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基于可视化分析的科技期刊出版研究文献分析

2021-05-17 来源:《出版与印刷》
  【作 者】曲凡: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工具对CNKI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2000年至2019年间科技期刊出版研究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研究机构、作者及关键词共现等角度绘制相关知识图谱并进行中外比较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虽已初具规模但仍面临国际权威性不足、理论研究较少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跨学科理论研究、加强评价指标相关研究等建议,以期为行业研究及出版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科技期刊;出版研究;可视化分析;中外比较研究;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科技期刊是研究者发表学术成果以及获取科研资讯的重要渠道,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为了保证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高质量的科技期刊是必不可少的。科技期刊出版是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举足轻重的环节,高效系统地完成出版工作,对提高科技期刊传播力、影响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科技期刊出版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和中外比较研究,有利于推动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一、 研究现状与研究设计

  1. 研究现状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我国或国际科技期刊领域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指出目前在科技期刊相关的研究领域中,有关编辑出版的研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第二,对“期刊编辑”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指出期刊编辑方面的研究趋势、热点及国内外在研究关键词等方面的不同;[2]第三,以可视化分析的方式对我国或国际“数字出版”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等进行总结;[3]第四,对我国或国际“新媒体”或“融合出版”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研究热点等进行梳理。[4]上述有关科技期刊的文献计量研究,将研究对象定位在“期刊编辑”“数字出版”“融合出版”等出版过程的参与元素或出版模式上,未能从整体角度把握科技期刊出版研究现状。

  2. 研究设计

  本文选取“科技期刊出版”作为主题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对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中国知网)数据库及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科技期刊出版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处理,绘制相关知识图谱,直观地揭示国内外科技期刊出版研究的现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研究短板,对后续研究方向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并为相关行业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3.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我国数据主要来源于CNKI数据库,检索主题词为“科技期刊”或“学术期刊”且“出版”,限定期刊来源为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起始年为2000年,截止年为2019年,共获得文献3821篇。手动剔除其中诸如会议通知、征稿启事、新闻公告等无效文件,获得有效文献3145篇。

  本研究中,国际数据主要来源于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主题词为“Scholarly journal” OR “Scientific journal” OR “Sci-tech journal” OR “Scientific technical journal” OR “Scholarly periodicals” OR “Scientific periodicals” OR “Sci-tech periodicals” OR “Scientific technical periodicals” OR “Academic journal” OR “Academic periodicals” AND “Publishing”,起始年为2000年,截止年为2019年,精炼条件为“Article”且“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共获得文献3492篇。

  二、 可视化分析

  本研究主要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一系列可视化图谱,从发文量分析、研究机构共现分析、发文作者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等角度对以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对科技期刊出版“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发展前沿的探测”[5]。

  1. 发文量分析

  某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图1为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发文量统计图,可以看出,2000年至2019年期间,CNKI数据库与WoS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数量整体均呈上升趋势,说明国内外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均在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发文量相对于国际波动较大,尤其是2013年至2019年间,发文量呈波浪形发展趋势,但整体仍维持在一定水平。



图 1 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发文量统计图

  2. 研究机构共现分析

  通过对某领域的研究机构合作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及其合作情况。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主要机构及其合作情况如图2所示,国际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主要机构及其合作情况如图3所示。图谱中节点图形越大、文字越大,表明其发文量越多;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越粗,表明其合作程度越紧密。[6]比较图2和图3可以看出,在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国际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明显比我国紧密,我国主要研究机构目前仍以“单打独斗”的研究模式为主,各机构间合作较少,且权威机构的发文量明显低于国际权威机构。



图 2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机构合作图谱


图 3 国际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机构合作图谱

  根据可视化图谱,列出我国发文量前10名的研究机构(见表1)和国际发文量前10名的研究机构(见表2)。我国发文量前10名的研究机构中,有4所为高校或其下属研究院所,6所为杂志社、情报中心、图书馆等非高校机构;国际发文量前10名的研究机构中,有9所为高校机构,仅1所为非高校机构。结合图1发文量数据,笔者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发文量相对于国际波动较大,可能是因为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以杂志社等非高校机构为主,该类机构多为企业性质,更容易受到经济、政策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发文量呈现较大的波动。

