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艰苦奋斗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革命精神谱系,建构了丰碑高耸的一个个精神坐标,成为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图书合为时而做,广大出版人始终以出彩的出版工作,弘扬时代精神,服务时代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相关题材出版方面,出版人贡献了知识问答、读懂系列、人物传记、纪实文学、儿童文学等多种题材和体裁的图书。这些图书从不同角度阐释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也面向不同读者弘扬精神力量。图书背后有着出版人为之做“最美嫁衣”的倾情付出。
敏感,抓住好作者
专业研究机构的权威作者、有料有趣的大众作者,都是好作者。善借力盯紧前一种作者,“眼观六路”寻找后一种作者,是出版人做好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主题图书的基本功。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始终如一的红线。位于红船精神发源地的浙江人民出版社对红船精神主题图书格外重视。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嘉兴南湖再次强调,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在此背景下,浙江人民社向浙江省委宣传部申请协助,组织专家、学者针对干部群众迫切需要学习的红船精神知识点,撰写《红船精神问答》。
为此,浙江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了跨单位的课题研究专项工作组。整个写作过程,出版社都参与其中。2018年4月,《红船精神问答》出版,8月入选中宣部组织的第八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推荐活动。9种入选图书中,来自地方社的只有2种。成绩的取得,与强大的作者团队密不可分。比如,书中的每一个点都可以写成洋洋洒洒的鸿篇大作,但全书只有5.7万字。作者以扎实的理论功底,由浅入深娓娓道来。
同样的,2014年年底,时任浙江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利波从浙江省社科联了解到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社科联正筹划组织编写有关红船精神的书,她立即与有关负责人取得联系,从出版者角度出谋划策。该书不仅编写队伍强大,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等直接指导编写工作并审定该书。
《中国疫苗百年纪实》是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部副编审陈佳冉捕捉到的一个选题。她曾对2018年的假疫苗事件格外关注,当得知《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江永红在用纪实体裁写中国疫苗发展史时,她立刻对这位曾3次获“五个一工程”奖的作者说,想借这本书向大众说清楚中国疫苗究竟怎么样,并讲好中国疫苗科学家的故事,弘扬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创造精神。在该书编辑过程中,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疫苗研发作为抗疫斗争第二条战线备受关注。
陈佳冉说:“书中彰显了社会主义举国体制战胜和消灭传染病的制度优势,讲清楚了中国疫苗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百年征程。”征程中,有用自己和家人做试验,以身试药的科学家,还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和国际著名疫苗科学家同场切磋的“80后”,他们是一个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人民生命健康、为民族复兴梦想不断奋斗的群体。作者用史实说明,“对中国疫苗有信心”不是口号,是对中国疫苗发展的了解,是对中国科学家的敬意与信任。
目前这本凝聚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和梦想精神的图书已加印3次,并入选丝路书香工程、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等。
投入,编出深切情
《我的父辈在抗美援朝中》是中共党史出版社第二编辑部副主任韩冬梅策划编辑的“我的父辈”系列丛书第四本。2015年以来,她用《我的父辈在长征中》《我的父辈在抗战中》《我的父辈在解放战争中》系列图书,生动呈现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历程,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伟大长征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和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这是父亲几十年戎马生涯中感觉时间最漫长的一天……战士苟子清被一块弹片击中腹部,肠子流出来了,他没有叫一声,自己把肠子往肚子里塞,用毛巾裹起来后忍痛静卧。这样的好战士,那一天有15人。”这是王小丽回忆父亲王诚汉1953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指挥参加鱼隐山战斗的片段。在这一章节的导读中,韩冬梅写道:“王诚汉实施大胆的作战计划,以3500余人的兵力在距阵地前沿百米外潜伏19个小时,创造了一个战斗奇迹。”
