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在国际核心期刊中的学术传播:现状与发展2015-05-29 来源:品牌 邓惟佳
摘要:本文通过对WOS平台2005-2014年的数据统计,尝试梳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在国际核心期刊(SSCI和A&HCI)的学术传播现状,结果发现虽然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和成绩,但分析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找解决的方法、制定相应对策才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的关键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SSCI和A&HCI;问题与对策 中共中央2004年3月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1],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中国学者在SSCI和A&HCI期刊发表文献成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在研究“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人文社会科学类)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态势和整体情况方面,有学者[2]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检索了中国大陆在国际核心刊物上自1900年至1949年间发表的几乎全部的论文,并从文献量、著者、机构、学科主题、核心期刊、引文等角度进行了归类统计和分析,用定量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实况、研究水平、科研布局等具体信息;还有学者[3]对改革开放之后(1978-2007)我国SSCI论文发表的基本态势进行了整体研究;类似这样的研究还有不少,绝大部分都是运用这种方法将一定时间段内中国学者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发表作为分析对象,研究之后发现[4]中国学者被SSCI和A&HCI收录的文献数量虽然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总体上具有稳步增长的特点,其未来发展前景具有较高的可预测性。除了整体情况分析,还有不少学者针对一些具体指标进行了细致而又系统的分析阐述,例如有学者[5]收集了1956年以来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几乎全部核心期刊研究成果,对其中47所高校的发文量、高层次文献比例、发文较多的学科领域/主题以及合作研究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这些学者[6]还在1956年以来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国际核心期刊成果研究中截取了大陆和香港各29位作者作为高产作者,并对大陆高产作者的基本信息、科研生产力和香港高产作者的研生产力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此外,还有学者[7]对建国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国际化发展中的学科和年代进行了重点分析。 本文在对2005-2014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状况(基于Web of Science)进行了详细的现状调查后认为,虽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对外传播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仅仅看到所取得的成绩只会导致继续发展的动力缺乏以及“不进则退”的国际地位丧失,分析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找解决的方法、制定相应对策才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的关键和有效途径。 一、从与自然科学学科比较中找寻提高学术文献发表数量的途径 根据WOS数据,中国学者2005-2014年在S S C I上共发表文献54368篇,在A&H C I上共发表文献6448篇,在S C I上共发表文献1502498;2005-2014年中国学者在SSCI和A&HCI来源期刊上发表文献的数量以近5倍的速度增长,并且两个数据库中的发文年度增长均比SCI来源期刊中中国学者年度发表文献要快,这显示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中发表数量的增长要高于自然科学领域。然而,从总体数量看,中国学者在SSCI和A&HCI来源期刊上发表文献的数量只有在SCI来源期刊发表文献数量的4%,这一较大差距说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中的国际影响力从数量上看和自然科学类相比仍然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 从两者比较来看,人文社科类研究中涉及意识形态的成份要比自然科学类高出许多,这将会导致期刊发表的成功率大大降低;其次,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中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的比例本身要高于人文社科类,也就是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者可发表的“国际学术阵地”要比自然科学类的小很多;第三,自然科学类研究成果大部分由实验和数据组成,而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除了数据搜集和分析外,大部分需要学者以较高的语言编制能力呈现其结果,因此在对学术语言的使用方面,人文社科类的要求更高,这对同样母语不是英语的中国学者来说要求本身就不同了;第四,两大学科领域中的科学研究学术体系与国际学术体系接轨程度也不一致,自然科学类由于内容和研究形式等原因与国际接轨较为紧密,而人文社科类由于政策制定、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等原因与该学科国际学术体系存在较大差别;最后,国际学术领域非常强调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具有极高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大国特别注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中国自然科学领域学术研究由于学科特性和起源已经基本使用实验等实证研究方法,而中国人文社科学科领域发展初期学习的是前苏联那套思辨的定性研究方法,且大部分国内高校对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实证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这些都是影响中国学者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献的重要原因。针对这样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目前亟需在学术语言和研究方法上缩短与国际学术体系的距离,才能有效提高国际学术期刊文献发表的数量和质量。 二、增加高质量文献发表数,在保持原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 根据WOS平台中的数据显示,中国学者在SSCI和A&HCI来源期刊上发表文献类型多样,按照数量和比例多少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论文(83%)、会议摘要(6%)、编辑材料(3%)、书评(3%)、评论(2%)和会议论文(2%)。根据学术惯例,论文、会议论文和评论在学术性和学术科研水平方面属于高质量文献,从数据来看,学术论文数量占到了发表文献的比例超过了80%,但另外两种学术质量较高的评论和会议论文比例却没有会议摘要和编辑材料高,甚至只有会议摘要的三分之一。