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学术期刊评价中的异化与复归

2014-05-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作者:陈金清
  【核心提示】学术期刊评价只具有相对价值,对科研管理部门也只具有参考意义。科研管理部门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制定完善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从单纯考核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向考核论文质量转变,从片面考核科研成果向全面考核工作业绩转变,从短期频繁考核向长短期结合考核转变。

  学术期刊评价是指评价主体通过制定一定的标准对学术期刊的作用、地位、影响等所作的综合判断。客观地说,开展学术期刊评价,对于合理分配学术资源、促进学术研究繁荣、提升学术期刊质量具有较好的积极意义。然而,随着学术评价的盛行,学术界及期刊界出现了过于迷信期刊评价及核心期刊的消极现象,学术评价本应是促进学术和期刊发展的有益活动,现在却反过来成为制约学术创造者和期刊从业者的异化活动。认真总结学术期刊评价的经验教训,矫正学术期刊评价中的异化现象,复归学术期刊评价的正途,对于推动学术繁荣和期刊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评价只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评价的模糊性决定学术期刊评价的相对性,从而决定学术评价只具有参考意义。学术期刊可依据其内在的质量区分为不同的等级。过去,区分学术期刊的优劣好坏主要采用定性方式。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信息情报学家加菲尔德博士开始将量化方式引进学术期刊研究,他通过对期刊文献引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量被引用文献集中在少数刊物上,而少量被引文献又高度分散在大量期刊中”,他将“少数刊物”确定为核心期刊,即质量较高的重要期刊。这一量化研究方法上世纪七十年代传入我国,八九十年代开始流行,目前有多家机构对学术期刊进行量化研究,所采用的指标主要有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Web下载量等。有的评价机构在对学术期刊进行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又辅之以定性研究。

  应该说,量化研究方法的引入提高了对学术期刊研究的准确性,尤其是将定量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更有助于提高学术期刊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但是,任何研究方法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缘于认识对象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人类认识的客观对象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作为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其边界的区分不具有十分清晰的特征,并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而是具有渐进性、模糊性,认识对象的模糊性决定了人类认识的模糊性。模糊数学的创始人札德指出:“可以把模糊集合论的提出,看成是为研究某种类型的不清晰性建立一套概念和方法的尝试。这种不清晰性发生在我们的研究对象构成的类的边界不能截然确定时。模糊性所涉及的是从属于到不属于的变化过程的渐进性。”学术期刊作为刊载高级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本身具有十分复杂性特征;作为一个对象的集合体,其高下优劣的区别,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其与相邻的刊物质量的区别并不具有十分清晰截然分明的界限,而是具有模糊性。企图用某几种数据将学术期刊的质量排出十分精确的位次是办不到的,因为认识对象的模糊性决定了认识本身的模糊性。因此,学术期刊评价只具有相对性,其评价结果只具有参考价值。

  认识不足易导致评价异化

  对学术期刊评价的相对性认识不足必然出现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崇拜,从而导致学术期刊评价的异化。这主要表现为:

  一是量化指标与学术期刊编辑者相异化,成为制约学术期刊编辑者的对立物。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者,理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挑选和编辑高质量的学术产品上。而学术评价机构简单地用一些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作为评定核心与非核心期刊的标准,使得学术期刊的编辑者为了使刊物跻身于核心阵营,不再坚守学术发展的正确导向,而是将期刊评价指标作为办刊的指挥棒,千方百计提高量化指标,甚至不惜弄虚作假。量化指标本来是学术期刊质量的内在反映,只有刊物的学术质量提高了,量化指标才会相应提高。现在反过来,好像量化指标高了,刊物的质量就高,因而一些刊物的编辑者的行动完全受量化指标制约,量化指标成为控制编辑者行动的异化物。

  二是核心期刊与学者相异化,成为制约学术产品创作者的对立物。将学术期刊划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核心期刊的质量高于非核心期刊,刊登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整体质量要优于非核心期刊。但是,一些单位把这种划分绝对化,只注重刊物级别,不注重论文的内在质量,完全以刊评文。一些单位规定,在考核和评职、评奖过程中,核心期刊上的一篇论文可比数篇非核心期刊论文,更有甚者视非核心期刊论文为无效论文。由此,一些学者不是潜心研究学问,而是想方设法迎合核心期刊的需要,撰写应景文章,围绕核心期刊寻找选题,甘愿受核心期刊支配,核心期刊无形中成为学者的控制者。

  三是学术期刊评价与科研管理相异化,成为制约学术繁荣和发展的对立物。对于高校、科研机构来说,以学术评价机构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加强对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有利于形成鼓励竞争和创新的良好局面。然而,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在考核教师和科研人员时,往往单纯以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学术期刊评价机构认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评定职称、业务考核、选人用人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而一些教师和科研人员迫于考核和晋级的压力,为了在核心期刊上多发文章,不惜粗制滥造、东拼西凑,个别人甚至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导致学术不端事件频频发生。可见,科研管理机构如果不恰当地运用学术期刊评价机构的研究成果,学术期刊评价不但不能成为加强科研管理的重要参考,反而阻碍科学管理和繁荣学术研究,助长学术泡沫和垃圾,败坏学术风气。

  异化的复归:学术期刊评价回归本位的途径

  学术期刊评价的异化已严重地制约了学术研究的繁荣和发展。消除异化,使学术期刊评价回归正途,更好地为作者投稿、读者订阅及科研管理部门加强管理提供参考,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措施消除异化,使学术期刊评价回归本位。一是破除对学术期刊量化指标的崇拜,注重定量和定性评价的结合。一般来说,定量评价比定性评价更具体、更精细、更具可操作性。任何指标都有其局限性,都不可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状况。况且,作为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其质量包括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及出版质量等,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单纯的量化指标不足以衡量学术期刊的全面质量。定性评价是指,邀请学科专家、期刊同行、文献学专家及读者对期刊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估。这种定性评价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甚至随意性,但是参与评价的人数愈多,其主观成分就愈少,就愈接近于真实。因此,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再辅之以定量评价,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刊物的真实状况。二是破除对核心期刊的崇拜,变以刊评文为以质评文。核心期刊的整体质量高于非核心期刊,但并不代表核心期刊所登载的每一篇文章都优于非核心期刊的文章。对核心期刊的崇拜易导致以刊评文,认为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就是高质量论文,这对论文作者尤其是非核心期刊论文作者是极不公平的。实际上,许多非核心期刊也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论文,而一些所谓核心期刊却发表了不少质量低劣的论文。一味追求以刊评文,既不科学、不准确,同时也挫伤了非核心期刊作者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阻碍了他们的成长进步。因此,必须破除对核心期刊的崇拜,变以刊评文为以质评文,让大批优秀作者从核心期刊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只要他们的成果具有创新性,即使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也应同样受到重视。三是正确认识学术期刊评价的相对价值,完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因此,即使把二者结合起来,也很难将学术期刊按质量高低排出精确的位次,不同的评价机构排出的核心期刊及其位次不尽一致便是明证。因此,如前所述,学术期刊评价只具有相对价值,对科研管理部门也只具有参考意义。科研管理部门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制定完善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从单纯考核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向考核论文质量转变,从片面考核科研成果向全面考核工作业绩转变,从短期频繁考核向长短期结合考核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科研人员深入进行研究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繁荣和发展,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江汉论坛》杂志社)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