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期刊迈向国际:任重而道远——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的国际

2021-03-22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作 者】王紫萱、刘素琴、刘阔、许建、冯庆彩:《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

  【摘 要】[目的]比较研究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SCI期刊和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的发展现状,介绍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ES)采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策略,为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期刊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做法和经验。[方法]查阅各期刊网站,结合Web of Science、JCR和Elsevier提供的数据,分析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SCI期刊和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的差距,阐述在两期“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期间,JES在国际化发展上采取的办刊策略及所取得的成效。[结果]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期刊在办刊规模、计量指标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总体上远低于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JES采取国际化办刊策略主要包括组建国际化编委团队,采用国际采编生产系统和实施多渠道国际宣传。期刊JCR计量指标显著提升,文章在ScienceDirect上的下载量增加,作者国际化和读者国际化程度显著增强。[结论]国际化办刊策略显著提升JES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这可为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环境科学;英文期刊;世界一流期刊;国际化发展

  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是指期刊内容、品牌,引发国际受众关注和思考的能力。大幅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对促进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我国知识创新的成果,实现“文化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1]。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水平交流平台”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不断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先后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项目,不断加大对学术期刊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随着国家政策对本土期刊的日益重视,大多数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英文科技期刊的办刊经费已经大有改善,新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也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

  根据科睿唯安公司2020年发布的最新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3],在环境科学领域我国有11种SCI收录的英文期刊,其中4种是近10年创办的。但相对于全球环境科学领域的265种SCI期刊,我国仅占4%,而且只有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这一种期刊排在前25%(Q1区)。在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加快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对加强我国环境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英文期刊,其专业性强、学术起点高等特点,决定了它只有走国际化的道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4]。但通过文献调研发现,鲜有对于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期刊现状和国际化发展策略的报道,只有一些其他学科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分析[5,6]和国际化策略研究[7,8]的文献,而不同学科的期刊现状差异大,发展进程不一样,国际化发展研究也缺乏系统的策略探讨和成效评估。本研究以我国环境科学领域11种SCI收录的英文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从期刊基本情况、计量指标和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与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进行对比,找到差距和问题所在;然后以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JES)的国际化发展为例,详细介绍该刊近几年实施的国际化策略,阐述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期刊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关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内涵,中国科协组织相关专家和机构探讨后一致认为:发表最具原始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表征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具有较为深厚的学术资源积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主要学科影响力指标稳居学科领域定量统计排名前10%的科技期刊属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9]。根据科睿唯安公司最新发布的JCR,从全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265种SCI收录期刊中,选出中国环境科学领域的11种期刊和国际环境界广泛认可的8种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作为比较研究对象。在中国环境科学领域的11种SCI期刊中,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JES)因载文量最大、影响因子最高等特点成为本研究的重点分析对象。

  通过登录各期刊网站,查询各期刊的创刊时间和发行周期;通过科睿唯安公司的JCR数据库,查询各期刊2018—2019年度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查询各期刊2017—2019年的发文量和国外论文数量,分析中国环境科学领域11种英文SCI期刊的发展现状,并与国际环境领域的一流期刊进行比较。同时,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对JES在2016—2018年发表的专刊和与专刊发表时间相近的常规刊期的发文量、国外论文数量、即时引用次数等进行统计,统计时间为2020年4月27日。JES文章在ScienceDirect上的下载量由Elsevier提供。

  2 我国环境科学领域SCI期刊现状以及与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的差距

  表1和表2所示分别为我国环境科学领域SCI收录的英文期刊和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的基本信息和近两年的JCR指标[3]。我国环境科学领域SCI期刊大部分在近20年内创刊,且双月刊和季刊居多,其中有4种期刊在2020年获得第一个JCR影响因子。创刊最早的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1986年创刊。目前有一种期刊在Q1区,6种期刊在Q2区,近3年的年均发文量大部分都在100篇以下,国外作者论文占比除了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和Ecological Processes超过90%外,大部分期刊的国外作者论文占比都在5%——40%之间。