表 1 我国发文量前10名机构统计表
序号 机构 发文量
1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56
2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54
3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47
4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40
5 长安大学杂志社 31
6 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28
7 长安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 26
8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22
9 《中国科学》杂志社 20
10 江苏大学杂志社 15

表 2 国际发文量前10名机构统计表
序号 机构 发文量
1 University of Granada(格拉纳达大学) 95
2 Consejo Superior de Investigaciones Cientificas(西班牙科学研究理事会) 70
3 Leiden University(莱顿大学) 62
4 Indiana 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 62
5 University of Leuven(鲁汶大学) 55
6 Wuhan University(武汉大学) 48
7 University of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大学) 46
8 University of Valencia(巴伦西亚大学) 44
9 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伍尔弗汉普顿大学) 41
10 University of Barcelona(巴塞罗那大学) 39

  在国际发文量前10名机构中,武汉大学排名第6,结合我国发文量总体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对比表1和表2,武汉大学在国际数据库的发文量多于国内,这也提示我们,我国该研究领域存在一定的科研成果外流现象。

  3. 发文作者共现分析

  通过对某领域的作者合作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权威作者及其合作情况。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主要作者及其合作情况如图4所示,国际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主要作者及其合作情况如图5所示。图4和图5揭示出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的作者之间已形成一定的合作网络,但整体上国内外的合作网络规模都不大。



图 4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作者合作图谱


图 5 国际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作者合作图谱

  根据可视化图谱,列出我国发文量前10名的作者(见表3)和国际发文量前10名的作者(见表4)。在国际数据库发文量前10名的权威作者中,没有来自中国的研究者,说明国内研究者在国际该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待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尚缺少具有国际权威地位的学科带头人。

表 3 我国发文量前10名作者统计表
序号 作者 发文量
1 赵文义 49
2 游苏宁 37
3 颜帅 27
4 刘培一 19
5 任胜利 18
6 王应宽 17
7 蔡斐 16
8 孙守增 16
9 赵大量 14
10 鲍国海 14

表 4 国际发文量前10名作者统计表
序号 作者 发文量
1 Mike Thelwall 55
2 Loet Leydesdorff 37
3 David Nicholas 30
4 Vincent Lariviere 26
5 Lutz Bornmann 25
6 Kayvan Kousha 22
7 Hamid R Jamali 21
8 Wolfgang Glanzel 20
9 Carol Tenopir 19
10 Daniel Torressalinas 18

  4.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反映了一篇文章最核心的主旨和内容。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直观地呈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我国数据库中出现频次前10名关键词统计见表5,国际数据库中出现频次前10名关键词统计见表6,人工略去“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出版”等检索主题词。其中,中心性是指某个点在整个群体中的重要性,由CiteSpace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后直接获取。我国数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数字出版”,与之相关的“数字化”“数字化出版”出现频次也较高,可以看出,数字出版在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随着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等关键词也具有较高的频次和中心性。国际数据中,“citation(引用)”“citation analysis(引文分析)”“bibliometrics(文献计量)”“indicator(指标)”“impact factor(影响因子)”等偏向定量研究的关键词具有较高的出现频次与中心性。


表 5 我国出现频次前10名关键词统计表
序号 关键词 出现频次 中心性
1 数字出版 195 0.17
2 编辑 111 0.06
3 国际化 93 0.10
4 开放存取 84 0.09
5 数字化 76 0.05
6 高校学报 70 0.07
7 媒体融合 67 0.02
8 开放获取 67 0.06
9 影响因子 54 0.07
10 数字化出版 50 0.03

表 6 国际出现频次前10名关键词统计表
序号 关键词 出现频次 中心性
1 impact(影响) 501 0.11
2 citation(引用) 312 0.10
3 citation analysis(引文分析) 285 0.08
4 publication(出版物) 274 0.13
5 bibliometrics(文献计量) 269 0.05
6 indicator(指标) 236 0.07
7 impact factor(影响因子) 216 0.09
8 open access(开放存取) 159 0.01
9 pattern(模式) 157 0.08
10 article(文章) 154 0.05

