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怎样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学术期刊

2014-05-19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 作者:张学文
  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学术期刊,应当既是遵守普遍学术规范的典范,又是彰显自我个性与引领学术创新的旗帜。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包括专业性学术期刊和综合性学术期刊,种类繁多,归属不一,尽管不乏出色者,但依然存在着不规范和同质化的发展困境。前两年《科学》杂志有一篇文章指出,中国每一个研究所或大学都有自己的学术期刊,然而,在总共4700多种学术期刊中,大多数学术水平不高,甚至有相当数量被认为是垃圾期刊。
  学术期刊不规范主要是指学术期刊的基本构件或要素残缺,不合乎学术期刊的基本标准,大致包括定位不清晰,不准确;栏目设计不科学,不合理;摘要语步不完整,概括不全,内容不简洁;关键词提炼不科学;参考文献不规范等。学术期刊同质化则主要是指期刊整体缺乏特色,或特色不明显;同类学术期刊名称近似或相似;栏目设计雷同;文章内容简单重复,缺少新意,等等。因此,如何办一本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学术期刊,使其既符合一般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的普遍规范,又尊重具体学科发展与学术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让学术期刊所推介的论文在选题、内容、方法、视角、过程或结论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性,就成为摆在众多学术期刊从业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笔者以为最值得追问的是,学术期刊首先应当如何规范?在此基础上,又如何成为促进或引领学术创新的平台?
  一、学术期刊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按照一般词典的解释,期刊(Journal)亦称杂志(Magazine)。所谓“杂”,取颜色斑驳、多种多样之意;所谓“志”,指文字记事或记载的文字,比如县志、府志或三国志等。根据英文意思,杂志还有“仓库”之意,表明杂志作为刊载文章或作品的刊物,具有内容的多杂性。由于出版周期短,时间性强,杂志亦被称为期刊,即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刊物。《辞海》把期刊界定为: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装订成册,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每期版式大体相同。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有专业性和综合性两类。据考证,世界上第一份期刊是《学者杂志》,由法国人戴·萨洛(penis de Sallo,1626-1669)于1665年1月5日在巴黎创办。
  学术期刊则主要是指针对学术界与思想界所发行的以发表或刊载学术研究内容为主的期刊。相对于普通期刊或大众期刊来说,学术期刊的发行通常需要经过学术共同体或学术同行的评审,发表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展示了特定研究领域的成果,其内容主要以原创性研究、综述性研究、书评等诸多形式的文章为主。从出版内容上讲,学术期刊通常由不同作者的多篇论文组成,即一本学术期刊由不同性质的文章组成,反映政治、社会、经济、教育、哲学等专业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学术发现或研究动态。从出版周期来说,学术期刊分为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但比较常见的学术期刊往往是一个月、两个月或三个月出版一本。当然,最近十多年来,为了加快学术信息的传播节奏,有些学术期刊改为了旬刊和半月刊,但更多期刊还是倾向于月刊或双月刊。总体而言,学术期刊是由不同作者所撰写的多篇不同类别的研究性、评论性、描述性等不同性质的学术文章所组成的周期性出版物。
  从读者对象与发文内容来讲,学术期刊又大致可划分为专业性学术期刊和综合性学术期刊两大类。所谓专业性学术期刊,就是刊载或记录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的学术期刊。比如,《哲学研究》《教育研究》《法学研究》等。它大致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期刊、自然科学类专业期刊和工程技术类专业期刊三种。所谓综合性学术期刊,就是刊载或记录多个学科或多个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或发展动态的学术期刊。比如,《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文史哲》等。高等院校学报与各地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所办期刊大部分涉及多个学科或众多研究领域,就属于综合性学术期刊。
  一本规范的中文学术期刊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大致包括多篇多类的学术研究论文,面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或不同职业的读者的评判和选择。因此,其基本的要素应该包括适当的期刊名称,有特
色的栏目设计,简洁生动的标题,规范的作者简介与参考文献,完整精练的论文摘要,有一定创新力的正文内容等基本要素。其中,学术论文的标题与摘要是除文章正文内容外,保证学术期刊规范性与创新性的最重要的基本构件。
