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高质量博士论文改编为学术专著出版,是近年来专业出版领域中一种常见的出版形态,且呈上升趋势。文章对青年学者和出版单位的需求进行了梳理,指出博士论文和学术专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主要差异,对如何调整内容和结构,将博士论文打造成高水平学术专著提出建议。
【关键词】博士论文;学术专著;专业出版;科技编辑
博士论文是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撰写的学术论文。相较于学士论文、硕士论文、毕业设计等,博士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学术专著是指作者根据其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原创性科学研究的成果撰写而成的理论著作。将高质量的博士论文改编为学术专著出版,是近年来专业出版领域中一种常见的出版形态,且呈上升趋势。为此,笔者所在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专门开发了“博士论丛”“土木工程研究新进展”等开放式丛书选题,其中主要来稿即青年学者的博士论文。笔者根据近年来在工作中遇到的该类出版形态的常见问题,梳理了作者与出版单位的需求,分析博士论文与学术专著的差异,对如何将博士论文改编为学术专著提出建议。
一、 出版需求分析
(一) 作者需求分析
将博士论文改编为学术专著出版多数源自作者自身的意愿,主要因为青年学者有职称晋升和科研成果推广两方面需求。
1. 职称晋升
大多数的博士,在毕业后都选择进入高校或相关专业的科研机构,也就意味着被纳入了一种科研评价体系,需要遵守该职业的职称晋升规则。虽然职称的高低并不是衡量其专业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唯一标准,但是毫无疑问,有助于获取更多的学术资源,是该体系内价值评价的重要标志。部分高校、科研单位会将某些等级职称的评审资格与出版专著挂钩。即使不明文规定相关标准,相对于其他竞争者,出版过专著显然也是一个潜在优势[1]。而博士毕业后,往往无法像在读博士期间那样有大量的时间专心写作,因此在博士论文基础上进行专著创作,成了年轻学者最具可操作性的专著写作方式。
2. 科研成果推广
理工科,尤其是工科专业,科研成果的推广非常重要。以土木工程领域为例,多数科研成果,不是在基础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实验研究、数值模拟、软件分析等手段摸索总结出方法、做法或构造、结构,进而指导工程实践的优化与发展。理工科博士将其成果向业内推介,有助于这种“指导”的实现。而科研成果经实践的检验,又必将反馈于科学研究的改进,确立下一轮科研的方向。这显然是一个科技工作者最愿看到的科研之路——成果得到推广,获得下一个科研项目。
(二) 出版单位需求分析
从出版单位的角度分析,将博士论文出版为学术专著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的出版需求。
1. 社会效益
科技出版社要想在专业出版领域建立专业品牌,既需要高层次高规格的专著出版,也需要考虑专业覆盖面和出版规模。院士、长江学者、学科带头人毕竟是少数,而博士数量众多,其研究范围更大,领域更宽。博士论文作为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通过了各种资格审查、专业评审、答辩,在作品质量以及成熟度上均有保证。因此这类作品,在保证出版质量的前提下,可使专业出版的专业覆盖面更宽,出版规模更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花齐放。
2. 经济效益
专著出版由于读者面窄,大多数出版项目往往较难通过销售赢利,有时甚至“保本”都困难,因此如何兼顾社会效益、专业品牌与经济效益,一直是专著出版的一个难题。尽管国家层面通过各种出版基金支持专著出版,但能获得国家或省部级基金支持的出版项目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还是要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博士毕业后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将其研究成果出版为专著,多数高校或科研机构会给予经费支持,这既为作者,也为出版单位解决了后顾之忧。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以实际的鼓励政策支持科研工作,推广学术成果,在获得良好业界口碑的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学者;作者通过出版专著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在专业领域内公之于众,对日后的科研工作开展、同行间的交流学习,以及在业内知名度的提高等都有较大帮助;出版单位在不亏本的情况下,丰富了自己的专业出版内容。可谓一举三得。
二、 内容差异分析
诚然,博士论文和学术专著在内容上有很强的相关性,但也并不是像有些作者或编辑所称的“换个封面,用个书号”这么简单,二者的读者对象、作品构架、核心内容,以及作者所处的人生阶段都不同。
(一) 读者定位不同
