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人讨论起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学术界、期刊界、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都对科研评价和学术评价有很多意见。总的来说,我认为有两个问题:一是基于被引频次的统计分析具有局限性,特别是在出版商(者)的引导下,有将学术引向歧途的危险;二是核心、权威和政府奖,评价系统各有侧重,标准不一,难以形成权威和导向,特别是正确的导向——适合于学术发展的导向。
为此,我认为学术期刊的评价应该坚持一下两个原则:一是学术性原则,也就是使学术期刊的评价归于学术,减少出版商的市场影响;二是平衡各方利益原则,因为学术评价是难以具有唯一性,那么就需要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我认为,期刊评价应该以作者的投稿取向——也就是学术研究者的口碑为主要指标,辅助于读者利用率指标——被引频次来评价,学术性越强,更应该注重倾向于作者取向,即学术共同体的评价,这样将更贴近学术,而不是以传播——出版商来引导学术,从而使学术回归学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发的评价一定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垄断,也就是说“有利于发行数字的提升或者订阅用户的增加”。这只是评价的一个方面,而且这个方面在市场的左右下已经越来越背离了学术的初衷,与社会的浮躁相呼应,科学有走向发科学的危险。
因而,有必要回归在“引文频次统计分析”出现以前的“原始评价”,至少应当将这种原始的“学者口碑”的评价因素引入评价系统,甚至是占绝对的优势。因为:学术期刊的作者,也就是学术期刊的读者,学术信息的利用者。
基于这样的思路,借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基础的“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学术期刊的作者和信息利用者的数据库,通过这些作者和读者开展对学术期刊的评价,构建口碑评价的指标体系!
说到建立数据库,大家都会感觉很难,但其实并不难。目前的中文学术期刊信息数据库的信息已经比较完善了,比如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其中的用户就是学术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基于这样的数据库资源,来建立一套新的评价系统,应该是可行的。
如,现在民间网上存在的“期刊点评”网,就是一个很好的的作者评价期刊的典型,对期刊的评价还是比较公允的。为了保证评价的严肃性,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的评价权力设定,将评价与用户关联,实行“实名制”的评价;另外通过技术手段,剔除评价中的“歧义点”,进一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
在评价者身份的确定上,进一步细分:作者:一般作者,本刊作者,等等;读者,一般读者,发文读者和引文读者,等等,进一步细化评价的指标和权重,进而保证评价的公平性。
当然,也可以给出适当的权重,考虑政府奖、编辑出版者评价,以及传统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
这样构建的评价体系,随着数据库的数据量增加可以逐步扩大评价范围,说不准可以形成一套更加合理的“国际期刊”评价系统。
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