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展示最新学术成果 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

2021-06-2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杜一娜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平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使命担当。”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在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刊协讲堂第十七期上表达了作为哲学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初心和使命。而其介绍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特色办刊经验和举措也值得期刊人学习和思考。

  “结合本校实际,突出本校特色,依托北京大学丰厚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源,把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品牌意识和办刊的精品意识结合起来,把优良的学术传统和现代办刊理念结合起来,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刘曙光坦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编辑思想和总体构思一直很明确。

  坚守办刊理念 加强选题策划

  “既兼容并包又不媚流俗”,这既是北京大学的特点,也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特点。兼容并包即能容纳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不媚流俗即能坚持一贯的学术标准,不迎合评价指标,不围绕评价指挥棒转。刘曙光认为,“期刊发展必须有准确的定位,要突出特色化、差异化、专题化、品牌化。”他表示,“求大求全是综合性社科期刊最大的忌讳。一本综合性期刊不能每个栏目都开设,面面俱到。”

  因此,刘曙光介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要为文、史、哲各学科提供发表科研成果的平台,并把北京大学的这些优势学科、传统学科作为自己刊物的特色和个性,以此选择学术热点、学术前沿以及重大社会问题,确定自己的栏目。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发的文章80%以上都是来自校内外以及国内外的主动约稿,重点以问题为中心进行选题策划。

  “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出路在于专题化而不是专业化,这就要求我们找准时代的问题。”刘曙光说,学术专题一般是从“问题意识”出发的,总是和重大课题联系在一起的,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是其基本属性,既体现某一学科链的必要延伸,又体现多个学科生长点的有效聚合。

  据刘曙光介绍,他们在与校内外、国内外学者充分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术前沿和学术热点,聘请著名学者担任主持人。如“诗学与诗歌史”“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传播”等专题研究。同时,他们还积极利用各种学术研讨会、学术共同体以及利用北京大学承担的重大国家课题等,进行选题策划。如《北京论坛》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一个特色栏目,从2004年起开设,每年刊发“北京论坛”大会中的优秀论文。再如,依托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开设了《文研讲坛》栏目,定期组织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就某一主题思考和写作。

  每年第四季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还约请部分兄弟院系学报、二次文献转载机构、评价机构的有关专家,就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一流期刊、提升学术原创性、学术前沿问题等议题展开研讨,为下一年的选题策划做好充分准备。

  而在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时,如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均会围绕主题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培养两支队伍 建设系统工程

  有一流的作者,才有一流的期刊;有高水平的编辑,才有高水平的期刊。

  刘曙光认为,“学术是刊物的生命,作者是刊物高质量的保障。有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才有高水平的刊物。”

  为了培育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保证高质量的稿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每两至三年评选一次“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至今已经举办了9届,对优秀作者以及同类作者都是一种精神鼓励和感召,在学术界产生了非常好的反响。

  同时,刘曙光还表示,“一流期刊,必须以一流的编辑情怀发挥期刊的引领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不仅注重编辑队伍的业务素养,更注重提高编辑队伍的政治素养,培养编辑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性。他们鼓励编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和编辑学研究,承担各类研究课题。编辑部鼓励编辑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与兄弟院校期刊进行交流、切磋、研讨,鼓励编辑深入到各院系组约稿件,与专家学者交朋友,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北京大学一贯支持学报,把办好学报同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把学报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学报与学校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学报是一所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曙光介绍,学报也结合学校的教学科研情况,充分整合本校资源,积极建设多学科学术发布平台。如结合校内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开设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论坛》《北京论坛》《新年文化论坛》《儒藏的编纂与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等栏目,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依托一流资源 构建五个共同体

  怎样的期刊才是一流的学术期刊?在刘曙光看来,只有学术一流,才有期刊的一流。而《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要办成一流的期刊,就必须依托北京大学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资源。

  刘曙光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流”,要体现国家意志与学术自觉的统一、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统一。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国际与国内、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要体现“中国特色”,体现国家的主体性。

  在争创一流学术期刊的实践中,刘曙光提出,要注重办刊观念的更新,提出办刊的内容与形式要因时而化、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要由“内容为王”到“内容与平台并重”;由重视纸刊发行到重视网络传播;既要做“学术的引领者”,也要做“学术的传播者”。

  面对新时代、新文科的新特点,《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动融入学科融合的大潮,树立学术共同体、学科群意识,充分发挥学术研究的平台、载体作用,提出要依托一流的、有特色的学术共同体,服务一流的学科、一流的人才,拥有一流的读者,尤其重视构建“五个共同体”,即学校共同体、一流学科群共同体、期刊共同体、编辑部共同体、二次文献和大型数据库等合作共同体。

  在评价体系方面,刘曙光提出,不仅要考虑学术导向,也要考虑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不仅要考虑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贡献,也要考虑作为智库的政策影响力;不仅要考虑学科的分类、可以进行量化排名的方面,更要考虑到无法进行量化评价的学科、论文如何进行有效评价。

  最后,刘曙光提出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建设目标:依托北京大学丰厚的学术资源,服务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一流学术期刊;成为展示最新学术水平的载体和平台,成为能够代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在国内和国际享有更高知名度的一流学术刊物;为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一步形成中国风格、北大学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