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儿童绘本的书籍设计是通过对绘本的整体把握,梳理图文内容,从封面到版式编排由内而外的设计全过程。儿童绘本的书籍设计注重内外形式的统一,是绘本内部图文的信息功能与外部形式审美的有效结合。该文从儿童绘本书籍设计中的年龄差异性、优秀儿童绘本书籍设计的阅读体验、儿童绘本书籍设计的创新性三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儿童绘本;书籍设计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与主题的读本,是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不同向度上交织、互动从而表达故事的一门艺术。一本完整的绘本主要由封面、前后环衬、扉页、文字、插图、封底等部分组成。儿童绘本作为书籍设计的主体内容,规定了书籍设计的特殊形式与工艺。优秀的书籍设计能为儿童绘本增加对儿童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的吸引力,从而增加绘本的读者数量,提高绘本的知名度。儿童绘本的书籍设计指对绘本功能和艺术性结合的整体把握。概括地说,儿童绘本的书籍设计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在内在形式上,设计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图文配合,展现儿童绘本的信息;第二,在外在形式上,设计者应完善绘本的审美形式,包括封面设计、纸张、印刷、装帧、开本、版式编排等制作工艺元素。儿童绘本面向的群体具有成长期的多变性,为此,设计者还需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性,设计特定的书籍。
一、儿童绘本书籍设计中的年龄差异性
心理学一般把儿童的年龄划分为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7-12岁)、少年期(12〜15岁)[1]。根据维克多•罗恩菲德的儿童艺术发展阶段论,不同阶段的儿童会不自觉地表现出不同的成长特征与发展特征。儿童绘本的书籍设计应当以儿童的本能、需求、兴趣为出发点进行设计。
1〜3岁的儿童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在设计面向这一阶段的儿童绘本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注重对儿童语言表达系统的引导,如,在绘本中加入声音电子元件、播放系统等模块。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杰西卡•柯特尼-缇克绘制的《万物有声》是一部风靡全球的音乐发声绘本。在内在形式上,该绘本的故事原文改编自《四季》乐章十四行诗,语言优美、地道;内文手绘插图华美细腻,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在外在形式上,12开本的尺寸与烫金工艺提升了绘本的质感;版式编排设计上发声系统的植入为该绘本注入了新的血液。儿童在阅读绘本时,能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语言系统,实现身心发育,提高认知能力。
3〜6岁的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萌发出抽象逻辑思维。在书籍设计中,设计者要将插图设计作为重点,同时搭配简练的文字和新颖的版式设计。绘本《好饿的毛毛虫》是成功结合该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创作的绘本之一(图1)。在内在形式上,作者艾瑞•卡尔用儿童涂鸦式的创作手法绘制插图,拉近了绘本与儿童之间的距离;绘本文字简短精练、朗朗上口,讲述了一条刚出生的毛毛虫通过不断吃食物,最后蜕变成蝶的故事。在外在形式上,封面设计运用稚拙化的笔触、鲜明的红绿色彩对比、扁平化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条生动可爱的毛毛虫,有效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在版式编排设计上,毛毛虫吃过的食物上都留下了小圆洞,儿童从中可以看到下一页的画面内容。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儿童的探索欲望,而且增强了绘本的互动功能。该绘本在某网站上的销售量已经超过10万册,是一本充满诗意与创造力的绘本。

7〜12岁儿童的思维处于直觉思维和具体思维阶段。这一阶段的书籍设计要以儿童的环境知觉和实践体验为主。以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神奇校车》为例,在内在形式上,该绘本的文字设计部分突出了故事的情节性和科普性,以儿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校车为载体,讲述旅途中的故事,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在插画设计上,创作者以卡通角色造型、明亮的色彩搭配、可爱的绘画风格,展现了儿童上学途中熟悉的风景,增强了绘本的感染力。在外在形式上,开本、装帧和版式设计不追求标新立异,而是配合图文信息,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12〜15岁的儿童进入艺术发展的转型期,其逻辑思维、理性思维逐渐成熟。此阶段儿童绘本的书籍设计在内部结构上注重图文的知识性、逻辑性、条理性,在外部结构上注重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如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科普系列绘本《不可不知的科学》,作者约翰•范登以趣味漫画的形式介绍新时代的科学技术,文字和图画严谨规范,准确地传达了科普知识;在书籍装帧上采用四个主题、八个大拉页,清晰全面地展示了工作流程,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增强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优秀儿童绘本书籍设计中的阅读体验