  标题是一篇学术论文的眉目,泛指该论文研究的主题或话题。各类学术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出该论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海量传播,传统学术期刊受到了网络、智能手机等现代媒介的广泛冲击,因而,一篇好的学术论文标题就必须被压缩在极其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让读者一瞬间对正文内容产生继续阅读的兴趣。这显然对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语言与修辞方面多下功夫,还应该研究该学术期刊读者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尽可能让论文标题科学新颖,字字珠矶。从编辑学上讲,一个恰当的、好的论文标题,应该尽可能包括该论文可能研究与论述的内涵或外延,尽可能让标题新颖简洁,概括有力,措词文雅。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严谨科学的学术论文,其标题应该区别于网络上的时政与社会类新闻标题,切忌为片面吸引眼球,追求高点击率,沿袭或照搬某些网络媒体或街头小报的做法,对标题或低俗包装、粗制滥造,或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这样只会让读者反感或反胃,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要作为一篇学术论文中不可或缺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与规范化进程中越来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质量不高的摘要既会给电子图书馆与网络学术检索带来麻烦,也会给读者带来阅读方面的困扰。因为论文题目、关键词和摘要是广大读者通过搜索引擎从海量数据库中能够查找到相关论文并对其价值进行判断的重要元素和关键要素。对读者来说,在无须参阅原文的前提下,通过摘要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快速获得论文的基本信息,并决定是否有必要花费较长时间来阅读全文。因此,摘要是衡量一篇论文质量、尤其是创新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当前,尽管我国绝大部分的学术期刊已经明确要求提供论文摘要,而且其规范性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怎样编写、如何规范、字数要求、基本要素等认识还比较简单,导致论文摘要从形式到内容主观性强,缺乏科学性。尤其是对文摘类报刊来说,一篇学术论文的摘要甚至可以直接加工成为二次文献,成为该论文及其主要观点再次传播的原材料。所以,把论文的摘要写好、编好,不仅可以提高论文的转摘率与转载率,而且可以扩大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与传播力,促使其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一般来讲,一篇学术论文摘要的基本要素应当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和主要结论等内容,其中研究背景、目的与方法要求简明扼要,而重点是陈述该论文的创新性内容或原创性观点。2009年,斯韦尔斯和费克在其出版的专著《摘要与摘要写作》中指出,摘要是一种修辞概念,而非语法概念,可以采用引言、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五语步”法;2010年,他们发表了《从语篇到任务:让摘要研究发挥作用》的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印证了摘要“五语步”(基本要素)的科学性和普遍性。同样,研究还表明,学术论文摘要的质量(特别是语步的完整性)与期刊论文是否容易发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学术期刊论文有必要保持摘要的完整性,既要区别于正文,又要简明、准确、规范地叙述论文的核心内容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明性,符合拥有与论文同等质量的主要信息的原则,即语步尽量齐全,尤其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不可或缺;另外,还要注意提高语步分布的均衡性,兼顾背景、目的、方法的完
整与比重分配。①总之,为保证学术期刊的规范性,提高论文阅读的效率,保证信息的完整性,提高二次转载的可能性,学术研究论文的摘要尽可能做到:要用第三人称的格式,以该论文涉及的主题概念和关键词为核心,组织大约300一500的文字(或为论文总字数的500),既要尽量保证背景、目的、方法、发现、结论等语步结构的完整性,又要着重反映出该项研究所得出的新内容、新结论和新观点。
  二、学术期刊如何成为促进和引领学术创新的平台
  (一)坚持以清晰的定位避免学术期刊发展的同质化陷阱
  如果说一本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编辑的话,那么主编则是其学术刊物的灵魂。一本缺乏主编意识的学术期刊,就好比丧失了灵魂的人,没有自身独特的个性,谈不上生命力和创新性,自然也就“泯然众人矣”。所谓主编意识,实际是指主编对整个学术期刊的价值取向、形象塑造、栏目设计、文体文风、内容编排等刊物基本要素与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有效驾驭。主编意识作为学术期刊的灵魂,它与期刊定位息息相关。当前,颇受垢病的学术期刊同质化的根源就在于众多的学术期刊缺乏主编意识,造成期刊名称类似或近似化,栏目设置大同小异,选题策划趋同化,研究内容重复化,使得众多学术期刊“千刊一面”,缺乏鲜明的个性。