韩冬梅说,书稿编辑中没用一个字去解释什么是抗美援朝精神。但是,我们通过凝练文字、做好导读,把这些前辈记忆中最为深刻、最让人感动的情节或细节更好地还原,讲清历史脉络、讲好英雄故事,读者就能从中得到深切体会。“好书一定能够赢得好口碑,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市场就是证明,除了刚出版的《我的父辈在抗美援朝中》,其他图书已陆续加印,并入选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出版物、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
《黄连秋珍藏的一份伤亡记录》《吴书的五封战地家书》……书中29个志愿军烈士后人的追忆,都是带着英雄气概的故事。为了讲好故事,韩冬梅把相关的党史军史专著、人物传记、回忆录都搬了出来,认真研读、仔细核校。“有时为了一个细节或史实,反复与作者核实,八九十岁的讲述人会发动全家总动员,积极地参与到这件事情中。”韩冬梅说,生动与细节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书中记录了革命先辈在这一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经历,很多亲历细节至今鲜为人知,很多珍贵照片被亲属独家珍藏,值得读者细细品读。
投入情感与精力,把历史故事讲清楚,是很多编辑面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相关书稿的状态。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的《红旗渠的基石》,是一部弘扬红旗渠精神的作品。责任编辑薛巧玲说:“这本书出版历时3年有余,大到叙述体例、章节格式,小到标题符号,都与作者反复沟通,几经修改,力求完美。”
陈佳冉在《中国疫苗百年纪实》书稿看到一半的时候,给作者写了一封长信,这样的情况在她10余年编辑生涯中仅有两三次。她赞扬作者用大众语言进行专业写作,并探讨红色精神。
开拓,做好深加工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讲述了樊锦诗先生半个世纪以来与敦煌研究院共同经历的光辉历程,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的最佳写照。这本书自2019年10月上市以来销售已逾28万册,是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获得了“中国好书”等10多项国家级好书大奖。该书青少版于2021年1月面世。
“打动人心的书,读者群总是很广泛。我们发现有中学生在作文中引用樊锦诗的故事,也有家长在演讲中讲述她的故事。”该书责任编辑陈叶说,受此启发译林出版社决定出版青少版,因为原书有30万字,一些考古专业知识对青少年来说也存在阅读门槛。
《我心归处是敦煌》电子书在Kindle、掌阅等多个平台同步上架,有声书在喜马拉雅平台播放量超过100万。目前,译林社又在打造樊锦诗讲敦煌的视频课。在8讲视频课中,樊锦诗将千年莫高窟的历史、敦煌艺术的神圣以及对其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娓娓道来,让更多人领略莫高窟的魅力。
陈叶去过莫高窟两次。“就是现在,快递也不能每天直达那里。你能想象50多年前,一个江南的大家闺秀、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在大漠里坚守大半辈子吗?”上世纪90年代,大部分人还不知何为数字化,年届花甲的樊锦诗却执意推动了敦煌数字化保护工作和精细化的游客接待管理工作。“樊先生说起自己总是风轻云淡,她总说,我可没什么了不起,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陈叶说,译林社每一位和樊锦诗接触过的同事都被她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也正因此,他们希望把这本好书做得更深更透,把莫高精神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讲给更多人是出版人的共同期待。
山东人民出版社就借助《沂蒙精神》(小学生版、中学生版、大学生版)、《沂蒙精神志》、《沂蒙精神发展史料》(10卷本)等面向不同读者群体的图书,把沂蒙精神讲给更多读者。《沂蒙精神志》,用史实记述沂蒙精神的成因、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展现党在沂蒙地区的发展壮大和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干革命、抓生产、改革开放、开拓进取的历史画卷,体现党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正在紧张编撰中的《沂蒙精神发展史料》包含沂蒙精神孕育史、研究史、文学史、传播史等多个分册。山东人民社第二编辑室主任李言英说:“几十年来,沂蒙精神以多种形式、载体在齐鲁大地传播,比如剪纸艺术中就有很多体现。我们希望这套书是一个集大成式的呈现,即是学术研究的权威资料,每个分册又服务不同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