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他们如何玩转微信公众账号

2015-06-0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刘松等

  编者按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方式,传统出版单位品牌形象建设和图书推广也随之有了更多的选择。

  如今,有不少关于阅读、出版的微信公众账号风生水起,本版关注3个小有名气的微信公众账号,看运营团队如何打造它们。

  “做書”: 讲好每一本书的幕后故事

  □刘松



“做書”团队

  运营心得

  我们是一个平台,我们只需要把这个平台做得足够好,努力让它更值得信任、托付。

  今年3月,我去参加“糖蒜广播”一期关于编辑主题的节目录制时,很紧张,话很少。那一期的主题是“图书编辑到底是做什么的”,播出的时候有人称编辑为“图书背后的卑微黑手”,在主持人说要结束时,我说我还有一段话想念给大家听。这段话出自一位业内人士写的一篇谈论编辑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很广,文章中这样写道:“在海量信息充斥的当下,编辑对选题的筛选和推荐,才是对作者、读者的更大价值。由若干编辑组成的编辑部、出版社,经过自己皓首穷经又热情敏感、耐心细致又充满灵气的工作,完成口碑的积累,品牌的建设,使作者乐于把自己心血结晶的作品放心地托付给他,使读者对这家出版社的平台产生不由分说的信任和超越功利的忠诚。若真能如此,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编辑会存在下去,比任何介质、任何形态的书更久远。”

  为什么要读它?我想,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普及:编辑是做什么的?对编辑来说,是一个提醒:我们到底是做什么的?

  做最好的图书故事平台

  “做最好的图书故事平台。”当时,写出这句话,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做書”成立的初衷是收集分享真实可用的出版经验,以利自己、利同业。这些内容涵盖出版的全部过程:从作者创作、选题策划、文稿编辑、装帧设计到最终的图书售卖;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阅读介质、出版趋势的探讨。如此专业的内容,未曾想,两年下来,竟积累了近20万用户。

  我们做过几次用户调查,最近一次是在今年3月,我们的微信用户到达10万的时候,有1063名用户参加了调查。数据显示,在用户方面,不少作家、学者、出版人、媒体人都在订阅“做書”,有相当一部分用户是因为他们的分享或推荐而关注。在内容方面,有大量封面图片的文章、各种书单榜单最受读者欢迎。

  但最迷人的,是那些在人与书、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身为审稿编辑的我,体会是最深的。

  关于书的动人故事讲不完

  这里有两个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郭时羽在《〈恽敬集〉的出版故事》微信文章中曾这样写道:“2014年11月11日,在慕尼黑机场,我收到社里的消息:《恽敬集》获得第17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一等奖。自2007年进入上海古籍出版社担任编辑以来,我担任过不少好书的责编,也获得过几次全国性奖项,但这次获奖,可以说是最让我欣慰的一次,不为别的,只因为在它身上我投入了太多心血。回看当时的审稿记录,初写于2012年7月,补录于2013年3月,整整5页纸(和本文刚好一样长),结尾写道:‘虽然增加第三作者重新整理,确实增添了许多辛苦;但本稿经此处理,实为汇校汇评本,更具学术价值,庶几可更匹配《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品牌声望,也更不负所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

  虹影的《为什么写〈里娅传奇〉》微信文章中曾有这样的文字:“桑桑,这个聪慧的少年形象,在《里娅传奇》这本书里成了我对过去那些时期心灵的需求,那些消失的古巴国神奇传说,出现在这个故事里,同样是出于那时的梦想,想有一个里娅出现,得到她的拯救。想一想吧,桑桑向葛太太伸出了同情的手,他的行为感动了古巴国巫师里娅,她像天使一样,不惜牺牲自己让葛太太与儿子相见,安抚了她伤痛累累的心,当然也安抚了少年桑桑的心。女儿是我的第一个听众,当我讲到葛太太在花园里晾死去的儿子毛毛从小到大的衣服时,她哭了,说葛太太好可怜……”

  在这世上的万千种情谊里,大概只有人与书之间、编辑与作家之间的情谊,可以比爱情还要永恒和坚固。

  很多情况下,我是这些故事的第一个读者。这些发生在编辑和作者之间、作者与作品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故事,主角们大都平凡无奇,这些故事甚至都还在发生着——做完这一本,紧接着做下一本。因为许多原因,很多时候都伴随着痛苦、折磨、无奈和妥协,并不都是愉快的。但是我相信,一定有人前仆后继,或许并不像车洪才老先生用36年编写《普什图语汉语词典》那样传奇和伟大,但一定有人,你或者我——会想要用尽全力做好一本书,让知识得以传播,文明得以传承。

  (作者系“做書”创办人)

