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二十五载后,爱“美联”之情如初2015-06-1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句话,叫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中国出版协会美术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美术发行专业委员会(即全国美术出版社联合发行集团)就这样一步一步走来,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道路上,镌刻了他们的足迹……二十五载风雨兼程,二十五载辛苦耕耘,如今磨亮了这块出版界的“金字招牌”。 回首往事,那么多的汗水,那么多的美好,那么多的自豪,而这都是源于全国美联集团给每一位美术出版人的自信,更是来自每一位美术出版人对于全国美联集团的热爱。 合作聚力 共创未来 □郜宗远 寄语:祝愿全国美联集团生生不息,祝愿我们的美术出版事业日益繁荣! 作为一个松散型的组织,全国美联集团旗下这么多出版社,能够风雨同舟,携手走过25年的历程,确实很不容易。 美术社之间的合作历史十分悠久。据我所知,起码可以追溯到1981年。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沈鹏先生在京主持召开了一次《美术之友》的编委会。这次会议开创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5家专业美术社共同主办编印一本宣传刊物的先例。当时,专业美术社还不多。后来随着出版体制的改革,主办单位扩展至26家专业美术出版社。由于信息量增大,《美术之友》也由季刊变为双月刊。《美术之友》当时在美术社心目中的位置很重,每年召开一次的年会,全国各家美术社社长或总编辑是一定要出席的。直到1991年成立中国版协美术出版研究委员会(后改称中国版协美术出版工作委员会)后,两会才逐渐合一。2010年,《美术之友》改刊《中国美术》后,仍然延续了这一传统。 作为曾经的参与者,我们很多人,在全国美联集团25年的历程中,实际上都只是经历了其中的一个阶段。但即使这样一段短暂的经历,依然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就我个人而言,我从1997年开始介入全国美联集团工作,到2005年退休,以后又在编辑学会的岗位上继续为美术出版工作奉献力量,除了缘分,我想主要还是情结。其中,有专业上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全国美联集团内部畅所欲言的学术氛围和众多推心置腹的朋友。这些,是我最珍惜的。所以,凡全国美联集团的活动我总是愿意参加,从内心而言都源于这段难以割舍的情结。 25年中,虽然全国各家美术社的领导不断更迭,但是全国美联集团的工作仍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向前推进着我们的美术出版事业。我作为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为此而感到十分欣慰! (作者系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荣宝斋原总经理) 回首往事 一幕一幕 □汪家明 寄语:祝全国美联集团的明天更美好,祝全国美术出版单位创造新的辉煌,祝我们的大家庭更加美满和谐! 1990年,在新时期中国美术出版事业的发展道路上,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年10月10日至13日,在新闻出版署的支持和指导下,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四川美术出版社联合发起,于成都召开了全国美术出版社社长研讨会;随后,11月17日至20日,中宣部在杭州召开全国26家省(区、市)和中央出版社会议,会上调整、落实了《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的出版规划。全国美术出版单位从来没有像1990年这样团结一致、激情满腔,共同商讨在改革开放形势下美术出版和市场发展繁荣大计。同时,在60卷本《中国美术全集》由5家出版社合力出版以后,预计400卷的《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由更多的出版社合作出版(最后完成为302卷),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全国各美术出版社之间的联合,密切了关系。在成都会议上,社长们决定先从开发和规范美术图书市场入手,于3个月后,1991年1月7日至10日,在哈尔滨召开全国美术出版社发行会议,讨论《全国美术出版社发行联合会章程》(后改称“联合发行集团”),通过理事、秘书长和会长人选。同年9月,中国版协美术出版研究会成立(后改称中国版协美术出版工作委员会)。1993年3月,由中国版协和中国版协美术出版研究会主办,全国美术出版社联合发行集团和重庆出版社承办的首届全国美术图书交易会在重庆开幕。1996年7月,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美术发行专业委员会成立(同时保留全国美联集团)。至此,全国美术出版社的大家庭建立健全了,各种活动有效开展起来。 25年来,各成员单位的领导和员工换了一批又一批,出版发行业的格局发生了巨变,国家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天翻地覆,但全国美联集团团结奋进的精神没有变。可以说,全国美联集团能够顺利发展到今天,根本原因就是顺应了各美术出版单位的需要,大家有着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困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事都积极往前凑。 (作者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社长、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携手奋进 共同发展 □张友元 寄语:全国美联集团开展的工作都有始有终,效果明显,为社店提供了交流、学习、研讨和合作的机会,为社店互动和共同发展架起了坚实的桥梁,为全国美术出版社的整体繁荣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全国美术出版社由过去的几家增加到几十家。