版,及时将已经出版的纸质版图书转化为数字内容,让读者可以在线搜索查阅。未来,我们还将利用文库图书中丰富的江苏地方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大传播宣传力度。

  主题出版借势新媒体传播。去年11月,我们推出了由江苏省方志办编纂的《长江历史图谱》一书,并与新华网联合制作了相关新闻,为普通读者解读“五山”的历史,还制作了H5的长江知识小游戏。后期又在江苏省新闻发布厅,召开了新书专家发布会,先后在《光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此外,借助《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我们重点打造了“诗词中国”系列,主要包括《莫砺锋讲宋诗课》《王兆鹏讲宋词课》等,配合录制讲座视频、音频,进行多媒体呈现,扩大传播面。

  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民族文化自信,是时代赋予古籍编辑的文化使命。虽然当前古籍出版面临巨大挑战,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积极创新,拥抱新技术,一定能够让古籍出版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拥抱新形式 深耕好内容

  □凤凰传媒数字化中心主任 金玲

  全媒体时代,“拥抱变化,做内容的朋友”应是编辑以不变应万变之道。随着传播内容、形态、渠道日益多元,需要具有更为全面的媒体把控能力的新型出版人才,转变传统的思维惯性,加强对新形式、新场所的研究与应用,形成内容生产与运营的创新思维。

  创新内容营销方式,从线下发布到线上品牌营销模式。培养青年编辑具有品牌推广意识,善于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各类可视化营销推广品牌。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借助莫言《晚熟的人》新书发布契机,邀请莫言入驻抖音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联合近百位名人、平台达人,策划“寻找晚熟的人”主题挑战赛。

  创新内容整合能力,从好书推荐到多种平台放大效应。培养青年编辑具有内容原创能力,善于利用内容再加工和再创作,满足多种平台推广需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新媒体联盟”借助凤凰营销矩阵联合推广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60万米高空看中国》,编辑团队整合图文与音视频在多个平台同步推送,短时期内各平台总阅读量超20万次。

  创新内容开发场景,从编辑思维到用户思维。培养青年编辑具有技术认知水平,善于利用新技术适应场景的不同开发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凤凰版数字教材坚持迭代开发,逐渐形成集教材、数字资源、学科工具、应用数据于一体的场景性、可用性、服务性更强的智能化数字教育产品。

  创新内容变现渠道,从内容经济到流量经济。培养编辑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善于利用新的网络消费需求,拓展流量经济。“凤凰职教”微信公众号定位职业教育资讯发布和优质在线课程提供,2020年,用户突破100万,平台实现收入550万元,利润100万元,初步探索出新媒体产品流量运营之路。

  创新内容服务流程,从一本书出版到一本书运营。培养编辑具有产品经理意识,善于利用IP运营生态,通过服务作者IP,运营好一本书。例如果麦公司在出版易中天作品的同时,代运营易中天的新媒体抖音账号,通过编辑、传播历史知识,成功吸引粉丝787万,变现能力和商业前景可期。

  青年编辑的三重境界

  □南京大学出版社古籍编辑室主任 李亭

  晚清词学大家况周颐有一段著名的词论:“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轻者重之反,巧者拙之反,纤者大之反,当知所戒矣。”“重、拙、大”,不仅是晚清词学最重要的3个关键词,在我看来,也恰好可以对应青年编辑必经的三重境界。

  “重者,沉着之谓。”当我们把它引入编辑工作,则可以理解为沉着稳重,脚踏实地,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编校能力是一个编辑最值得自豪的底气,专业使你能与作者平等对话,从而拥有从容不迫的气度。此为青年编辑的第一重境界。

  《老子》说:“大巧若拙。”况周颐进一步说:“巧不如拙。”不同于下笨功夫,对编辑工作来说,“拙”更近于保有对这份职业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此为青年编辑的第二重境界。

  作为纤的反面,大的意义尤为丰富。对编辑来说,同样应该不惮于承担大项目、策划大项目。我们应当主动承担传承经典文化、传播创新成果的使命与责任。此为青年编辑的第三重境界。

  10多年来,我一直以一部书——《全清词》为工作重心。《全清词》是词学领域内我国古代典籍整理的一项大型总集类项目,早在1982年就由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立项,至今已有近40年的时间,全部编纂完成将达100—120册。编纂时间长,跨度大,且头绪繁多。

  承担这样的大项目,也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繁琐细碎的工作中,我渐次体会到了“重、拙、大”这三重境界的意义与关联。留心积累方能富于学养,具备承担大项目的能力;而学养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又有赖于大项目的锻炼。不忘初心才可不计一时得失,具备承担大项目的勇气;而勇气又不能凭空而来,蓦然回首,它仍扎根于你最初的热情。

  新时代主题出版的三点思考

  □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 朱天乐

  南京出版社近年来年均出版主题出版类图书近50种,今年已出版和正在运作的品种更是达100余种,年均印量都在100万册以上。这里,我就新时代的主题出版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主题出版要集中专业化人才和优势资源。出版社作为文化生产型企业,其最重要的生产资源自然就是人。南京出版传媒集团于2015年专门就主题出版成立了重大选题出版部,从各部门抽调了10余位骨干编辑,每年新进的编辑也都是精心挑选。通过优胜劣汰、轮岗锻炼、主任见习等方法,在社内形成了几支特色鲜明的编辑团队。在书号、资金、营销发行等资源分配上,也得到集团的全力保障。

