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文学期刊助力全民阅读

2015-05-29 来源:中国作家网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对于在文学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文学期刊来说,尤其感到振奋。而与此同时,文学期刊社在今天也要面对转企改制、新媒体冲击、版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在此情形下,文学期刊要一手托起作者、一手托起读者,还真需要下点功夫、费点脑筋。

  不久前,《小说选刊》杂志社在江西举办了全国文学期刊高峰论坛。来自《雨花》《芒种》《花城》《新华文摘》《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文学期刊社的主编、编辑与当地作家、读者沟通交流,分享办刊经验,期待实现文学期刊的解困突围,助力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小说选刊》主编其其格,以及刘华、林那北、梁彬、田瑛、温燕霞、程峰等20余人与会。论坛由《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主持。

  自己都看不下去,读者怎么会喜欢

  几乎所有文学期刊的主编都在反复强调,即便是在今天,“内容为王”仍然是最关键的,用他们的话说:“如果自己都看不下去,那凭什么要求读者掏钱购买刊物呢?”在其其格看来,文学刊物要吸引读者,首先得“有看头”,“出人出作品”是文学刊物始终要坚守的,这也正体现了一代代文学期刊人的理想和情怀。几十年里,文学期刊见证了文学生态的变化。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高峰和此后的低潮之后,文学期刊或许能在这个全民阅读时代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那些优秀的文学刊物都把刊发好作品放在首位,原创刊物的坚守为选刊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丰富、优质的作品作者资源。它们保持着文学的审美传统,担负着文学薪火相传的责任使命。

  《芒种》主编张启智说,现在全国刊发文学作品的刊物有几百家,大家都盯着那些知名作家,希望刊发他们的稿子。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鞭打快牛”,有些作家被逼着“高产”,一年能写七八个中篇,这样作品质量就很成问题。一方面大量作家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看上去一片繁盛;另一方面,真正能留得下、传得开的作品少之又少,读者并不买账。“没有好作品,文学期刊很难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

  互联网思维其实就是“为读者办刊”

  人们总是在说,新媒体对阅读形成了巨大冲击,这当然是事实,但新媒体的问世也赋予阅读新的载体和形式。读者的选择更加自由、便捷,互动性也让阅读体验比以往更丰富有趣。在“互联网+”的情境下,任何人都无法在网外生存。在刊物主编们看来,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强调用户体验,这与过去所说的“为读者办刊”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小说月报》执行主编徐晨亮对互联网和新媒体非常熟悉。他说,互联网时代期刊的盈利模式与此前的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过去我们是通过编辑工作让读者阅读到好作品,现在是把好小说放到更大的平台上,让更多人知道,同影视公司、企业展开合作。此外,让影视专业的学生改编微电影,拉近年轻读者和小说的距离,这些都是《小说月报》近几年一直在尝试的。“只要保证质量,把确定下来的办刊思路融合到新形式中去,期刊就能获得很好的收益。”

  发挥期刊读者俱乐部的作用

  创刊于1957年的《雨花》订阅数最多时有几十万份,后来不断下滑,“《雨花》读者俱乐部”的诞生实际上就是一次困中求变的突围。《雨花》主编李风宇说,《雨花》一直在调整定位和办刊思路,因为办杂志最重要的是找到好作者和读者群。调研显示,《雨花》的读者群年龄在45岁以上,那年轻读者去哪里了?就这样,“《雨花》读者俱乐部”在各地挂牌成立,由爱好文学、具有一定号召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或机构负责运行,活动以创作交流和阅读辅导为主。读者俱乐部吸引了江苏、安徽、贵州等地的读者,增强了刊物影响力,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此外,《雨花》走进校园、社区的活动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读者的资源是无限的,我们要在坚守的同时谋求新的发展。”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