  “活页”:互推也可以很有趣

  □本报记者 范燕莹



“活页”团队

  运营心得

  做公众账号,不只是把内容做好,更重要的是运营。除了做好内容的更新,账号的互推、与读者用户的互动、做线下的活动等方方面面,都是账号运营必不可少的手段。

  “碎片化时代,阅读是一片片散落的活页,我们拾穗散页,提供优选的阅读解决方案。‘活页’,为阅读着想!”2010年8月,“绿茶书情”上线,一条条小小的书情是微博时代的一种阅读形态。时隔5年,现任中信出版社副总编辑、书评人绿茶带领其团队创办微信公众账号“活页”,并以上线一个月粉丝迅速破万的速度成长。

  “去机构化”吸引更多用户

  “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阅读入口”——这是绿茶给“活页”的一个定位。正如业内共识,微信作为出版社和出版机构自身的一种“标配”,其阅读类公众账号更多的是展示机构的形象,而且鲜有个性化的尝试。在绿茶看来,一般来说,机构化的阅读类公共账号的传播力相对偏弱。“去机构化”的阅读类公众账号给人的感觉更加客观、中立,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也是“活页”作为中信出版社旗下的新媒体品牌,区别于中信出版社本身的官方阅读账号的地方。

  尽管“活页”上线时间只有短短一个月,但粉丝已经过万。每天的阅读量维持在2000~3000次,高的时候能够达到每天5000~6000次。但绿茶坦言,在近期涨粉的速度上,“活页”的运营还是遭遇了瓶颈:“好像你的受众已经被网罗尽了。喜欢你的人该关注的都已经关注了,新的增长多少有些艰难。”在绿茶看来,对于一些阅读大号,每月保持1万~2万的增长速度很正常,但对于阅读小号而言,从0~1万的增速比较容易,但是1万往上就会比较艰难。“号越大,辐射力、传播力变强了之后,粉丝增长越快是必然的。”绿茶说。

  给人惊喜不断的互推创意

  “活页”运营之初,绿茶邀请设计师专门从标识到具体版式做了整体性的视觉规划包装。他强调说,“活页”排版基本不用第三方编辑器,因为“当几乎所有人都在使用这几个模板,再怎么改变花样都容易出现雷同”。“活页”采用的是自己的一套视觉体系。“别人可以学我,但我不能学别人,这也算是对一种细节上的苛求吧。”绿茶说。

  在推广方式上,互推是微信公众账号涨粉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互推似乎就是把一堆二维码码在一起求关注。上线一周后,“活页”同样发起了相关微信公众账号的互推,但“活页”摆脱了这种常见方式,把阅读账号比喻成一个个阅读列车的站点,模仿地铁线路图,给读者绘制了一张阅读列车运行图:始发站为“活页”,途经“未读”“做書”“飞芒翻书”“绿茶书情”“中信出版集团”“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纪文景”“新京报书评周刊”等20个阅读站点。

  每一个站点不只是将二维码附在上面,其介绍尽管只有短短几句话,但非常活泼、有趣。比如,“活页”团队对于“飞芒翻书”的介绍这样写道:“有人做书,有人翻书。站长万兴明和他的小伙伴都是翻书狂,喜欢纸质书的人都很可爱,发现纸书之美,是这个网络时代最缺乏的精神,当我们每天埋头玩手机时,会不会被‘飞芒翻书’拍摄的精美纸书感动。然后,拿起书,一页页翻读。本站颜值高,像一个纸书图书馆。”这种走心的趣味介绍远比一个个单调的二维码标识更有温度,也让书业同行和普通读者感受到,原来一个简单的互推可以变得这么有趣。

  内容和运营同等重要

  所谓“玩”微信,就要“玩”得有趣。大家司空见惯的名人名言,这个看似略显俗套的选题,“活页”将其完全颠覆,做出自己的新意。先拿出来一句名言,下面出现3个选项,这样可以让网友互动参与,并给出有趣的解释,并在版式上做了不少创新,这期策划收到很多网友的反馈,很多人在后台留言询问这是怎么做出来的。

  真正用心做优质的原创内容,才能让微信公众账号拥有持久的生命力。相比“十点读书”“慈怀读书会”等广受欢迎的文摘类微信公众账号,“活页”更注重原创。“我身上有很浓厚的传统媒体人的烙印,而且我不觉得现在做的是新媒体项目。”在传统媒体沉浸多年的绿茶,其优势之一就是知道如何用最新鲜的创意,制作更好的内容。

  4月21日,“活页”策划的“2015年读书之年”系列沙龙开始预热,联合中信书店在深圳机场落地一场“阅读,让城市更有气质”的阅读沙龙;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单向街空间策划的“阅读刷夜”活动,邀请了11个阅读公众账号共同参与活动,活动从晚8点到第二天早8点,不间断地通过读者接力朗读刷夜,“活页”也应邀参与其中。

