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青年学人要以学术水平赢得期刊青睐

2015-06-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世平

  青年学人作为中国学术研究的接班人与生力军,其学术生态问题确实值得关注。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优秀的青年学人英年早逝,更加重了社会各界对青年学人的生存问题的重视。2014年6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评论”版刊发的《学术期刊要厚待青年学人》一文也曾提到,青年学人在学术研究中因其身份问题受到过冷眼,但这并不是全部现象,特别是文中提到的“特别是某些所谓的‘核心’期刊”现象,更与现今核心期刊的工作流程与选稿原则不相符合。随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罗剑波和《中国农村观察》编辑部陈秋红相继撰文进行商榷。罗、陈同为青年学者与编辑,所论颇多见地,笔者非常认同。这三篇文章多就学术期刊而言,青年学人在此论题中虽被提及,但未深入探讨。因此,笔者就青年学人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显示,中国学术期刊共计5756种,其中社科类学术期刊有2040种。这两千多种社科类学术期刊看似很多,但所涉学科门类多样,与巨量的社科类科研人员的发表要求相比,用杯水车薪来形容绝不为过。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术期刊的一些不良习气,正如《学术期刊要厚待青年学人》一文所批评的以身份取文,对青年学人的学术歧视。

  诚然,学术期刊的做法值得检讨,但也应该看到,某些青年学人在学术研究中的“不争气”也是促成此种学术歧视的动因之一。青年的学术研究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因为他们大多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学术基本功扎实,至少懂得一门外语,接触西方学术理论的条件更为便利。而这些,在当今受西方学术影响的学术选择标准来看,无疑比老一辈学者更有竞争力。曾有一位知名学者对笔者说:“现在许多的学术期刊都采取匿名评审,这让自己很是不安,担心文章在匿名评审中被毙掉。”他认为,现在的学术论文规范重理论,重外文文献的引用,这与老一辈的治学路径有很大的区别。这一点,从笔者以及笔者所了解的期刊圈内执行匿名评审的结果都可得到证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反而是青年学人在匿名评审中占了优势,又何来歧视之说?当然,有人可以反驳说,现今有多少期刊在执行匿名评审呢?诚然,并非所有的学术期刊都在执行匿名评审的程序,但这种审稿方式却是大势所趋。既然匿名评审在“见文不见人”的情况下,原则上都一视同仁,那么,接受过现代学术训练的青年学人的治学套路应该在匿名审稿中显得更规范。因此,匿名审稿对于青年学人来说并不是劣势,而是一种优势。既然如此,又何谈以身份取文的歧视呢?!

  看问题要以发展的眼光,以身份取文在期刊选稿过程中确实存在,但排除学术期刊的学术懒惰行为之外,我们还要从青年学人身上找原因。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精神,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老一辈学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与学术优长,如果青年学人看不到这一时代要求,而是重复老问题,走老路子,没有创新精神,那就难免被学术歧视了。试想,学术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根深叶茂,如果没有新的研究方向或新的研究方法,而一味地延续前辈学人的研究,这本身就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结果可想而知,青年学人在投稿过程中受到学术歧视,在很大程度上即源于此。学术期刊形成的以身份、职称、工作单位为准的选稿标准——职称越高、工作单位越好、师出名门等就与稿件质量较高相对等,诚然是一种学术懒惰行为,但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标准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青年学人要亮出青年应该有的学术优长,让期刊工作者“眼前一亮”,试想,有珠玉在前,期刊哪有不选之理呢?又怎么有“看资历取舍文章”之事发生呢?

  二

  《学术期刊要厚待青年学人》一文认为,学术期刊对青年学人的学术歧视,有一条是因为提升学术媒体档次所致,并且批评了学术期刊选文时以“具有‘三高’(高学力、高职称、高影响力)的投稿人”为优的选稿问题。实际上,这也是说不通的。