因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应在继续发表论文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中评论类学术文献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提高这类高质量文献的发表数量;同时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其组织的主题性论文写作和发表,从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献类型质量上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此外,WOS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发表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和管理学。虽然优势学科学术成果对外传播要继续发扬光大,但长期学科发展不均衡会影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整体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因此其他学科也应该积极发展。随着中国各行各业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中国问题”和“中国现象”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学术领域也不例外。因此教育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语言学和文学等的中国学者应重点挖掘自身学科领域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问题,尝试将之与国际相关学科领域内的前沿成果相结合,以此提高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文章的成功率。 三、广泛传播中国发展的最新成就,提高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文献发表量 学术国际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成果发表的数量上,还应重点关注和分析其质量,尤其是在与世界各国比较的视角下,才能综合反映学术传播的效果。本文在对经济学、管理学和经济学这三个国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文献数量位列前三甲学科进行了质量考察后发现,管理学学科发表文献的数量虽然没有经济学多,但在文献被引状况和H指数方面却均超过了经济学,而排在第三位的教育学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与前两者有明显差距。在文献被引状况的国际比较(与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韩国和日本六国进行比较)中本文发现,中国的管理学和教育学在六国之中均名列前茅,偶有指标稍逊于德国,但经济学却始终在德国、法国和西班牙之后;此外,从三个学科学术文献所发期刊的影响因子以及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数量的比较来看,管理学稳坐第一,而教育学仍然与前两名的学科存在一定差距。 总体而言,这三个学科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文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如能在增加文献被引量和跻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这两个方面多下功夫,一定会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更上一个台阶。经济学和管理学之所以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献数量在各学科中遥遥领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政治、国家和社会等方面的国际地位提升等原因。正因如此,提高发表文献被引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在学术成果中广泛传播被世界关注的中国最新发展成就,这些内容都将成为国际学者研究中国的最佳依据和重要参考。除此之外,提高发表文献学术质量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是增加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文献发表量,因为只有在强者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证明自己的实力。同样如何在高质量学术期刊中发表学术文章也将在之后部分详细阐释。 四、积极发挥国内一流大学文科科研优势,鼓励一般院校投身学术对外传播大军 中国高校是中国学者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文献贡献最大的机构来源,2011年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也明确了高等院校和所属科研机构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对外传播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使命。本文对2005-2014年中国学者在SSCI和A&HCI来源期刊发表文献的机构来源情况做了数据统计,结果发现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位列发文数量前三甲,且贡献了中国学者在SSCI和A&HCI来源期刊中四分之一的发文量;此外,香港和澳门(一所)的大学占据了发文量排名前30位中30%的席位;除了数量方面的比例,以中国学者近10年在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中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管理学评论杂志》的6篇论文为例,所有数据显示来自中国的作者均为香港各大学的,也就是说国内高校近十年在这一顶级学术期刊上的文献发表量为零。这个现象虽长期客观存在但却不容忽视,因为它说明了中国大陆地区各高校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文献“任重而道远”的这个事实。 除去香港的高校,在国内高等院校中的一流部属高校是中国学者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文献来源机构的生力军,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4年中国学者在SSCI和A&HCI来源期刊中发表文献数量的大陆高校前十名依次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其中北京大学以领先第二名一倍的优势名列榜首,但其发文前十的学科或领域来看,只有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学科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范畴,发表的学术文献也只有20%属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成果,这说明像北京大学这样的国内顶尖高校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的科研成果更具国际影响力;此外,排名在第2-7位高校的学者在SSCI和A&HCI来源期刊中发文的40%左右属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成果;反而是前十中的后三位高校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域发文比例较高,分别为63%、53%和52%。从这些数据来看,虽然国内一流高校为中国学术成果对外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成果所占比例还不是很高,因此国内一流高校应该借鉴自身自然科学学科领域研究成果对外传播的经验,将其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推广中,积极提升学校综合科研能力和整体学术对外传播实力。 