  “未读”:做一个独立且美丽的阅读账号

  □本报记者 范燕莹



“未读”团队

  运营心得

  “未读”是独立的,它所搭建的阅读平台,不只是推荐“未读”之书,还会推荐与“未读”这个新媒体账号气质很搭调的一些别家的图书。

  “未读之书,未经之旅……”它为一群热爱生活、渴望新知、乐于分享的读者服务。无论你是艺术家、探索家、生活家,还是旅行家、文艺家、思想家,在“未读”的世界里,你都将成为优质阅读的欣赏家与分享家。这就是“未读”名字的由来及定位。

  2014年7月10日“未读”微信公众账号正式上线,截至目前,粉丝已超23万。实际上,偏小众、文艺一直是“未读”的个性标签,如何让一个略显“小众”的阅读账号走进出版人以外的广大读者视野,并吸引大量粉丝?用“未读”微信公众账号主编白明辉的一句话来概括则是:“我们走的是另外一条路。”

  独立的“泛文化”品牌

  什么是所谓的“未读”的另外一条路?“未读”刚开始成立时,其核心团队就设计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和模式:“未读”是独立的。“未读”的新媒体运营与公司的图书板块独立分开。白明辉分析说,对于一些传统的出版社或出版公司而言,他们的新媒体大多完全依附于自身的出版平台。出版社、出版公司利用自身的新媒体平台,围绕自己的图书产品做营销和推广,这其实对于新媒体平台发展是受限的。

  “未读”是独立的,它所搭建的阅读平台,不只是推荐“未读”之书,还会推荐与“未读”这个新媒体账号气质很搭调的一些别家的图书。“一些出版社、出版公司常常邀请‘未读’团队参加他们的活动,其实不是以一个出版公司同行、竞争者的身份,而是以媒体身份来邀请,他们把我们看做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出版、阅读类自媒体,这是其中的一个变化。”白明辉说。

  近日,“未读”推荐的《无言的宇宙:隐藏在24个数学公式背后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用诗意文字展示数学之美,让这个听起来相对枯燥的关于数学公式的故事,吸引了近10万的阅读量,并直接带动了这本书的销售。

  “未读”所涉及的不只是图书,还囊括了电影、摄影、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因此,“未读”将自身定位为一个“泛文化”的阅读品牌。“书只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渠道。电影、摄影等都是大文化的概念,‘未读’把这些内容都融合在微信平台上来做。”白明辉说。

  “在版式上,‘未读’有自己的特点,是完全区别于其他阅读类账号的。受到‘未读’的影响,一些账号也随之改版。”白明辉说。原因在于,目前很多相关微信账号在可视化方面还有待提升,而“未读”已经在视觉化表达上,做了很多有效尝试。因此,“未读”也被称之为最美的阅读公众账号之一。

  用户也是内容生产者

  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未读”策划的一期选题,主题为“你是怎么被你妈妈骗大的”,这期富有温情、有趣的策划,当时仅互动的阅读量就达到2万多次,“未读”微信运营团队把用户互动的内容进行重新整理,选择在母亲节前一天发布,吸引了6万多次的阅读量。“粉丝的黏性很强,愿意参加互动。这样他们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读者,同时又变成了微信账号内容的生产者,来创造原创性的内容。

  很多读者在接触到“未读”之后,才逐渐了解到“未读”所在的联合天际(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还是一家民营图书策划公司。当一个微信账号的知名度大过一家公司的知名度,成为一个新媒体品牌的同时,与粉丝的黏性及互动性将大大增强。

  近日,国际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来到中国,“未读”与作者的中文出版方进行合作:将安东尼·布朗的门票、布袋、笔记本及《我爸爸》《我妈妈》在内的6本书的套装进行捆绑销售。“读者能够见到安东尼·布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把这项活动变成一个读者的节日。”白明辉说。

  在“未读”内容的原创性方面,“未读”创设了一个叫“有读”的栏目,利用自身的自媒体身份,挑选最新上市的好书,对其进行内容解读。另外,在“未读”的运营团队上,有很多外语很好的员工,及时将海外的图书、艺术、文化类资讯进行编译发送。

  在内容转载上,“未读”一方面转载自身的两个小号“电影公社”和“阅读时差”的优质内容。在其他账号内容的转载上,“未读”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而是在经过对方授权之后,对内容进行重新编辑和包装。同样的一篇文章,“未读”会对其做版式上的改变。另外,从标题、导语、介绍等方面进行内容上的增补,表明“未读”的阅读立场和态度。

  (本版图片均由被采访对象提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