与此同时,全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初见成效,社办发行迅猛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我国美术出版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无序竞争的状况下,全国30多家美术出版社各自为政,犹如一艘艘“小帆船”在图书市场的风浪中互相碰撞,苦寻出路。因此,加强横向联合,通过交流、合作,学习总结各家地方美术出版社的经验,也是大家的强烈愿望。 1990年,在新闻出版署图书司的积极推动下,首次全国美术出版社社长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到会的有全国29家美术出版社的30多位社长、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陈允鹤社长主持了这次会议。由于大家在市场竞争中都有共同的感受,因此坐在一起介绍情况、交流经验、探讨问题就格外亲切和热烈。这次大会迈出了全国美术出版社横向联合的第一步:大家一致同意组建中国版协美术出版研究委员会;并一致要求尽快召开全国美术图书发行工作研讨会。而“联合”的具体工作,又责无旁贷地落在了“老大哥”单位——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肩上。 1991年1月,首届全国美术出版社发行会议在哈尔滨召开。这次会议由我主持,参加会议的共计90余人。由于有了成都社长会议的基础,因此这次会议的进程十分顺利。大会宣布成立了“全国美术出版社发行联合会”,通过了《联合会章程》和工作计划,选举产生了联合会的领导班子。我因在人美社管发行工作,被大会推举为会长。同年9月,经过人美社的周密筹备,中国版协美术出版研究委员会在北京华都饭店宣布成立,到会代表又一致推举陈允鹤任会长,我为秘书长。至此,全国美术出版界的“联合”工程基本完成。 (作者系人民美术出版社原副社长) 温暖家庭 记忆犹新 □李新 寄语:因为这是大家的家,我们感恩有这样一个家。 我是1994年进入美术出版界的,做过两家美术出版社的负责人,现在虽然已经退下来了,但对全国美联集团发展和变化的历程有着较多的体验和感动,在此有些话要讲。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书荒”终于解决后,图书传播能力逐渐成为当时出版社领导们最关心的一件事。政府把图书市场放开了,各家出版社的经营压力陡然增大,一时间,“把书卖出去”和“把书卖给谁”成了中心工作,社长们被市场的无序竞争搞得头昏脑涨。此时,全国美联集团顺势而生,一个以市场经营为目的,以图书发行工作为纽带的社团联盟成立了。 转瞬间,全国美联集团已经成立25年了。这25年的风雨历程使我们对全国美联集团有了一种家的归属感,应该有两大原因是我们大家达成共识的:首先是各成员单位之间的真诚和信任,使我们有了一个家的坚实的基础。无论是顺风顺水,还是磕磕碰碰,所有市场内可能发生的案例,我们都碰到过。但在全国美联集团这个大家庭里,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我们都能互敬互让,妥善解决,继而携手前行。 其次,我们全国美联集团还有一位“老大哥”成员单位——人民美术出版社。我老是开玩笑说,人美社是中央社。其实这也是一句发自内心的称赞之语。在25年里,人美社虽然换了5位主要领导(陈允鹤、郜宗远、程大利、常汝吉、汪家明),但每一任都对全国美联集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且该社班子成员和诸多中层干部也都积极为该组织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可以说,人美社对全国美联集团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它是这个大家庭的掌门人。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市场的游戏规则不是由哪个人制定的,需要所有参与市场经济的人去共同协商,这就出现了建设平台和维护平台之必须,我们每个成员单位也在平台上锻炼和成长起来,我想这也是我们全国美联集团坚持到今天的理由。 (作者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 凝神聚气 健康成长 □奚天鹰 寄语:祝愿美术出版事业蒸蒸日上,也祝贺全国美联集团生日快乐! 1991年,对于美术出版人而言,可谓好事连连。新闻出版署在京主办了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的评选工作,继而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首届全国美术图书展。 按照评奖组委会给出的说法:“美术出版在新中国的出版事业中是一个卓有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40多年中,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评奖,就是对中国美术出版事业的一次检阅、一次总结和巡礼。” 这样的评价,应该说是相当高了。我想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当年新闻出版署对改革开放十年间美术出版工作的肯定,也寄寓了国家对美术出版事业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 转瞬,25年的时间过去了。全国美联集团的《纪念册》分享了我们25年中所取得主要出版成果。虽然限于篇幅,仅以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五个一工程”奖出版业“三大奖”为主列举了其中的一部分,但也足以使我们管中窥豹,由此而感到欣慰和自豪了。25年中,我们完成了诸多国家重点项目,尤其是由30余社参与、合作出版的《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全302卷)。此外,我们还挖掘、整理、出版了大量表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籍、图册。