表1  2017—2019年中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SCI期刊的JCR指标
期刊名称 创刊年份 影响因子(JCR分区) 总被引频次 发文量a 3年平均发文量b 3年国外论文数量(占比)c
2018年 2019年 2018年 2019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89 3.556(Q2) 4.302(Q1) 12120 13563 341 331 341 338 308(30.4%)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2007 3.883(Q2) 4.053(Q2) 2039 2315 96 92 106 98 50(17.0%)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0 / 3.967(Q2) / 944 33 28 27 29 13(14.8%)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2013 / 3.770(Q2) / 851 38 36 39 38 102(90.3%)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88 1.917(Q3) 2.656(Q2) 2130 2301 70 61 60 64 25(13.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1986 1.970(Q3) 2.577(Q2) 1052 1238 58 46 56 53 115(71.9%)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2015 / 2.315(Q2) / 395 31 27 24 27 48(58.5%)
Journal of Arid Land 2009 1.357(Q3) 1.899(Q3) 728 1018 77 72 82 77 53(22.9%)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991 1.464(Q3) 1.854(Q3) 1209 1456 82 82 85 83 11(4.4%)
Ecological Processes 2012 / 1.642(Q3) / 535 43 41 50 45 124(92.5%)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4 1.423(Q4) 1.550(Q4) 1869 2228 207 205 211 208 222(35.6%)
  注:a 发文量主要统计的是研究论文和综述的数量;b 3年平均发文量是指2017—2019年的平均发文量;c 国外论文是指第一作者单位或通信作者单位来自海外的论文,3年国外论文数量是指2017—2019年的国外论文总量,占比是指国外论文数量占总发文量的比例。

表2  2017—2019年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的JCR指标
期刊名称 创刊年份 影响因子 总被引频次 发文量a 3年平均发文量b
2018年 2019年 2018年 2019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3 10.935 9.295 10483 11288 189 234 244 222
Water Research 1967 7.913 9.130 87258 99442 825 849 952 875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972 7.736 8.382 42166 42865 318 184 176 226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1988 7.044 8.086 13476 17121 274 464 471 403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1967 7.149 7.864 173191 187990 1631 1585 1548 1588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1978 7.943 7.577 23409 29467 271 594 877 581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87 5.714 6.792 48578 60363 1100 1491 1625 1405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1972 5.589 6.551 97467 134959 2748 4307 6314 4456
  注:a 发文量主要统计的是研究论文和综述的数量;b 3年平均发文量是指2017—2019年的平均发文量。

  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大部分创刊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行周期主要为月刊、半月刊或旬刊,所刊登的论文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这些期刊长期位于Q1区,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高,且发文量大。发文量表征期刊传载知识的容量,代表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它与影响因子一样是期刊的主要评价指标。国际一流期刊的年均发文量最高的为4456篇,最低的也有222篇。

  比较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和中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SCI期刊,可以看出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具有以下特点:(1)创刊普遍较早,且发行周期短;(2)年发文量大,有的期刊年发文量是中国环境领域SCI期刊的10倍或100倍以上;(3)作者遍布世界各国,而中国环境领域英文SCI期刊刊登的论文大部分来自中国作者。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因创办时间长、发文量大且作者分布广,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品牌效应,因而国际影响力也非常大,汇聚的高水平文章多,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也高,已经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相比而言,中国环境科学领域的英文SCI期刊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加大发文量、扩大影响力、走向国际化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中国环境科学领域的SCI期刊中,JES作为目前唯一进入Q1区的期刊,近20年一直在努力探索、积极寻求发展之道。特别是连续两期(2013—2015年、2016—2018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提升计划”)A类资助[10]以后,JES放眼于国际,改革创新,采取了组建国际化编委团队、采用国际采编生产系统和实施多渠道国际宣传等一系列国际化发展举措,这些措施在获取优质稿源、提高出版效率、扩大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 JES的国际化发展策略

  3.1 组建国际化编委团队


  国际化的编委团队是把关稿件质量、获取优质稿件、扩大期刊影响的关键因素,JES获得“提升计划”A类资助以后,采取了全球公开招聘主编、主编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期刊编委、规定编委职责与权益、邀请编委组织专刊等举措来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3.1.1 全球公开招聘主编

