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是传播知识的载体,也是传递精神的载体,更是记录时代的载体。服务时代所需,引领时代发展,是图书的价值所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形成了一个可以长久涵养后人的精神谱系。向最广泛的受众传递精神谱系中蕴含的理论,生动讲述每一个个体的奋斗故事,是出版人的职责使命。
从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沂蒙精神,到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再到改革时期的经济特区拓荒牛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新时代的伟大抗疫精神、莫高精神等,每一种精神都有其具体内涵,也都来自具体实践,在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奋斗中形成。精神不是空洞的,理论也不是枯燥的,理论图书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向读者传递精神谱系中蕴含的深厚理论,需要出版人扎根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土壤,深刻理解我们伟大祖国和民族的过去与现在,涵养理论思维与思辨能力。但出版人并非理论家,不是提笔上阵撰写理论大作,而是发现精彩之作并将之广泛传播。很多优秀理论读物能够走到读者面前,得益于出版人拥有和研究者、理论家、宣传部门共同的朋友圈,能够敏锐地判断其研究与关注的最新价值,进而捷足先登将好作品“揽入麾下”。这或许正如沈昌文所说,出版人是社会活动家。
拿到好书稿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让书稿在更多读者面前大放异彩,编辑们拼的是专业硬实力。就像每一位思政课老师都有自己的讲课风格,理论读物同样也有多种风格。编辑的硬实力不止于找到与作者、作品相匹配的出版形式,更在于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阅读喜好的读者各有所需的理论学习需求。重磅读物、讲义摘编、知识问答、读懂系列、辅导读本……形式多样的理论读物是出版人心怀读者、眼观市场的“时代答卷”。
传承精神谱系需要理论的力量,也需要动人的故事。每一种红色精神形成过程中都有其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生动立体、常讲常新。图书出版中把革命先烈、先进人物的故事讲好讲活,更需要出版人融入时代,讲出时代大背景下的人物作为,讲出时代发展大潮中的精神延续。好故事不拘泥于形式,人物传记、少儿读物、纪实文学都是讲述模范人物故事的载体;好故事不只是孩子们爱听,大学生以及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是英雄故事的忠实听众;好故事更不限于时代,发生在战争年代的故事、诞生于革命年代的精神,在走向民族复兴的今天依然具有强大力量。
图书合为时而做,建党百年之际,出版人更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