博士论文的读者对象主要是评审者,这是由博士论文的写作目的所决定的。博士论文的评审者是博士培养人(导师)、论文送审阶段的评审专家、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成员。尽管博士论文是对读博士期间科研课题的总结,但其第一目的却是通过评审专家的评审与答辩,从而顺利毕业。这一目的使得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一定是以评审者为主要读者对象而进行的。
学术专著的读者对象,出版前主要是出版社的审稿人(编辑以及必要时出版社邀请的外审专家);出版后主要是业内人士。在本质上,学术专著的读者对象是业内读者,这也是由学术专著的写作目的所决定的。工科专著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课题意义、研究方法、获得的数据以及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并基于对比分析推广科研成果,而这种介绍和推广不再拘泥于要获得评审的肯定,更多是希望得到业内的认可和接受。
(二) 作者所处阶段不同
博士论文写作期间,作者还处于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此时的人生经历、科研经历以及专业认识都还处于学生状态。进入工作岗位后,身份由学生转变为研究人员、教师等,看问题的视角发生了变化。
此外,由于博士论文的写作周期较长,加上出版也需要一段时间,其间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业界的认识水平等环境因素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变化,比如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论文研究领域的新进展,作者对专业领域的认知有提高,以及在论文评审和答辩过程中评审人、导师的评审意见和建议等,都会让作者对作品中部分内容产生新的想法。
(三) 作品架构不同
学位论文是定制化的产品,是按照培养学校或机构的要求生产的文化产品。其整体架构,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会有一些差异,以土木工程学科实验类博士论文为例,其整体架构大体包括以下三部分[2]。
(1)前置部分:主要包括封面、声明、符号表等。
(2)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绪论或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
(3)附录部分:主要包括读博士期间成果、致谢等。
而一本土木工程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学术专著,其整体架构通常包括以下两部分。
(1)文前部分:主要包括封面、扉页、作者简介、序言或前言、目录等。
(2)正文部分:主要包括综述或概论、理论部分、实验部分、数值计算、结论、参考文献等。
将两者的架构列成表格进行对比(见表1),其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表 1 土木工程学科实验类博士论文与学术专著架构对比
博士论文架构 | 专著架构 | ||
前置部分 | 封面 | 文前部分 | 封面 |
声明 | 扉页 | ||
符号表 | 作者简介 | ||
主体部分 | 中文摘要 | 序言或前言 | |
英文摘要 | 目录 | ||
关键词 | 正文部分 | 综述或概论 | |
目录 | 理论部分章节 | ||
绪论或前言 | 实验部分章节 | ||
正文 | 数值计算章节 | ||
结论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
附录部分 | 读博士期间成果 | — | — |
致谢 | — |
(四) 核心内容侧重不同
博士论文的绪论、正文、结论部分无疑是其核心内容,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这部分内容同样也是成为学术专著后的核心内容。两者核心内容重叠,是将博士论文改造为学术专著的基础,但两者核心内容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同样以土木工程学科实验类博士论文和专著为例,二者核心内容侧重点如表2、表3所示。
表 2 土木工程学科实验类博士论文核心内容侧重点
博士论文核心内容 | 侧重点 | |
绪论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说明博士论文选题的合理性 |
研究领域历史回顾和文献综述 | 说明完成人选择的合理性 | |
研究(实验)流程和方法 | 说明技术方法选择的合理性 | |
正文 | 理论部分 | 说明研究(实验)的理论基础 |
实验部分 | 完整记录实验过程、原始实验数据和现象 | |
数值计算 | 完整记录用非实验的方法,对实验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的过程,以对比验证实验数据的科学性 | |
结论 | 总结核心观点 | 结论准确、完整、明确、精炼,提出待研究问题 |
表 3 土木工程学科实验类学术专著核心内容侧重点
学术专著核心内容 | 侧重点 | |
正文部分 | 绪论或概述 | 专著涉及研究领域的现状与问题 |
理论基础 | 说明研究(实验)的理论基础 | |
实验设计 | 说明实验的科学性、方法的合理性 | |
实验数据与现象 | 记录重要实验数据与现象 | |
数值计算 | 记录重要步骤和结果,突出重要数据的对比结果 | |
