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王泉根:儿童文学的“独特”与“融合

2015-06-02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者按

  今天,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如约而至。儿童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现当代儿童文学,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间出现了一代代闻名遐迩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创作了一部部耳熟能详的儿童文学经典,塑造了一批批令人难忘的经典人物形象。

  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文本创作,也离不开理论研究。本报记者就儿童文学的存在价值、成人文学主宰背景下的儿童文学的独特性、中西比较视野下的本土原创儿童文学特色等话题,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导,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王泉根进行了专访。

  “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

  学术周刊:关于“儿童文学”,众说纷纭,至今仍无统一定义。您从事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多年,您认为儿童文学是什么?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什么?

  王泉根: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为了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创作、出版的精神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人类之所以创作儿童文学,在于需要通过这种适合儿童思维特征和儿童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来与下一代进行精神沟通、对话,以传达人类社会对下一代所寄予的文化期待。人的一生中,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但最早接触的就是儿童文学。儿童时代接触到的优秀文学作品,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影响。

  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非常“儿童化”的。儿童正处于人生做梦的阶段,想象力最为丰富。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童话、寓言、动物故事、科幻小说等叙事性文学,充满着儿童的幻想与想象,儿童的观察视角和表达方式,儿童的心智与情趣,给了儿童许多快乐、幻想与感动,使他们不为现实所拘束。同时,儿童文学还是一种充满幽默趣味、阳光色彩、游戏精神的文学,张扬儿童天性,助长儿童本性上的善心与美质。从整体上说,爱看童话的孩子不会变坏。

  学术周刊:您刚才谈到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那么,成人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时,是否需遵循一定的创作标准?

  王泉根:这涉及“儿童观”的问题。人类之所以还要在成人文学之外,再创造出一种专为未成年人服务的文学,其根本原因与价值在于充分呈现人类社会尊重儿童的权利与社会地位,充分理解和满足儿童世界具有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特殊的精神需求与文学接受图式。然而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出版者、阐释者乃至讲解者都是成年人,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给定方式,其实质乃是成年人的儿童观问题,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儿童命运、地位、权利,也就有什么样的儿童文学的艺术精神与美学品性。

  儿童文学的成人作家不可能复归到儿童状态,因而在儿童文学创作中选取的“儿童视角”,是指努力地以儿童的感受形式、思维方式、叙事策略和语言句式,去重新诠释和表现世界,表现儿童“绝假存真”的生命本真。曾有一些看不起儿童文学的所谓的作家说,儿童文学是“为小孩缝尿布”,成人文学则是“为皇帝做新衣”,我觉得真正的作家绝对不会这样说。托尔斯泰创作出《复活》、《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巨著,但他最看重的则是为乡村学校孩子编写的童书童话,如《狼来了》、《拔萝卜》等。

  学术周刊:儿童文学应秉持怎样的艺术精神与美学品性?

  王泉根:文学的终极价值在于凝聚起历史与现实、人生与人性、上代与下代之间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从本质上说,“以善为美”是为了在下一代心里做好一个人之为人的打底工作,以保证下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以善为美”的内涵正在于儿童自身,即通过艺术形象化的审美愉悦来陶冶和优化儿童的精神生命世界。

  儿童文学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学术周刊:相比成人文学,儿童文学有哪些独特性?

  王泉根:与成人文学相比,儿童文学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创作者、购买者乃至讲解者都是成年人,而接受对象是少不更事的孩子;生产者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决定着生产什么、怎么生产,而消费者却始终只能充任被动的接受者。于是,由成人创作的儿童文学势必出现两种相悖现象:一种是处处以儿童为中心、“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陈伯吹语)的契合小读者审美趣味与接受心理的纯粹的儿童文学,例如安徒生童话;另一种是出于成年人某种需要的形式上的儿童文学。只是后者虽有的也能鼓噪一时,但不会给孩子留下太多的痕迹。

  少年儿童的文学鉴赏兴趣,并不恪守于成年人为他们主观划定的“儿童文学”圈子,他们还从成人文学中找寻适合自己审美趣味的作品。于是,一些为大读者创作的作品就出现在小读者———尤其是正在走向青年阶段的少年读者的书包里、课桌上。这是因为孩子的文学修养、视读经验、审美理想在变化、生长着,并对这个广阔而复杂的由成年人主宰的人的世界充满好奇心。

  于是,孩子实际上认定和阅读的儿童文学,除前面所说的以儿童为中心而创作的、契合小读者审美趣味与接受心理的“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外,还包括表现成年人眼光中的现实世界或心灵中的幻想世界为中心内容的“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这类文学作品中的童年记忆、少年心态、魔幻手法、变形组合、动物形象、拟人方式、荒诞情调、游戏精神、喜剧意识等艺术因素吸引着小读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的故事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了。因此,我认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

  学术周刊:在传媒多元化、网络游戏动漫影视争抢儿童读者的当下,儿童文学应该怎样做?