  第二,要形成结构化的精品生产体系。图书出版想在某一领域通过一定量的积累,最终完成质的转化,形成品牌优势,一定不会是散乱无序的,必定是以正确的世界观为前提,通过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出版行为,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持续稳定的结构化生产。通过合理的结构化生产,各层级之间的出版物是可以相互转换、相互带动的,最终产生计划外意料中的结构性收益。

  第三,要勇于争夺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作者资源。出版最终拼的是内容,而在内容生产中作者显然属于核心生产要素。位于出版生产环节上游的作者资源,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其流动方向不仅仅取决于出版社自身的品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编辑个体的魅力、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而这些个体的集合对出版社品牌又有关键性的影响。主题出版由于发行渠道相对集中,对作者和内容的要求极高。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与国家文物局、国家档案局、中国科协、中国社科院以及多个国家一级学会建立了合作关系,也积累了一批从学部委员到知名学者等结构化合理的作者队伍,从而为主题出版精品图书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精心锻造新时代下的编辑力

  □译林出版社总编辑 袁楠

  我们处在分众时代,又迎来融合发展新生态。青年编辑尤其是主力,该怎样全力服务于时代主题?

  要秉持出版精诚,要理解需求变化,要认知技术渴望,要积极拥抱变革。青年编辑肩负着更重大的使命担当,也拥有更广阔的平台空间,精心锻造新时代下的编辑力成为最为核心的要义。

  锤炼选题策划力。价值观是锻造编辑力的基石。新时代的青年编辑,更应增强文化自信,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除了情怀,选题策划力的锻造还需要视野。有了情怀和视野,编辑要着力去做的,是能在读者书架上长期留存的图书。分众时代论及选题策划力,要格外强调专业化。罗振宇称这样的核心竞争力为“定义社会议题的能力”,这背后则是“在精神上与国家和社会同频共振的能力”。

  升级编辑加工力。编辑加工环节,首先要牢记文化使命和图书质量。以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把握历史趋势;严格把关格调品质,打磨推敲书稿内容;了解行业发展,把读者放在心中。青年编辑重塑内化于编辑传统的工匠精神,是为出版社品牌增值,也是在建立并维护编辑自身品牌:图书,即是我们的态度、品位和能力。一直以来,图书市场缺的不是作者也不是书稿,而是发现作者的眼光,是对作者专业化的引导能力和对作者资源的整合能力。移动互联时代,编辑是制造者与服务者,要不断增强产品的交互性,让未来的内容成为实现服务的媒介。

  提升市场营销力。青年编辑作为行业先锋,天然具有追逐新媒介的需要和创作新媒介的可能,更要跳出思维定式,开拓出版新局。分众时代,营销迅速多元迭代。读者希望在碎片化时间接收到最为有效的信息,精准定位才可能实现读者最大化。出版业最为核心的人群——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正在自发助推行业转型。青年编辑必须从案头抬起头来,做好产品经理,全生命周期管理、全流程咨询服务,最大化一个IP的价值。

  立足德育出版 坚守责任担当

  □凤凰职业教育图书有限公司高等事业部主任 刘艳

  过去3年,我们在做好原有高等教育出版的基础上,把推动德育出版垂直化发展,实现德育图书专业化、市场化作为奋斗重点。

  围绕“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3个方面,即榜样学习、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策划出版了一系列图书。榜样学习方面,以文学故事这一小切口,策划“新时代好少年文学故事”丛书。2020年,《爱笑的少年——新时代好少年文学故事》出版,成为当年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推出两辑共10本“苏州院士文学故事丛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一直是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课题,就“文明礼仪”这一主题,我们先后尝试出版了绘本、创意童书,并同步建设相配套的数字资源,开发有声读物。

  在坚守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利用渠道资源,重点推动销售的市场化,为企业发展创造经济效益,让德育出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公司出版的各类德育图书已经成为长销书。2020年德育出版板块销售收入接近千万元大关,净利润大幅度增长。为更好地推动垂直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在凤凰传媒的支持下,职教公司成立了凤凰德育出版中心,这为未来我们进一步做好德育出版增强了信心。

  不忘本来 面向未来

  □古吴轩出版社编辑四室主任 张颖

  古吴轩出版社的前身为苏州书画社和古吴轩书画艺术公司。1989年3月,古吴轩出版社成立后,坚持在江南文化读物出版和书画艺术交流展示方面做出特色。履行传承文化企业的责任,这是我们的“不忘本来”。

  近年来,古吴轩出版社的《先秦吴国史稿》《锡金军政分府函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仇英模清明上河图鉴赏》获得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提名奖,《苏州运河史》入选省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典范苏州社科普及读本》获得江苏省现代服务业(新闻出版)发展专项资金奖励。《典范苏州社科普及读本》是我参与度最深的一套丛书。丛书图文结合,定位“普及”,面向大众,不止步于书籍的出版,还重视新媒体领域的创新配套。该项目启动后,不仅作为实体图书推向公众,同时还配合“典范苏州”微信公众号,配套介绍图书、作者、读书活动和其他优秀图书。“典范苏州”微信公众号作为该项目的延伸品牌,承载了作者独家采访、新书推荐、吴文化整理等诸多功能。通过该丛书,开启了一系列长达4年的“典范苏州大讲堂”读书活动。

  创新的表现形式,也离不开专业。专业体现在我们处理文字的专业基本功,也体现在我们对内容、表现形式的专业追求。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有专业精神、工匠精神,我责编的《茶笺》一书就是一个例子。

  当前,传统出版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外来”的新事物很多,所以需要我们有坚守的精神、感恩和开放的态度。目前,我们基于已出版的图书,着手打造江南数字融创书店,开设融媒创作体验实验室,从事数字书店、数字展陈、数字收藏等业务,积极开发音频、视频产品。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