结论 | 结论准确、完整、明确、精炼,提出待研究问题及初步设想 |
两者的核心内容侧重点差异,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
(1)研究领域的历史回顾和文献综述。在博士论文中,这部分既是研究内容的一部分,也是向评审人证明自己具备博士学位相应的学术水平、学术视野和专业能力的说明。而在学术专著中,这一证明需求则大大减弱,更重要的是将研究领域的现状与问题论述清楚。
(2)实验部分。博士论文一般会作为学业档案永久保存备查,因此实验数据必须完整。而对于学术专著,一般没有必要完整罗列大量原始实验数据,这既是出于篇幅考虑,也是出于方便读者阅读时能快速聚焦、捕捉重点的考虑。
(3)数值计算。博士论文须完整记录用非实验的方法,对实验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的过程。而在学术专著中,数值计算部分无需完整记录建模、分析、计算过程,只需保留部分重要的建模、分析、计算过程,更重要的是和实验部分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验证。
(4)结论。专著结论除了需满足博士论文中结论的要求外,能对提出的待研究问题有一些初步设想,会大大有利于业内同行寻求科研合作,这对青年学者拓宽科研道路、更多获得科研项目大有裨益。
三、 从博士论文到专著的改编建议
在博士论文完成后,经过导师的指导及审阅人和答辩委员会的评议,博士会对论文的论点、结构及行文产生新的认识,而工作后的成长和积累,也会萌生新的启发。在此基础上,再按照学术专著的要求,完善结构,增加新数据,使用新版软件进行数值分析计算,多维度深入展开推理论证,凝炼观点,将博士论文改编成学术专著。具体可从架构和核心内容两方面进行调整。
(一) 架构调整
根据整体架构的不同,博士论文的部分前置内容和学术专著的要求不一样,如学术专著的封面通常由美术编辑根据主体内容按出版相关要求重新设计,若该专著被纳入某套丛书,其装帧设计还需和丛书风格匹配。主体部分的调整则主要聚焦于绪论部分,博士论文的绪论一般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领域的历史回顾和文献综述、研究(实验)流程和方法,学术专著则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有的成为前言,有的作为正文的第一章。博士论文的附录部分主要是回顾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和致谢,可调整至学术专著相关内容中。以土木工程学科实验类博士论文为例,具体的架构调整如表4所示。
表 4 土木工程学科实验类博士论文改编为学术专著的架构调整建议
博士论文部件 | 调整建议 | |
前置部分 | 封面 | 重新设计封面 |
声明 | 删除 | |
符号表 | 如有必要,可保留 | |
主体部分 | 中文摘要 | 改写为内容提要 |
英文摘要 | 如非必要,删除 | |
关键词 | 删除 | |
目录 | 按实际情况调整 | |
绪论或前言 | 综述性质的内容作为学术专著第1章的部分内容,介绍课题背景的内容改写为前言 | |
正文 | 更新、修订内容后作为学术专著的主要章节内容 | |
结论 | 根据正文修改情况修订,作为学术专著正文最后一章 | |
参考文献 | 按实际情况调整 | |
附录部分 | 读博士期间成果 | 如学术专著有作者简介,部分内容可整理编入作者简介 |
致谢 | 部分内容可纳入前言 |
(二) 核心内容调整
无论博士论文还是学术专著,核心内容都包括绪论部分、正文研究内容和最后的研究结论,因此,在博士论文改编为学术专著的过程中,核心内容也是编辑重点关注所在。总的来说,对于涉及实验类的博士论文而言,在取舍有度的基础之上应该遵循“更新”原则。若在完成答辩之后,相关实验有新推进则须按照作者获取的最新第一手数据进行正文内容和结论的更新。以土木工程学科实验类博士论文为例,具体内容的调整如表5所示。
表 5 土木工程学科实验类博士论文改编为学术专著的核心内容调整建议
博士论文核心内容 | 调整建议 | |
绪论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保留,作为学术专著第1章绪论的1节 |
研究领域的历史回顾和文献综述 | 部分保留,作为学术专著第1章绪论的1节,对过于冗长的历史回顾和文献综述应作精简,更新与充实现状与问题方面的内容 | |
研究(实验)流程和方法 | 整体流程保留,实验部分流程和方法并入实验部分章节,数值计算部分流程和方法并入数值计算部分章节 | |
正文 | 理论部分 | 保留并更新 |
实验部分 | 实验设计单独成章,保留部分重要的实验数据与现象,丰富实验数据分析 | |
数值计算 | 保留部分重要建模、分析、计算过程,重点丰富与实验部分数据的对比分析 | |
结论 | 总结核心观点 | 更新并提出待研究问题与初步设想 |
四、 结语
对青年学者而言,将博士论文出版为学术专著,不仅仅出于考核与晋升的需要,也有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对出版单位而言,将具备出版价值的高质量博士论文改编成高水平学术专著,也是高质量出版、精品出版的要求。双方共同努力,必将为专业出版领域添砖加瓦,打造更多原创精品。
参考文献
[1]童根兴.博士论文如何成书——一个学术出版社编辑的视角[J].出版发行研究,2019(7):66-72.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7713.1—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