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李赛: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摘 要】文章研究我国近现代画报的印刷技术发展。从清末至建国初期,我国画报印刷技术经历了雕刻木版水印、石印、金属凸版、凹印和平版胶印五个阶段,印版和承印物的接触方式从平压平发展到圆压平,再到圆压圆,印版材料不断革新,印刷速度和耐印率逐步提升。不断发展的印刷技术丰富了画报出版的图像元素,为我国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印刷技术;画报;出版;近现代
画报是以刊载绘画、摄影图片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它用形象且直观的图像传播信息和知识,[1]可读性强,深受大众喜爱。清末至建国初期,我国民众的整体识字率不高,在这种文化程度较低的国情下,画报的出版发行契合社会背景。随着画报的出现,印刷技术也发生了变革。适用于印刷图像的技术包括石印、金属凸版、凹印和平版胶印等,不同的技术对应不同的图像呈现方式,制版方式、印刷速度、印版耐印率和印版材料等也都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以近现代画报出版中使用的印刷技术为研究对象,探讨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画报印刷技术的变迁,研究不同画报印刷技术的特征。
一、 早期的图像印刷技术
早在宋代,我国就出现了基于雕刻木版水印的图像复制技术。到了明代,这种被称为“饾版拱花”的印刷技术达到高峰。[2]新中国成立后,荣宝斋将其改称为木版水印。雕刻木版水印包括木刻雕版和木版水印,二者原理完全相同,都属于凸版印刷,所印图像为实地。
唐代的木刻雕版印刷是以手工在木板上雕刻线条来简单地表现图像,到宋代开始出现了彩色套印技术。套印即每一种颜色需要单独刻一块版,多种颜色叠在一起,印刷在纸张上即表现为彩色,承印物上图像再现的效果依赖分版及刻版技师的水平。
木版水印通过分版印刷的方式模拟原稿图像。长期以来,木版水印多为对古人画作或画家绘画作品的复制使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木版水印所采用的印刷颜料及印刷工艺与画作更为接近。我国绘画作品使用的绘画颜料通常为天然矿物,木版水印技术也使用天然矿物作为印刷颜料,这种颜料可长久保存,色泽经久不衰,而其他印刷方式不能很好地胜任这种颗粒直径较大的颜料。画家绘画时对颜料的调色方式同样适用于木版水印,分色越多看上去越接近连续变化的色调。画笔与纸张接触时,在压力的作用下颜料会向笔触边缘扩散;同样,在压力的作用下凸版印刷的颜料也会向边缘扩散,使得中间墨层薄、边缘墨层厚,这样一来,木版水印作品看上去就非常接近绘画原稿。
虽然木版水印能很好地再现绘画作品,但由于制版时间长、印版存储成本高、印刷速度慢、印版耐印率低,只能作为低印量的艺术品复制技术使用,不能满足近现代大批量出版物复制的需求。
二、 近现代画报印刷技术
(一) 《小孩月报》与雕刻木板水印
近代第一份画报是1875年出版的《小孩月报》,其图像以雕刻木版水印及铜版印刷技术在连史纸上印刷而成。[3]图像为线条图,以手工刻画的方式制作印版,然后再印刷。其中,木版印刷的线条较为粗糙,是依据出版需求由我国工匠自行雕刻;铜版印刷的线条较为细腻,使用的印版为英美教会废弃的铜版。从《小孩月报》可以看出,在我国最早的画报印刷中,依然主要使用传统的雕刻木版水印工艺来复制简单的线条,尚未形成以铜版为基础的完整的制版印刷工艺。雕刻木版水印制版工序复杂,在黄杨木版上雕刻费时费力,印版的耐印率较低,最高只能印4500份,复制效率低下,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出版印刷。
(二) 《点石斋画报》与转写落石技术
《点石斋画报》是我国最早的石印画报,于1884年5月8日在上海创办。[4]它是近代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一份画报,使用连史纸印刷,共出版了4000余部绘画作品。画报中的人物、建筑、风景等图像为简单的线条勾勒,每幅图片配有文字说明。《点石斋画报》的原稿来自画家的手绘作品,早期使用转写落石的石印方式制版印刷。
石印属于平版印刷,其印版为多孔的石灰石,印版的空白区域与图文区域几乎处于同一平面,利用油水不相溶原理将图文区域和空白区域分开。《点石斋画报》使用转写落石的方式制版,首先征集画家用转写墨在转写纸上正向作画,并将其署名或钤印置于画中,再编辑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然后将带有图文信息的转写纸粘贴在厚纸基上,润湿后附于石板表面并施加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将图文信息转移到石板表面。印刷时先上水,再上墨。彩色石印每一种颜色需要制一块版,以多色套印的方式印制成彩色图像,是清末时期最为先进的印刷方式之一。