  JES在获得“提升计划”资助后,首先开始筹划新一届编委会,时任JES主编汤鸿霄院士也提出由于年事已高,希望辞去主编职务。2015年,JES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主编,最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华人科学家X. Chris Le教授受聘。主编X. Chris Le教授来自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系加拿大生物分析技术和环境健康领域首席科学家、阿尔伯塔大学医学院病理和实验医学系终身教授,曾获得阿尔伯塔大学为科研人员设立的最高荣誉——University Cup(大学杯),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主编任职以来,组织国际化编委会队伍,组稿特刊,撰写亮点文章评述,举办JES学术会议专场,邀请知名科学家撰写文章等等,为JES的发展尽心尽力,充分发挥了期刊领头人的作用。

  3.1.2 主编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期刊编委

  X. Chris Le教授受聘JES主编后,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加入JES编委会,如顾问陶澍院士(北京大学)、曲久辉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William Mitch教授(Stanford University,USA)等,副主编Yong Cai教授(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USA)、Paul K S Lam教授(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Michael J. Plewa教授(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SA)等,组建了包含顾问团队、副主编团队以及编委的新一届编委会,顺利完成了编委会的换届工作,新编委会的研究方向涉及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环境生物、环境毒理与健康、环境催化与材料、环境分析与方法、城市固体废弃物和绿色化学。编委会共76人,其中包括7名院士,海外编委和中国编委占比分别约为40%和60%。

  3.1.3 规定编委职责与权益

  新一届编委会成立后,主编和编辑部协商规范了编委的职责和权益。明确编委职责:在主编的组织下每年至少协助1——2期专刊的组稿工作;每年参加国际会议作报告时积极宣传、介绍期刊;每年为JES审稿不少于3篇等。同时,给予编委权益:编委文章不管是否投稿JES,都可提供专业英文润色服务;在JES期刊上发布编委的实验室介绍,以宣传编委的研究团队;编委获得荣誉时,比如在国际上获奖,或者被国际顶尖期刊任命为Associate Editor等,或者编委参与组织举办国际会议时,编辑部将在期刊上发News进行介绍,以扩大编委的学术影响力。

  3.1.4 邀请编委组织专刊

  为了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编委会商议并邀请编委围绕前沿领域组织专刊,集中刊载该领域的研究成果。2016—2018年,在主编的带领下,编委们以各自的研究领域为主题,策划组织专刊达7期。这些专刊汇集了一批全球优秀学者的高质量论文,集中反映了这些领域的前沿进展,大幅提高了期刊在业内的关注度。

  3.2 采用国际采编生产模式

  英文期刊国际化的关键一步是使用合适的国际通用采编系统,这对建立国际化审稿专家群体、吸引国际稿源、规范审稿流程、提高稿件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11,12]。从2014年1月起,JES采用Elsevier的Elsevier Editorial System(EES)投审稿系统,2016年9月改用EVISE系统,2019年11月更换为EM(Editorial Manager)系统。JES与时俱进地采用国际采编生产系统,规范了从作者投稿、编辑处理稿件,到同行专家审阅稿件、Elsevier后期排版生产、ScienceDirect平台发布的整个处理流程,大大提高了编辑工作的便捷性,提高了期刊的出版效率和国际影响力。

