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互联网时代科普期刊的生存之道

2015-06-08 来源:上海市期刊协会 许 蕾

  这是一个让媒体从高门槛的专业机构,转变成普通人自己制作内容、传播信息的时代。互联网的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报纸的功能日渐被其取代,一家接一家报纸宣布休刊,期刊业也危机四伏。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有以下三个特征:

  杂——发展迅猛、良莠不齐

  很多自媒体上线不需要审批,只要有热情有精力,尽可开通自己的传播平台。在百度中键入“科普博客”,可以搜索到20万个结果;键入“医学科普微博”,得到的数字是52万。我们一直抱怨作者科普热情低下、约不到好作者、抢不到好稿子,可看看在互联网上,那里热闹非凡,情绪高涨。

  然而,发布内容不需要审核,也形成了自媒体良莠不齐的现实。以中医科普自媒体为例,自称“老中医”的比比皆是,粉丝上万的“大师”在业界闻所未闻,以“中国”“华夏”命名的中医论坛一个接一个。理论上受到监管的出版领域,张悟本的阴影还挥之不去,在完全失去约束的自媒体里,会出现怎样的医学“大谣”,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了。自媒体的公信力受人置疑,这是目前无法避免的硬伤。

  快——传播迅捷、交互性强

  自媒体之传播速度和交互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出一本期刊,最快也要十天半月的;出一张报纸,最快一天。发表一段微博、微信,几秒钟后就可被读者读到。最颠覆性的是,几分钟后你就可能看到读者的阅读感受,并且和读者对话。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自媒体作者的发布初衷,在一定程度上从“我要写什么”,变成了“读者要看什么”,“我写什么才会被转发、被关注,粉丝量才会飙升”。对科普出版市场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编辑们一直头痛的作者视角和读者市场脱节问题将不再是问题。然而这种浮躁、缺少咀嚼和思考的传播对科普传播本身来说,又有多少促进作用?科普出版已经受到了市场营销的强力左右,如果再被更市场化的点击率、转发率、粉丝数刺激,难道不会偏离航道?

  多——海量选择、难以取舍

  自媒体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个海量选择的时代。当一位科普作者在他的网上论坛、博客、微博、微群、个人微信、微信公众平台之间来回穿梭的时候,很难想象他有精力去做好其中的任何一项。而实际上,他的眼睛还看着方兴未艾的微官网、易信公众平台,心里还忧虑着必将出现的功能更新更强大的自媒体。

  而当一位读者面对众多的科普自媒体时,他也在苦恼:谁是原创的、谁是转发的,谁是垃圾、谁是鸡肋、谁又是值得收藏和分享的?

  这样的自媒体浪潮,对传统出版来说堪比漩涡和冰山,而本文所述及的“杂、快、多”,仅仅是冰山一角。传统媒体的末日真的到了吗?笔者认为,危机之中也有机遇和挑战,科普期刊把握以下三点,有可能摆脱漩涡、绕行冰山、激流勇进。

  一、以“精品”脱颖“杂货”

  无论科普传播的载体如何变,传播的是知识这一点属性不会变;所以无论将来出版传播业会变成什么样子,“内容为王”的出版第一要素不会变。只要有过硬的内容,就不怕被淹没在成千上万的同类项里。自媒体时代,读者取舍完全自主,内容质量是他们选择你还是他的决定因素。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你得学习适当的推销手段或者借助外力宣传自己。

  所以对期刊来说,首先要研究你的专业和读者之间最有效的对接点,然后以专业特长为基础向特定的读者发布内容。同时,应牢记自己规范、严谨的特长,不要向口无遮拦、信手涂鸦的新媒体看齐,否则是邯郸学步,不仅学不会它们的灵活有趣,反而把自己的公信力丢掉了。要记住,网上多的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自媒体,可能你做到了与众不同的责任和坚持,就能赢得读者的信任和跟随。

  二、把“快餐”做成“老汤”

  自媒体尤其是微信的交互功能,是传统期刊工作者十分向往的。以往耗时漫长的读者反馈、市场调查,在自媒体平台上全部变成即时进行时。人与人之间的即时对话、交流,也是对期刊出版来说非常重要而传统媒体做不到的。

  所以,科普期刊大可利用好自媒体平台,去开发和组织你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去不断跟进影响你的受众。尤其是医学科普期刊,传统媒体读者老化的问题有可能在自媒体领域得到彻底解决。但同时,科普期刊在利用自媒体的交互功能时,要注意不被自媒体的“短、平、快”套牢,要知道大多数科学尤其是医学领域的研究和进展远没有达到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速度,那些适合文学、艺术、社交的碎片化网络文字,快速博粉丝的炒作手段,并不适合规范、严谨的科学传播。

  你是希望自己的期刊短时间内博取眼球,还是希望自己的思想实实在在地影响一批人?笔者认为,大多数的科普期刊工作者是后者。那么,就不必心急做“快餐”,认真地慢慢做,用心地和读者交流,时间会去粗存精,会让作品沉淀积累变成“老汤”。只要坚持了第一条——做精品科普,就不要担心被淘汰。自媒体只是技术,而科普传播的是思想、是科学,要利用新技术但不要依赖它,那么即使有一天自媒体也被淘汰了,你的读者还在、阵地还在。

  三、以“舍得”应对“海选”

  对科普工作者来说,很多人目前面临着如何选择自媒体平台的问题。“自留地”那么多,哪个都是向你敞开随你耕种,哪个也舍不得放,都去播种,最后肯定是没时间没人手去一块块施肥浇水除草,好一点的结果是欠收,最坏的很可能颗粒无收。所以,要学会舍得,有舍方有得,有得必有舍。读懂舍得,于养生有益,于事业有益。

  每种自媒体平台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微博胜在短,博客赢在长,微信主互动,微群重抱团,同时,它们也有各自的弊端。你有哪些特长和资源,有能力做到什么,就专一地去做某一项,不必遗憾不能涉足更多,“任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科普工作者该有这样的定力和坚持。

  总之,自媒体科普传播主动性大、随意性大,同时缺乏规范化,并因此缺乏公信力。很多自媒体平台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比如加强公众平台审核、限制群发数、限制粉丝量等,来减少可能的信息传播危害。也因此,大多数自媒体目前还是“在野”的状态,这就是传统媒体的机遇。科普期刊利用自媒体的强项,结合传统媒体的优势,有可能取长补短,打造出新颖、灵活又规范、可信的科普全媒体。(作者为《大众医学》副主编)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