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大学《社会》英文刊(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简称CJS)首发仪式暨“第四届上海期刊论坛”在上海盛大召开。
《社会》杂志进入教育部名刊工程和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以来,按照既定目标,扎实前行。作为一本高品质的专业性品牌期刊,《社会》一直以率先实现中国大陆社科类期刊的国际化为目标,积极为中国社会学成果的国际交流搭建平台。2015年3月,CJS创刊号正式问世,面向全球发行,对推进中国大陆社科类专业期刊的国际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CJS采用上海大学主办、美国SAGE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合作办刊模式。刊物以社会学的中国研究为主,注重理论研究、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之间的平衡,以“搭建中国社会学界与国际同行学术对话的平台、参与构建世界层面社会学学科发展”为办刊宗旨。CJS为季刊,每年的3、6、9、12月出版,全程执行同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上海大学李友梅教授担任CJS编委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谢宇担任CJS海外主编。
首发仪式由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主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期刊处处长董毅敏、教育部社科司出版管理处处长田敬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旭、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蒋重跃、上海市期刊协会会长陈和出席CJS首发仪式并分别致辞。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就“期刊发展的新常态、新作为”做主题发言。
SAGE出版公司亚太区编辑总监Daniel Huke和CJS副主编孙秀林教授也共同出席了首发仪式。Daniel Huke先生介绍了SAGE出版公司的发展历程、出版现状,对CJS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孙秀林教授回顾了CJS从最初寻求国际合作到最终与SAGE签约的长达三年的探索历程,激情洋溢地阐述了CJS在根植中国本土、对话国际学术方面所要承担的责任,对刊物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下午的论坛分设“期刊集约化与品牌化建设”和“期刊出版与新媒体融合”两个专场。
在“集约化与品牌化建设”专场,《清华大学学报》常务主编仲伟民主持了关于期刊国际化与品牌化的讨论。CJS亚太区编辑总监Daniel Huke以“如何成功创办一本新刊”为题,详细介绍了从稿源质量到出版发行、提高引用率各个环节的成功办刊经验。他认为,国际化的高质量稿源、多样化的学术关怀、严谨高效的审校流程、有效的沟通和推广在期刊品牌化的过程中缺一不可。汤森路透科技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业务总监宁笔则主要介绍了帮助学术期刊提升影响力的推广途径,指出其中电子直邮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上海市教委科技处副处长仓平在点评中强调了国际化的期刊品牌建设对于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武京闽、上海市期刊协会秘书长柴建民主持了关于期刊集约化建设的讨论。《南京大学学报》执行主编朱剑以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为例,指出数媒时代期刊发展从个刊到聚合的趋势。朱剑认为,应积极建设聚合平台和刊社平台,并以此作为互联网时代刊群发展的品牌战略。承接关于该战略的讨论,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以上海大学期刊社为例,深入介绍了刊社平台的管理经验,指出运用集约化模式对分散的学术期刊进行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并以《社会》和CJS为例,探讨期刊如何服务高校学科建设。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龙协涛教授对期刊集约化建设的讨论做点评总结。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总编姚申、《吉林大学社科学报》教授崔月琴和上海大学期刊社副社长刘志强主持了“期刊出版与新媒体融合”专场。《浙江大学学报》常务主编徐枫以浙江大学期刊中心为例,介绍了学术期刊刊社平台数字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检察风云》杂志社新媒体部主任李斌指出,在新媒体环境下,法联平台对整合行业资源的重要性,并结合移动终端展示如何进行用户管理和统计分析。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赵靖点评指出,在“互联网+”的时代,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不容忽视,并以澎湃网为例,指出纸媒支撑澎湃网的模式不能复制,但可借鉴。中国激光杂志社丁洁在微观层面以微博和微信为例,探讨新媒体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澳门理工学院桑海则从网刊的诞生和发展出发,介绍了高校学术期刊人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对办刊困境的思考,并为此做出数字化联盟实践的努力。上海市期刊协会副秘书长、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编审项秉健在总结中指出,激光杂志社在新媒体融合的趋势下已迈出成功的一步,是运用新媒体来提高专业期刊影响力的有效实践。同时,项秉健认为,我们在信息超载、面临知识危机的大环境中,期刊人的网刊联盟具有划时代的知识提升意义,拥有极大的升值空间。
《社会》英文刊的诞生,将对对CJS的国际化和在数媒时代的持续发展具有深刻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