  3.2.1 缩短发表周期

  发表周期长短是科技期刊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3]。JES从2014年开始采用Elsevier的投审稿系统,文章录用后转给Elsevier后期生产部门,排版后即时在ScienceDirect平台的Article Online发布,但文章没有卷期、页码。当时JES是按期出版,按照期刊出版的相关规定,每一期的页数必须相同,所以每一期的所有稿件必须都排版后才能整期编排页码。而且,稿件的审稿周期有长有短,作者修改返回也有快有慢,按期发稿,快的稿件势必要等慢的稿件,这样无形间就延长了发表周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JES编辑广泛查阅国际大刊的做法,发现有些期刊如Water Research不设期,只设卷,因为每一卷的页数可以不同,稿件一旦录用即可排版编卷号和页码,处理快的稿件先发表,处理慢的后发表,这样可以缩短稿件的出版周期。从2015年开始,JES尝试按卷出版,不再设期;从2019年起正式采用多卷发表模式,Eslevier生产部门在ScienceDirect上同时打开两卷窗口,文章录用一篇就排版一篇,排完版就编卷号和页码发表。这样录用文章在20天左右就能在ScienceDirect平台上正式发布。这种模式彻底摆脱了按期出版要求每期页码数一致的限制,极大地缩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文章的引用率。比如2019年的文章在发表当年的影响因子即达到1.5左右。截至2020年7月,JES在ScienceDirect上打开的两卷窗口显示已出版到Vol. 99(Jan. 2021,Page 1——368)和Vol. 100(Feb. 2021,Page 1—202)。目前JES的平均发表周期约4个月,而之前的平均发表周期为一年左右。

  3.2.2 扩大国际审稿专家库

  审稿国际化是办好英文科技期刊的重要保障[14]。2014年开始,JES使用Elsevier的采编系统,该系统连接Scopus,即全球最大的同行评审期刊文摘和引文数据库,包括全球5000多家出版社的近22000种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涵盖了全球3000多万学者的信息。借助Scopus数据库丰富的信息资源,JES根据文章的关键词即可搜索到全球优秀审稿专家,精准找到合适的审稿人,既保证了审稿的质量和时间,也为期刊作了宣传和推广。JES平均每年有超过60%的审稿意见来自国际审稿专家。

  3.3 实施多渠道国际宣传

  在国际会议、国际平台和网络中广泛宣传期刊及优质文章,也是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渠道。JES充分发挥国际编委的优势,改进编辑仅仅处理稿件的单一工作模式,采用多渠道宣传期刊,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

  3.3.1 国际会议宣传

  JES充分发挥国际化编委团队的优势,在环境科学领域国际会议上宣传期刊。编辑部将制作的宣传资料、虚拟期刊交给参会的编委,由编委在大会进行宣传。如:2018年在法国召开的Sino-French Workshop o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编委牟玉静研究员在会议中宣传期刊;2019年在南京召开的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Biogeochemistry of Trace Elements,主编X. Chris Le教授在大会报告中宣传介绍JES。

  此外,JES编辑每年也不定期、有针对性地参加环境科学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JES每年赞助或协办2——3个国际会议,积极主动宣传期刊。如: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16届国际催化大会,来自50多个国家的2500余人参会,JES设了大会展台展示期刊,并与国际专家学者面对面进行交流,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及时了解学者们对JES的期望和需求。

  3.3.2 国际平台和网络宣传

  期刊有了好文章之后就应想方设法推送出去,推介给更多的国外读者,这对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非常重要[15]。JES通过国际平台对文章进行宣传推送:一方面与Elsevier合作,在文章录用排版后第一时间在ScienceDirect平台上发布;另一方面与TrendMD公司合作,通过TrendMD跨平台相关文章精准智能推送服务,为高端读者提供深度阅读。JES定期将文章给TrendMD公司,该公司将文章推荐到第三方平台,如《美国科学院院刊》、Science等国际顶尖期刊的出版平台,这种精准推送提高了JES的国际显示度。例如,2019年JES文章通过TrendMD公司在605个网站上曝光了304万余次,点击量将近5000次,其中90%以上是欧美国家读者。

  此外,对于新录用的文章,JES要求作者提供5——10位潜在读者,编辑通过e-mail定向把文章推送给这些读者,其中包括很多国外读者。同时,JES每月定期将期刊目次通过e-mail推送给多年积累的国外作者和国外审者。这些措施均有力地促进了JES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4 JES国际影响力提升效果

  4.1 期刊计量指标显著提升


  根据科睿唯安公司发布的JCR[3],近几年JES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稳步增长(图1),影响因子从2013年度的1.922上升到2019年度的4.302,总被引频次由2013年度的4774次上升到2019年度的13563次。