在选题、印制、装帧等方面,出版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规模化、系列化的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可以说,我们在这25年中是“任性”的。 全国美联集团成员之间长期良好、和谐的氛围,为我们奠定了全国美联集团不断发展的基础,使我们能够在这样一个平台上进行广泛的交流。无论是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的沟通,还是市场分析、营销措施的研讨,加上每年一度全国美术图书交易会的订货与编辑学会“金牛奖”的评选,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最终都是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多出好书。 祝愿美术出版事业蒸蒸日上,也祝贺全国美联集团生日快乐! (作者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 众人拾柴 磨砺品牌 □石志刚 寄语:在庆贺全国美联集团25周年庆典的日子里,我更愿在今后中国出版大事记中看到它更辉煌的身影,为创造又一个出版中国梦发挥更灿烂的特殊作用。 时光如梭,白驹过隙,屈指一数全国美联集团成立至今已走过蹉跎光辉的25个年头。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见证者和共同成长者,回顾往昔不仅为此感叹,更为之自豪。 可以说,全国美联集团的成立是中国出版业由当初的计划经济顺应改革的产物。随着出版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在由为数不多的几个出版“弄潮儿”的敏锐组织和策动下,积极通联,成立了全国美联集团,进而打破了全国各美术出版社各守一隅的市场格局,且使其成为当时很有前瞻性的改革成果之一,是中国美术出版业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标志。 从全国美联集团成立之初,作为成员社的吉林美术出版社从始至终是其忠实一员,我们与全国各兄弟社一起共谋大计,努力作为。全国美联集团中集聚着一批有公益心、有职业操守的精英,不论是大型的图书展会,还是参与主旨研讨会,不论是在国内同仁们的集聚活动,还是海峡两岸的宣传活动,都能办得风生水起。“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全国美术出版人的共同努力推动下,各项推广活动有声有色,很快,全国美联集团的影响力在众多的出版协会中脱颖而出。不仅在每年一届的全国图书展会上崭露头角,整齐新颖的策展形象不同凡响,引起经销商的垂青,各出版社也因经济效益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而喜气洋洋。记得全国美联集团率先利用全国集约优势,把社店联谊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创新选优评优美术专销店颁牌经营,“金字招牌”引起了美术图书市场的连锁效应,以致各地的经销商“欲求一牌”蔚然成风,“百家连锁店”为小众的美术产品推动大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积极加入全国美联集团已是各艺术门类出版社的共识。更可喜的是吉林美术出版社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汲取各社之所长,改善本社的出版理念和经营模式,为强化“规模、品牌、效益”的治社方针提供了有效依据,尝到了甜头。 (作者系吉林美术出版社原社长) 挑战就是发展动力 □吴本华 寄语:想要交出一份完美试卷是不容易的,因为改革没有答案,只有探索与实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出版体制改革发生了很大变化。凡是经历过这场变革的人,应该都深有同感!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情,其中有些事,也许现在的人很难理解,比如多渠道的问题。年轻人可能就很奇怪,因为他们正为缺少渠道而发愁呢!但是,这个问题在当时不仅存在,而且很复杂。主要原因,是由于新华书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当时是以包销的形式一统天下的。所以,离开了改革的时代背景,也就很难理解“多渠道”对“主渠道”的冲击,曾经是多么巨大了。 于是,便有了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横向联合”。所谓的“横向联合”,是出版社之间为了抱团取暖而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既是为了增强单一出版社的话语权,也为了壮大“看样订货会”的规模与吸引力。 1986年,继北京“社科六联”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挑头又成立了“北京艺术八联”。由人美社、文物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组成的“八国联军”,也曾热闹了一阵。以后,就有了“全国美联集团”。 25年前的昨天与今天,有不同,也有相同。如果说25年前我们在做“主渠道+”的文章,那么我们今天又遇到了“互联网+”的新课题。“+”什么?在考验我们的智商,也取决于我们的实践。不管如何,总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是与昨天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我们现今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需要探索的领域。 (作者系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美术发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至真至善至美 □李毅峰 寄语:回首往事,那么多的风雨,那么多的汗水,那么多的美好,那么多的自豪,而这都是缘于全国美联集团给每一位美术出版人的自信。 