  王泉根:就儿童文学本身而言,必须将文学品质与读者接受作为自己的目标,坚持文学的多样化与艺术性。“双轨并进”正是当下儿童文学选择的清醒策略。所谓“双轨”,是指主要为中学生年龄段服务的典型化文学与主要为小学生年龄段服务的类型化文学。典型化文学,坚持的是我们久已习惯了的“传统”精致化创作路数,青春、校园、成长、情感是其主要艺术元素,如《千雯之舞》、《奇迹花园》、《会写字的梧桐叶》。类型化文学如“校园接龙类”作品,紧贴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心灵世界,阳光、情趣、幽默、互动是其重要艺术元素。当然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但儿童文学作家与出版人“为谁写”、“为谁出”的读者定位意识已是越来越明确。

  吸纳信息化时代的“时尚因素”、顺势而为也是作家或出版社尝试的新途径。最近一批优秀儿童文学作家已责无旁贷地进军儿童网游,为儿童写网游文学作品,用儿童文学改变网游。其中的标志性作品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开始出版的《植物大战僵尸》系列,作者包括金波、高洪波、葛冰、白冰、刘丙钧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直接参与儿童网游图书创作,从根本上保证了网游产品的道德底线与文化品质,更多地在作品中融入了宽容、尊重、友谊等正面价值观与行为方式。

  由于儿童网游题材作品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儿童视角、儿童本位的写作,注重儿童情趣、儿童参与及游戏精神,因而深受孩子们喜爱,同时也开发了新世纪原创儿童文学的一个新品种———儿童网游文学,对于改变当下网络游戏的荒杂局面、提升网游特别是儿童网游的品质和艺术,都是一件值得肯定的文学行为。

  中国儿童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学术周刊:据了解,儿童文学出版份额在传统出版中日益增长,但其中的国外儿童文学就占据了半壁江山,您觉得,在国外儿童文学的“冲击”下,本土原创儿童文学怎样才能脱颖而出?

  王泉根:就世界范围的现当代原创儿童文学而言,西方儿童文学以欧美为代表,取向于幻想型文学,更多强调文学的想象与诗性,侧重于文学的审美与娱乐作用。东方儿童文学以中国为代表,选择的是现实型文学的路向,体现为对现实的描摹、反思、评判与想象,侧重于文学的认识与教育作用。理想的原创作品,应该是这两者的互补和共生,而不是顾此失彼。因此,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哈利·波特》”、“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安徒生”的质疑背后所隐含的“中国没有儿童文学”、“中国产生不了一流儿童文学作品”的论调,实在是荒谬的。中国没有安徒生与《哈利·波特》,只能说明我们在幻想型儿童文学生产方面有所欠缺,但我们的现实型儿童文学丝毫不逊于西方。

  因此,即使在充满魔幻、刺激元素的西方幻想型作品风行的当下,现实主义精神依然被定格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美学坐标上,并成为本土原创脱颖而出的根本。当下中国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有两个亮点:一是关注重大生存灾难的“地震儿童文学”,二是关注“三农”问题的“农民工子弟文学”。如后者主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弟的教育、生活、心理孤独问题乃至由此诱发的社会问题,《当着落叶纷飞》、《蓝天下的课桌》正在化为砥砺农村孩子意志的利器与奋发进取的动力。

  从整体上看,近年我国儿童文学原创生产呈现出良性发展、多元共生的态势,但也存在着同质化、平庸化倾向,个性化艺术风格欠缺等不少问题,还是那句老话,机会与挑战并存,一切要靠我们的自强、自励、自律。

  学术家园:现实总是与历史相连。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儿童文学以怎样的形式来表现与纪念?

  王泉根: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也是一宗宝贵的文学资源。数代儿童文学作家都满怀激情创作过丰富多彩的小说作品。从现有资料考察,最早涉足抗战题材儿童小说创作的是陈伯吹,同时期的还有茅盾等作家,这一时期的抗战题材儿童小说,直接诞生于战火纷飞、全民抗战的岁月,奠定了抗战题材儿童小说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基调。抗战题材儿童小说创作的第二波热潮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时期,加强少年儿童的革命传统教育,用爱国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引领儿童,是这一时期儿童小说创作的主脉,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小兵张嘎》、《小游击队员》等。

  进入新世纪后,抗战题材儿童小说作家多生长在和平年代,通过想象、诠释、反思抗战,力求理想的重建与召唤,精神的砥砺与升华。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段伟大的历史,我所在的北师大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去年参与主办了“烽火燎原原创少年小说笔会”,邀请儿童文学作家共商加强抗战题材原创少年小说的创作,经过一年多的锻造、打磨,《天火》、《水巷口》等首批八部作品面世,体现了新世纪抗战题材儿童文学的艺术自觉。

  无论是战争年代“零距离”接触,还是“十七年”期间“近距离”观照,抑或新世纪“远距离”反思,以及2015年“烽火燎原”系列小说的集体登场,这些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作家,用儿童小说的艺术形式来直面抗战、描写抗战、反思抗战,正是为了让我们一起来面对这段历史、反思这场战争,加倍地珍惜和平;让今天的孩子多了解历史一分,多感念当下一分。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