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依托经典名著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21-02-24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吴欣歆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具体到语文学科,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古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等。经典名著作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引领学生建构文化知识、形成文化观念、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

  从文学常识的角度看,名著阅读要读“整”,“整”主要体现为艺术架构、主要内容与主题思想。教师把握住了名著的整体结构,就能够选择合宜的教学方法,庖丁解牛般帮助学生读出完整的结构,读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西游记》是典型的圆形结构,每一个完整的情节,都可以单独拿出来教,只不过有的“圆”稍大一点,有的“圆”稍小一点,整本书像由若干个“圆” 串起的佛珠。《水浒传》是链状结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是线性结构,通读的基础是贯穿全书的情节。《平凡的世界》把古典小说中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拱结构,变为“花开三朵,各表三枝”的三拱结构,描写了三个家庭,这三个家庭代表三个阶层、三种社会生活样貌,他们彼此融合的过程是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表现,阅读过程中既要关注情节的线性发展,又要分别梳理三个家庭的历史变迁。这种整体关照的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整体性阅读的过程自然成为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过程。

  从文化常识的角度看,文化常识的补充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入。《西游记》第十四回,孙悟空和唐僧发生矛盾,一气之下离开,后在东海龙王的劝导下回归。从当下的教育角度来看,龙王帮助孙悟空心理建设的方式,是一次成功的启发式教学。他先是用一杯茶的时间,让悟空放松下来、冷静下来,没有那么强的抵触心理;再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悟空反思自己的行为;最后再用几句话点名取经的必要,促使悟空下定决心。在整个过程中,龙王没有长篇大论,而是从旁点拨,引发孙悟空的思考——我对师傅是不是不够耐心?取经是为了什么?这种教育方式,比念“紧箍咒”更加有效。需要关注的是,其中引用了“圯桥三进履”的故事,熟悉这个故事,学生自然能够在悟空和张良之间形成对比,自然接受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看,名著阅读要虚实结合,不能太虚,也不能太实。名著读得太虚,学生会认为书里描写的世界离自己太远,无法建立阅读联系。名著读得太实,可能会窄化名著的思想主题。《西游记》里,五指山压住了孙悟空的肉体,但真正压住他的是金贴上的六字真言,是无边的佛法。佛法是《西游记》里的一个显性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此生发,按照个人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找到类似的概念,比如法律、规则、信仰、意志等等。再比如,金蝉子是如来佛祖的弟子,因在佛祖讲法时打盹,被罚下界历练,轮回十世才能成佛。这里的“十世轮回”是一个隐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理解为“人生的清零”。

  《西游记》是一本潜藏着成长规律的人生之书,是中国孩子从3岁就可以听懂并喜爱的国民之书,也是学生进入中学后要求的第一本必读之书。不止是《西游记》,名著告诉学生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亘古不变的,什么是可以坚持的,里面有正面榜样,也有反面典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在名著教学中体现得极为突出。必须强调的是,学生要阅读原著、回归原典,而不是改编的“二手名著”。

  每部经典名著都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与传统美德。在阅读过程中,师生可以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集中学习,通过若干部名著的阅读逐步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框架,奠定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