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当无数家实体书店倒下,和数以千万计没能挨过疫情寒冬的中小企业一样消失于无形时,在河北邯郸,一个叫高贵兵的人却逆流而上,开了一家叫人间食粮的独立书店。
当多次在采访中被问及他为何逆势而为时,他的回答却是,生活已别无他法,开书店是他身不由己的归宿。
最初的地方与最原始的愿望
2020年4月,高贵兵和妻子坐上了开往邯郸的搬家货车,结束了北漂十年的生活。他带着爱人、两只猫、20箱书,以及杂七杂八的生活所需,回到家乡,为酝酿了3年多的书店做准备。
虽然他在微信公众号以“下沉青年”自居,但离开北京时没有那么多荡气回肠和不甘。用他的话来说,自己渴望安慰却并不生活在一个安稳的时代,如同所有个体一样,在时代的风暴中心徘徊打转。在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揭开生活的本来面目之后,高贵兵的选择,反而带了几分坚定和决绝。
为什么选择邯郸这样一个文化洼地开书店?高贵兵自我回问的答案是——既因为陌生,因为踏往新世界的第一步即是陌生;也因为熟悉,人在做一件不确定是否能成的事情时,保守的想法是回到他最初的地方。
当然,13年前,他与大学好友徒步寻遍整个邯郸城的新华书店,意外发现的那条集合了七八家旧书店的街道,也可以算得上一次遥远的心灵呼应,即便现在那些书店都已了无踪影。虽然文艺青年爱读书和关于梦想开一家自己的书店的故事,已经被讲得乏善可陈。但年少时埋下的那一颗种子,仍然成为30多岁的高贵兵义无反顾的理由。
因为高中语文课本里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喜欢上了诗歌和海子,那或许是高贵兵的一次文学启蒙,他开始穷尽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办法去找关于海子的诗歌及其生平,也开始了自己的阅读和写作。
和大部分沉迷于文学的青年类似的命运,高考分数并不理想的高贵兵,最终考上了邯郸大学,念的是法律文秘专业。大学三年,一边泡在图书馆浸淫于中外名著的文学世界,一边疯狂地创作诗歌,从模仿海子、顾城到最后有了自己的风格,而未来开一家自己的书店,也成为那几年一个飘忽不定的影子。
毕业后,高贵兵没能如愿地从事理想中的文字工作,在与爱好毫不沾边的医疗器械、行政助理等岗位谋生存。但始终,他都在坚持着读书和写作,在文学世界里寻找慰藉和救赎。
直到四五年前,他开始慎重考虑未来的职业方向,开始思考“我能做什么”“如何练就自己的一技之长”,“我觉得像我这样的人,或许是没有资格去规划自己的未来的,从始至终都在被某种力量推着走,可选择的自由很少,阅读和写作也还成为不了一种生存技能。”
现实虽然摆在眼前,但开书店的想法渐渐从飘忽不定到清晰可见。幸运的是,在新媒风口,高贵兵凭借着“读过几本书,有点文字语感”正式踏入了文化媒体圈,他先后就职于单向空间、新京报书评周刊,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对阅读、文化、书店都有了更全新、全面的认识。
在酝酿不止1256天后
从某种意义而言,高贵兵是阅读的受益者,他在阅读中探索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因阅读一头扎进行业内部,去观察一个书店除了情怀之外的东西,如何链接人与人,如何经营才能活下去,如何让阅读抵达北方小城以外的世界……
因此,从一开始,高贵兵就确定,既不同于那些疯狂扩张的连锁书店,也没法效仿那些靠着资本做大做强的样本,自己要做的就是一家个人化的独立书店。事实上,在单向街书店做了一年半运营以后,高贵兵曾一度打消了开书店的念头,但最终决定回家开店,他是把书店当做自己的营生来做。
从2017年开始,高贵兵就在自己和妻子的个人微信公号上发布“将有一家书店在X天后开业“的消息。每一天倒计时的推进,仿佛成为他和身边朋友们共同的一个期许。
终于在2020年9月22日,人间食粮书店正式开业。是日,秋分,寓丰收之意。人间食粮的核心业务是售卖新旧书,以旧书换粮,并伴有线下会员活动。“致力于人与人建立越来越近的关系,创建一片阅读,分享,思考的智识飞地”这是成立之初,人间食粮的官方解释。“要读书,也要吃饭”,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这家书店的理念,让阅读变成像吃饭一样自然的事。