此外,除了国内一流高校,国家还应该鼓励各地方高校积极投身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对外传播的科研事业中,虽然目前一般院校的科研实力与一流高校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但由于全国一般地方高校的基数比较大,涉及学科范围比较广,因此如果每所院校都在学术对外传播中有所突破的话,那成果数量是相当可观的。为此,国家、教育部和各高校应该制定相应政策、实施相关项目来积极推动此项发展,比如有些高校实施“国内访问学者”项目,让本校年轻学者去国内一流高校访学,学习如何在国际学术圈展示科研成果的先进经验,从而提升该校的科研实力;还有的地方高校加大对国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科研奖励(经济奖赏和职称评定时的优先考虑等),从精神和物质双重角度鼓励本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从事学术成果对外传播活动;除了各高校的相关举措,教育职能部门和国家政府也应该创造和提供各种条件帮助一般高校提高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比如组织一些关于国际学术科研的工作坊,邀请国内一流高校中在国际学术核心期刊上发文量较多的学者作为专家进行专题讲授,除此之外还可以为高校设立一些以发表国际期刊学术论文为考核要求的专题科研项目等,这些都将会鼓励和帮助国内一般高校积极投身中国学术对外传播事业。综合来看,未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中的表现仍然应继续发挥顶尖高校的科研优势,以国内一流高校作为主力军,同时鼓励各地方高校积极参与其中,在各个学科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有所突破,这也就是所谓的“普遍开花、重点培养”策略。 五、进一步拓展国际学术合作发表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坚定的中国学术自信 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中,似乎各国都争相与美国进行多种合作,从经济到教育、从科技到文化,学术合作自然也不例外。从近十年中国学者在SSC I和A&HCI来源期刊上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学者合作发表文献的情况看,美国是我国学者最主要的合作伙伴,紧 随其后的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些传统学术强国也是我们主要的合作对象,除了这些国家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前沿性及前瞻性等原因之外,中国学者最擅长使用的国际学术语言依然是英语这一点也和与这些国家的高合作率密切相关。而新加坡、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或地区与我国学者的合作之所以紧密,地理位置、文化接近性以及研究主题的类似或相关性都是促成学术合作的重要原因。从本文统计的2005-2014年中国学者在SSCI和A&HCI来源期刊上发表文献排名前20位的合作国家或地区结果来看,第11-20名这个档次里的几乎都是欧洲国家,如法国、比利时、瑞士、西班牙、瑞典和意大利等,这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未来学术合作的发展契机。这些欧洲国家经济发达,各类科学研究水平也属世界较强之列,但由于语言差异和跨文化等原因,他们与中国学者的合作机会与频率远没有如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那般高,因此这是中国增强国际学术合作非常重要的一个增长点。为了发展和促成这个增长点,国家可以各种政策和手段鼓励一些中国年轻学者赴这些欧洲国家进行学位、学历教育学习,也可以鼓励国内年轻中国学者进行除英语之外的第三、第四种外语学习,解决了语言问题的中国学者便可以与这些欧洲国家学者进行更频繁的学术合作,并且共同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中发表科研成果。当然,这些欧洲国家的英语教育除了法国(由于文化因素)之外都是比较发达的,因此中国学者仍然以英语作为学术语言同样可以与之进行合作学术文献发表。 本文在进行有关“合作国家或地区”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时还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无法用WO S平台系统数据量化显示结果,但却客观存在,那就是即使中国学者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学者在SSC I和A&HCI来源期刊上的联合学术文献发表数量很多,但中国学者大部分都不是第一作者,甚至在非常靠后的作者排位上。这说明这些学术合作中,中国学者处于从属地位,这些国家的学者主导了整个学术研究的主题、方向和结构等核心要素,这对传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并不十分有利。当然,这一问题的改善并非朝夕可至,因为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向这些学术强国学习的阶段,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必须树立这样的意识:国际学术不是某几个发达国家的专利或专享,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也不是学术霸权的传播场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学者应该在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本国,重点关注和研究中国各方面发展的最新成果和面临问题,用世界的学术话语体系对外传播中国最新科研成果,从而建立坚定的中国学术自信。 作者简介:邓惟佳(1978-),女,汉族,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传播、学术传播、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媒介文化。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3.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test/2005-07/06/content_12421.htm,2015.1.8. [2]华薇娜,羌丽.20世纪上半叶走向世界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5:670-677. [3]刘莉,刘念才.1978-2007年我国SSCI论文发表的基本态势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10):1590-1594. [4]华薇娜,刘艳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基于SSCI和A&HCI的数据调研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30-34. [5]袁顺波,华薇娜,刘艳华.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高校科研生产力调研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27-33. [6]刘艳华,袁顺波,华薇娜.走向世界的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高产作者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4:15-18. [7]何小清.建国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国际化发展学科分析—基于S SC I、A&HC I(1956-2006)的定量分析[J].东岳论丛,2008,5:25-31.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