  通过周密严谨的市场调研和反复召开专家学者论证会来确定学术期刊的读者与市场定位,即确定该期刊在某些学科、某些领域或专业范畴内的大致位置和学术细分市场,这不仅关系到期刊本身各要素的设计和策划等问题,还涉及与同类相关专业范畴内其他竞争性刊物的相关市场客户的有效划分与管理。所以,学术期刊的适当定位要求主办者首先要对当前与今后一段时间内学术市场的细致调研,及时发现并划定自己可能的客户群体与市场需求,由此确定那些已经满足与尚未得到满足的学术细分市场。只有这样,学术期刊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把相应的学术产品与服务提供给自己相应的目标消费群体,才能既有条件与其他相似或相关的学术期刊竞争,又尽可能填补当下某些处于发展中的学术市场的空白领域。比如,在教育学科内的《教育研究》《教育学报》《人民教育》作为教育学领域办得非常好的专业刊物,尽管三者创刊时间不同,发展路径迥异,但由于定位清晰合理,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教育研究》创刊于1979年,致力于纯粹的教育学理论研究,始终关注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引领开展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因而成为我国历次重大教育改革问题研究的主要平台。《人民教育》创刊于1950年,承担着新中国教育新闻宣传事业的开创工作,在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和引领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员工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动实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教育学报》创刊于2005年,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基于当前“教育学园地已经千百个,为什么还要开辟一个新园地?新园地应该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的深入思考,提出了四点希望:第一,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第二,要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第三,要鼓励学术争鸣;第四,要讲究学术规范。因而,由北京师范大学创办的《教育学报》,没有成为同仁杂志,却向整个学界开放,广泛吸纳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优秀成果,成为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公共平台和理论宝库。显然,作为专业类学术期刊,这三种期刊正是由于强烈的主编意识和鲜明的期刊定位,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术细分市场,巧妙避开了期刊的同质化陷阱,使得期刊自身或异军突起,或保持长期繁荣,具有了独特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二)坚持把引领学术潮流作为学术期刊发展的首要目标
  所谓学术潮流,主要是指学术思潮或学术流派的变动或发展的趋势。学术期刊引领学术潮流,既意味着学术期刊及其编辑有责任和义务改变已有的不良学术风气,引导或开创新的健康的学术风尚,还意味着学术期刊及其编辑应当适时或敏锐地发现或找到当下各学科与学术领域专业人员需要研究的有关学术现象或社会实践问题,并组织专业人员的学术讨论,最终形成某个专业领域的研究问题或论域,甚至使之成为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共同参与的公共研究话题。作为专业领域富有生命力的学术期刊,需要有胆识、有勇气、有智慧地运用自己的平台充当学科研究和专业发展的引领者角色。这要求学术期刊主编与编辑更加合理地利用好自身的双重身份,不仅要修炼成为某学科的出色研究者,而且要充分利用好作为学术期刊编辑的站位与视角,形成看待和鉴别学科发展及其专业成果的特殊“视界”。
  当前,许多富有生命力且颇具创新性的学术期刊及其从业人员已经拥有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职业与专业优势。首先,大部分专业性学术期刊主编与编辑都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与编辑出版专业训练,了解本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即使综合性刊物的编辑,也兼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或本专业领域的学科知识,相对一般专业研究人员而言,有更多了解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研究信息的机会。其次,由于专业与职业的原因,学术期刊编辑对当下学术圈内研究问题的思考方式、研究视角与某些具体学科领域内的学者思考问题的视角相差很大,甚至截然相反。最后,学术期刊编辑需要经常联系某些学科或某个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与非专家,并成为出版双方的中介与桥梁,这种编读、编学的互动、沟通与润滑,可促使专业研究人员的学术触角更敏锐、迅速、适时地捕捉到本专业与学术界、思想界,与现实社会之间正在关注或即将关注的一些重大实践问题。综合起来,可以断定,学术期刊编辑如果本身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研究素养,就能迅速捕捉到学术界或某些学科领域内的思想火花,通过选题策划的方式进行精心策划与编排,生成全新的专业研究热点。甚至随着某些学科或专业领域内热点的升温,一些原本不涉及或不太相关的相邻的人文社会学科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参与进来,出现一种交叉学科或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进而成为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公共学术话题”景观,即形成了某问题的多学科、多视角的学术研究,或表现为某问题的多元研究方法。笔者把这种研究现象称为学术期刊及其编辑对学科或专业研究的助推作用,也可以称之为学术期刊对学术潮流的引领与贡献功能。
