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阳(中国工人出版社)
当下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给新闻出版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未来新科技的广泛运用会让做基础性工作的记者、编辑必须对自己的业务能力进行更新升级,不然就会被时代淘汰。那么编辑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跟得上时代?
避免碎片化信息误导。编辑要有前瞻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在策划选题方面,要看清楚图书市场上的风向。往往在一段时间内,市场上会有很多书名和品相差不多的图书冒出来,比如,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走红之后,图书市场上以“舌尖上的中国”为关键词的书就有十几种之多,其中有很多图书是食物图片及材料汇编,并无太大价值。编辑与其浪费时间去做“低仿书”,不如沉下心来研究图书市场的风向,走在市场的浪尖上。
如何了解市场的风向呢?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了解行业动态,避免碎片化的信息误导。很多编辑只通过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作出判断,这样编辑的路会越走越窄。真正有价值的行业信息不是点状的,而是线性的闭环,所以编辑必须明确图书市场全链条上下游的协作关系,包括各个环节的重要信息及相互关系。行业类媒体对于图书市场全链条的最新报道和深度报道,比如国家政策的解读、对出版行业发展的预测、某爆款图书的运作解析、书店经营模式的探访等,能够让编辑们了解和把握出版行业的动向。参加行业类会议及与同行交流,能够扩大眼界以及认清自己在行业中所需要掌握的信息和技能。
找准市场痛点。从内容方面来说,编辑要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提出大众要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因为这种浅阅读对建立知识体系不利。编辑可以整合碎片化的信息热点,从中找到读者的需求和痛点,在某个方面深耕细作,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就能赢得刚需读者的关注。比如,市场上有关儿童专注力的书非常多,但内容形式大多是理论配案例,关注理论本身,而中国工人出版社策划了《关键能力:儿童专注力训练手记》这本书,关注儿童本身,以儿童专注力缺失的9种具体表现为基准,分别给出一个整体的训练模式,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被业内认为是专注力训练图书的一个新方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版节奏非常快,这就要求编辑和发行人员必须通力合作,保证营销方案快捷高效地实施。编辑是最了解图书的人,拆解图书内容,把能够击中读者痛点的段落、观点拿出来,和发行人员一起研究用什么形式传播最有效,比如社群营销、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等。其实这些年的营销方式由微博、公众号推荐,变成了社群营销、短视频推荐,但营销的内核没有变,还是把图书的优质内容和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受到读者关注,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
内外高效沟通。从整个图书生产链来说,编辑要对接的部门和人非常多,对内包括总编室、校对、印制、发行、财务等部门,对外包括作者、机构团队、设计师、排版人员等,很多编辑抱怨工作时间都用来处理琐碎的事务性工作,精力被分散,很难有整块的时间看稿。在出版社内部,大部分工作需要协作进行,高效的沟通方式能提高工作效率。比如,细心聆听对方的要求,和对方确认准确的信息,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询问,以免造成麻烦,甚至返工。如果有质疑的地方,要有根有据地提出问题,而非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对方,不然双方争论半天只是浪费时间,解决问题才是目的。
对外沟通过程中,换位思考、尊重他人是有效沟通的必要条件。编辑和作者沟通时,要认真倾听作者的想法和需求,对作者有及时、热情的反馈,在谈到书稿写作、版税等核心问题时,不要模棱两可,这种态度会导致作者对编辑与出版社的质疑和反感。比如,有个编辑和一位首次合作的作者准备签署出版合同,但作者一拖再拖,最后和编辑说因身体不适,等第二年再谈。编辑追问后才了解,作者由于对交稿日期和版税存在疑虑而丧失了信心,再次沟通后才达成一致,这也给编辑一个教训:不要想当然地以为作者和自己想的一样,作者有什么犹豫或者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开诚布公地说清楚并解决问题,不然到最后编辑还是会返工,或者干脆丢掉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