在中国出版界,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或是成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专业王牌,或是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新军翘楚;他们或是引领时代精神的艺术载体,或是精益于当代学术建设的专业平台。他们之中,既有影响深远的出版人,又有声名广播的艺术家。这就是全国美联集团。 全国美联集团的诞生恰恰适应了时代对美术出版的新需求,以及在这种新需求下的新的市场开拓。这是一次专业精神和市场布局的并肩合作。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美联集团组织的“翰墨中国梦,书香进校园”的地方馆配活动中,规模化直销的作用显现出来。面对终端读者直接选购,大大减少了各出版社的流通成本,又在全国率先做出以专业集团为核心,走到读者中去实现销售的尝试,成效显著。正在进行的以“互联网+”为新思维的更大市场战略更是指日可待。 当下实体书店普遍面临危机,美术图书发行模式如何进行变革,成为近两年全国美联集团所面临的新课题。媒体融合下的电子商务的冲击和国民阅读方式的改变,使美术出版对于出版概念的包容性和宽容性更大。新的形式出现了,对美术出版的理解和对出版的未来便不应有恐惧心态,只要我们根据时代的需要来不断地提升出版的理念,用新的科技和新的社会对阅读的需求来改造我们的传统出版形态,美术出版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前景。 放眼全球出版经济的发展,不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新媒体新形态的出版,都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我们传统美术出版人也在积极开发数字形态的美术产品,逐步实现媒体融合。 (作者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共谱美的乐章 □李小山 寄语: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出版战略如何改变,湖南美术出版社在全国美联集团这个大家庭里,与众多成员单位一起,既互争雄长又患难与共,携手发展,相互促进,共享出版资源,共建行销渠道,共同为发现“美”、传播“美”的使命,为大众美术普及教育事业共襄盛举,共谱美的乐章。 25年,如白驹过隙,倏忽而逝的是光阴,而收获的却是累累硕果。 这25年来,全国美联集团逐渐形成了从提升出版内容到推动市场销售的完整链条,从单纯的美术专业出版社发展到综合出版社,如中州古籍出版社、大象出版社等陆续加入到集团阵容中,从一开始简单的图书交易会发展到现在包括图书营销、出版管理、社长论坛、编辑发展等内容的美术出版社的盛会,从社店之间的互动、出版社与出版社之间的互动到出版社与印刷企业间的互动再到美术编辑之间的联系。25年来,参加全国美联集团的成员单位越来越丰富,全国美联集团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辐射作用越来越强,基本上涵盖了美术出版工作的各个领域。在当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全国美联集团正在发挥代表国内艺术品图书整体风貌的品牌效应,对推动全国美术图书的出版事业,凝聚行业力量、创造行业共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25年来,湖南美术出版社也与全国美联集团共同成长,从20世纪80年代建社初期时以连环画、年画和画册等产品为主,发展到90年代以美术教育出版为主、以现当代艺术理论和民间美术出版为两翼的“一主两翼”的出版格局,再发展到现在的“艺术家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湘美社已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专业出版社成长为全国“百佳”出版社。如今,湘美社正在进行战略转型,以实现从一家传统的美术图书产品提供商向艺术传媒综合服务商的转变。 (作者系湖南美术出版社社长) 与美联集团共成长 □汤华 寄语:我们深切感到,每年全国美联集团举办的社长年会既可让同行间增进了解、促进合作,又能使大家在这种交流、思索、磋商中吸收先进经验,激励创新意识,盘活出版资源。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转眼之间,全国美联集团已经成立25年了。一路走来,一路感动,能亲身见证并与江西美术出版社和全国美联集团共同成长,这是人生中难得的经历,我由衷地感到自豪与骄傲。 2014年领导班子换届,蒙上级单位信任及出版社各位员工的拥护与支持,我很荣幸地接任了江西美术出版社的领导工作。 重责在手,重任在肩。随着非专业美术出版机构的不断涌入,美术市场的不断细分,江西美术出版社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以新的体制与机制、产品与服务、业态与创新,巩固现有市场,开拓新的空间,确定“做强专业出版,加快转型步伐,谋求多元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提升企业新的竞争能力。 为此,江西美术社首先要抓好重大出版项目,推进国家出版基金、“十二五”规划、主题出版工程等项目的出版工作。建构金字塔形的书籍出版分级体系,使图书的市场定位更精准。其次,要将美术专业做强、做优、做长,加快少儿出版,实施精品战略,扩大江西美术社文化影响力、市场占有率。采取以品牌图书带动产品线,继而带动优势板块与整体图书的方式,瞄准一般图书市场发力。再次,要发挥江西美术社美术教材的资源优势,继续抓好教材教辅的品牌建设,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最后,要加强对下属各子公司的引导、监管、检查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经营风险,使之真正为出版主业提供有力支撑。与此同时,江西美术社还要加快融合,推进转型升级新发展。江西美术社将挖掘内容资源在不同媒体、介质上的出版价值,推进业态转型和数字转型,延伸产业链。 (作者系江西美术出版社社长)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