(三) 《时事画报》与照相石印
《时事画报》于1905年9月23日在广州创刊,共出版131期。[5]它以报道新闻时事为主,并刊登大量画家绘画作品,以及少量翻拍及实景摄影图片,开创了我国摄影画报的先河,创立之初即采用照相石印的方式印刷出版。
照相石印与转写落石原理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印版的制作方式。照相石印是以照相的方式摄制阴图底片,然后覆上感光纸进行晒版,显影曝光后转写至石板形成图文及空白区域,最后施水上墨进行印刷。相较于雕刻木版水印和转写落石技术,照相石印的优势在于可以任意放大、缩小底片,其制版成本低、制版周期短、耐印率高,印刷品线条精细。照相制版技术的应用是图像印刷复制技术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印刷品多为实地或线条图,图像缺乏层次。照相制版技术可以用半色调来模拟原稿,使图像更加细腻,印刷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 《良友》画报与彩色铜版、照相腐蚀凹版印刷
《良友》画报1926年创刊于上海,是我国出版史上第一本综合性彩色画报,画报内容形式多样、图像题材丰富、影响范围大。累计发表图片32000余张,其中使用彩色铜版印刷彩色图像400余张。[6]彩色铜版印刷属于金属凸版印刷,在近现代也习惯性地称为三色铜版印刷。在制版时,先将原稿上的图像以照相的方式复制到阴图底片上,再将底片附在涂布有感光胶的印版上一同曝光。待坚膜后,用三氯化铁或硝酸对印版空白部分进行腐蚀,由此得到的图文部分高于空白部分。印刷时,图文部分着墨从而转印到纸张上形成图像。
1930年3月出版的第45期《良友》画报首次改用照相腐蚀凹版技术印刷黑白图像,其中的彩色图像依然使用彩色铜版印制。这是中国近代大型综合性出版物中首次使用照相腐蚀凹印技术,至此,画报印刷进入了照相腐蚀凹印时代。
照相腐蚀凹版也称为影写版,印版上的每个网点之间有网墙,多采用菱形或方形网点,因此在印刷品边缘可以观察到明显的阶梯状。凹版的空白部分高于图文部分,印刷时空白部分和图文部分同时着墨,用刮刀刮去空白部分油墨,网穴中的油墨在印刷机压力的作用下转移到承印纸张表面。在制版时,先将原稿上的图像以照相的方式复制到阳图底片上,再将底片和网屏分别覆在涂有感光膜的炭素纸上进行曝光,然后将炭素纸包在镀铜的滚筒外层显影,用三氯化铁对印版空白部分进行腐蚀。照相腐蚀凹版墨色浓厚、色彩艳丽,印刷的图像较为精美。
《良友》画报中的图像多为拍摄图片,而彩色铜版在印刷时可将网点边缘表现得更加锐利,图片整体看上去更加清晰,适合表现原稿中的人物及风景。相较于《点石斋画报》,《良友》画报在印刷技术上进行了革新,使用彩色铜版技术大量印刷彩色图像,同时创新性地使用照相腐蚀凹印技术复制黑白图像,印刷质量精美,承印效果进一步提升。《良友》画报将画报出版从线条图带入了半色调图像时代,图像的印刷质量大幅提升,视觉效果也大大提高,对我国画报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 《解放军画报》《人民画报》与照相腐蚀凹版印刷、平版胶印
1952年,《解放军画报》采用了彩色照相腐蚀凹版印刷技术来印刷彩色封面。1958年至1961年期间,《解放军画报》承印的封面纸张为新闻纸,[7-8]质地较为粗糙,不能完整地转移印刷网点,也几乎无法观测到网点形状。但是由于照相腐蚀凹版印刷具有墨层厚实、层次丰富等优点,依然是当时重要的画报印刷方式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照相腐蚀凹印得以沿用,主要目的是提升印刷质量,尤其是彩色图像的质量,但受制于印刷成本和制版时间,这一技术并未大规模使用,仅《解放军画报》和《人民画报》等大型画报用来印刷内页中的黑白图像和彩色封面。
《解放军画报》和《人民画报》不仅沿用了照相腐蚀凹印技术,同时还使用平版胶印来复制内页中的彩色图像。平版胶印版面的图文部分和非图文部分几乎处于同一平面,图文部分亲油斥水,非图文部分亲水斥油。印刷时,先上水后上墨,在印刷机压力的作用下,印版上的图文部分经橡皮滚筒转印到承印物表面。
平版胶印的制版成本远低于凹印,所以当时的彩色图像主要使用平版胶印的方式印刷。《解放军画报》和《人民画报》中往往要印大量的人物图像,平版胶印的圆形网点更适合印刷中间调和高光部分,尤其是对于人物的还原更为细腻,这也是平版胶印技术在画报印刷中得以大规模应用的原因之一。
三、 近现代画报印刷技术的进步
在《点石斋画报》出现前,受限于印刷技术,画报未能大量出版。当照相制版技术逐步引入印刷,画报的出版才步入正轨。近现代画报印刷技术先后经历了雕刻木版水印、石印、金属凸版、凹印和平版胶印五个阶段,在印刷速度、印版的耐印率和图像印刷质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和提升。
