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曹天龙:迁安市图书馆
【摘 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也日益旺盛,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国也愈加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书香社会"是一直以来所积极倡导的,作为文化熏陶的主力军——公共图书馆,在新时代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公共图书馆、出版社、馆配商是不可分割的结合体,找到三者的平衡点,改变合作机制,完善合作模式,创新合作方法,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获得社会效益。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出版社;馆配商;合作
伴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全社会都在积极响应号召全民阅读,因此公共图书馆也在逐年加大馆藏采购量,与馆配商等的合作更加紧密。有机遇就会有挑战,馆配市场的壮大也带来了大量竞争,甚至存在恶性竞争,公共图书馆的馆配工作也受到了影响,因此笔者对馆配市场的起源、现状以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建立互利共赢、高效持续的合作机制和服务机制。
1 馆配市场的起源和发展
图书馆配商一词其实最早来源于台湾,含义就是连接上下游的出版社和图书馆的中间商,是图书的一种分销模式。随着公共图书馆对图书采购需求的加大,馆配市场一下子充满了活力。根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图书馆大约有8.2万个,庞大的采购量使图书馆配市场稳定增长,竞争激烈。但同时也为馆配商的专业性打了一剂猛药,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创新带来的图书馆数字化产品服务的衍生,已经促使馆配商的服务不仅需要专业化,更要多元化。
2 馆配市场的代表
随着馆配市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新华书店、民营书商和出版社三大馆配商体系。
2.1 新华书店
作为老牌的书店,新华书店凭借较大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迅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占领了大部分馆配市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新华书店的优势逐渐衰弱。固有的理念和国有性质,使其缺少了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图书馆的招投标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价格、数据加工等因素与中标失之交臂。
2.2 民营书商
在民营书商里,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三新图书有限公司等公司都是民营书商的代表。为了更好地迎合图书馆的需求,制定了独特的管理和配送机制。无论是售前采访和书目编制,还是售后深加工,民营书商都可以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凭借其灵活性和专业性,民营书商也占据了馆藏市场的一席之地。当然,民营书商也有规模小资金少的不足之处,许多出版社会拒绝合作。专业性和学术性的科技图书民营书商也很难拿到,因此民营书商很难满足公共图书馆馆藏多样化的需求。
2.3 出版社
一直以来图书馆馆藏市场采取分销模式较多,但是出版社作为上游与下游的图书馆进行直销,也是新兴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机械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出版社都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出版社作为图书的生产者,是产业链的上游,为下游图书馆提供书目,图书馆就是出版社的最终消费者。不同于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商,出版社有其独特的优势,上游与下游直接沟通,交流更加顺畅,专业性也更强,书目信息则更加全面,图书的权威和级别都达到一定层次,同时没有中间商,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成本,保证图书馆的馆藏质量,达到互利共赢的需求。但是出版社的书目品种有限,根据有关研究显示,图书馆75%需求的书目是由20%的出版社提供的,图书馆需要的书目需要多个出版社才能满足。因为图书馆的较低预算采购成本,因此与出版社的图书价格也会不匹配,出版社出版的书目有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以及馆藏价值的比较少,因为市场需求少,因此销售率低。出版社要充分考虑这个经济因素,更加重视的是大众喜爱的书目和快销教辅等,而且出版社很难提供一条龙服务,对图书的采购、分拣、编目、运输等服务,对图书的盖馆藏章、夹磁条、贴财产号、打印书标、上架等加工,都缺乏专业化,很难符合图书馆的要求,因此出版社是否应该成为馆配商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3 存在的问题
行业的发展,总会伴随着机遇和挑战,公共图书馆需要丰富馆藏质量,而馆配商则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在图书馆的招投标过程中,就暴露出许多问题。