  学术期刊在运作过程中,为了打响名气,必须有名家名作的策划,这一点,不光是现在的学术期刊如此,古今中外的学术出版皆有此等做法。一般而言,名家都是某一学科方面的佼佼者,他们具有引领学科发展的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所在学科的学科动向。名家名作战略是保证刊物生存的一大助力,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名家所写也未必都是名作,这并不妨碍学术期刊的选稿,因为还有匿名评审在。就笔者所在的期刊而言,就有一些在学科内有名气的作者的稿件因匿名评审而未获通过,当将消息通知作者时,作者说:“贵刊执行匿名评审,我支持。”这也可以看出,名家并不是像一些人传言的那样,会因一篇稿件是否被刊物选用而耿耿于怀。名家也希望刊物在选稿时可以公平、公正,更进一步讲,他们也希望自己所在的学术研究领域有长足发展。由此推论,青年学人的稿件未能被选用,也是正常的事,并不能由此而得出刊物需要提升学术档次而使青年学人成为牺牲品的结论。

  就期刊作者的生态建设而言,一般而言,老、中、青三代学人都有侧重,一般会以中为主,以青为辅,以老为助。青年学者决定着学术期刊的未来,这是学术期刊一直在做的,也是必须做的。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在自由投稿中筛选出的稿件,绝大部分是青年学人的稿件,十几年的工作经历表明,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真才实学不会被埋没。越是正规的学术期刊,越是追求学术档次提升的学术期刊,就越不会埋没青年学人的稿件。青年学人超越老一辈学者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的勇气,更与学术期刊追求档次提升不谋而合。新世纪初的文化研究热潮,现今的舆情研究,主力军皆以中、青年学者为主而且成绩斐然,现今,参与其中的青年参与者或者已成长为学术主力军,或者正在成为学术刊物的约稿对象,以其学术而成为所谓的“三高”人士,从这一点来讲,青年学人哪里会被学术歧视,更何谈厚待之说!

  《学术期刊要厚待青年学人》一文中还提到,具有“三高”的作者的论文会有更高的引用率,能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而这恰恰是一份刊物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值得商榷,更高的引用率,更大的学术影响的确是刊物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但是,这并不必然会与“三高”有联系。当然,有一些杂志在经营策略上存在着发老学者、有领导职务、学科带关人、博导稿件的略显功利的做法,应该值得批评反思。学术论文的写作,应该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从材料出发,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是学术的本质。但是,现今的学术论文,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炒学术的冷饭”,对于一个既定的结论翻来覆去地“折腾”,没有新材料的发现,没有新的研究视角。就“炒学术的冷饭”而言,具有“三高”的作者必然会成为首选,而且他们的“高影响力”、“高引用率”还是多为大量的“炒学术冷饭”的青年学人所造成的。大量的青年学人的反复引用推出了一批批“高引用率”的非青年学者,这难道不是悖论吗?

  三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的载体,它要以刊发原创作品为己任,不管是默默无闻的青年学人,还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学人,在原则上都一视同仁,没有厚此薄彼之说。在过去的一年中,有几家学术期刊推出了青年专号,但据了解,他们的出发点也是在学术创新,并不是刻意地为厚待青年学人。笔者所在单位很早就定下了“不保护学术落后”的选稿原则,应当说,从办刊实践来看,这其实也是大多数期刊的做法。“以稿说事”已经成为或者正在成为学术期刊的选稿原则。既然以稿说事,青年学人就要以学术水平赢得期刊青睐,而不是通过呼吁或是政策倾向来获得。

  诚如《学术期刊要厚待青年学人》一文所提,青年学者是中国学术的未来,也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希望,因此,如果真要“厚待”青年学人的话,那么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为青年学人创造更适宜其成长的土壤,让他们有更从容的时间来搞科学研究,拿出与老一辈学人不同的、表现出青年创新特色与蓬勃朝气的学术成果,让我们的学术研究发出中国的声音、与世界平等交流才是青年学人培养的重点。现今有多家学术期刊开办青年学者专号或专栏,为青年学人的成长提供平台,但笔者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期刊厚待青年学人,并不是要空出版面来刊发青年学人的稿件这样简单,而是在坚持学术创新的选稿基础上,让各家学术期刊执行合理的选稿制度,不遗漏创新之作,这才是对有学术创新能力的青年学人的“厚待”。至于能否被“厚待”,还得看青年学人的学术科研成果,而不是口头上的呼吁与谴责。青年学人要凭借自己的优势,走出自己的道路,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得到“厚待”的前提。期刊的青睐要自己赢得,这是铁则。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