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石佳: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
【摘 要】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种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并不断融合,图书出版行业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期。出版机构不仅要专注于策划原创选题、出版原创图书,还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产品策划、制作等方面借助"全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其它媒体内容资源和营销价值。全媒体时代下出版机构面临着用户需求多元化、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媒介化社会的深入和各媒体渴望优劣互补等机遇,因此,全媒体时代图书出版机构依托、利用其他媒体内容资源策划图书具有极强的可行性。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图书出版;产业发展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从属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出版业也不例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版业的产品载体也从竹木简牍、纸张、手机发展到网络支持下的各类阅读终端。同样,出版方式也不断出现新变化,除了传统出版外,在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也相应的出现了网络出版、电子出版、数字出版。而全媒体出版更是建立在这些已有的技术基础之上,更能满足现阶段读者需要,并且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全新的出版方式。
一、全媒体化概念剖析
媒体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拉丁语“Medius”的音译。一方面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也是指人用来传递信息和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其含义大致可以分为传播渠道与媒介组织/媒介机构两种。
对于“全媒体”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众说纷纭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营运模式说”和“传播形态说”。两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传播学者彭兰和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出版系的周洋。彭兰认为全媒体“是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设备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而周洋则认为“其是媒体走向融合的产物,其概念应来源于传媒业界的应用层面。”即综合各种表现形式,丰富的、全面的展现传播内容,通过文字、声像、通信、网络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更能体现出全媒体的优势与特点。全媒体是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支持下,在互联网下全行业谋求转型、媒介深度融合背景下,为满足受众日益丰富的多样化需求、强化传播效果,而采取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媒体手段,跨越不同的媒体形态,而形成的新的传播形态。
笔者总结“全媒体”概念特点:首先这是一个整合性概念。全媒体不等同于多种媒体形式的相加求和,而是综合利用多种媒体形式的优势后的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其次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而非封闭式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容纳新的媒体形式进来,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内在的媒体种类是在不断丰富的。
在此基础上,“全媒体出版”的概念被合理诠释为“出版主体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音频、视频等各种表现手段,通过不同媒介形态,对同一作品进行同步传播的,尽量广泛覆盖读者的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新型出版方式。”
对于这个概念,还有三点需要进一步解释。一是在全媒体出版过程中,出版主体不唯一,即同时存在依附不同媒介的出版主体;二是同步传播意味着不同于之前影视与图书互动的模式,不是因其在影视领域已取得不错的结果而跟进热点推出图书,而是从一开始就将全媒体出版模式纳入整体策划中,以不同形式同步推出;三是对作品同一内容不是做复制式的照搬,而是结合各媒介形式的特点,整合加工再输出,从而优化传播结果。
二、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现状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由于历史上我国科学技术长期落后于西方,导致我国现代出版业的成熟阶段也较之相对要晚。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出版业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图书出版产业一方面创造着富含精神价值的产品,另一方面又在经济规律下谋利润求生存。在一定程度上,二者相互依存、彼此对立。在此情况下,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发展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首先是存在无效供给。图书出版商为求利润,紧跟热点,盲目跟风,使图书内容大同小异、创新度低;或者为省心省力,免担风险,走重复出版常年热销图书、常销书的捷径。
其次是图书类型比例不平衡。教材教辅一直是我国图书出版产业依附的重点区域,此外社会科学类图书种类和数量也远超过自然科学类图书,读者对象也多考虑城市读者,农村读物相对较少。再次是图书定价混乱,销售渠道单一。单向的销售路线,不能照顾不同种类及出版周期的图书以不同的销售渠道发行,从而使库存堆积,降低流通速度,反馈信息回收速度慢。
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而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图书出版产业正在面临一个新环境。图书阅读率的下降,和网上阅读率的上升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与此同时,消费社会下快速的生活节奏,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阅读风格和品位。
笔者发现近几年来,除了《追风筝的人》《平凡的世界》等常销经典外,号称“减压神器”的涂色书《秘密花园》在很短的时间吸引了大量读者购买,这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巨大压力不无相关。
三、全媒体化对图书出版产业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化浪潮在各行各业掀起波浪。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及其广泛应用,正在对传统图书出版产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传统图书出版行业在各个专业领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
一是政策方面。全媒体的构想,早在2006年、2007年就被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出。2013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合并,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随后更名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媒体理念同样也被大力推广在出版行业的实践中。中国出版协会举行的研讨会上,柳斌杰进一步提出:“加快重组,推动融合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构建现代出版传媒体系是当务之急。”
二是出版形态方面,产品类型丰富。传统图书出版中,图书内容主要以纸质这样单一的媒体形式出版。而全媒体化下,相同的图书内容产品能够以图、文、声、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进行展示,同步在纸质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等推出。
三是运营平台方面。传统单向线性的出版物产业链,仅能实现出版社到读者的单平台运作。全媒体这种新的媒介运营模式,能够结合多种媒体手段,同时展开多个内容输出平台,从而尽可能地覆盖所有潜在的读者,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四是图书出版生产者身份的转变。我国实行图书出版执行许可证制度和主管主办制度,使得民营资本和外资很难融入,运营资本较为单一,但在数字化冲击下,技术提供商们最早清醒过来,知名信息技术及网络企业成为这一变革中的领头羊。苹果、亚马逊、谷歌等国际互联网巨头进入了图书出版领域,并先后建成了较为成熟的、平行于传统出版系统的数字内容体系。
五是内容供应渠道增多。与传统图书出版业中,作者向出版社投稿或由编辑向作者约稿的方式不同,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文学大军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涌现了一批还未正式出版就揽获了读者的作家群。不少畅销书在网络平台赢得了知名度后,再由出版社挖掘出版为图书。
六是网络阅读普遍化,满足读者需求,但尚未形成消费意识。生活的快节奏加速快餐文化的流行,网络技术使读者能够在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终端上,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纸质图书的销售额下降,而版权意识淡薄,读者仍习惯于免费下载出版物,图书经营者不得不通过打折、签名售书等方式来增加销售额。
七是开拓传统的销售方式。传统图书出版的产业链单一,容易产生库存堆积,从而增加经营成本。而部分产业经营者采取订购直销的方式,也会在发行规模上受到限制。全媒体运营则能够利用多种媒体优势,多渠道进行信息采集,多介质呈现并出版发行,实现内容生产的多形态化。
八是从减少成本上降低经营风险。传统图书出版流程从选题、选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装帧印刷再到发行,需要在编辑加工、市场宣传等方面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而全媒体出版则省略了部分环节,从而降低了成本。
参考文献:
[1]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13-16.
[2]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82-83.
[3]付琨.浅谈深化全媒体出版[J].新西部,2015(26):96-97.
[4]胡晓峰.浅析我国全媒体出版困境及对策[J].中国报业,2014(5):54.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8.
[6]孙祥飞.新闻传播学热点专题80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7]彭兰.媒介融合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