3.1 实际到货少
在招标文书中往往要求到货率保证在90%以上,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只达到70%-80%。
3.2 编目数据编制不科学
因为许多图书馆将加工这一程序进行外包,由馆配商进行深加工后,图书馆直接上架,但是会出现数据编制不科学、数据质量不规范等问题。
3.3 送货不及时
馆配商未在合同中承诺的时间内将图书送货上门,现货一般要求是15天内,而期货一般是30%天内,但是很少有及时配送到货的,这样就会延误图书的加工和上架。
3.4 售后服务问题多
在招标过程中,馆配商往往为了中标,会保证许多增值服务,但是在实际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为图书馆馆藏的数量庞杂,装帧、分类、贴磁条、条形码等都会出现问题。
3.5 图书馆延期付款
因为图书馆的拖欠,会大大影响馆配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馆配市场中三方的关系
想要馆配市场可持续发展,需要公共图书馆、馆配商和出版社三方相互合作,互利共赢。
4.1 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要对馆配过程的每个环节都严加掌控和规范,防微杜渐,不能像过去那样被动地进行图书采集,而是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在选择馆配商上,要慎重考虑,因为对图书专业性和规模性的要求,一定要基于馆配商的综合能力进行选择,从馆配商与出版社的关系、馆配商自身的技术能力、馆配商的配货能力和查漏补缺的能力、馆配商的售后、馆配商的主动性等因素考虑,不能仅仅为了追求成本低,而只选择最低价格,因为不同于零售市场,图书馆对售前售后都有专业的要求,需要售前编制采访数据,售后编目数据,因此对图书馆配市场的专业性也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一定要认真检查馆配商的图书采购,防止滥竽充数的行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根据订单的要求,对图书进行不定期的查验与检查,核对图书,确保图书的深加工质量,保证图书及时上架。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招投标,才能确保选择最适合最有信誉资质的馆配商,才能提高图书质量,维护馆配市场,促进互利共赢,加强文化建设。
4.2 馆配商
作为上下游公共图书馆和出版社的中间商,馆配商要承担起自己的作用,不能一味地为了中标而将价格压到最低,要在中标的同时保证自身的利润,避免不遵守合同的欺骗行为;对于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要求一定要及时满足,如果出现装帧问题要及时解决,对于重复的书目也要分门别类地整理,要关注磁条贴的深度,按照要求贴条形码,规范贴书标,避免重复打财产号,馆藏章贴在规定位置等。图书馆的馆藏采购量大,只有保证每一次合作愉快,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馆配商与图书馆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供货关系,也演变成了合作关系,正是基于馆配商的专业服务,减少了图书馆的很多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技术负担。
4.3 出版社
出版社不能过于依赖馆配商,也要自己重视市场的开拓。目前大多数的馆配商规模小、资金少,因此和出版社合作过程中会存在拖欠问题,但是因为出版社自身的局限,不能满足图书馆的多样化要求,只能与专业的馆配商合作,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图书馆的馆藏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馆配商和出版社进行出版物流信息的对接也越来越流畅,经过双方的信息交换,有效地更新了书目单,加速了信息流通,促进了馆藏市场的发展。出版社要根据图书馆的个性要求和采购习惯制订相应的营销方案,分析图书馆的馆藏需求,加大直销的力度,完善自身的售后服务,加强科学技术等系统学习,对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规范馆藏的采访、编目、加工、送货、上架等一系列流程,与图书馆及时沟通交流,提升服务能力,灵活满足图书馆馆藏的要求。
5 结语
良好的馆配市场离不开公开图书馆、馆配商和出版社的三者努力,只有三方密切合作,致力于图书馆藏事业的发展,加速图书信息交换,保证图书的质量,满足公众对图书的需求,创造和谐的交流环境,才能互利共赢,共同维护馆藏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运显.馆配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9(11):86-89.
[2]王婿.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调查与研究[D].安徽大学,2020.
[3]吴素舫,郭小光.馆配商战略转型及发展策略研究[J].出版广角,2019(9):46-48.
[4]彭珍.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D].湘潭大学,2019.
[5]刘相金,刘学燕.“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出版社、书店合作的新模式[J].兰台世界,2018(12):110-113.
[6]石长地.互惠共赢,打造健康的馆配环境[N].新华数目报,2019-06-28(14).
[7]苏景乃.图书直供高校图书馆的可行性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