图1  2013—2019年JES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分布

  4.2 期刊国际化程度显著增强

  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与期刊的国际化程度紧密相关[16,17],期刊国际化一般包括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国际化,发行渠道国际化,培训内容国际化等等,其中作者国际化和读者国际化是期刊国际化的关键特征[18]。JES连续8年入选CNKI评选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在入选的约200种期刊中一直排名前10;同时,根据2019年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世界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WAJCI)年报》,JES的WAJCI值为2.119,在全球环境科学领域260种期刊中排在第51位。

  4.2.1 作者国际化

  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提升与期刊影响力的提高密切相关[19]。在“提升计划”资助期间,JES的国外作者来稿量约占60%,来稿国家约90个。JES刊登的论文中国外作者数量明显增加:2013—2015年(“提升计划”第一期)年均发表国外作者论文数量为87篇;2016—2018年(“提升计划”第二期)年均发表国外作者论文数量增至108篇,增长了24.1%。

  4.2.2 读者国际化

  根据Elsevier官方发布的数据,JES所刊登的论文在ScienceDirect的下载量逐年增加。2013年下载量为21万次,2018年下载量将近58万次,增加了2.8倍;国外读者的下载量也持续增长,从2013年的14万次增加到2018年的35万次(图2),增加了2.5倍,国外下载量一直占总下载量的60%以上。JES期刊在国际上的显示度明显提升。



图2  2013—2018年JES论文在ScienceDirect的下载量

  4.3 国际化编委团队有力推进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

  国际知名学者担任编委有助于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吸引国外作者和读者[20],这是因为编委不仅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和声誉,而且具有较强的学科号召力,他们对科研信息有着更敏锐的洞察力,对各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有着前瞻性的掌握,容易组约到优秀的稿件[21]。JES编委组约专刊的国外论文比例明显高于常规刊期,例如2016年11月和2017年8月的这2期专刊的国外论文占比超过了76%(表3)。同时,根据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这些专刊绝大部分都有较高的即时引用次数,且篇均即时引用次数明显超出相近时间出版的常规刊期。例如:2016年11月由主编X. Chris Le教授组稿的“Arsenic”专刊,篇均即时引用17.7次,比2016年10月出版的常规刊期的篇均即时引用次数高出将近8次;2016年1月以JES编委江桂斌院士为首组织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所庆专刊“40th Anniversary of RCEES, CAS”,篇均平均即时引用达18.1次,比2015年12月出版的常规刊期的篇均即时引用次数高出将近6次。


表3  2016—2018年JES编委组织的专刊与常规刊期指标比较
论文来源 出版时间 发文量 /篇 国外论文数量(占比)a 篇均即时引用次数 /次
编委专刊 2016年1月 27 /b 18.1
常规刊期 2015年12月 18 5 (27.8%) 12.2
编委专刊 2016年11月 21 16 (76.2%) 17.7
常规刊期 2016年10月 22 7 (31.8%) 9.9
编委专刊 2017年8月 34 26 (76.5%) 15.3
常规刊期 2017年7月 43 17 (39.5%) 9.3
编委专刊 2017年10月 14 3 (21.4%) 9.7
编委专刊 2017年11月 12 8 (66.7%) 8.5
编委专刊 2017年12月 16 6 (37.5%) 8.1
常规刊期 2018年1月 30 5 (16.7%) 8.9
编委专刊 2018年6月 20 11 (55.0%) 5.7
常规刊期 2018年7月 28 8 (28.6%) 5.6
累积编委专刊(7期) 144 70 (55.6%) 11.9  
累积常规刊期组(5期) 141 42 (28.9%) 9.2  
  注:a 国外论文是指第一作者单位或通信作者单位为海外的论文,占比是指国外论文数量占总发文量的比例;b 这一期是主办单位40周年所庆组稿的专刊,全部由本单位研究人员所写,所以没有国外论文。