而“人间食粮”店名的来源,则蕴含了高贵兵关于欲望与挫败、灵魂与肉体、自由与奴役的思忖,这些当下青年普遍遭遇的困顿与危机,也困扰着一百多年前的青年作家纪德。1897年,纪德在《人间食粮》里写道“食粮啊,食粮!我的饥饿感越强,你就越是丰盛” 、“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等待随便哪种未来。”
高贵兵深深喜爱的这两句话,在人间食粮的书笺、标语中随处可见。他和妻子都期待,人间食粮的读者能通过阅读认识自己,进而“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当然,这些形而上的口号并不足以支撑一家书店长期地活下去。人间食粮所秉持的“真实”经营策略,是高贵兵在筹备期间走访其他同行后博采各家所长的结果,综合了南京换酒书店的以物易物,北京昌平一个书店的社区服务,多抓鱼二手书店的开阔大度的商业理念。
开业之前,他和妻子在邯郸的市立图书馆、青少年文化宫、房价高出平均价的小区做了一场夜摊试验。结果证明,高房价的小区卖出去的书,远高于其他两处的总和。因此,人间食粮选址在了一家中高档小区外面,80多平方米的店铺。但谁料想,却在装修环节的“掉了链子”,遭遇了被定制书柜的小工厂主私吞定金,消协投诉,情绪奔溃,再重新定制书柜的波折后,书店得以顺利开业。
“怂了”还是要活下去
在试营业期间,人间食粮所在小区里的两位读者分别为书店指引了两种未来——我希望你们能坚持下去;这里没人读书,你们撑不过半年。
在高贵兵看来,人间食粮确实在等待两种未来。他认为书店是一种存在方式,也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因为能走到哪一步没有人知道答案。在开业前,他还对这个世界抱有微弱的希望,他希望人间食粮能成为——三四线城市里终有一天会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书店。
在“双12”来临之际,他们发布了一条“对不起,我们认怂了”的推文。选出200本新书,以定价三折/五折+2.0元的活动价格出售,沉淀资金。独立书店打折的消息引起了同行的争议,但高贵兵认为,书店首先要活下去,否则,一个月四五千的房租承受不起。他们还在那条推文中表示,除签名本或其他特殊书籍,人间食粮不再大规模采购新书。售书资金将购入书架和二手书,全力向2.0版本的精选二手书店奔跑。
事实上,在书店未开业前,高贵兵和妻子就已经料想,会有新书卖不动的局面,便做好了向二手书店转型的长远打算。书店开业之初,也只是精选了一些数量有限的新书,打破传统的书籍分类方式,用了数月的时间根据书籍的作者和书里的内容,将书籍书单化、主题化。每一主题下的书单对应人们日常所遇到的问题或困惑:男人,女人,爱情,婚姻,中年危机……
他们耗费大量精力,满怀热望,希望开一家能够将阅读介入生活、解决问题的书店。而真正能够成为这样一家书店,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书店开业满两个月之际,已经入不敷出,离收回成本都还有很长的距离。而这种希望和沮丧总是交替出现,比如在某书店开业之初,一些学生表达出了热爱与做义工的态度;比如,在收购到一位当地老者的老版《读书》杂志时,他眼前的7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除了一条人行道之外满满当当都是书,那是他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阅读的岁月打马而过。而邯郸一家标榜“都市精神心灵空间”的新书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尽显疲态,并在努力成为一个与服装造型师合作教学、与蛋糕房合作促销的广告平台。
虽然高贵兵和妻子知道,三线城市的人普遍不会为一张唱片、一节书法课、一次读书会活动埋单。但当来店的许多朋友问到对于书店的未来规划时,他还是会指着那栋3.9米的屋顶憧憬地说,等我们慢慢盈利了,我希望把二手书区改为一个小二层,让书店逛起来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