  (三)坚持以开放创新作为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最近“拔尖创新”“杰出创新”“协同创新”等概念的流行,创新显然已成为我国当下学术界最潮流的话语,当然这也显露了整个学术界的急功近利与浮躁的心态,因为创新本身并不能成为真正推进学术发展的可靠路径。还可以说,如果仅仅把创新作为一种政治与学术的修辞手法,而非学术发展的手段与目标,那它显然只能被动地沦为伪学术横行的幌子。从本质上讲,学术期刊确实需要正确面对学术界的创新活动,但学术创新并非招之即来、挥手即去的出租车,而应是在遵守基本学术规范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守正出新。当前的学术界和期刊界,为了防范剽窃,促进创新,似乎只剩下了简单的查重率、建立专家库、双向匿名评审等手段。事实上,要衡量一篇学术论文是否具有创新价值,能否及时发表,权威的匿名审稿也许是最有效的方式,但请什么样的专家、以什么标准来评审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双向匿名评审也只能徒具形式。特别是对于跨学科或交叉领域的创新性成果,不同学科或领域的专家意见很可能不一致,甚至针锋相对,学术期刊如何取舍,这种至关重要的判断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长期以来,传统学术研究的组织与评价观仅仅把同行评价作为评价研究者学术水准唯一的先进方式,认为学术水平的鉴定和判别理应由学科内与学术共同体内部具有相同学科背景的同行进行,因为各学科研究成果只有学科内的同行们才能真切地了解到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研究显示,正是由于各学科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评价者自身学术基础的限制,现实中的同行评价却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往往成为一种不痛不痒的例行公事,甚至沦为一种学术利益输送与权学资源配置的工具,这显然无法给各学科研究的发展与深化带来切实而有益的指导价值。所以,学术期刊评审各学科研究论文时,可以在原有评审机制的基础上,采取一种愈加开放的评价方式,把同行评价与跨界评价(Crossover Review,指不同领域的合作评价;它与外行评价不完全一致,包括相关学科或专业、跨学科或专业的专家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提升相关学科的专业研究水准,扩大这些研究成果的跨界影响力,更好地促进相关学科快速成长。
  此外,学术期刊要想富有生命力,还必须倡导适度的学术批评与学术争鸣。这是因为学术研究问题的产生并不是一时的,其研究成果也不是突然产生的,更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从学术思想发展史来看,学术论文所研究的问题既有恒定性,也有进步性。这也是为什么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有“言必称希腊”的溯源式研究法。然而,也只有健康的批评与反批评的学术生态才能推进各学术流派的产生,才能促使社会更加自由地传播学术思想,进而成为学术研究与发展的主流。既然学术争鸣有利于促进学术思想的繁荣,那么作为学术期刊从业者,如何才能促使专业研究人员(即学术论文)更专业地表达自己对当前研究与实践领域热点与敏感问题的意见与建议?一般常规的回答是采取价值中立原则,或价值无涉或价值自由,即“作为经验科学的原则向文化科学提出的客观性的要求:将价值判断从经验科学的认识中剔除出去,划清科学认识与价值判断的界线”。显然,韦伯倡导的做法是为了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与中立,经验科学一般只能表明事实怎样,可能怎样,不去指导应当怎样,因而不能从“实然性”上升到“应然性”,即不承担价值判断的责任。从这个意义讲,科学研究只需要“理性思考”的人,不需要仅仅从感觉出发“追求理想”的人。这可以成为学术期刊及其编辑对待学术批评与争鸣的基本原则之一。
  综上,要想办成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学术期刊,就必须在遵守基本学术规范的基础上,努力使学术期刊成为促进和引领学术创新的平台,这显然需要期刊从业人员具备“和合共生、守正出新”的理论胆识与超人勇气,使学术期刊倡导并迅速恢复曾经被广泛放弃的学术批评与争鸣的基本功能。“和合共生,守正出新”是我国古代充满哲理的发展思想和传统智慧,“和合共生”语出《后汉书·杜诗传》《管·入国》,表示不同事物、不同观点的相互补充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取“相异相补,相反相成,协调统一,和谐共进”之意;“守正出新”分别出自《史记·礼书》《道德经》《礼记·大学》等,承自我国传统智慧思想,是历代智者与统治者立身兴业治国安邦推崇的要领,即所谓“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守正”乃恰守正道,恰守正气,行事正当;“出新”乃勇于开拓,善于创造,不断推陈出新。两者共生互补,辩证统一,“守正”以作根基,“出新”乃是补充与出路。学术期刊从业者可以通过借鉴“守正出新”这种古朴的开放思想,真正做到既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即“守正”,又推崇适度的学术争鸣与理论创新,即“出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办出真正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学术期刊,才能促进高度活跃的思想表述,借以打破学术界、思想界和期刊界犹如一潭死水的沉闷局面,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诞生值得推崇的人类思想大家的尴尬局面。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