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该领域的发展状况。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尤其是华文学术期刊如何实现更有效的传播,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由澳门大学主办、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与澳门研究中心承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南国学术》出版发行暨华文期刊发展趋势研讨会日前在澳门举行。在此次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多家学术期刊的代表以及专家学者以《南国学术》为研究样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名家论道打造刊物气质
研讨会期间,澳门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南国学术》编委会主任郝雨凡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南国学术》的办刊目标是利用3年~5年时间办成大中华地区具有标杆性、旗帜性、国际性、引领性的学术期刊。显然,这样一个目标无疑对刊物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翻阅第一期《南国学术》可以发现,在16篇文章中,有5篇的第一作者来自海外,8篇文章来自国内多家著名高校的学者,其他几篇文章来自地方社科院以及编译局。对此,《南国学术》总编辑田卫平介绍说,为了使读者对学问产生敬畏、敬仰之心,刊物在内容上力求深邃厚重。具体的做法是,以“大人文、跨学科、超界域”为发稿理念,以研究真问题为中心,以学术信息量大、前沿问题多、观点鲜明且论述深刻、多学科交叉延伸而见长。在新华文摘杂志社总编辑喻阳看来,集众多名家、大家文章于其中的《南国学术》有着较高的水准。
田卫平表示,杂志当中《名家面对面》《圆桌会议实录》《前沿聚焦》《百家争鸣》《东西文明对话》等栏目的设置,目的就在于改变目前综合性学术期刊论文“拼盘式”的局面,还杂志“杂”与“志”的本来面目和主要功能。在《光明日报》理论部副主任薄洁萍看来,文化走出去,学术刊物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如何在借鉴国外期刊理念基础上挖掘自己原创性的东西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
形式多样力求清新可观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学术期刊多是一副严肃、枯燥甚至古板的面孔,阅读起来也很费力。而《南国学术》通过形式上的创新和探索—明快清晰的封面以及内文中对版心、版式、版面所做的艺术化设计,让这本学术期刊令人眼前一亮。
田卫平告诉记者,为了从视觉上吸引更多的青年读者,他们还精选了100多幅图片穿插于正文当中,用于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微言大义”。这种将图片穿插于学术论文之中的做法,在外文期刊中偶尔有之,但在中文学术期刊中却较少出现,而把图片作为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量使用更是一种新尝试。
《澳门理工学报》总编辑刘泽生提到,由于图片的使用会涉及版权问题,因此,大量使用图片对于《南国学术》编辑团队来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薄洁萍表示,学术期刊能够使用图片固然是好事,但如何把图片在论文中搭配得当仍然需要学术期刊编辑有所考量。比如,同样一个人物在文中出现时用一张图片足以,图片与文字之间的距离也可以适当留白等。
优质稿源和有效传播是关键
学术期刊要想办得有声有色,必然需要依靠优质的稿源,而作者投稿反过来又会考虑到期刊的定位和影响力。那么,对于《南国学术》这样综合性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来说,如何吸收到优质稿源并实现有效传播呢?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副主任王文军表示,要想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关键就在于能够吸引到国内好的读者群,刊物核心读者群构建是刊物水准的保证。在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主任郭忠华看来,如果刊物能够重点打造一批栏目并产生重点影响,在吸收优质稿源上就会占有优势。
在提升刊物影响力和实现有效传播方面,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忠建议,期刊可以针对某一个重点问题、重点领域举办学术活动。这样不仅期刊的影响会自然上升,稿源也可以得到有效保证。王文军和郭忠华则表示,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期刊还是需要尽快进入学术期刊核心评价体系当中,比如,“CSSCI”期刊评价系统以及美国“SSCI”或者“A&HCI”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