  此外,对于编委参与主办的会议,JES连续策划组织专刊,持续跟踪特定学科前沿问题,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如中国编委陈建民教授、牟玉静研究员和法国编委Abdelwahid Mellouki教授作为主要组织者主办的每两年一届的中法大气会议“Sino-French Workshop o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已在2014年1月、2016年2月、2018年9月和2020年9月发表专刊,其主题分别为Atmospheric Environment;Changing Complexity of Air Pollution;Air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Future Challenges: Sciences, Technologies & Solutions;Climate Friendly Air Pollution Control: Sources, Processes, Impacts, and Regulation。这些专刊集中了特定领域的研究进展,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引用率很高。例如:2014年1月这期专刊的篇均即时引用次数为23.9次,比2014年2月(篇均即时引用19.9次)和2013年12月(篇均即时引用18.8次)这两期常规刊期的篇均即时引用次数高出4-5次。

  5 结语

  与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相比,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期刊数量少、办刊规模小、国际化程度较低,因而在国际环境界的影响力不高。提升国际影响力,缩小与环境科学领域国际大刊的差距,早日步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行列一直是JES努力的方向。近几年来,JES在组建国际编委团队以获取优质稿源,采用国际采编系统缩短出版周期以提高出版效率,多途径国际宣传以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改革和探索,成效显著。虽然JES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有些改革措施还需更长时间才能凸显成效,如2015年开始探索用卷代替期发表的模式到2019年才开始正式实践,目前只是初见成效,将来对期刊发展会有更大的影响。未来JES还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的办刊理念、出版经营模式和编辑队伍建设等,从办刊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方面吸取成功经验,同时遵循期刊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期刊走向世界一流探求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R]. 北京: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2012.

  [2]任胜利, 宁笔, 陈哲, 等. 2019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 科技与出版, 2020,39(3):6-13.

  [3]Clarivate Analytics[EB/OL]. [2020-06-05]. https://apps-webofknowledge-com.webvpn.las.ac.cn/.

  [4]陈柏福. 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出路:走向国际化[J]. 编辑学报, 2011,23(3):236-237.

  [5]黄英娟, 孙一依. 我国化学类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其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30(3):293-299.

  [6]王贵林, 董少华, 孙陆威, 等. 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的发展现状、挑战与展望[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30(6):649-657.

  [7]董梅, 何承刚, 毕玉芬, 等. 中国农业科学类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28(1):74-79.

  [8]李雪, 赵一方, 王少朋, 等. 科技期刊编委国际化分析与策略研究:以海洋学期刊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30(10):1066-1072.

  [9]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特征研究[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10]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办公室.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概况 [EB/OL]. (2018-02-03)[2020-06-05]. http:/210.14.113.165/jweb_qkgjyxl/cn/column/column35.shtml.

  [11]李明敏, 苏磊, 蔡斐. 英文科技期刊借助网络平台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实践[J]. 编辑学报, 2018,30(2):188-191.

  [12]徐丁尧, 凌启柏. 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规范稿件编辑和审稿流程中的作用[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2,21(6):80-81.

  [13]杨侠, 孙贺平, 潘冰峰. 缩短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周期的思考及实践:以《化学学报》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26(7):683-686.

  [14]何满潮, 佘诗刚, 林松清, 等.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战略与对策[J]. 编辑学报, 2018,30(4):337-343.

  [15]甘可建, 刘清海, 李扬杵.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实施效果调查与对策建议[J]. 编辑学报, 2018,30(2):116-121.

  [16]Dyachenko E L.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Is there still a gap between social and natural sciences?[J]. Scientometrics, 2014,101(1):241-255.

  [17]刘雪立, 徐刚珍, 方红玲, 等. 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十大特征及其实现[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17(4):536-540.

  [18]花芳, 冯玉林. 期刊国际化程度的量化指标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24(6):1104-1108.

  [19]王燕.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所资助期刊提升作者国际化水平的作用[J]. 编辑学报, 2018,30(1):46-50.

  [20]程炜. 论英文科技学术期刊编委会的组织和职责[J]. 编辑学报, 2011,23(6):521-523.

  [21]王敏, 武文. 《菌物学报》探索“编委办刊”之路[J]. 编辑学报, 2011,23(1):63-6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