(一) 印刷速度越来越快
印刷速度由印版、印刷接触方式和印刷设备决定。整体来看,画报的印刷速度越来越快。画报的印版、印刷接触方式从平压平发展到圆压平,再到圆压圆。雕刻木版水印和石印的印版是无法卷曲的,因此印版与承印纸张以平压平的方式接触,从而限制了印刷速度,且整个流程大多为手工操作,熟练工人的印刷速度约为每小时200印。金属凸版、凹印和平版胶印的印版可以制作成曲面,印刷速度由此得到提升。当印版为平面而承印纸张为曲面时,印刷速度可达每小时2000印。当印版与承印纸张均为曲面时,手工输纸的印刷速度可达每小时2500印,自动输纸的印刷速度可达每小时4000~7000印。对印刷速度影响最大的是印刷设备,圆压圆式轮转印刷机的引入,可以使印刷速度提高到每小时20000印,进一步缩短了画报的出版周期。
(二) 印版的耐印率大大提高
耐印率主要由印版的材料所决定。在《点石斋画报》以前,图像的复制主要用木材做印版,印版耐印率较低。石印印版的主要成分是大理石,石材的使用提升了印版的耐印率。彩色铜版以铜作为印版,耐印率进一步提升。伴随着印刷机的使用,印版的耐印率逐步被量化。凹版制版完成后为提高其耐印率,会在表面镀铬以提高印版硬度,耐印率可达数十万至百万印,但其制版成本也是这几种制版方式中最高的,适合大批量印刷。平版胶印的印版包括蛋白版和平凹版,二者的版基均为铝或锌,蛋白版耐印率可达5000~10000印,平凹版可达20000~40000印。相较凹版,平版胶印的耐印率降低,但其制版成本低且制版周期缩短,更适合画报的大量印刷。
(三) 图像印刷质量逐步提升
雕刻木版水印及石印中的线条图仅仅是对图像边缘的勾勒,照相制版技术的出现使印刷可用半色调来模拟原稿。照相石印的图像虽然边缘清晰,但其墨层较薄,难以表现层次。彩色铜版印刷的图像质量精美,加网线数可达150 lpi(lines per inch),中间调的过渡柔和,层次丰富,尤其适合复制静物,由于网点会受到印刷压力挤压,表现为网点中心墨层薄、边缘厚。凹印的加网线数同样较高,达到200 lpi,凹印的墨层厚实、色彩丰富。平版胶印的印刷过程中由于有水参与,因此图像边缘的油墨与水接触发生乳化,油墨浓度降低,导致边缘发虚。蛋白版加网线数通常为150 lpi,其印刷品墨层较薄,受乳化作用影响大,质量相对较低;而平凹版加网线数可达200 lpi且印刷品墨层较厚,受乳化作用影响较小,可以表现图像中的更多细节,所印图像艳丽饱满。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画报中图像的印刷质量逐步提升。
四、 结语
图像印刷质量是画报出版发展的基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国画报印刷技术几经变迁。从清末时期《小孩月报》的雕刻木版水印和《点石斋画报》《时事画报》的石印,到民国时期《良友》画报的彩色铜版印刷和照相腐蚀凹印,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画报》《人民画报》中的彩色照相腐蚀凹印和平版胶印,印刷技术的革新为画报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彩色铜版技术的应用,将画报从线条图带入半色调图像时代;照相制版技术的应用将画报从手绘图像带入拍摄图片时代。不断发展的印刷技术丰富了画报出版的图像元素。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数十年间,我国的印刷技术经过不断摸索与积累,促进了出版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149.
[2]张浩如.明代木刻版画艺术评介——兼评胡正言及“饾版”“拱花”印刷术[J].图书与情报,2017(5):145-148,2.
[3]吴果中.中国近代画报的历史考略——以上海为中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2):2-10,94.
[4]漆雪娇,吴平.《点石斋画报》编辑特色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8(12):111-113,106.
[5]颜廷亮.黄世仲与《时事画报》[J].明清小说研究,2004(2):151-161.
[6]卜新章.民国《良友》画报创刊初期的新闻摄影[J].兰台世界,2015(31):133-134.
[7]李赛.建国初期出版物印刷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9:83.
[8]段力.《解放军画报》的4次重要改版[J].军事记者,2014(9):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