书籍设计是呈现书籍效果、实现人书交互的重要保障,其包括对书籍内部和外部形式结构的研究。成功的书籍设计会增强儿童阅读绘本的体验感。
日本儿童绘本具有独特性,既具有欧洲儿童绘本的优点,又散发着独特的文化气息,如日本儿童绘本作者五味太郎创作的《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在内部形式上,该绘本的插图采取了对称式的构图,每个跨页的左边一侧是鳄鱼,右边一侧是牙医,双方做着相似的动作;在文本上,创作者安排了一模一样的对话,展现了双方都十分害怕的心理状态。整个文本和插图的编排都保持对称、统一的格式,创作者将文字和图像的内在落差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为儿童带来具有反差性的阅读趣味。在外部形式上,该绘本的封面设计采用了平面化的手法,塑造了鳄鱼和具有典型日本人容貌特征的牙医。在装帧上,该绘本采用线装的形式,方便展现图文的完整性,正方形的开本配合了绘本中对称式的图文。
在国内,荣信教育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童书品牌“乐乐趣”是儿童绘本书籍设计的优秀典范之一。以“乐乐趣揭秘翻翻书”系列中的《揭秘汉字》书籍设计为例(图2),在内部形式上,该绘本的文字部分以汉字的起源、演变、“六书”、生活中的汉字以及有趣的汉字五个模块介绍中国的汉字,图画部分邀请新锐插画师老老老鱼绘制,画面色彩鲜明,生动有趣,大小错落有致的排版丰富了绘本的可读性。在外部形式上,该绘本的封面采用硬壳精装、哑膜覆盖、局部过UV的工艺,提升了绘本的质感和手感;内文纸张采用250g白卡纸,绿色环保,圆角切割工艺,能够给儿童带来安全的阅读体验。该绘本的最大特色在于在内文版式编排中设置了120个翻翻页,增添了儿童阅读的趣味感。

上述儿童绘本都是灵活运用书籍设计,增强阅读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开发儿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创造才能,助力儿童形成健全的精神品质和人格的典范之作。
三、儿童绘本书籍设计的创新性
吕敬人曾说:“书籍设计绝非局限于外表包装或内文的简单装饰层面。书籍设计注重的是信息传达的表现力,是努力传递给读者的一个有趣、明了易懂的文化信息,是读者和作者之间架起的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2]书籍设计在读者和儿童绘本中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其不仅是绘本外在形式的“美容师”,而且是内在图文组合的关键枢纽。
1.感官的多维性设计
当儿童阅读一本绘本时,书籍的视觉外观、翻阅声响、纸张触感、重量以及气味都是影响儿童阅读体验的重要因素。视觉是强烈、显性的感觉系统,视觉体验是儿童阅读的关键;听觉体验来源于儿童翻阅时纸张发出的声响;触觉体验是儿童对纸张材质柔软、粗细、质感的不同心理体验;味觉和嗅觉是儿童对书籍气味的感受,源自材质的气味和印刷油墨的味道。统领全局的书籍设计好似一场电影的导演,带领儿童进入书中的世界。
2.富有趣味的互动性设计
互动指两个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引起或被引起、互为因果关系的行为模式。趣味性是互动设计的关键。0〜6岁的儿童是绘本消费的主体,这一时期的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好玩好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因此,在儿童绘本书籍设计中融入富有趣味的互动设计元素,十分符合儿童的游戏心理。在书籍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利用绘本的图像、材质、装帧、版式编排等设计要素体现绘本的互动性。如:在图像上多采用扁平化、稚拙的艺术造型手法和大胆、明亮的色彩,拉近绘本与儿童之间的距离;在材质上以绿色环保、不易撕拉毁坏的纸张为印刷材料,确保绘本重复使用的频率;在装帧方式上,配合书籍的整体艺术风格,合理选用线装、蝴蝶装、精装以及平装等方式,增强绘本的可读性;在版式编排上,设置翻翻页、声控装置以及玩具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儿童沉浸在互动式体验的愉悦中。
四、结语
儿童绘本的书籍设计是一种整体设计,是内在的图文信息和外在的形式审美的统一,是将儿童绘本的内在精神诉求贯穿在外在理性秩序中,以获得从视觉到嗅觉的多感官的综合之美。儿童绘本的书籍设计需要设计者研究儿童的心理,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整体化设计,并赋予其独特的气质,以此带给儿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郑朝•浅谈幼儿书籍的装帧设计[J].新美术,2008(4):101-103.
[2]吕敬人•创造书卷之美一一迈入新世纪的中国书籍设计[J].编辑之友,2008(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