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中央厨房”:共享与个性能否兼得2015-06-15 来源:中国报业 陈正荣
当下,媒体界都在积极探索媒体融合之道,不少媒体集团明确打出了“中央厨房”的旗帜,并在最近几年开始实践。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2010年就成立了全媒体新闻中心,打通集团内新媒体之间的壁垒,一体化运作。浙江日报报业集团2013年底成立了“中央大厨房”——数字采编中心,围绕核心产品“浙江新闻”移动客户端,推进多媒体融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2014年12月1日成立了中央编辑部,运作一个月后,专门推出了一篇总结报告《广州报业中央编辑部满月观察》,介绍“中央厨房”具体做法和体会。新华报业传媒集团2015年初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打造“中央厨房”,并于3月1日推出了集团媒体融合发展试验区,拟成立三个中心:数字采编中心、图片影像中心、体育产业中心。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也将打造“中央厨房”列为2015年工作重点。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打造全媒体“中央厨房”平台,实现报道流程平台化、报道内容定制化、报道形式可视化。 “中央厨房”原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烹制的大厨房模式,其最大的好处就是通过规模采购、集约生产来降低成本,在确保质量的同时,实现价廉、畅销的目标。媒体借用“中央厨房”这个概念,尽管各家都有自己的表述,但核心内容是“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一家媒体集团除拥有多家纸质媒体,还包括很多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如果内容都由“中央厨房”来分发,是否会造成“一稿多投”“内容同质”的现象?对此,业界已经有人提出质疑。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张光辉认为,广电类媒体有设置“中央厨房”的必要性,“但是纸媒应慎重考虑,比如党报是党的机关报,肩负着政治使命,‘中央厨房’做出的菜品,适合提供给各个媒体、各个传播平台吗?全媒体平台强调共享而不是独占,若处理不好,一次采集,多种生成,新闻高度同质化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新华社新闻研究所陈国权也认为,实行“中央大厨房”,同质化不可避免,“全媒体平台强调共享机制,突出的是共性而淡化个性,强调共享而不是独占。一种胡萝卜要做成十几种菜肴,出现同质化完全是必然。” 媒体人对同质化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比如,对于一些重大新闻主题活动的采访报道,过去,集团内多家媒体会安排记者去采访,发出来的稿件肯定会不一样,但现在集团统一行动,往往只安排一组或两组记者,他们将采写的稿件上传到集团平台,供各家挑选。如果是多稿,还可以选择,如果只有一两篇稿件,只好“一稿多发”,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 2008年奥运会期间,有的报业集团在奥体中心设立媒体直播间,成立中心报道组,前方记者将稿件传到平台上,后方各子媒编辑加工,导致的结果是各家子报发布的内容都差不多。这几年,每逢全国两会、重大纪念日,很多媒体集团都打出全媒体行动的旗号,整合集团资源,将记者整合到一个平台上,结果各子报发的图片都一样,新闻稿往往只是改了一个标题。这是重大主题报道中偶一为之出现的问题,如果是常态化的“中央厨房”运作,同质化现象会更严重。那么,在打造“中央厨房”的过程中,如何才能避免同质化问题? 内部构架要有指向明确的分工 “中央厨房”将集团内全部或部分记者集中起来办公,统一采购,统一“炒菜”,集约化生产的目的达到了,但也容易造成产品缺少个性。因此,在“中央厨房”内部构架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到集团内所有子媒体的定位,尤其要高度关注那些个性化鲜明的子媒,设置专门的记者编辑对口处理,在分工上,要有个性化的考虑。有的传媒集团将集团内所有摄影摄像记者集中到一个部门,成立摄影中心或视觉中心,所有子媒图片图像都由这个中心供稿。这种集约化的做法,好处不言自明,但要看到,集团内各子报对图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基于中国国情,党报对图片有特殊的要求,甚至对区域主要领导的图片拍摄、尺寸大小、景别都有规定,如果用都市报的视角拍摄图片,就不适宜在党报上使用。在微博微信的发布形态、内容等方面,党报和都市报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各类资源集中到中央平台之后,要充分考虑到各子媒的特点,在人力分配上要科学合理。否则,同质化的“通稿”会扼杀子媒的个性,加速子媒的消亡。 子媒应提出个性化定制需求 实行“中央厨房”后,子媒容易产生错误认识,认为反正有“中央厨房”采集、炒制,我只负责接收“成品”就可以了,“厨房”端上来什么我就用什么。其实,在共享机制下,子媒绝对不能被动接收,相反要更加积极主动,对“中央厨房”提出具体的定制要求。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渠道问题。媒体集团在设立“中央厨房”时,一定要建立一个与子媒之间互动的渠道。子媒根据自己报纸的定位,每天要下订单,提出定制需求;“中央厨房”收到订单后,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采访、编辑,满足子媒体个性化需求。如果这个互动渠道畅通,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同质化问题。 记者要有“一鸭多吃”的本领 “中央厨房”设立后,面对一个新闻事件,如果像以前那样派出多路记者,就谈不上是集约化生产。新的运作机制对“厨房”采购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过去写一篇稿子就完成任务的情况必须改变。记者不能只为一家媒体写稿,要兼顾集团内所有子媒和新媒体。也就是说,记者不仅要能写文字稿,还要会写新媒体稿、会拍摄照片、会录像,要具备将一只“鸭子”做成多道美味菜肴的能力,成为全媒体记者。也有人认为,记者只要将素材提交“中央厨房”平台就可以了,接下来就是各子媒编辑的任务。这种看法失之偏颇,一个再优秀的编辑,如果没有到现场,也不可能对新闻事件有深刻的理解,编辑的创造力是有限的。这就提出一个问题:目前记者水平能否适应全媒体的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全面提升记者的业务水平特别是新媒体传播水平,是当务之急的工作。如果记者只能写一种类型的稿件,“一稿多用”就很难避免。 编辑要具有个性加工能力 “中央厨房”对编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记者采访回来的“料”,编辑要进行加工、分类、准备配料,还要迅速作出判断,这道“菜”适合在哪家餐桌上呈现。编辑要针对各子媒的个性特质进行定向性编辑、加工,然后再分发。作为子媒编辑,不是直接从平台上取稿就完事,而是要主动介入,根据媒体自身特点、当天版面情况、新闻价值等作出判断,决定这篇稿件的篇幅、位置。此外,编辑还要根据需要迅速组织新闻链接、新闻背景介绍,为新闻配发新闻资料图片。经过高手编辑的个性化加工,就不会担心多家媒体端出的是同一道“菜”了。 要有一个效率高、协调能力强的指挥系统 “中央厨房”的运作不像过去一个部门那么简单,“厨房”里集聚了采购、摘菜、分类、粗加工、精加工、炒制等各类制作人员,所有这些工种都要服从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所有制作流程都要在一个高效的指挥系统下才能完成。这个指挥系统可以在物理意义上的办公室进行,可以在桌面会议上进行,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谁来担任这个指挥系统的最高指令人?如果是“中央厨房”的厨师长(部门一级主任),显然勉为其难。这个最高指令人必须由集团内熟悉业务的高层领导担当,才能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才能对“炒什么菜”迅速作出判断,并下达到位的指令。从某种角度看,“中央厨房”能否规避同质化,能否高效率、高水平运转,指挥系统起着决定性作用。 (作者系: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