  相较于国际上以高校为主的研究机构,我国以杂志社等非高校机构为主的研究机构更侧重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的定性分析,研究主题多聚焦在宏观层面,较少开展以评价、评价指标等为关键词的定量研究。结合上文所分析的科研成果外流现象,以及学术界对“唯SCI”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反对声渐强的背景,建立科学合理、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将优质的科研成果留在国内发表。因此,我国在评价指标等方面研究的欠缺是亟待相关领域研究者解决的问题。

  三、 结论

  利用文献计量研究工具,以CNKI数据库及WoS数据库收录的2000—2019年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的学术文献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梳理并对比了我国及国际科技期刊出版领域的研究现状,发现我国研究短板,并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呈现局部波浪形发展的态势。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领域发文量虽然整体稳步上升,但近年来波动相对较大。高发文量的相关研究机构中,杂志社等非高校机构占比较大,出版从业者居多。可以看出,我国的研究状况更容易受市场环境、经营情况、社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我国的研究成果有不少被国际数据库收录,一方面可以认为我国该领域研究正逐渐走向成熟,另一方面也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优质稿源流向外刊的现象。

  第二,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国际权威性不足,相互合作较少。与国际研究机构的规模和合作情况相比,我国权威机构很少,研究机构以“单打独斗”为主,相互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尚未建立起跨领域、跨学科的机构合作关系。我国相关研究人员虽已形成一定的合作网络,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者相对较少。

  第三,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多为出版从业者,较少开展理论研究。在我国相关研究者中,以行业从业人员居多,研究内容偏重实践,多为经验性总结、案例分析、经营管理等。与国际研究的现状相比,我国来自高校等研究机构的研究者较少,缺乏定量方向、理论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在评价指标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研究短板。

  第四,我国科技期刊尚处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相关内容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由于起步较早,国际大型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已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因此在国际相关研究领域,“数字出版”已不再是研究热点,其研究热点多集中在评价指标等理论性较强的定量研究方面。我国科技期刊尚处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字出版相关研究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正在走向媒介融合,融合出版、数字化仍将会成为研究热点。

  四、 建议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工具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合研究结果及结论,就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和展望。

  1. 引导我国研究机构及研究者加强相互间的合作,积极推动跨领域、跨学科的理论研究

  相关机构应积极开展跨领域的合作研究,引导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出版从业者与具有系统理论知识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研究人员联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把实践探讨提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同时,建议采取跨学科合作的方式,促进管理学、经济学、科技哲学、传播学等学科与出版编辑学科的交叉学科理论研究,比如把管理学中系统科学、战略管理、区块链等理论引入科技期刊出版研究中,挖掘科技期刊出版研究的理论深度。

  2. 加强我国评价指标方面的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

  在保持我国高水平定性研究特色的前提下,应补齐相关研究中定量研究的短板,加强对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不以SCI论文作为学术评价中的唯一指标或直接依据,提高国内期刊发表成果在学术评价中的比重,助力破除我国目前“唯SCI”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打破优质学术资源外流带来的恶性循环,让科研成果在祖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

  3. 对标国标,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及时捕捉研究热点

  以国际化的战略眼光,以科技期刊出版数字化为重点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加速推进我国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研究。随着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融合发展仍是科技期刊出版研究的热点和方向,可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导的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和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的创新性工作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同时,可借鉴国际研究领域的相关经验,加强对数字出版、融合出版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晶,王菲.2013—2017年我国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知识图谱及可视化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9(8):127-132.

  [2]荣霞.我国期刊编辑出版研究热点及趋势研究−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出版广角,2018(17):49-51.

  [3]康茜.我国近十年数字出版研究知识图谱及发展趋势−基于CNKI(2005—2017)的数据可视化分析[J].中国出版,2018(1):34-39.

  [4]刘静,翟亚丽,朱琳,等.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研究现状−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5):487-493.

  [5]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6]李杰.CiteSpace中文版指南[EB/OL].(2017-07-19)[2020-03-17].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4179-1066981.html.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