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健:广西期刊协会
在《文史哲》创刊70周年之际,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为在新时代条件下弘扬中华文明,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70年来,《文史哲》杂志最难得之处,就是能时刻关注国家和民族重大议题,回应社会问题,几乎在每一次重大社会转型期,都能够发挥独特的人文引领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之后,《文史哲》杂志通过创办《文史哲》译文版等一系列东西方文明互鉴交流平台、开展关于西方选举制与中国尚贤制谁更适合中国等热点学术话题争鸣活动,增强中国化的学术话语权,引导学术界创立本土化的学术范式。
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关注《文史哲》是在1954年。当年因刊发李希凡、蓝翎两位在校大学生关于《红楼梦》讨论的论文引发争论,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关注。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主席在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委员写的《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对《文史哲》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推动资产阶级学术文化向无产阶级学术文化转型所起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从上世纪50年代的“红楼梦研究”大讨论、“中国古史分期论战”、“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战”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战”,到最近轰轰烈烈展开的“公私德问题”讨论,这一系列大论战在人文社会科学界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让《文史哲》杂志成为学术风向标。
《文史哲》办刊,素以“扶植小人物”著称。它善于从在读大学生之中挖掘人才,包括李希凡、张传玺、李泽厚等在内的历史学家都是由《文史哲》杂志发现并一步步培养出来的。《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本人也是在30多岁时凭借文章《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在《文史哲》杂志发表并引起轰动而一举成名、崭露头角。
《文史哲》影响日隆,其原因有历史的积淀,有作者的支持,有读者的厚爱,也有时代的机缘。更关键的是编辑的识见、眼界、胸怀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文史哲》历届主编都是著名的学者,编辑部之中没有纯粹职业编辑,每一位都是专家,担任杂志编辑的同时,又是儒学高等研究院的教授,要带领学生策划课题并组织研究。具备学术鉴别力和敏锐判断力,不搞“短平快”,杜绝“轻飘飘”,强化品牌意识,建立学术公信力,保证学术质量。
总书记回信为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创办高品质的学术期刊提出殷切希望,对期刊界是极有力的鞭策。深入贯彻好、落实好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工作者要进一步研究当代中国。向研究中国问题集中、向研究中国道路集中、向研究中国经验集中、向研究中华文明集中。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走出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但在理论上、学术上、话语上尚未充分呈现。只有形成能够解释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问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才能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二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资源。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传统的人文理念、人文思想、人文主张、人文追求进行社会科学化处理,对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使其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三是要解决学术期刊出版存在国家的重大需求与社科研究之间相脱节的矛盾。一段时间以来,象牙塔化、学术经典化、学院派化的发展趋势在中国人文社科研究中局部存在,一部分学者专注于学术研究而漠视社会现实因素、时代环境和国家社会重大需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把握好时代脉搏,以满足国家和民族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严格学术标准,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结合重点学科、重点基地、重大课题和学术活动进行选题策划。与此同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还要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互相促进机制,加强政学两界交流互动。
四是将优良的学术传统和现代办刊理念结合起来。把高校和科研院所品牌意识和办刊的精品意识结合起来,走学术期刊特色化发展之路。培养优秀作者和高素质编辑两支队伍,夯实期刊基础。以问题为中心进行选题策划,关注前沿问题,利用学术研讨会等开设特色栏目和组约优质稿件。依托一流资源,建设一流期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在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围绕主题做好宣传工作,引领学术研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学术期刊的生命力来源于学术,在于文化、在于质量、在于创新。要想在文化学界建立起公信力,令读者认可和信服,必须追求学术的高品位,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政治立刊、学者办刊、质量强刊,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